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著名艺术家高秀敏昨晨在长春家中病逝(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秀敏生前最后一次演出视频播放 专题:著名艺术家高秀敏昨晨在长春家中病逝(组图)

专题:著名艺术家高秀敏昨晨在长春家中病逝(组图)

2024-06-30 2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5年8月18日著名演员高秀敏因病去世,她给喜爱她的观众留下了众多的表演作品,高秀敏在2003年的一次二人转的新闻发布会上与何庆魁一起看报上关于他们的新闻。这是高秀敏在2003年夏和搭档范伟在长春市为市民表演。

  摄影部记者姜缘,从2002年开始追踪采访好大姐高秀敏,在他的镜头下,一个真实的,吉林人民喜欢的笑星展现在眼前。谨以以上图片,代表新文化报摄影部怀念好大姐高秀敏。姜缘文/图怀念

  赵本山:春节晚会见面成为永别

  本报综合消息昨天,记者在得知高秀敏病逝的消息后第一时间给赵本山打了电话,电话那端的赵本山悲痛不已,连说“真是想不到啊!”昨天17时30分,正在大连的赵本山得知了高秀敏病逝的消息,他当时就瘫在地上,助手连忙过来扶他起来喝了些冰水,才缓过来,之后赵本山失声痛哭,记者一再劝慰下,本山情绪稳定下来,“我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位搭档,心里难受啊!让我哭一会儿吧!”

  谈起最后一次见面,赵本山说那还是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时候,那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本子两人没有合作,当时还约定今年再一起弄剧和小品的事,“后来我们俩人又都各忙各的,她一直在跟老何弄《圣水湖畔》,我这边弄足球,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没想到那一面成了永别。”

  合作伙伴雷恪生:

  她身体壮得跟牛似的

  “东北老伴儿”说没就没了

  “你说,我这东北老伴儿咋说没就没了?”记者把电话打到了在《圣水湖畔》中扮演高秀敏丈夫的雷恪生北京的家里,他第一句话就反问起记者来。昵称高秀敏为“东北老伴儿”的雷恪生,前两天还和高秀敏通了电话,一转眼就听到了死讯,雷恪生称“无法接受、无法相信”。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通话时间里,雷恪生叹了十几口气,他还特别叮嘱本报记者说:“一旦有什么信儿记得告诉我一声啊!”

  她前两天还给我打过电话

  “前两天‘老伴儿’还给我打电话来着。”雷恪生说,“当时她人在火车上,嗓子有点儿哑,告诉我说原本9月开机的《圣水湖畔》续集不拍了,因为何庆魁的儿子去世了,我还记得‘老伴儿’当时说:‘老何现在崩溃了。’我当时还让她多劝着老何点,多陪陪老何,谁知一转眼儿她又没了……”当记者问起雷恪生是否与何庆魁及高秀敏家人联系时,雷恪生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这电话是拿起来又放下,拿起来又放下,怎么都打不出去,你说我可说什么?节哀顺变这些话对于人家家属有什么用!唉,这么好的一个人……”

  她身体壮得跟牛似的

  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雷恪生怎么都无法相信,他说:“高秀敏的身体可好了,壮得跟牛似的,怎么能相信她会因为生病去世呢?”雷恪生表示,他和高秀敏拍戏的时候,高秀敏身体特别好,用他的话来说,高秀敏是“心宽体胖”,“这样的人,说是交通意外啥的我信,说她心脏病突发去世我怎么能信!”雷恪生叹气说。本报记者殷维

  亲人表现:外甥女在电话外哭

  王红梅(高秀敏的外甥女):听到噩耗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王红梅,接电话的却是一位男同志。他告诉记者,王红梅正在演出,没时间接电话,但在电话里记者已经很清晰地听到传来的哭声。记者曾经在采访王红梅时得知,从小她与老姨高秀敏的感情就最深,因为同爱唱歌,又天生一副好嗓子,高秀敏对她也是偏爱有加。于是当小红梅还是小女孩时,高秀敏就把她从老家接到长春,现如今,王红梅住的房子,就是高秀敏出钱买的。而高秀敏的前夫,每年也是由王红梅去扫墓,祭奠。本报记者李小卉

