除了陶渊明和木兰诗,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还有啥可说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晋南北朝的民歌的代表作是什么 除了陶渊明和木兰诗,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还有啥可说的?

除了陶渊明和木兰诗,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还有啥可说的?

2024-07-13 0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篇序文也是用骈文写成。叙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感情。杜甫说:“庾信生平最萧瑟,晚年诗赋动江关。”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指出了庾信后期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关系,肯定了他的成就。

梁文学家丘迟所作《与陈伯之书》,是骈文中的优秀之作。南朝梁天监四年(505),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受到北魏平南将军陈伯之的阻挡。

陈伯之原为南朝齐江州刺史,萧衍代齐,他降梁,仍领原职。后因惧祸,于天监元年(502)投奔北魏。但在北魏,他并未受到特别重用。对梁也没有深刻仇恨。

丘迟在萧宏军中任咨议参军,领记室。他受命写信给陈伯之,劝他归降。

文章第一段云: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信的开头,着笔渲染陈伯之往日的才志和事功。大意是:陈将军的勇敢是全军第一,才能也是当今杰出的,不贪恋燕雀的安逸,胸怀鸿鹄般大志。过去你顺应时机,投奔了圣明的君主,建功立业,成为开国元勋,乘着涂着丹漆的华美的车子,持节统治着广大地区,气势是何等的雄壮啊!

接着又把他投奔北魏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加以对比:怎么一旦成为逃跑投敌分子,听到箭响就大腿发抖,在北魏人的帐篷里卑躬屈膝,又是何等的卑劣啊!

这样,一“壮”一“劣”的鲜明对立,就使陈伯之在心理上发生了动摇。丘迟在信中继续说明梁王朝对他是宽大为怀的。并告诉他家庭平安。又以利害关系开导他,举出历史事实告诫他。指出他投靠北朝是“鱼游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最后,写出下面一段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大意是:三月暮春天气,江南草木欣欣向荣,鲜花开在树上,黄莺飞来飞去。当你看到故国军队的旗鼓,回想起过去的生活,拿着弓箭,登上城楼,怎么能不悲伤!廉颇之所以很想再成为赵国的将军,吴起临走时望着西河而落泪,这就是因为人对故乡有感情啊,将军难道独独没有这种感情吗!希望你早日作出安排,自己去求得更大的福气。

这里对江南风光的描写,从感情上唤起了陈伯之对故乡景物的回忆。后又举 名将廉颇、吴起的范例,以反诘句从感情上打动他。文章文辞清丽、情意缠绵,用事精当,足令受者恻然心动。 后来陈伯之果然带了八千兵士投降了。

在两晋南北朝,由于门阀士族生活贫乏,他们的文风只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因而使一切文章都骈偶化。骈文大部分空虚贫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也有少数作品有一定内容;有一些文章写山水景色,清新优美,有一定成就。

如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景物奇丽,富于诗情画意,是骈文中的佳品。

此外,也应看到,沈约为首的“声病说”,也为我国诗歌讲求声律奠定了基础,对后来律诗、绝句等发展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一点积极作用。

02、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宋之际,正当文坛上盛行雕琢绮丽的形式主义文风时,出现 了一位 现实主义诗人陶渊明。他留下的120多首诗中,大多是真实反映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没有华丽或艰涩的词句,语言自然平易近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许多歌唱农村景色和村居生活的诗,平淡、朴素,散发着泥土的清新芳香。

由于陶渊明的诗大多描写田园的悠闲生活,因此被人称为"田园诗人"。田园诗也就成为中国诗史中的一个流派。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作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陶逸曾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家道中落,生活艰难。

陶渊明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地熏陶,少年时就怀着建立功业的壮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东晋太元十八年(393),他29岁时,出来做本州江州(治柴桑,辖境相当今江西福建)的祭酒,不久辞归。

元兴三年(404),到了40岁,又出来作刘裕的镇军参军。

在官场,他目睹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谄上骄下,污浊腐朽,感到这个黑暗的社会是和他志气和个性格格不入的。因而 三次出仕,又三次归隐。

在他41岁时,由于家贫,子女幼小,为生计所迫,他又出仕彭泽县(今九江市东彭泽西南)令。到任不久,他就感到内心十分矛盾。“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吃饭穿衣虽然重要,违反本性,则在精神上更大的痛苦。

