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鞭草的现代药理研究 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4-07-13 0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 文 :112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吴明美 1,王利勤 2,华 燕 1 (1.西南林业大学资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 要: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多为药用种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属植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马鞭草科;大青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大青属(Clerodendrum)植物大多为药用种类,全球有 400 余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少部分在温带。我国有 40 种(34 种 6 变种),大部分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可供药用的有 23 种(包括变种)[1]。该属药用植物多为民族药用植物[2],具有解毒消肿、祛风除湿、强筋和血、降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高热、风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现代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治疗疟疾等作用[3]。 1 化学成分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萜类,甾醇类,苯丙素苷类,苯乙醇(苷)类,木脂素和挥发性成分为主,此外还包括脂肪族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对三台花(C. serratum var. amplexifolium), 三对节(C. Serratum L.),许树(C. inerme),臭牡丹(C. bungei),桢桐(C. infortunatum)和臭梧桐(C. trichotomum)几种植物的研究上,其它植物研究较少。 1.1 萜类 1.1.1 单萜及其衍生物 2000 年,云南植物研究所的杨辉[4]等从三台花(C. serratum var. amplexifolium)中得到一个新奇的单萜烯酸和单糖衍生物的缩合物 Serratumin A(1),见图 1。

图1 大青属植物中的单萜及其衍生物

文献报道现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二十多个环烯醚萜 化合物,分别是三台花[5]中的 serr-atoside A (2)、2011 年 第 4期2011 年 4 月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 serratoside B (3);三对节[6](C. Serratum L.)中的serratoside B (3)、7-O-p-couma-royloxyugandoside (4);许树[7,8,9](C. inerme)中得到的 monomelittoside (5)、melittoside (6)、sammangaoside C (7)、inerminoside A1 (8)、inerminoside C (9)、inerminoside D (10)、lnermino- side C heptaacetate (11)、inerminoside A (12)、lnerminoside A hexaacetate (13)、inerminoside B (14)、inerminoside B heptaacetate (15);C. incisum[10]中得到8-O-foliamenthoyleuphroside (16)、2-O,8-O-difoliamenthoyleuphroside (17)、euphroside (18)、plantarenaloside (19);龙吐珠[11](C. thomsonae)中得到 aucubin (20)、8-O-acetylharpagide (21)、harpagide (22)、ajugoside (23)、8-O-acetylmioporoside (24)、reptoside (25);C. ugandense[11] 中的 ugandoside (26);C. chinense[12]中的5-O-β-glucopyranosyl-harpagide (27),见图 1。 1.1.2 倍半萜 Tripetch Kanchanapoom[7]等从许树中得到sammangaoside A (28)、sammangaoside B (29);2009年,Shan-Shan Liu[13]等从臭牡丹(C. bungei)中得到一个新的倍半萜苷2-{(2S,5R)-5-[(1E)- 4-hydroxy-4-methylhexa-1,5-dien-1-yl]-5-methyltetrahydrofuran-2-yl}propan-2-yl β-D-glucopyr- anoside (30),见图 2。

OGlcHOOOGlcHOO28 29O ΗOGlcOH30 图2 大青属植物中的倍半萜

1.1.3 二萜 该属的二萜类化合物种类不多,主要为松香烷型和新克罗烷型,见图3。海通[14](C. mandarinorum)中的mandarone A (31)、mandarone B (32)、mandarone C (33);臭茉莉[15](C. philippinum)中crolerodendrum A (34);臭牡丹[16,17,18]中bungone A (35)、bungone B(36);许树[19,20,21]中的inermes A (37)、inermes B (38)、14,15-dihydro-15b-methoxy-3-epicaryoptin (39)、14,15-dihydro-15-hydroxy-3-epicaryoptin (40)、clerodermic acid (41)、cleroinermin (42);白龙船花[22](C.paniculatum)中的3-epicaryoptin (43)、clerodin (44);C.uncinatum[23]中的uncinatone (45);欠愉大青[24](C. infortunatum)中的2-acetoxyclerodendrin B (46);臭梧桐[25](C. trichotomum)中的clerodendrin (A-H) (47-54)。 1.1.4 三萜类 此类成分在该属植物中较常见,见图 4。已报道的有白龙船花[22]中的 3-乙酰齐墩果酸(55)、3-乙酰齐墩果醛 (56)、粘霉烯醇 (57);臭牡丹[17,26,27,28]中的木栓酮 (58)、蒲公英萜醇 (59)、桢桐酮 (60)、a-香树脂醇 (61)、算盘子酮 (62)、算盘子醇酮 (63)、算盘子二醇 (64);灰毛大青[29](C. canescens)中的羽扇豆醇 (65)、a-香树脂醇十一酸酯 (66)、羽扇豆醇乙酸酯 (67)、羽扇豆醇棕榈酸酯 (68)、melastomic acid (69)、β-香树脂醇乙酸酯 (70)、桦木酸 (71);许树[30]中的 magnificol (72)、粘霉烯酮 (73);C. wildii[31]中的 Mi-saponin A (74)、basic acid (75)、 protobassic (76)、Mi-glycoside I (77);桢桐[32] (C.japonicum)中的乌索酸 (78)。 1.2 酚性类成分 1.2.1 黄酮类化合物 此属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很多(79-110),多是已知成分,见图 5。已报道的有三台花[4]中有5,7,8,4-tetrahydroxy-6-methoxyflavone (79);三对节[33,34]中的5,6,7-tfihydmxy-4-methoxy- flavone 7-glucopyranoside (80)、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 (81);臭茉莉[15]中的astragalin (82);臭牡丹[18]中的apigenin (83);桢桐[32]中的小麦黄素 (84);长管假茉莉[35,36]中的粗毛豚草素 (85)、粗毛琢草素葡萄糖醛酸苷 (86)、泽兰叶黄素 (87)、黄芩素苷 (88);C. phlomidis[37,38]中得到黄芩素 (89)、柳穿鱼黄素 (90)、7-hydroxyflavone (91)、7-hydroxyflavanone 7-O-glu-coside (92)、木犀草素 (93)、chalcone glycoside (94)、α-L-Rhamnopyran osyl-(1→2)-α-D-Glu-copyranosyl-7-O-naringin-4-D-glucopyranoside-5-methylether (95)、 4,2,4-trihydr oxy-6-methoxy ehalcone-4,4-α-D-diglucoside (96)、7-hydroxyflavanone (97);百花牡丹[39]中得到山奈酚 (98)、5,4-二羟基三奈酚-7-O-β-芸香苷 (99);许树[40]中的6-hydroxyflavone (100)、 4-methyl scutell- arein (101)、apigenin-7-O-glucuronide (102)、5-hydroxy-4,7-dimethoxymethyl flavone (103)、鼠尾草114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苷 (104)、金合欢素 (105);其它有报道的还有[42] cynaroside (106)、2,4,4-trihydroxy-6-methy-lcha lcone (107)、cirsimaritin (108)、cirsimaritin-4- glucoside (109)、quercetin-3-methyl (110)。