  从前搭档: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孙琦伟(松原市宁江区民间艺术团现任副团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秀敏在原扶余区民间艺术团(现为松原市宁江区民间艺术团)当演员,还曾担任过副团长的职务。宁江区民间艺术团现任副团长孙琦伟和高秀敏在原扶余民间艺术团多年搭档,很有感情。《圣水湖畔》拍摄时,高秀敏特意让何庆魁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角色——湖西乡派出所孙所长。7月9日,查干湖旅游节开幕式上,他还和高秀敏等剧组成员重逢,却没有想到才分别一个多月,老朋友竟溘然辞世。他一再说:“我的心很乱,都不知怎么办好了,一心想早点赶到长春,车却出了毛病。”

  郭铁成(《刘老根》中二奎的扮演者):记者给他打去电话时,人在北京的郭铁成反应极为强烈:“开什么国际玩笑!”待记者第二次致电他表示消息准确无误后,郭铁成沉默良久,“是吗,我会去长春的。”

  尹兴军(小品《心病》导演):接听电话时,尹兴军声音低沉,没想到他也有心脏病。听到此消息,他震惊不已,不断地问是什么时候的事,怎么去世的。随后他的妻子接过电话说,她之前也听人说了,但老尹心脏不好,所以没有告诉他。高秀敏去世前两天,还给尹兴军打去电话,让尹兴军好好照顾自己。

  徐凯泉(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和高秀敏、何庆魁曾一同参加过《艺术人生》的录制。记者将此噩耗告诉他时,他还不知道这件事。“天哪,是真的吗?太突然了!高大姐对二人转的热爱和对戏院的帮助,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从她那里,也学到很多敬业精神。”本报记者李小卉刘长宇 任飞霖

  政府代表: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

  白宇(共青团双辽市委书记):“我听说此消息后,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8月6日,她来双辽为贫困学生义演募捐,那时她是那样随和、亲切,她的一颦一笑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她是人民的艺术家……”为了表达对高大姐的感激和敬意,白书记决定于当晚在双辽团市委网站上发一篇祭奠高大姐的文章。本报记者黄维陆续

  笑星同仁:这是曲艺界巨大的损失

  姜昆:“高秀敏是非常优秀的一个曲艺演员,她的去世是我们曲艺界巨大的损失!”正在准备录制电视节目的姜昆已经给高秀敏家人打去电话表示慰问,他对记者表示:“何庆魁老师的儿子因车祸刚刚去世,他们一家真是祸不单行。”

  朱时茂:高秀敏经常在演出开始前十分钟就在后台进行默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她的去世是小品界极大的损失。她演的角色不仅洒脱,而且富有激情。(辛良)

  网友评价:她是赵丽蓉后的女中笑星

  2005年春晚,高秀敏参加了《守岁大观园》的演出。高秀敏演完这个名家名段后,网上就流传她将成为赵丽蓉第二,她吓了一跳:“你小声点,这可是中央电视台,我可没说过,我和赵丽蓉老师差得太远了,人家不但是名家,还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真正的艺术家。”在高秀敏逝世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后,网上却出现了很多网友的帖子,对高秀敏的艺术人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永远的怀念,她是赵丽蓉老师之后的女中笑星。”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新闻编辑:)

  用文字怀念大姐三代文化部记者永远怀念好大姐高秀敏

  刚刚闻听秀敏大姐去世的噩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追问着她生前的好友,“是真的吗?”结果电话那端是无声的沉默,我的眼睛湿润了……文化部几代记者无数次采访高秀敏老师的场景,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飞速旋转:记者李小卉随同《同一首歌》回松原老家省亲,赴德惠演出、参加央视2003春晚、记者姜锐《圣水湖畔》开机及探班、为二人转做宣传、记者张科峰2005年春节晚会采访大姐高秀敏……高秀敏的幽默无处不在:她可以在《圣水湖畔》开机仪式上将“咱俩好比鸳鸯鸟”改成“咱仨(指她、老何和戏里的老伴雷恪生)好比鸳鸯鸟”,引起现场大笑;她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她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不是一句空话,她用自己擅长的影视剧方式,将其展现给观众,查干湖的旅游经济效益也因此翻了一番……以下是文化部记者印象颇深的几次贴身采访,高大姐的爽朗、亲和,在每一个细节间流露,这就是生活中最真实的高秀敏。

