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二:审题与立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议论文作文指导课教案范文 作文训练二:审题与立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作文训练二:审题与立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07-06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作文训练二 审题与立意学科:高一语文组 班级: 姓名: 课时:第1课时课型:作文课 主备: 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通过写作训练,学以致用,能较为精准地审题、立意。(重点)3.通过写作训练,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好习惯。(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她:写文章最关键的是立意。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以致用,能较为精准地审题、立意。3.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好习惯。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所给内容,思考:什么是审题与立意?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1.什么是审题 2.审题和立意是什么关系?自学指导(二)1.写作文审题要注意哪些问题?审题的方法有哪些?2.写作如何立意?五、自学展示,教师点拨。(一)1.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2.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二)1.审题: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 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何审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同学,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审准题呢 (1)找对象:看看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几个,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2)分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3)辨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4)析含意: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2.立意:古人云:“文贵立意。 ”“每个人各自的想法”即是指文章的立意。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需要些什么来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1)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2)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4)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5)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6)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如:(7)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整理知识,背诵记忆。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教村P41)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释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九、课后作业:(一)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知识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二)完成课本P41写作练习。十、动笔写作、限时完成。开始写作,40分钟全部交稿。十一、教学反思:作文训练二 审题与立意学科:高一语文组 班级: 姓名: 课时:第2课时课型:作文课 主备: 时间: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评价作文的标准,依据标准评价作文。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互评作文并修改自己的文章(重、难点)。学习过程:一、汇总点评、明确分类教师对作文批改后的情况进行汇总、划分等级,对于本次作文进行点评。优点是什么,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掌握评价作文的标准,依据标准评价作文。2、根据评价标准互评作文并修改自己的文章三、下发例文、学习修改下发提前打印好的A、C二类作文。学生根据“五美”标准进行自己点评,写出评语。评价作文的标准:“五美”标准1、主题美:主题鲜明,文题统一(准、明、紧)2、事例美:事例典型,情节感人(真、新、精)3、结构美:结构合理,层次分明4、语言美:语言流畅,用词恰当5、书写美: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洁、庄、足)(分类)A类:最少符合1、2+其它任何一点B类:1+ 其它任何一点C类:没有1四、展示修改、教师点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点评的结课,教师点拨。五、课堂小结、加深理解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针对本次作文,形成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六、自己动手、修改作文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七、评选优秀、展示成果选出好的文章展示。例文展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 为什么自已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②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己。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 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④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⑤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⑥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出存在的问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 想想那些被虐待的题,强调“己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所不欲,勿施呢 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于人”的重要利吗 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意义。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一定会过得更提出希望。言有尽而意无加和谐、快乐。[点评](1)第①段以寓言故事开篇,引入话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第②段作者由“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他人沟通”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观点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巧妙自然,令人信服。(3)第③段回扣第①段中的材料,深入分析“那个富人”的丑恶心理,指出问题所在。(4)第④段反面设例,指出“施于人”的.危害;第⑤⑥段正面引例,指出“勿施于人”的效果。正反对比,说理透彻鲜明。(5)第⑦段结合现实,举出存在的问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意义。(6)第⑧段总结全文,回扣题目,深化主旨,提出希望。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总评]无论是拟题还是立论,这篇文章都显示了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文中列举了孟子、齐威王、唐太宗、魏征、唐明皇、陈世美等历史人物的行迹,不仅充实了论点,而且使文章摇曳多姿,充满趣味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十分关注生活和时事。文中如“医疗事故”“虐待战俘”“难民问题”“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被一一提及,体现出当代学子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