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科技未来”主题作文素材及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作文案例素材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科技未来”主题作文素材及范文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科技未来”主题作文素材及范文

2024-06-15 0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科技群星闪耀】P1:科技创新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神舟系列科技创新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022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6年,如果将1956年起步的中国航天的66年浓缩在一个小时,一定是一部分分秒秒都掀起高潮的史诗巨片。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我国载人飞船又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基于这些空间技术不断提升的科学探测能力和研究水平, 无不显示出中国“航天大国”的称誉已是名副其实。这一次次历史性的飞跃,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不畏风雨,勇往直前。【适用主题】科技创新、探索未知、无惧困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不忘初心、国家发展P2:科技创新是前进的不二法门。+北斗导航科技创新是前进的不二法门。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国 外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怎么办?要想成功,唯有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经过努力,中国科研人员不仅攻克了“原子钟”这一难题,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精度,走在前列。数十年、几代 人,为了实现“北斗梦”,北斗三号的研发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超越。 应该说,苍茫宇宙就在头顶,只要有梦想、能奋斗、善创造,就能在星空下稳步向前。【适用主题】创新、拼搏、奋斗、中国梦、国家发展、困境与机遇P3:科技创新是中国人肩负的时代使命。+天问一号科技创新是中国人肩负的时代使命。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 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 的风险考验, “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 9 分钟”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 凝结着航天人肩负的时代使命,为实现“航天梦,强国梦”伟大愿景,而勇于探索的中国精神!【适用主题】创新、探索未知、责任使命、无惧困难、勇攀高峰、国家发展P4:科技探索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袁隆平科技探索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他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正是在他的引领下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不断探索,铸就了中国的今时今日的粮仓,也激励着青年人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适用主题】科技探索、爱国、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无私奉献、中国梦、大国担当P5:科技探索需要一颗好奇心,勇攀高峰。+屠呦呦科技探索需要一颗好奇心,勇攀高峰。对于未知事物,人类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人类就有了破解难题的信念和决心,就有了勇攀科学高峰的志向,女科学家屠呦呦就是在寻找疟疾药物中发现了青蒿素这种特效药,从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像屠呦呦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努力地搏,不畏惧任何困难,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解决一个个的难题。他们或许也有过对未知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决心和勇气,从而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适用主题】科技探索、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顽强拼搏P6:科技探索需要强大内心,冲击“无人区”。+张文宏科技探索需要强大内心,冲击“无人区”。生活中无不充满着未知,而这些未知带给我们的是惊喜还是灾难,谁也无法想象,有时甚至让人感到迷茫或者恐惧。在新冠病毒肆意之时,总有一批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研究新冠疫苗。正如张文宏和他的团队们长期从事感染病的临床研究,一起站在了病原学研究国际竞争的前沿,造福人类,护佑安全,这是他的使命担当,也是宏图大愿。脚踏实地,做一名充满仁爱之心和掌握先进技术的良医,是张文宏矢志不渝的心。人类社会总是进步的,只有奋勇向前,勇于探索,未知的未来便值得期待。【适用主题】科技探索、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顽强拼搏P7:科技发展是实现强国的根基。+于敏科技发展是实现强国的根基。核物理学家于敏曾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漫漫征途中,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始终致力于原子弹和氢弹研究的攻坚克难,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于敏用他的一生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适用主题】科技强国、探索、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顽强拼搏、爱国P8:科技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的轴心。+黄旭华科技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的轴心。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数据。奋斗一生,他在两鬓霜白时掷地有声地这样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科学研究,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这是因为,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好甘于寂寞、奋力沉潜的准备,不仅要在动荡喧嚣的时代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持的韧劲,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做好奉献的准备。也正是有了像黄旭华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国家才能从落后挨打的局面发展到如今的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既然选择了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为上,就势必要放弃个人和小家利益。在这道关于“大”与“小”的选择题上,黄旭华从来没有让祖国和人民失望过,心甘情愿的为了国家的更加强大而放弃了属于自己拥有的一切。【适用主题】科技强国、探索、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顽强拼搏、爱国P9:科技发展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王泽山科技发展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火药曾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今天,仍是决定现代武器威力和射程的关键性因素。例如,飞机离开了火炸药,就不能发射导弹,坦克没有火炸药,见了面也不能开炮。被称作“火炸药王”的王泽山,是中国火炸药学科带头人,始终以“强军兴国”为使命,在高中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火炸药专业。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着与坚韧,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废弃火炸药再利用”,解决了世界各国都“头疼”的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造就了今天中国在火炸药领域的卓越成绩,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能。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吾辈应当向国之脊梁和中国科技工作者致敬!【适用主题】科技强国、探索、 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责任担当、顽强拼搏、爱国【关于科技的名言】1.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童第周 2.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诺贝尔3.