  镜头一 时间:2003年3月7日

  地点:松原市

  事件:何庆魁、高秀敏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一同回到家乡吉林省松原市省亲。

  A回家8日一早,何庆魁、高秀敏、王红梅还有《刘老根》剧组其他部分演职人员、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及春城几家媒体的记者,踏上了去往何、高两人家乡的路。进入松原市,欢迎的横幅就迎面而来,“松原人民欢迎全国著名笑星高秀敏回家”、“何庆魁,家乡人民不忘你……”从长春到松原,只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但同行人员却经历了漫长的颠簸路,因为进入松原市到进高秀敏的老家——松原市宁江区代家洼子村,以及何庆魁的老家松原市扶余县大孤家子村,全部是土路,车子驶到村口,就要步行进村。早就闻讯的村民们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外村的村民也加入迎亲的行列。高秀敏和何庆魁像久别回家的孩子,拉着村民们的手。

  或许是为车队引路,或许更多是对家乡的相思之情,何庆魁、高秀敏的丰田越野车开在车队最前面。即将进入松原站时,一个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刚好是高秀敏的女影迷,看到平日里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偶像,一向严肃的工作人员,也像孩子似的欢呼:“我刚才和高秀敏握手了”。高秀敏的影迷遍布各行各业。作为吉林的记者,当然知道高秀敏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而松原市相关领导亲自制定迎接标语,更让记者深深感受到她受群众喜爱的程度。

  B演出为乡亲们演出时,高秀敏演唱了《父老乡亲》,一位村民在听完歌曲后说,听秀敏的歌,松原的石油会像喷泉一样向外涌,没想到高秀敏闻听此言认真地说:“如果真能那样,我什么都不干了,就站在油井前唱。”高秀敏的真诚态度和玩笑的话语迎来了人们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回家省亲还是初春,天气寒冷,身穿小貂的高秀敏在台上演出时,只穿了件西服的老何也陪伴左右。看到站在一旁的老何瑟瑟发抖,高秀敏就将衣服脱下给老何披上,这张珍贵的照片,也被本报摄影记者摄录下来,两口子的真情实意,从不在外人前掩饰。

  C吃饭吃中午饭时,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大家分为两个房间(一个房间只能摆一桌)吃午饭。高秀敏像是一个大家长,端着酒杯满屋敬酒。吃主食时,一人一碗大米查粥,高秀敏吃完后喊服务员,“再给我来一碗!”她边吃边说:“这和我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的没什么两样,早知道有这个,我不吃别的了。”

  高秀敏质朴的生活习惯,从不在外人面前掩饰,她喜欢吃苞米,喜欢喝米查子粥,这几乎是所有吉林记者皆知的秘密。高秀敏曾说,我就是农民的女儿,看我这么白白胖胖,就是吃粗粮的结果。这种质朴的性格,拉近了记者和她的距离。

  镜头二

  时间:2003年12月

  地点:央视

  事件:由高秀敏、赵本山、范伟合演的小品《送水工》,参加央视春晚的演出。 本报记者在央视看到“铁三角”彩排。

  谁都没有想到这是“铁三角”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次合作。之前外界曾盛传“铁三角”翻脸,但采访中记者却发现,高秀敏对赵本山很尊敬,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彩排时,高秀敏只是化了淡妆,摸着盘好的头发,问赵本山:“大哥,你看这样行不?”赵本山仔细看了看,说:“不错。”高秀敏当时穿了一件黑地碎花的外套,说“好像就是衣服不太符合身份”。赵本山又看看说:“还行。到时候看看现场的效果吧。”几次彩排以及最后大年三十晚上,记者注意到,高秀敏始终穿着这件衣服。春晚过后,记者电话采访高秀敏时说起这件衣服,高秀敏说,赵大哥说衣服不错,我就听他的意见。

  镜头三

  时间:2004年6月6日

  地点:松原市查干湖

  事件:由何庆魁编剧、高秀敏主演兼总制片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举行盛大的开机仪式。

  开机仪式上,高秀敏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尽职尽责地为老何打下手。老何讲话,她帮着吆喝,拉掌声。高秀敏当起老板娘,也是像模像样的。而除了女主角的称呼外,高秀敏这次还多了一个总制片人的头衔。对此,高秀敏说:“男主外,女主内,我一个人既当女一号,还要当掌柜,掌管这一大家子的开支,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圣水湖畔》开拍后,记者去剧组探班时,曾与高秀敏在田间有一次长聊,没想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高秀敏在说起土地问题时,颇似一位农业专家,好多专业术语脱口而出。就连老何也感叹,之前只是他写剧本,高秀敏来演,没想到这次高秀敏担任制片人后,两人的谈话范围更广了,两人的感情也因为《圣》剧得到升华。高秀敏的苦心经营得到了回报,据悉,查干湖的旅游经济效益因为该剧的播出翻了一番。本报记者李小卉

