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结构图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

2024-07-16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第二、三、四课)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P17)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P21)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21-P22)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P23)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P23)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P24)(也可结合原理4+原理6)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25-P26)(一尊重、一发挥、两结合、两反对)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28)

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28)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或: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29)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30)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简化版: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5、★系统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31)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32)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P33-P34)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强调量变)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强调质变)

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简化版: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发展的途径)(P34-P35)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4、新事物: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进性与曲折性考查比较细的时候也可运用新事物的知识)(P32)

5、辩证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P34)

【易错易混】

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3、发展的方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4、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5、发展的过程: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6、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们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转化,防止矛盾向不利方转化。(P36)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P36-P37)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P38)

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38)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9-P40)

原理:(1)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3+原理4+原理5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P41)

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P41)

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事物的性质。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看问题全面,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忽视支流。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①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③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46)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P48-P49)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50-P52)

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

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

【阳阳老师说明】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能说成: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途径有两个。②孤立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即脱离了他人和社会活动),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存在的(即一个人完成)。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54)

4、★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具有相对性)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P54)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P56-P5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五、六课)

(四)社会历史观【历史观】(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61-P62)

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要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P62-P63)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63)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②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64)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④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P64)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P64)

6、★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64)(原理3+原理4)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P65)

8、★社会发展的动力:(P65)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9、★改革的性质、作用和根本目的:(P65)

①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66-P68)

1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69-P70)

(1)基本内容: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③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做法: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价值观、人生观(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物的价值: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客体(物)的属性和主体(人)的需要。

2、★人的价值:①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最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P71-P72)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73-P74)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5)

(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要求: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77)

(1)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2)特点:①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3)评价标准: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基本标准)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观标准、最高标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P81-P84)

(1)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易错易混】

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还可以写:直接现实性)(P49)

2、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55)

3、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P53)

4、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P23)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P77)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八、九课)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含义(P91)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产生(P9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91)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4、★文化的核心(P91)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91)

(1)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6、文化的载体(P92)

(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7、★文化的功能(P92-P93)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对社会)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对个人)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P94)

(1)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发展:①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内部)②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外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P96)

(1)特点: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2)意义:①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

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7)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

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8)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国家)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解决问题)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P99)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100)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P100)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P100)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100-P101)

①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6、★伟大建党精神(P101)

(1)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2)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7、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P101)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1)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2)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9、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102)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民族文化(P104)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产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表现形式: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2、文化多样性(P105)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形成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意义: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做法: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P106-P107)

(1)意义: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要求: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2、文化交融(P107)

(1)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有利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要求: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110)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105)

 

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P108)

(1)文化复古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守旧主义),彻底排斥外来文化(封闭主义)。

(2)全盘西化论: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民族虚无主义)。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109)

(1)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学习借鉴:①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③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3)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3、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P109)

(1)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2)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3)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4、★如何立足国情、交流互鉴(P110)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P112)

(1)共产党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P113)

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13)

(1)革命文化的作用: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②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③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⑤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⑥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1)

(1)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5、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P113)

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P113-P114)

(1)必要性(决定因素):

①人民利益: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性质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制度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文化发展: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自身规律: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重要性(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文化发展(P115)

(1)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

(3)文化创作的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源泉、动力、目的:社会实践

2、★文化发展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P115-P116)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依靠人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

3、★文化发展应该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P115-P116)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要求)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③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4、文化与时代的关系(P116)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P117)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6、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P117)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7、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P117)

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

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成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P118-P120)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P118)

(1)原因:各种各样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措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P119)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4、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P119)

(1)原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要求: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P120)

(1)国内: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2)国外: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6、★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P121)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文化自信的来源(P121)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8、★如何坚定文化自信?(P121)

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基础)

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蕴)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

 

◆文化部分汇总类问题整理

1、★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P97)

(2)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P99)

(3)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P99)

(4)传播: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P100相关链接)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尊重文化多样: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105)

(2)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要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P107)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P108)

(4)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09)

(5)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P110)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4-P117、P124-P125)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⑤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⑥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⑦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⑩★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必须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文化部分易错易混整理

一、精神标识

1、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P94)

2、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P98)

3、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P104)

4、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13)

5、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P113)

二、各种文化、精神的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P98)

2、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P98)

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P100)

4、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104)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P113)

三、灵魂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P93)

2、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P104)

3、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P89)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P42)

四、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P106)五、核心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P91)2、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P104)六、精华、结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P95)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P101)七、文化交流(老教材)1、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怎样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2、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文化靠什么传播):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