科学所打开的世界越来越辽阔,越来越奇妙……——伊林4.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5.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6.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7.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8.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9.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10.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贝尔纳11.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12.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只依靠实践而不依靠科学的人,就像行船人不用舵与罗盘一样。——丹皮尔13.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罗蒙诺索夫14.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门捷列夫 15.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16.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杜威17.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钱三强18.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19.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20.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朱兆良21.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达尔文22.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23.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24.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25.我认为科技让世界变得紧密很多,而且会继续让世界变得更紧密。——乔布斯26.“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2020年9月10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面对5天后即将到来的芯片“断供”,悲壮而又自信地发出了此种“华为声音”。【精彩段落】1.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点赞!尤其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30后”院士,他们青春昂扬、学有所成之时,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求才若渴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在航空工业与核能领域的赶超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人民网)2.“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三强,在空难时舍身保护数据资料的郭永怀,隐姓埋名二十八载、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这些名字,如灿烂群星,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们的青春年华、赤子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凝聚起无穷的力量。(人民日报)3.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如何战而胜之?要靠科学,要靠合作。1918年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各国在合力抗疫中促进了现代医学发展,也深刻认识到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天花根除规划”,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各国都参与其中,最终使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根除。在世界高度互联互通的今天,我们更要“用全球化的方法抗击全球性的疫情”。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历史表明,真正的保护来自于可靠的科学信息共享和全球团结一致”。针对当前的全球疫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反复强调,“这是一个讲科学、求团结的时刻。”——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员:科研携手践行命运与共》4.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在追逐航天梦想的路上,中国还是追赶者,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规划立足自身条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顾国情,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每个阶段水到渠成,写满了一个个梦想与智慧、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每一步扎扎实实,背后是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这既让人感叹远见者的眼光,也感佩创新者的精神。——摘自《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中国空间站彰显创新精神(作者:余建斌)》5.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首降,让世界对中国赞誉有加。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克服重重阻碍,在“科技树”上又升了一级,更因为中国人没有把大门在身后关上,而是向世界张开双臂,立志推动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坚定打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是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中国创新的不变宗旨。中国科技一路走来,如果不走开放的道路,绝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合作让我国科学家迅速跟上前沿,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则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从“上九天”到“下五洋”,从高铁、大飞机到通信、互联网,正是在开放学习、海纳百川的基础上,中国科技实现了全方位跨越。——摘自《新华时评:开放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6.科技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指出,疫情防控期间,10个关键科技趋势进一步加速,分别是:在线购物与机器人配送、数字和无接触支付、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供应链4.0、3D打印、机器人和无人机、5G信息通信技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报告,呼吁各国政策制定者抓住技术进步机遇,为未来建立数字策略,支持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交出举世瞩目的创新答卷,展现出中国创新的硬实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量子优越性”,嫦娥五号“揽月归来”……中国科技创新一个又一个亮眼表现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摘自《人民网:向科技创新要答案》7.科技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精神力,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化力量。自古以来,人类的人文和科学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徐霞客游记》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地理山川、风土人情。沈括的《梦溪笔谈》文采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墨经》是中国古代集科学之大成者,同时也有“兼爱,非攻”等人文经典论述。在国外,数学家阿基米德能够说出“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够撬动地球”这样极端富于人文色彩的话语。塑料垃圾引起的“白色污染”,核能引起的原子弹恐慌,更高、更快、更强的单项技术目标,忽略和遮蔽了人类的个性。科技脱离了受人控制并为人服务的真正本质。现在是创造新事物的最好时代,这个创造,既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人文,科技的人性化,是科技和人文之间追求的平衡,是一种美,一种智慧,一种态度。——摘自《人民网:科技引领创新 人文驱动发展》8.“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摘自《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