  《圣水湖畔》收视飘红,高大姐挥洒签名赠本报高秀敏回家乡本报记者李小卉报道高秀敏接受本报记者姜锐采访高秀敏接受本报记者张科峰采访

  老何用毕生心血浇灌的树已连根拔起

  高秀敏是栽在我心中的一棵树,我要用毕生的心血来浇灌,漂亮的女人只不过是我生活中的艺术品。如果有人把高秀敏这棵树从我心中拔掉的话,无疑我的心会碎成万片。——何庆魁

有表演天赋但曾因太瘦没被文艺团体录取

  高秀敏1959年出生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是家中八个孩子的老幺,出生的时候十分瘦小,但她天生嗓子非常好,能歌善舞,富有表演才能,15岁时就到当地的“察尔森宣传队”唱二人转。19岁的时候因为太瘦没有被正规的文艺团体录取,于是结了婚生了孩子,体态丰满一些后才被剧团录取。业务上她精益求精,开口闭口,台上台下皆是笑声,被观众与同行称为“笑嫂”,因此工作不久,就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1992年,高秀敏与丈夫离婚,但离婚并没有影响她的艺术生涯。在家庭破碎的日子里,高秀敏更加用心去揣摩表演艺术。结识何庆魁第一次合作从菜市场开始

  高秀敏15岁时就认识何庆魁,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后来高秀敏在菜市场遇见了正在卖菜的何庆魁,何庆魁就借机托高秀敏帮助推荐自己写的剧本《谁娶谁》,由高秀敏主演,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没想到他们的小品在比赛上得了奖,东辽县剧团就将何庆魁吸收为小品作者,高秀敏也和丈夫孩子来到东辽剧团。高秀敏离婚后,何庆魁也与妻子离了婚,和高秀敏走到了一起。何庆魁在肯定她表演艺术才能的同时,坦率地指出了她表演上的不足,断言她是一个小品演员的好坯子,鼓励她应该多演小品。听了何庆魁的话,高秀敏顿悟。她毅然辞去县艺术团副团长的职务,到吉林省曲艺团做了一名普通的演员。从此,高秀敏在小品演员的道路上开始向小品宝塔攀登,为后来成名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铁三角”时代与赵本山、范伟打造诸多经典

  1992年开始,何庆魁创作的节目就被地方电视台和文艺团体选用,他们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又遇见了当时已经非常红的赵本山,更是一发不可收。1998年春节晚会的小品《拜年》是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的首次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的小品《卖拐》成了晚会中的最热点,也让中国的老百姓着实回味了一年。一年后的《卖车》不负老百姓的期待,于是便有了小品界“铁三角”的说法。接着,“铁三角”又干起了电视剧——拍出了两部红遍全国的《刘老根》。夫妇自立门户《圣水湖畔》实现农村戏新高度

  《圣水湖畔》是高秀敏夫妇共同担任制片的作品,再加上在河南拍摄的同样由何庆魁创作的电影《我爱我孙》,似乎印证了高秀敏、赵本山、范伟“铁三角”的解体。《圣水湖畔》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也引发强烈反响。由于反映了保护耕地、粮食安全的话题,被认为是达到了农村戏的新高度。伉俪情深逛街累了换鞋穿就像“野蛮女友”

  何庆魁与高秀敏一直非常恩爱,生活中的高秀敏总是风风火火,老何在一边不怎么说话,但是非常的幽默,经常语出惊人,属于“三句半”中说最后那半句的人。《刘老根》中刘老根和丁香的故事很多都是根据何庆魁和高秀敏的经历改编的。一次他们在深圳逛街,高秀敏穿了一双红色高跟皮鞋,走累了想到深圳的国贸买一双拖鞋,结果都特别贵,没有办法,老何就与高秀敏换鞋穿,满街都看见一个穿女式红皮鞋的东北人,就像《我的野蛮女友》中那段,后来一提到红皮鞋,他们还会狂笑不止。十分顾娘家何庆魁称赞这是一种美德

