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质量发展就是什么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4-07-11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部分: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二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三是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四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四个部分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指导着高质量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因而,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经济总量和规模高速增长到一定阶段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以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取向,推动人民在经济等诸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的发展状态。

  从发展目标来看,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方式来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发展内容来看,高质量发展内在包含经济、民生、生态、安全等多方面内容;经济效率、公平、绿色等多方面目标要求被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中。从发展要素来看,高质量发展对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增加新的生产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人力资本要素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并将“数据要素”等新的生产要素纳入高质量发展之中。

  (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第一,高质量发展要求质量第一、效率优先。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质量水平的高级状态。好的质量、结构、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粗放式、资源过度消耗的,与环境不友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肯定不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质量、数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高质量发展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着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人民生活幸福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出发点、落脚点。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聚焦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始终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要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益。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质量、就业质量、社会保障水平等都要不断提高。

  第三,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驱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

  二战结束以来,开启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跨过中高收入门槛的国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只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都与创新直接相关。

  第四,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科技创新、产业链布局、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系统性地回答了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第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有序实现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第六,高质量发展要求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发展。其一,宏观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其二,中观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三,微观层面。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国人民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表明,很多国家都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但一些国家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陷入发展陷阱,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而有些国家却能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原有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都不同程度削弱,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出现,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我们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发展环境,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坚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需求结构变化看,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需要”不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质的变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五)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必定因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日趋紧张而不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高质量发展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真正打牢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这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

  (七)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接下来的较长时期我国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已经成为常态,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坚定不移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牢牢把握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从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三、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第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只有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针对“卡脖子”问题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力度,天宫、蛟龙、中国天眼、北斗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2022年末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位居世界第一。

  下面,我们从太钢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例子来看。经过711次试验,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0多个工艺难题,太钢精密带钢公司从4万多种轧辊的排列组合中找出一种能轧出“手撕钢”的方法,成功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箔材,太钢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手撕钢”研制成功后,研发小组又将“手撕钢”厚度降至0.015毫米。掩膜版,是生产OLED显示屏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决定屏幕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掩膜版的生产技术要求极高,一片手机屏幕大小的掩膜版上要开200万个以上微孔,对基材的柔韧度、平整度、纯净度、均匀度、稳定性等各项指标,要求非常严苛。掩膜版的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除却进口成本高,国内企业还很难拿到最先进的产品,因此研发用来生产精密金属掩膜版的不锈钢箔材就成了公司团队心上的一件要紧事。2023年4月17日,经过近3年的反复试制,第一卷掩膜版基材成品轧制成功;9月,第一批国产掩膜版正式上市。

  第三,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四个高”:一是高效益,即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浪费少、资源利用效率高;二是高水平,即人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高协调,即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等;四是高科技,即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其中,高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第四,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第五,共享发展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我国形成了超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第六,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能源资源供应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第七,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二)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展望新征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在供给方面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需求方面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量性问题。我国供给商品多而不精、品牌大而不强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当前在高端商品和服务方面并未形成竞争优势和赛道优势。

  其二,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难点、堵点,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其三,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其四,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在关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人民群众期盼更普惠可及的教育资源、就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宜居生态环境等,这些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的矛盾愈加凸显。

  其五,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数量庞大的小企业活力强,但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升级能力不足的现象。

  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我们必须用系统性思维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统筹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统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国际协作、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与干部担当作为,从而抓住重点、带动全局,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高质量发展中的“十个统筹”。

  第一,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更加注重生产力质量的提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推进数字技术软件、硬件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群化应用,提升基础产品、核心芯片、高分子材料与重点装备的供给水平和技术创新。

  要制定并执行有益的鼓励措施,如减轻税收负担、提供优惠贷款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措施,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也要加快传统生产力的技术改造,共同构建完整的现代产业结构。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合肥市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的目标。合肥市GDP由2012年的416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73.8亿元,GDP总量从全国第31位上升至第20位,平均1年前进1位,从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在已形成“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同时,合肥市正全力加码新质生产力,布局低空经济、空天信息、量子信息和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蔚来汽车、大众安徽等多个明星项目相继落地,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呈迅猛发展势头。2023年,合肥比亚迪产值突破600亿元;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占全国总量超8%。合肥市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一,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三,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都是全国第一。近三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三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评估全国领先。2023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之城”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合肥市正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第二,统筹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路径。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完善“产业大脑+平台赋能”的产业数字化体系,加大数字技术投入与研发,建设“产业数字中台”,加快全价值链业务协同,以操作系统为重要底座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

  我们从常州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例子来看。常州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抢占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常州首家灯塔工厂江苏时代的产线上,每1秒钟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常州产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19%。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产线上,每40秒钟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2023年有37.6万辆理想汽车从这里奔赴全国。从常州整车基地出发,4小时车程内,可实现产业链“邻里配套”。目前,天合光能集聚全球人才,打造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5次创造世界纪录,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190GW,相当于140亿棵大树的减碳量。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输变电,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再到当下探索能源互联网,从无到有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整车产量68万辆,动力电池销量接近全国1/5,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1/10。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正全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2023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6.4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

  第三,统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国际协作。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水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举措。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四,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

  同时,要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的商品和资源要素,增强供应链黏性,坚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畅通。

  第五,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市场机制,形成良性竞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一视同仁强化对各类企业服务。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要在高水平国际竞争中动态提升,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中国市场吸引力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要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推动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推动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理顺煤、电等能源价格机制,鼓励绿色能源发展,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经济循环、增强有效激励来拓展改革的广度、深度。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的培养和服务机制,完善人力资本和人力财富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第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既强调资源有效配置,又注重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

  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同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统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对各地区的共同要求。对发达地区来说,因为具有地缘优势或政策优势,可以率先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摒弃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降低能耗,提高效益,逐步转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走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地。比如,广东省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

  第七,统筹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在“双碳”目标下,要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第八,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水平医疗卫生体系等建设,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第九,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只有高水平安全才有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保障高水平安全。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经济安全。保障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安全。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平稳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第十,统筹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与干部担当作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制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高质量发展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主要指标来看,其一,经济发展高质量,可以用GDP增长速度、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质生产力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其二,创新能力高质量,可以用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来衡量;其三,人民生活高质量,可以用居民最终消费贡献率、失业率、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等指标来衡量;其四,生态环境高质量,可以用新能源发电占总电量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其五,对外开放高质量,可以用国际旅游收入占进出口额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开创发展新局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