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秀敏生前最后一次演出是哪一年的 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

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

2024-06-30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页 > 社会 > 热点 > 正文 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 2005-09-15 09:39 作者:郭娜 2005年第32期 何庆魁心目中,高秀敏就是这样一位“你”的艺术家,娱乐观众高于一切

2003年春节晚会,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心病》被安排在第24个登场,赵本山演的半吊子心理医生连蒙带唬治好了范伟见横财就晕的心病。何庆魁给赵本山写了这样一句台词:“在脆弱的人生中,人好比天上的流星,刷一下,说没就没啦……”

何庆魁说:“二人转是‘你’的艺术,戏剧是‘我’的艺术。二人转是用‘你’塑造‘我’,由‘我’成就‘你’的需要;戏剧是用‘我’塑造‘你’,由‘你’成就‘我’的需要。”

这是2005年8月20日14:00分,两夜没合眼的何庆魁上午刚送走高秀敏,坐在住所附近的饭店包间里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专访,二人转和小品是惟一让他思路顺畅的话题。何庆魁心目中,高秀敏就是这样一位“你”的艺术家,娱乐观众高于一切。

这一天早8:00分,6里长的长春东盛大街两侧站满了男女老少。人们向出殡的车队挥手,嘴里喊着:“高大姐一路走好。”在殡仪馆,一个来自高秀敏老家扶余的老汉大清早专门打车来到长春,夹在数万人群里,没实现看高秀敏最后一眼的心愿。他说:“高秀敏说的是我们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她走得太突然。”

同一天,姜昆领衔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发出讣告:“高秀敏生前一直致力于撒播欢乐和笑声,但这一次,是她第一次把悲伤留给了人们,也是最后一次。”

一个农妇的笑声

高秀敏生前最爱吃打饭包,白菜叶子卷米饭、干豆腐、辣椒酱。当年在扶余县民间艺术团,大家都爱看高秀敏吃打饭包辣得满头大汗,袖子一抹再来一个。团员们送了她一个外号,“打饭包出汗搞袖抿”。

这是生前好友杨柏森心目中的高秀敏。1981年,杨柏森调到扶余县民间艺术团当团长,把当时的地方戏队改名民间艺术团,自己成了吉林最年轻的团长。1982年的一天,杨柏森带团在高秀敏婆家三岔河演出,在医院打针时巧遇高秀敏,当时她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业余演员,杨柏森说:“过几天你到扶余来找我”,这一趟高秀敏进了扶余民间艺术团,从此上了表演的路。

媒体用“丁香花谢”追忆高秀敏,为了演这个人物,高秀敏专门做了双眼皮,她说:“人因为可爱才美丽,但如果既美丽又可爱,那不是更好吗?”《马大帅Ⅱ》词作者牛世生认为,丁香是高秀敏最好的角色,她演活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东北农妇。高秀敏生前对记者说:“我还真为丁香高兴呢,她捞到一个疯的老根就很满足,不计较名与利,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爱情,谁能说她不可爱?”

与何庆魁另立门户后的第一部戏成了二人合作的绝响。《圣水湖畔》里的马莲比丁香和她以往的任何角色更加独立自主,戏外的高秀敏做起制片人,完成了赵本山配角与何庆魁搭档外的新角色。“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一个热心肠,特别阳光,特别执著,特别爽”,这是何庆魁记忆里永远的“高秀敏式”形象,这个典型的东北女人形象在节日和闲暇留给观众不假思索的笑。

赵本山说,二人转是以苦为乐的艺术,20多年来,无论是当年下乡演出睡在学校课桌上的日子;还是衣锦还乡后,跟《同一首歌》剧组回扶余被老百姓把汽车抬起来的时刻,笑始终是高秀敏的一绝。牛世生说:“她那几声哈哈没人能模仿。”现任吉林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杨柏森是《刘老根》、《马大帅》和《圣水湖畔》的作曲,他说:“高秀敏的笑是溜达出来的,听着那么熨帖,自然而且爽朗。”西方谚语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在一个苦了很久的国家,笑声有多稀缺,高秀敏和她的东北帮就有多红火。8月20日晚,高秀敏出殡的那天,女儿李萱湿着眼睛保存了一条网友帖子:“哈哈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就是高秀敏的写照。”

