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朗读 6.1《老子》四章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07-17 04: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6.1《老子》四章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难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今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二、写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四、题目解读《〈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六、全文分析1.老子在第十一章中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轮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揭示出来。老子用了这些例子论述了“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2.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3.第二十四章列举的例子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对此你有何心得?明确:(1)从道的角度来看,列举的例子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2)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4.第三十三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的?明确: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阐述了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等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明确:“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明确:“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7.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明确: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七、中心思想《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八、写作特点1、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2、语言精练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3、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九、补充资料《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布置作业以无用之用为主题写一篇小练笔,300字左右。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节选自《老子》第二章)文本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节选自《老子》第十九章)文本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第八十章)文本四: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其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穰侯曰:“善!敬受明教。”(节选自《说苑·敬慎》)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D.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指伤病、外伤等小病;病,指比较危重的疾病。B.先生,古时指老师或年长有学问的人,含有尊敬之意。C.下车,有官员初到任所的意思,文中的“下车”是此义。D.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之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相互依存。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绝”“弃”这些东西。C.魏公子牟教诲穣侯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何为官,即高居官位时,不贪权势、不贪财富、不图尊贵等。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5.《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及解析:答案:1.A2.C3.D4.(1)使人民的饮食甘美,服饰漂亮,居住安逸,风俗和乐。(2)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掉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硬吗?5.①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②那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宜用排除法。“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意为“让人民虽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却不使用”,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用”字后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使民重死而不远徒”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A。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文中的‘下车’是此义”错误。本文中的“下车”是“从车上下来”的意思。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错误。“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状态,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保守的认识。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漂亮。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2)存:存在。岂非:难道不是。亡:失去,掉光。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构想,这是他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即使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老子设想着回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参考译文]文本一: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称为“美”,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称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因为有和无相依而生,难和易相辅而成,长和短相比而显,高和下互相依存,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追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功业得到永存。文本二:杜绝和抛弃聪明智慧,人民才能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抛弃仁慈道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本性;杜绝和抛弃巧诈获利,盗贼才能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民心有所归属:外表单纯而内心纯朴,减少私欲杂念。杜绝世俗之学,就能免于忧患。文本三:小国少人,让人民虽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地方可用;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派不上用场;使人民重新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的饮食甘美,服饰漂亮,居住安逸,风俗和乐。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都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文本四:常揽生病,老子前往探望,说:“先生病得很重了,没有要留下的教诲能够向弟子说说吗?”常摐说:“你即便不问,我也将告诉你。”常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要从车上下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要从车上下来,难道不是因为他不忘故土吗?”常摐说:“啊!是这样。”常摐说:“从德行修养高的人面前经过时要小步快走,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从德行修养高的人面前经过时要小步快走,难道不是因为尊敬长者吗?”常摐说:“啊!是这样。”(他)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摐说:“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掉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硬吗?”常摐说:“啊!是这样。天下的道理已经说完了,没有可以再告诉你的了!”魏公子牟东行,穰侯前来为他送别,说:“先生将离开我,到崤山东面去了,难道连一句教诲我的话都没有吗?”魏公子牟说:“如果您没有说,我几乎忘记告诉您了。您知道官位不与权势相约,权势自己就会到来吗?权势不与财富相约,财富自己就会到来吗?财富不与尊贵相约,尊贵自己就会到来吗?尊贵不与骄侈相约,骄侈自己就会到来吗?骄侈不与罪过相约,罪过自己就会到来吗?罪过不与死亡相约,死亡自己就会到来吗?”穰侯说:“好!我恭敬地接受您高明的教导。”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