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试题一题一解(第十八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试题阅读量增加 高考经典试题一题一解(第十八期)

高考经典试题一题一解(第十八期)

2024-07-11 0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情境分析

(一)认知区域:

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属松花江-嫩江流域。该区域(下图中红色箭头所指)处大兴安岭东侧,为温带季风气候,热量带为中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应在400-800毫米之间)。松花江-嫩江为外流河(注入太平洋),但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属内流流域(受阻后),该内流区域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有关。

(二)情境创设

本题以时间演变导致空间格局变化为主思想,实际探究了乌裕尔河从外流河到内流河,扎龙湿地从无到有、水中含盐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影响当地局部气候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结合起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协调,实现物质循环中的平衡,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地理思维。以地形-水文-气候三者关系为探究的主要要素。

(三)情境问题与要素联系:

1.乌裕尔河下游受阻内流后形成的是沼泽湿地,而不是堰塞湖,这种现象与当地地形、气候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图中可以发现,气候通过降水、蒸发影响地表径流,如本题材料所述,河流流入湿地,而湿地面积稳定不变,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貌对水文主要是对水系特征的影响,水系特征主要包括长度、流域面积、水系形状等,堰塞湖与沼泽湿地形成的地貌类型不同,如图所示。

形成堰塞湖的地貌类型是谷地(山谷或河谷)

扎龙湿地面积大,积水浅,地形平坦

2.扎龙湿地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水中盐分的积累是一个时间变化的过程,扎龙湿地的盐分物质主要来源于乌裕尔河的注入,由于流水受阻而成湿地,湿地水不能外流,湿地水蒸发后,水中的盐分物质会不断在湿地内积累,湿地水中含盐量就会不断增加。

左图中湖水不能外流,盐分将会不断积累、增加而形成咸水湖(如未来的扎龙湿地);右图中湖水外流,湖水盐分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一般为淡水湖(如洞庭湖)。

解题过程

第1小题:此题设问的行为动词是“推测(特点)”,中心词(主语)是“地貌、气候”,限定词是“扎龙湿地”。

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一致入手,结合图文材料中有关扎龙湿地的关键信息,“湿地面积大,积水较浅”可以推测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平坦”且地势开阔;“面积的相对稳定”可以推测湿地内水量相对的平衡,其水量收入为乌裕尔河的注入及当地降水,水量支出为下渗与水的蒸发,考虑到当地纬度高,气温低,地下有冻土分布的可能,下渗水量较少。因此当地的蒸发量会大于降水量,气候的特点较为干旱。

第2小题,此题设问的行为动词是“分析”,中心词是“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关系”,限定词有“变化”和“乌裕尔河流域(空间范围限定)”,在时间上同时限定了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到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这一段时期。

利用水循环过程中水量平衡的原理,当乌裕尔河为外流河时,河水流入嫩江,因此全流域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加径流量,从数量关系上,最初降水量是大于蒸发量的;成为内流河后,由于河水不能外流(只能流入湿地),其湿地面积会不断加大,直到湿地面积稳定,期间降水量不变,而蒸发量随水面的扩大,实际不断蒸发增加,直至蒸发量与降水量数量相等(这里有一个关键分析:如果是扎龙湿地,会出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可能,其原因是径流的汇入;如果是全流域,由于没有形成外流,蒸发量只能等于降水量)。

第3小题,此小题有两个设问。行为动词为“指出”和“说明”,中心词是“水中含盐量”,限定词为“未来(时间限定)”、“扎龙湿地”、“变化”及“原因”。

由于河流受阻而形成湿地,这样不论河还是湖均为内流区域,河水不断带来盐分物质,因此水中的含盐量会不断增加,未来湿地可能会成为咸水湖(沼泽)。

在说明原因中,抓住盐分来源及盐分积累两个过程进行有效作答。

第4小题,此题设问为开放性思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能否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河流外流的可能性,围绕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原理及其表现。

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并在下游形成扎龙湿地已经存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如扎龙湿地环境的产生;湿地内生态系统的建立且平衡。但也由于湿地水不能外流而使水中含盐量增加(未来咸水湖的出现)、泥沙及生物沉积使环境的改变,出现一些环境变化问题。因此同意及不同意针对的问题方向不同,同意的(再次成为外流河),主要针对解决如盐分增加、湖内物质沉积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可能涉及湿地生物、湖水水质等);不同意的(保持内流河),主要针对湿地水量的减少以至湿地的消失、湿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区域环境的变迁等方面。

正确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群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感悟素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考查是高考综合试题命题、答题中最常见的一类题型,要求我们理解、运用好“联系”、“协调”、“平衡”这几方面的关键词,其中渗透了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方面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联系”是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理要素都要对其他要素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影响;“协调”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统一和一致性,这也是区域小环境的形成;“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在数量上达成的变化特点,平衡的产生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特点。

降落

微信号:beidoudil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