一条不肯久居人下的路

1982年被调进扶余县民间艺术团的高秀敏23岁,比起那些有童子功的演员算是大器晚成。杨柏森回忆,“当时艺术团都想招‘唱当间的’,除了唱得好,长相身段要像杨春霞、刘长瑜那样的”,高秀敏刚生了李萱,身材发福,“穿了兜兜,腰上像挂了个葫芦”,一上台观众就哄,但一张嘴下面就没声了。“她嗓子好,唱二人转非常有味”,杨柏森说。

杨柏森当时打定了主意,“办团必须养腕”,在没有说通韩子平的情况下,高秀敏当年拜了吉林二人转另一名角关长荣为师。高秀敏悟性强,农村摔打的身板能吃苦,没开过功硬是十几天就可以下叉。1984年,她主演的《中秋月下》在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上拿了6个一等奖,包括最佳作曲、剧本、男女主角。此后,扶余民间艺术团走到哪里都打着“关长荣得意弟子高秀敏”的标语,两小时一场的戏,爆满的时候上万人挤在一个打谷场上,都等着看高秀敏唱压轴。几年后,关长荣见到杨柏森还半真半假地说道:“就怨你,我都没戏唱了。”那时的高秀敏月工资三十几块,唱一场几毛钱补助。一家三口住在松原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到了冬天,这间小院正房旁的仓房,火炕下都是霜。

90年代初,何庆魁给高秀敏写了第一个小戏《两枚戒指》。四平艺术节上演了之后,高秀敏的名字从扶余红到了全吉林。当时东辽县艺术团急着捧自己的明星,挖了扶余的业余作者卖菜的何庆魁,条件是给文化馆的几间办公室连工作带住。离不开何庆魁本子的高秀敏也跟着去了东辽,两人当时还各自有家庭,两个不甘久居人下的人就这样拧到了一起。而今,被问起合作的第一个作品,何庆魁有滋有味地念着:“我跟你受了半辈子穷,看人家穿戴时髦干眼红,你把那宝石戒指借我戴一会儿呗?哦?解解馋过过瘾,中不中?”忆着老伴那“一阵笑声,三阵掌声”的唱段,何庆魁泪眼模糊地问:“为什么我们给人民制造的是欢乐,留给自己的却是苦难?”

13年前,1992年,高秀敏、何庆魁这对搭档共同分享着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年初,他们参加吉林台春节晚会《春打六九头》,何庆魁总撰稿,高秀敏演小品,两人第一次从田间地头走进了电视。晚会总导演安福祥回忆,在剧组包的宾馆同吃同住了三个月后,这对事业伙伴成了生活伴侣。几个月后,小品《包袱》在深圳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上得了金奖。何庆魁受到赵本山1990年春晚小品《相亲》的启发,开始让高秀敏转行小品,得奖作品很快被中央电视台导演看到,两个人创作了《国旗卫士》参加了当年的“十一”晚会,一跃成为全国级的电视小品明星。年底,准备春节晚会的赵本山见了何庆魁,他在《老拜年》里用了何庆魁的包袱“给你阳光,你就灿烂”,这是1989年二人录制盒带《征婚启事》后第二次见面,也是日后合作的开端。13年前,赵本山—何庆魁—高秀敏这个男女明星和创作力量三位一体的结构初见分晓,13年后,这个体系解体,何庆魁—高秀敏单飞之路刚走完第一步,高秀敏驾鹤而去,何庆魁说:“我心里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大姐”高秀敏

舞台上人称“笑嫂”的高秀敏,生活里被认识不认识的人一律称作“高大姐”。46岁,正是一个实力派演员开始收获的黄金季节,她在睡梦中离开,留下24岁的独生女李萱,她安静地告诉记者:“妈妈是放心走的,她相信我。她给我留下了高氏哲学——照顾好所有的人,把工作做到最好。”

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一路走到娱乐圈金字塔上层,赵本山和何庆魁是帮高秀敏成功的两个关键男人,台缘和人缘是高秀敏进阶的两条支柱。

何庆魁说:“高秀敏天生有喜剧‘相’,在二人转这个丑角艺术里,女演员化装得再漂亮也没用,高秀敏在台上一站,观众看着就亲。就像赵本山不打扮得歪瓜劣枣,就没有那么大舞台魅力。”即便是和女儿的朋友们一起唱卡拉OK,哪怕有一个人溜号,高秀敏也要想方设法抓回他的注意力,正在读中戏的李萱说:“妈妈不在乎丑与美,只要能表现出此时此刻的心情。她的表演欲是天生的。”