  随着高秀敏的名气越来越大,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多。如何使用好这笔钱对家庭关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秀敏是个理财的高手。她将收入的40%用于自己子女的消费,40%用于何庆魁子女与其前妻的消费,20%用在现有的家庭费用。高秀敏十分顾娘家,何庆魁认为这是高秀敏的一种美德。一个连娘家都不顾的女人肯定是一个自私的人,何庆魁不但对高秀敏顾娘家给予大力的支持,还为她的顾娘家出谋划策。他让高秀敏为其女儿购房,鼓励她给哥哥和四姐买房,主张把高秀敏的母亲接到家里来住。在出国到澳洲时,他特意为高秀敏的母亲买了一条羊毛毯。一有时间,何庆魁陪着高秀敏的母亲不是去散步就是踏青。(综合)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2(新闻编辑:)

  用细节追思大姐

  生平:生于1959年1月28日,吉林省扶余人。1982年进入扶余县民间艺术团做演员,1992年辞职做个体演员。

  小品:《密码》、《拜年》、《将心比心》、《卖拐》、《卖车》、《心病》、《送水工》、《守岁大观园》等。

  电视剧:《一乡之长》、《夜深人不静》、《农家十二月》、《刘老根》、《讨个老婆过新年》、《圣水湖畔》、《生存之民工》等。

  二人转(拉场戏):《墙里墙外》、《两枚戒指》、《马前泼水》等。最后一眼

  昨日16时许记者突然获悉,高秀敏在其位于长春深圳街的家中去世。

  据了解,工作强度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可能是其去世的原因。

  悲痛笼罩高秀敏住的小区

  昨日15时开始,高秀敏住所——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街587号华侨村名人公寓,附近已经停了20多辆车,而高家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附近的居民,大家都是听到高秀敏去世的消息后赶来的。74岁的王大娘一直盯着3楼高秀敏家的窗户看,王大娘说,她就住在高家后面的那栋楼。“经常在电视中看她演的小品,听说她没了,想见她最后一眼……”老人声音十分低沉。而住在高家旁边楼的省民间艺术团的一位老艺术家说,高秀敏早年还曾经参加榆树一个剧团的考试,但是没有通过,高秀敏对民间艺术非常热爱,后来就摆摊演出,一步一步成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就连在楼下玩的几个几岁的小朋友,也知道那个演小品《卖拐》、《卖车》的人去世了,几个孩子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三楼的窗户,失去了孩子应有的活泼。

  得知高秀敏去世的消息后,长春市民政、医疗等多个部门领导决定,免除高家医疗、丧葬等费用。

  高秀敏家对门阿姨哭了

  18时30分许,与高秀敏住对门的57岁的阿姨说:“我一天都没回来了!”听到消息后,阿姨哭了:“她还年轻啊,正是干事情的时候,这么硬生生就没了……”

  “名人活得太累了!”小区的居民刘阿姨时常能见到高秀敏,她说:“我喜欢她的小品,她演的小品有股子劲,耐看,看不够地看,看了电视,还跟她本人唠嗑,家里还买了一堆她的碟!”

  高秀敏睡觉时因心肌梗塞去世

  傍晚,高秀敏家已是哭声一片,高秀敏的姐姐更是悲痛欲绝几度晕厥。19时20分,高秀敏的姐姐再次哭晕,因她也有心脏病,家人赶紧给她吃了速效救心丸,当时正在高家的120急救医生紧急对高秀敏的姐姐实施抢救。

  几分钟后,高秀敏的姐姐醒过来便哭喊着:“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鬼节啊!咋把你给拽走了……”半个多小时后,高秀敏的姐姐才逐渐镇静下来说:“妹妹也有心脏病,18日上午妹妹睡觉时突然心肌梗塞。要是她睡觉的时候不锁门,要是当时她难受的时候有人在身边帮她一把,她也许不会去世!我们发现她的时候,她脸都憋紫了,四肢僵硬了,紧紧地缩在一起了……”

  高秀敏的家人说,17日晚,高秀敏出去吃完晚饭回家后也没休息,一直研究剧本到深夜。18日早晨,家里人一想她太累了,就没叫她起床,一直到11点多,家里的人想该叫她起床吃饭了,于是去敲门,里面却一点动静都没有。把门打开后,发现高秀敏已经去世,法医对高秀敏的去世时间作了鉴定,高秀敏已经去世7小时,也就是说,高秀敏是在昨日4时许因心肌梗塞病逝的。