一天,郡里督邮到县。县吏劝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恭敬。陶渊明本性正直耿介,说:“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还乡。

这次出仕仅80天。从此不再出来做官。以后20年,在农村度过终生。

陶渊明回家后,写了一篇《归去来辞》,描写他归家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他认为过去出仕是“心为形役",即心志为形体役使,为生活所迫违反了本愿。现在则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下决心与腐败的官场决裂。

这是陶渊明思想上的一次飞跃。以后,他经常参加劳动,接近劳动人民,从生活中吸取了养料,使他的作品具有真实感情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他的许多杰出作品都是在归隐后写的。

他归隐后写的有名的《归园田居》,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生活的热爱。其中第一首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笔下,农村里的田园景物是多么美好。十多亩宅地,八九间草屋,堂前是桃李,屋后榆柳成荫。远处炊烟袅袅,近处几声鸡鸣狗吠。诗人不厌其烦地叙写住宅远近景物,正是为抒发刚从尘网中脱身回到自由境地的一种欢舒心情。

更重要的是,诗人流露出他不愿与现实的官场同流合污,不愿意违心地随俗浮沉。他把仕途称为"尘网”、"樊笼",他感到离开他所憎恶的污浊世俗,就好像鸟飞归山林,鱼游回池塘。

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在44岁那年家中遭到一场火灾,旧居被烧毁,他的农田又不断受到灾害。这时他“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有时甚至不免于乞食。

但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这样困难的境地里,他仍然洁身自守。有一天,他卧病在床,已有几天断粮。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了米和肉,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天你何苦如此呢?"劝他出仕。

陶渊明答道:“我哪敢与贤人相比呀!"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对他送来的米肉,亦“挥而去之”。表现了诗人不愿意与这些贵族官僚沆瀣一气的高尚气节。

不久, 陶渊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中有一篇是《桃花源记》。那是《桃花源诗》的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故事大意是:

东晋太元(373-396)年间,有一个武陵捕鱼人,沿着溪流划船前行,走迷了路,忽然发现 一片桃花林。渔人十分奇异,继续往前。林的尽头正是溪流的源头,有一座小山,山边有一小洞,洞口隐约有光。

渔人下船入洞,开始很狭,走了一段,眼前突然开阔明亮。里面土地平坦,房屋整齐,风景秀丽,男女老少衣着与众不同,个个安适自乐。他们见了渔人,十分惊奇,问从何而来。

渔人一一回答。于是便邀请渔人至家中,杀鸡温酒款待。渔人从谈话中知道他们的先人是避秦乱住到这里来的,久而久之,遂与外人隔绝。不知道世上已经历了秦汉魏晋等朝代。

村人得知外界消息,个个叹惋不已。数日后,渔人告辞。在回家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到了武陵郡见了太守,说了如上情况。太守立即派人随渔人前往,寻找标记,结果迷了路,什么也没找到。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到过桃花源。

这是一篇美丽动人的寓言,描写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的社会是多么令人向往!那里没有官吏,没有捐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压迫、没有欺诈,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一切都是淳朴安乐。

这与现实社会中尔虞我诈,欺压剥削,动荡不安,对比多么鲜明!诗人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曲折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人的思想与鲍敬言的《无君论》一脉相承,表达了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陶渊明的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他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对后世文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他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03、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与《木兰诗》

民歌是从民间产生或直接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是劳动人民真挚感情的流露。

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个发展的高峰。当时的一些民间作品,因为主要是乐府所搜集,后人就称为“乐府诗"。这些诗集在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分别隶属于“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六类。

南朝的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有480余首,全在“清商曲”之部。这些民歌分为“吴声歌”、“西曲歌”、“神弦歌”三部分。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以当时首都建康(今南京市)为中心。这里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产生时代大致在东晋至宋文帝时。

“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地为中心。这里是西部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也很发达,产生时代大致在刘宋初至梁时。

这些诗由于地域不同,风土情调迥异。吴歌婉曲柔和,西曲急迫紧促,但都是描写爱情相思和离愁别恨的情歌,多出自女子之口,具有缠绵婉转、清新秀丽的特点。

“神弦歌”为民间祭歌,数量极少,内容也较简单。

“吴声歌”中以《子夜歌》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写少女热恋为题材。它往往运用单纯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少女的天真和痴情。如: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写少女夜晚相思出神,不能入眠,仿佛听见情人断断续续的呼唤声,而空自答应。

