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 高考历史选择“秒杀”神技(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做多久能学好 【高考冲刺】 高考历史选择“秒杀”神技(2)

【高考冲刺】 高考历史选择“秒杀”神技(2)

2024-07-17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在2014年全国一卷的12道选择题中,出现“穿衣戴帽”的试题有5道,占有试题的40%以上。我们在提取信息时,对“穿衣戴帽”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试题的解决就会更快更好。

大家先看: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我们把这道试题简化一下变成:

“天” “天子” “承天”“子民”,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去除了材料中的语境,我们认真想想,“天子”就是皇帝,就是题目中选项B的政治统治的代名词,“子民”就是以民为子,把人民当成儿子,这就是明确的人伦秩序。这样看来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用一遍排除法做此题,A选项绝对化了。C选项也要绝对化的倾向。D选项如果成立,材料中一定要有祭天活动的内容,这时读材料没有祭天活动内容。于是只能选B。此题的正答率在60%上下,大家体会一下,做题是怎样被迷惑选项迷惑了。体会一下历史选择的命题特点。这里附带说一句历史学科选择题的第三个“秒杀”神技就是选项中绝对化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先要排除。(这个技巧大家运用的较好,我就不再单独阐述了)。

大家再看: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简化后

“灭佛”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这样在做题时就先排除了A、D两个选项。因为一是两个选项都太绝对,而是带入题目明显读不通。试看这句话:“灭佛”反映出唐代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灭了还怎么兴亡,逻辑明显不通。这样再看这就话“灭佛”反映出唐代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社会基础薄弱还用得着政权去“灭”吗。B 选项一看就是绝对化的表述。影响最大一定是比较出来的,就算没有了佛教,还有没有其他的思潮影响大呢?这是我们一定能快速得出答案就是C选项。

这是我们读题,题目给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佛教道教在唐代不同时期地位是不同的,待遇也不同。是不是就能在一次确定我们的选项入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呢?

这道试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提示语“反映出”。这一提示告诉我们,命题人要的正确答案的一定是一个本质的结论,而不是一个社会现象。即使四个选项都成立(关键是本来就有不成立的),那么我们也很容易看到选项A、B、D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只有C才是经过分析后才能得出的结论。有人说B、D也是结论,因为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其实最大,影响小之类的历史事实都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分析出来的。如三个人中谁最高。我们主要看成是现象,不是本质。这里不要过于较劲。全国一卷中,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题目相对来说较多,试卷的难度加大。但是这类试题对学习逻辑能力较强的孩子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未来的高考一批理工科优秀学生选择历史学科的高考是有优势的。这是广大及嗾使和命题者都要关注的问题。

大家再看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我们把题目简化就成了

“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这时我们身体的关键是“天理、人欲”,它们是怎样的范畴,回忆教材的表述和教师的讲解,我们就会知道天理中包含着人性,人欲是恶的人性。一存一灭是一个辩证的方法。这是答案就呼之欲出。A、B都 是问题的一个方面,C选项更是全面否定。答案D已经呼之欲出了。

这道试题是去年高考的 一个亮点试题。因为这道试题,国学基础好的同学还有另外的解题方法。许多同学都能背诵《三字经》,《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是知道《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同学并不多,指导王应麟是在理学大师的影响下创作《三字经》的同学就更少。个别国学基础出色的同学只要看到南宋的理学家认为,就想到《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的思想就是南宋理学家的思想。那么这道题对他们来说就是送分的。

一道优秀的高考试题一定有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命题人在考虑试题区分度的时候一定思考过一题多解的角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知识背景创造性的完成题目也是高考的导向。

最后我们看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把这道试题简化就变成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关注引号内的内容,自由人,其他人口,我们能很快得出答案B选项。因为材料中没有强调州和州权。那么只能选A 和B 。《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我们认为下列权力是不言而喻的。”同学们很快能回忆出老师对《独立宣言》的讲解。《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人权是天赋的,不得剥夺和转让。A选项主权在民,其实说的是国家的政治运作模式。它的对立面是主权在君。所以两个选项其实说的是不同范畴的事情。

要说的是这道试题体现了高考全国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历史概念的考察。几年前全国卷出现了“合众国宪法不授予任何公民贵族身份”的考题。当年在有的地方竟然出现了负的区分度。这道美国宪法的考题强调宪法的共和原则,许多同学达成了平等原则。说到根本就是同学没有理解到共和和平等原则的实质。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概念的教学非常重要。比如共和啦、民主啊、法制啦,看来耳熟能详的知识其实学生并不了解真实含义。什么是共和?公民以平等、公平的身份参与国家管理就是共和。什么是平等?法律地位相同就是平等。这样的概念往往是影响学生深入思考影响张分的关键因素。

今天强调了“穿衣戴帽”是重点的解题方法。明天我们说说历史逻辑再接历史高考选择题中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