高秀敏的司机得知记者从北京来采访,马上讲起他亲身经历的事。一次他送高秀敏从机场去北京,一个陌生男子在办票柜台前拦住戴着墨镜的高秀敏,他说自己的行李全部丢在酒店,要向高秀敏借钱买机票,到北京下飞机就有人帮助还钱,高秀敏当即拿钱买票。司机以为这一定是个骗局,但事后陌生男人果然如约还钱。在演艺圈内外,认识高秀敏的人都说她有一副豪爽公道的侠义心肠。

2005年8月20日,50辆汽车组成的送别高秀敏车队在长春街头缓缓驶过,一路上素不相识的人用喇叭吹着哀乐送她走过一程又一程。望着那些挥手致意的面孔,何庆魁的女儿在车上暗自垂泪。高秀敏的女儿说:“那么多人送她,我妈妈值了。她不仅是我的妈妈,我爸爸的妻子,我姥姥的女儿,她是大家的‘高大姐’,她这辈子活得精彩。” ■

高秀敏的央视之路

“东北军”进京

1991年,还在东辽县剧团当“招聘作家”的何庆魁每月挣60块钱。他白天穿西装,晚上脱了西装、包着头带上老婆孩子去粮库边的沟里捡废品。每月20号,赶上钱花得不仔细,何庆魁不得不捡没人的时候去局长家,鼓足勇气说:“揭不开锅了,借100块钱吧。”

于是何庆魁下决心改变命运,他对儿子说:“爸爸心里有个宏大的人才计划。把你老姑包装成功,成一名笑星以后,咱们的生活就变了。辽宁能出一帮笑星,咱就一个不能?你老姑就是个苗子。”听了这话,老姑高秀敏问了句:“大哥你看我能行吗?”何庆魁说:“就是你。”

所谓辽宁的一帮明星当时包括黄宏、赵本山、巩汉林。1989年,沈阳军区文工团的黄宏根据当时获得全国故事奖金的故事改编的小品《招聘》进入央视春节晚会,成为东北笑星群入主春节晚会的第一人。但真正让黄宏家喻户晓的是第二年元旦晚会上和宋丹丹合作的《超生游击队》,爱人段小洁的本子,加上来自父亲黄枫的山东快书功底,这一年开始东北方言小品成为全国老百姓的新乐子。宋丹丹一句“这是咋整地嗫”成了那年人们最时髦的口头禅。

这时的赵本山,已经在姜昆的引荐下通过袁德旺进了1987年“十一”国庆晚会。1988年1月,赵本山和“大辣椒”李静本已在央视春晚的哈尔滨分会场录完了拉场戏《跳大神》,只等“三十”晚上播放了,结果天不作美,莫名其妙的录音不合格断送了赵本山的春晚美梦。1989年,小品《老有少心》(1990年的《相亲》)继续命运多舛。据说晚会前几天,一位领导认为小品东北土话太多,南方观众不懂,建议改成普通话,于是节目再次流产。但短短一年后,因为《超生游击队》大火,东北土话转眼成了特色。《相亲》终于在春晚修成正果。赵本山的另一位“御用”编剧崔凯当时说:“历史上铁岭的曹雪芹写出了世界名著《红楼梦》,今天,我们又写出并成功演出了小品精品《相亲》,这是市文学艺术事业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人民的一件大事。”

此时,吉林土生土长的高秀敏已经开始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剧本。作为国家二级演员、县政协委员,高秀敏每月只比兼职卖菜的何庆魁多拿几十块,扶余县里给不出更多的待遇,借了几千块给高秀敏当津贴。何庆魁开始实行他的“人才计划”,1991年在东辽成为正式作家后,他很快说服高秀敏随他离开扶余,并且转型小品表演,一年工夫,两个人就在深圳的全国比赛上获得金奖,90个参赛节目,何庆魁还拿了两个二等奖中的一个。和赵本山一样,高秀敏、何庆魁也走了从“十一”国庆晚会晋级春节晚会的渠道。

1991年开始,春节晚会小品压倒相声的趋势开始显露。1990年小品还只有4个,1991年起,每届的小品开始稳定在六七个。1992年开始,《中国电视报》开始举办“春兰杯——我最喜爱的节目”评选,央视和“腕”之间的关系开始因为有了观众的遥控器投票而发生微妙变化。第一届“春兰杯”戏剧类节目一等奖得主正是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我想有个家》压倒了赵丽蓉、巩汉林的“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老蔫”的霸主地位初现峥嵘。而这时的高秀敏、何庆魁还是长春电视台王牌农民节目《农村俱乐部》的夫妻掌柜。

为什么是高秀敏?