又如:

侬(我)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这首诗说一个少女把自己比作北极星,爱情专一,而所爱的男子却犹如白日,朝东暮西。

“西曲歌”中,大都是描写女子在水上船边与旅客的离别感情。如: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江津在湖北江陵附近。这里布帆丛集,远行船只很多。诗歌描写了女子送行时的深厚感情。

南方流传下来的民歌,由于主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商业城市,因而多数反映城市生活,很少乡土气息,但其所抒写的感情仍极真纯、质朴、健康,与统治阶级的“宫体诗"截然不同。

在形式上,它一般都是五言四句,对以后唐代五言绝句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收集在“梁鼓角横吹曲”中,共约60多首。一部分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一部分是北人用汉语创作的。其中也有不少汉族的民歌。

北朝民歌题材宽广、内容丰富。除情歌外,还有战歌、牧歌,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谣。这些歌辞描绘了北方辽阔壮丽的景色,抒写了健康坦率的爱情,表现了北方各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具有豪放爽朗、慷慨激昂的风格,其价值较南方民歌为高。

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

敕勒川 , 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的作者斛律金(488-567),本为敕勒族酋长,为东魏开国功臣。孝静帝武定四年(546),他随高欢攻北周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高欢失败发病,军中讹传欢死。为安定士兵,高欢命斛律金唱此歌,自己和之。

歌本为鲜卑语,后由汉人用汉语记录下来。

敕勒川本为敕勒族所居地名,在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阴山之南土默川平原一带。这首诗仅27字,却写出了浑朴苍莽的草原气息。阴山下空阔无垠的大草原,景色如画,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最后一句见出水草畜牧之盛,形象真切。全诗一气贯注,音调浑壮,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北朝民歌中最突出的代表作是《木兰诗》。诗中塑造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她在父老、弟幼而又必须出征的情况下,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十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并未被同伴识破。胜利归来后,她不要封官受赏,情愿回到故乡做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木兰以一个年轻的女子做出了同男子一样英勇的事业,是对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观念的大胆否定。她的淳朴、勇敢、坚毅、热爱劳动、机智等性格,是中 华妇女各种优秀品质的集中表现,因而也成为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一直在广大人民思想感情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木兰诗》在艺术上也有很大特点。它以质朴生动明快的语言、诙谐的情趣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它连续运用复叠和排比,造成节奏和音乐性。它叙事有详有 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四句,以精练的笔墨,勾画出木兰长期军戎生活的一斑。

“爷娘闻女来”六句,以三排同样的句式,极力铺陈她将抵家时家人欢腾的 情景;接着又连用四个排句,叙述她到家时的急切、狂喜心情。

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双兔的比喻作结束,把一件不平凡的事写得好像仅仅是乔装使人感到雌雄莫辨,让读者感到无穷的回味。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说法不一。大体上有汉魏说、南北朝说、隋唐说三种。近年来较多研究者肯定它是北朝诗。从诗中反映北朝游牧部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从诗中黑山(或作黑水)、燕山等地名来看, 故事的背景可能是北魏和柔然的战争。

在南北朝,正当统治阶级宣扬枯淡无味的玄言诗、奢侈腐朽的宫体诗时,民歌以其鲜丽活泼、雄健朴质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颂。这些民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精神和品格,反映了人民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和理想。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04、三部总结性的文学著述:《文心雕龙》、《诗品》和《文选》

南朝,主要在梁朝,产生了三部总结性的文学著述,就是《文心雕龙》、《诗品》和《文选》。这些作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自曹魏建安年间以后,文学艺术由经学附庸转而独立发展,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繁荣的盛况;各种文学形式由发展而趋于成熟,于是文学批评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也需要选录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学总集。

《文心雕龙》,梁 刘勰撰。50篇,3. 7万多字。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山东东莞莒(今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笃志好学,因家贫,依附和尚僧佑,做过佛经整理工作,同时也深入钻研儒家经典。约在他三十三四岁时,写成了《文心雕龙》一书。