  何庆魁在家人搀扶下缓慢走着

  19时48分,何庆魁的车停在了华侨村名人公寓的门前,他是在听到妻子突然去世的噩耗后匆忙从松原赶回家的,和何庆魁同行的还有他的老搭档、作曲家杨柏森。何庆魁一下车,便有其家人和学生上前搀扶。从华侨村名人公寓小区大门到高秀敏所住的1号楼A座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何庆魁在家人和学生搀扶下缓慢地走着,似乎不敢相信这一事实。

  在走到1号楼拐角处的时候,何庆魁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悲痛地喊了一句险些摔倒,旁边的杨柏森和其亲人一把搀扶住他,这个时候何庆魁的脸一片惨白,眉头深锁,虽然看不到眼泪,但是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那种发自骨子里的悲痛。从拐角处到A座门前,何庆魁几乎是被人架起来走过的。他的身影消失在楼门内,留下了一个略微佝偻、微微发抖的背影。

  著名演员闫学晶、魏三等赶来

  20时30分许,灵车从华侨村名人公寓缓缓离开,开往长春市殡仪馆,何庆魁没有跟随,但是何庆魁的车紧紧跟随灵车,友人和亲属们20多辆车送行。一路上120急救车一直跟随,担心高秀敏的家人过度悲痛出现危险。

  21时30分,夜已深,车队到达长春市殡仪馆,高秀敏的遗体缓缓抬出灵车。

  遗体被抬入殡仪馆后,著名演员闫学晶、魏三等赶来,人们含着泪看高秀敏最后一眼:她仍是一头卷发。就这一眼让所有的亲友更加悲痛,闫学晶和高秀敏的亲友们立即搀扶着高秀敏的女儿迅速离开,没走几步,高秀敏的女儿由痛哭变成了悲泣,随后几乎没有声音,被唤醒后,开始喃喃自语。

  “太突然了!”魏三使劲地摇头,还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在殡仪馆停留了大约20分钟,高秀敏的遗体停放好后,亲友陆续离开。

  秋天的夜空中散着几颗星星,一阵凉风吹来,记者的心一颤,高秀敏与我们已经阴阳两隔,夜那么静,凉如水……

  平时工作过度劳累

  高秀敏亲属家的一个妹妹说:“平时她睡觉的时候习惯锁门,因为她平时总是想着工作,想着剧本,实在是太累了,所以她休息的时候,不喜欢别人去打扰她。每次到外地,我要是在她身边,都睡不好觉,因为我知道她心脏不好,就担心出事儿,所以每次和她出去,我都早早起床,时常趴在她睡觉的房间门上听一听,听到她发出的呼呼声,才放心。”

  “她不容易啊!平时又要忙工作,还要照顾我们(家里人),是过度劳累和操心才去世的!”高秀敏的亲属说,平时高秀敏晚上经常忙到很晚才睡觉,有时候甚至半夜又醒来,还要再看看剧本,想想工作上的事儿。而高的家人则说,高秀敏是过度劳累加上最近赶上一些让她上火的事儿,才导致病情发作。本报记者广平 苗颖 袁泉 张科峰最后一面陈相贵:去世前一晚见的最后一面

  作为何庆魁、高秀敏夫妇最好的朋友,陈相贵是昨日16时得知这个消息的,也是他第一个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高秀敏的丈夫何庆魁。在高秀敏去世的头晚,陈相贵还和高秀敏见过面,当时高秀敏精神很好,还说自己没事儿。

  何庆魁电话里号啕大哭

  陈相贵说:“我一知道这个消息就立刻通知了亲朋好友,可是惟独何老师这边难说,因为当时何老师正在松原送他刚去世的儿子,我担心何庆魁从松原回到家,看见一屋子法医什么的更受不了,当场晕倒。何老师办完他儿子的事1个小时后,我给他打了个电话,先跟他聊了些去年我们经历的风波,然后又和他说:‘这些风波我们都挺过来了,今后我们遇到事承受能力就更大了。不管再发生什么事,都得保重身体,保重自己。而且有什么事我都会陪着你的。’何老师对我特别信任,听完也说自己没有什么经不起的风浪。我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就告诉他大姐(高秀敏)去世了。何老师听完,一连问了十几个‘什么’之后,号啕大哭!”