1990年至今,赵本山惟一一次告别春节晚会是在1994年,这一年,取代他的东北人正好是高秀敏。15年的“央视春晚”恩怨,黄小娟和宋丹丹都曾是赵本山的女配角,赵本山本人也认为与宋丹丹合作的《昨天·今天·明天》是最好的作品,为什么1998年才开始合作的高秀敏后来居上,成为赵本山合作最久的女搭档?何庆魁回答:“还得说是我伺候赵本山8年,这支笔把他伺候得还不错。”

黄宏、巩汉林、赵本山,三个辽宁笑星,唯独赵本山走的是二人转打底的路子。1995、1996、1999年,赵丽蓉、巩汉林这对搭档露面必头奖,《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老将出马》盖住了当年赵本山的风头。赵丽蓉时代,赵本山选择了三男性搭档突出自己的东北“纯爷们儿”形象,“三人两伙”结构也在这时开始形成。

何庆魁坚持认为“二人转”是男人的艺术,早年二人转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其后女演员只能用“包头”的形式反串男角,所谓“三分‘包头’,七分唱丑”是二人转表演艺术的要诀,由此结构发展起来的本山风格小品多年来同样延续着赵本山唱丑为主,女角穿针引线为辅的样式,惟一的例外是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合作的《昨天·今天·明天》,但这也是宋丹丹最后一次在大型晚会上与赵本山合作。长春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说:“也就是高秀敏能容人,包袱让了也就让了。”但何庆魁解释:“一切都是情节需要,不能因为是自己老婆就多给俩包袱,硬给的包袱是花插,不是包袱只能是脓包。”

但何庆魁还是强调,高秀敏和赵本山就像一对龙凤胎,都是善良打底的急脾气,“秀敏就算当面和本山吵,背后也决不许人说本山的一句坏话”。

从电视剧到产业链

2005年4月15日,成立后完成了第一部电视剧《圣水湖畔》的庆魁影视公司联合吉林省宣传主管部门在梅迪亚新闻中心召开“何庆魁作品研讨会”。会上首次公布了《圣水湖畔》的收视率,按照央视调研机构的统计结果,这部电视剧第一周收视率达到了5.8%,第二周突破6%。尽管比起《刘老根》超过10%的成绩差了4个点,但远好于《马大帅II》,高秀敏、何庆魁自立门户后的第一个试验品至少在央视取得了超过《新闻联播》收视率的全面胜利。

这是夫妇二人对赵本山产业模式的又一次复制。2001年,赵本山开始将自己在央视春晚取得的知名度落地,“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帮赵本山收了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某种意义上这部戏甚至成了赵本山推销二人转的广告专题。二人转一火,辽宁民间艺术团承包的沈阳大舞台很快改名刘老根大舞台,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天天唱大戏。比赛招聘,电视剧造星兼获利,剧场收割剩余价值,本山产业链就这样完成循环。包括电视剧外景地的“龙泉山庄”也很快成为旅游新基地。赵本山这个大众消费品牌的价值,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奥普拉·温弗瑞”似的魔力,还没有一位明星能出其右。

但高秀敏夫妇显然自信自己有着同样的实力。两人并非没有考虑做二人转大赛—电视剧—剧场这条线的生意。只是2002年《刘老根》热播时,长春当地已经有了徐凯泉的和平大戏院夜夜爆满。即便如此,“《刘老根》播出后,我们也没有原来爆满了。至少站着的人没有了。”徐凯泉说。此时赵本山势力已经进入长春,办起了“刘老根大舞台”的长春分会场。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庆魁影视公司选择了旅游产业落地。电视剧全部在家乡查干湖选景,“当地对他们的态度丝毫不亚于铁岭对赵本山的态度”,北京电视台去过当地采访的记者说。查干湖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吕先生告诉记者,电视剧播出前,“圣水湖”当地的年旅游收入在300万元左右,在央视播出后,每年至少将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5万人,按照人均在这里消费200元计算,估计当地的旅游年收入会轻松突破1000万元。■

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