这部书起初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刘勰就背着这部书装成一个卖货物的,等候当时大官僚、文坛领袖沈约出来,在他的车前送上去。沈约读了,大加赞赏。从此,这部书才被看重。

刘勰在梁代官至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50多岁时,出家当和尚,僧名慧地,不久死在佛寺里,著有《灭惑论》等。

《文心雕龙》是一部总结性的文学评论专著,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一部文学概论。内容主要有:

(1)文学总论,讲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文采,但应该是由相应的内容所决定的自然文采;又认为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原则,以圣人为师,即所谓“师乎圣,体乎经”。这是全书的指导思想。

(2)文体论。论述了文体的起源和发展概况;解释文体的名称、意义;对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体进行评论;总结不同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领。

(3)创作论。即创作应遵循的准则。诸如创作前素材的准备、创作过程中的 想象和构思,文章结构、篇章、造句、遣词。大多是文学理论史上第一次所作专题论述。是本书的精华部分。

(4)批评论。即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既要注意内容、思想、主题,又要注意形式, 如布局、造句、用典、声律等。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写此书的动机、意图、态度,以及全书内容的安排等。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文心雕龙》针对当时雕章琢句的形式主义风气,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内容。他认为文学应该经世致用;主张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对形式起主导作用。

《文心雕龙》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巨著,乃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在这以前,讨论文学的有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等,但都偏而不全。刘勰对于每一个具体问题都以专篇阐发,加以系统、全面、深入地讨论。因而成为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诗品》是专门评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作者钟嵘(?-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梁时官至晋安王记室。成书大概在梁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是汉魏以来五言诗的总结。它把两汉至梁122位作者 分为上中下三品,列入上品的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对每个作家都给以扼要的评语,直率褒贬,而在上、中品里,并指出每家诗体的本源。

钟嵘对评价诗歌的标准提出了正面主张:“韩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风力”是指内容,“丹彩”指词藻,就是必须兼有充实的内容及华美的文采,耐人玩味,受到感染,这才是诗歌的高峰。

他在古诗中最推颂曹植,认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诗品》反对当时贵族文坛的诗歌一味追求声律,滥用典故。他认为这样做“文多拘忌,伤其真美”、“文章殆同书钞",违反了自然的真美与和谐。

他主张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感情,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特别可贵的是,他重视广泛的社会生活的矛盾,将它作为诗歌创作的动力。

《诗品》不足之处,是把作家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不能正确反映作家成就的高低。如把潘岳、张协置于上品;陶渊明、鲍照列为中品;曹操列为下品,都是不公正的。但它毕竟开了结集评诗的先河。

《文选》,30卷,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撰。萧统是梁武帝长子,因死后谥昭明,所以又称昭明太子。他喜山水,爱好文学,其东宫藏书近3万卷,名士云集。

这部《文选》是他召集当时著名学士编纂的,故《文选》又名《昭明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共收录了从周代至六朝一千七八百年间130位作者的作品500余篇。上起子夏、屈原,下至当时,按文体分为诗、骚、七、诏、册等38类,各类中以诗、赋两类所收作品为最多,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选录的范围,凡属经书、诸子、历史传记等一律不选,但历史传记中的赞、论、序、述却可选录。

萧统对文章的选择标准,在序文中作了说明,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指题材,描写任何题材,必须有意义,经过深沉的艺术构思。“义”指文章思想内容,"翰藻”即有文采的辞藻。即在表现形式上必须有语言文采之美。所以在《文选》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及六朝 骈文占去了相当大的比重。

《文选》问世以后,1000多年,一直行世不废,成为一部有重大影响的选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除了儒家经典外,以一部书为学者们所研究而能成为一门学问的并不多,如研究《红楼梦》,称为“红学”,而专门研究《文选》的,被称为“选学”。

唐代以诗赋取士,注重文采,《文选》就成为读书人的案头必备书。唐士人说:“《文选》烂,秀才半”。大诗人杜甫告诫儿子要 "熟精《文选》理”。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文选》最早注释本,是唐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引用古书1700种,被历来学者推崇为"淹贯古今",大最亡佚的古籍赖此书得以保存。

《文心雕龙》、《诗品》和《文选》三部书相辅而行,使后人可以大致了解齐梁以前文学的全貌。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