  临走头晚还说没事儿

  在高秀敏去世的前一晚,陈相贵还和高秀敏见了面,他说:“昨天我和她一起去吉林市为分公司举行1周年的庆典,半夜才回到长春。高大姐那人爱张罗,亲自把我们安排在长春的一个饭店休息,她自己回家去了。我见她也疲惫了,还叮嘱她要小心身体,好好休息,她还和我说:‘没事儿,没事儿。’原本约好了第二天再见面的,可是整个上午都没动静,我当时也没多想,以为她太累了还在休息,可没想到她再没起来……”本报记者殷维最后一行与本报记者同拜英雄

  一个星期前,记者与高秀敏同乘一车,同拜英雄。8月12日,高秀敏出现在通化市,参加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联合举办的活动——“踏着抗联的足迹”。

  现场的记者都想尽快采访到高秀敏,因为事前宣传部特别嘱咐我们,采访中千万不要问高秀敏家里的事(有关何庆魁儿子车祸的事),所以我们在采访时非常小心谨慎,生怕触及高秀敏的痛处。然而,高秀敏却更加理解我们,不用我们问,她竟自己提了出来,“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最近发生的事,儿子出车祸了,这个时候,我多想在家,送孩子最后一程,可我们老何不让,他说我们这是小家,要顾及大家,我说我跟宣传部请假吧。老何说不用,他一定让我来参加这次活动,说我这次来的意义很大,也是代表他来参拜英雄的。”听到她说这些话,在场的人心里都酸酸的,“其实我知道老何现在身边最需要的人就是我,可我却不在他身边。”高秀敏的眼圈红了……尽管她当时忍着内心强烈的悲痛,可当她发现有的记者没有录下她说的话的时候,仍坚持着重复这种痛苦。

  没想到这竟是记者最后一次见高秀敏,不到一个星期,8月18日16时许,传来了高秀敏去世的消息,然而,高秀敏却像在我们的心里生了根,她的善良,她的热情,她的豪爽,她的处处为人着想……本报记者卢红最后一叹大姐好走……

  大姐好走,从此春晚不闻你的爽朗笑声,从此荧屏不见你的憨厚面容,从此再难享受你叫一声“老弟”。

  大姐是对你最好的称呼,叫你一声大姐,是你内心最为受用的一个声音。就在昨天,大姐你走了,突然而让人不敢相信,因为你距离每个人那么近,说走就走,怎么不同大家打一声招呼?咱吉林的老乡好难受。

  大姐是个憨憨的女人,你从她那宽大的身形便可以体会到她仁厚的心灵,她的声音就像牙咬冰块,干脆而有力度,她的笑容就连艳丽的花朵也难以比拟,再尴尬的局面,大姐的一个笑容就会让其暖和如阳春三月。外边雪花飘飘,屋内热热的炕头,大姐的笑容让炉子上的水开始沸腾。她的脚步匆匆,还没有等到你问完话,她已经给了你背影,但大姐会在转身的那一瞬,一句话让你忘记所有对她匆匆的不满,“老弟,大姐忙啊,下次一定和你好好唠。”

  大姐的笑声里有悲伤的影子,老何经常说:“老高其实是个演悲剧的天才。”她就是《圣水湖畔》的马莲,马莲不畏命运的抗争,其实就是大姐对自己命运的反抗。她就是《刘老根》中的丁香,丁香追逐爱情的路再苦也没有退缩。大姐的命很苦,大姐经历过爱情、事业太多太多的心酸,但大姐没有让你看到她的眼泪,她的内心因为纯净所以让大家看到纯净。大姐的命不坏,大姐是一个把梦想当成生命的人,她欣赏有才的人,所以她选择了老何,二人的结合,是二人的福分。

  大姐走了,泪流之后,想想她的样子,你就不要再难过,大姐是个总爱笑的人,她一定不愿看到我们这个样子,她走了,一定有她的理由。大姐走了,走好。本报记者张科峰

  最后一秀

  就在高秀敏去世前两天,也就是8月16日的晚上,高秀敏和《圣水湖畔》剧组人员还应邀来到吉林市,为中油化建成立55周年庆典送去了一台精彩的大型文艺晚会,这是高大姐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刘老根》记录了高大姐在影视上的最高成就大姐的笑容永留心间本报记者姜缘 摄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 3(新闻编辑:)(来源:新文化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