图3 大青属植物中的二萜

图4 大青属植物中的三萜类

OOR1R2 R392 R1 = R3 = H R2 = OGlc95 R1 = OCH3 R2 = OGlc(2→1)Rha R 3 = OGlc97 R1 = R3 = H R2 = OHOOOHHOOHR82 R = OGlc98 R = HOHOR1R2 R394 R1 = OH R2 = R3 = OGlc 96 R1 = OCH3 R2 = R3 = OGlc107 R1 = OCH3 R2 = R3 = OH 图5 大青属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5 1.2.2 苯丙素(苷)类 关于该属苯丙素及其苷类成分的报道不多,只有2001年Tripetch Kanchanapoom[7]等从许树中得到两个(7S,8R)-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glucopyranoside (111)和(7S,8R)-dehyd- 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glucopyranoside (112)。 1.2.3 苯甲醇(苷)类 2001年Tripetch Kanchanapoom[7]等从许树中得到两个苯甲醇苷类化合物benzyl alcohol β-(2-O-β-xylopyranosyl) glucopranoside (113),benzyl alcohol β-glucopyranoside (114)。 1.2.4 苯乙醇(苷)类 现一共从该属中得到二十多个个苯乙醇(苷)类(115-138),见图 6。分别是许树[7,43]中的decaffeoylverbascoside (115)、darendoside B (116)、salidroside (117)、毛蕊花糖苷 (118)、异毛蕊花糖苷 (119)、campneoside I (120)、cistanoside E (121)、purpureaside B (122);臭牡丹[13,16,18,44,45]中的2-phenylethyl-3-O-(6-deoxy-α-L-man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123)、campneoside II (124)、马蒂罗苷 (125)、jionoside D (126)、clerodendronoside (127)、 cistanoside C (128)、jionoside C (129)、lucosceptoside A (130)、cistanoside D (131)、cistanoside F (132)、bungeinA(133);帧桐[32]中单乙酰马蒂罗苷 (134),桢桐苷 A (135);长管假茉莉[35]中的 3,4 - 二羟基苯乙醇 (136);臭梧桐[46]中的 isomartynoside (137);三台花[47]中的 serratumoside A (138)。 1.2.5 其它酚性成分 其它酚性成分主要是一些酸性成分(140-151),如cis-cinnamic acid[4] (139),p-cournaric acid[4] (140),肉桂酸[4] (141), seguinoside K[13] (142),茴香酸[13] (143),香草醛[17] (144),5-O- ethylcleroindicin D[18] (145),咖啡酸苷[23] (146),麦芽酚[27] (147),丁二酸酐[32 ](148),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33] (149),2,5-二甲氧基苯醌[34] (150),trans-isoferulic acid[42] (151)。 1.3 甾醇类 甾醇类化合物也是大青属中较多的一个,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三十多个(152-182),部分化合物结构见图 7。分别有三对节[6,34,48]中的豆甾醇 (152)、α-菠菜甾醇 (153)、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 (154),serratin (155);臭牡丹[16,17]中的帧桐甾醇 (156)、臭牡丹甾醇 (157), 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 (158);许树[20,49]中的4α-methyl-24β-ethyl-5α-cholesta-14,15-dien-3β- ol (159)、24β-ethylcholesta-5,9(11),22E-trien-3 β-ol (160)、4α,24,24-trimethyl-5α-cholesta-7,25- dien-3β-ol (161)、4α-methyl-24β-ethyl-5α- cholesta-7,25-dien-3β-ol (162)、 gramisterol (163)、4α-methyl-24α-ethyl-5α-cholest-7-en-3β-ol (164)、obtusifoliol (165)、24,24-dimethyl-5α- cholesta-7,25-dien-3β-ol (166);桢桐[32]中的22,23-二氢菠甾醇 (167)、25,26-去氢豆甾醇 (168);C. quadril- oculare[50]中的22-dehydroclerosterol 3β-O-β-D-(6- O-margaroyl)-glucopyranoside (169);C. frag-rans[51,52]中的sitosterol (170)、stigmasterol (171)、24β- methylcholesta-5,22E,25-trien-3β-ol (172)、24α- ethyl-5α-cholest-22E-en-3β-ol (173)、24α-ethyl- 5α-cholestan-3β-ol (174);腺茉莉[53](C. colebrook- ianum)中的colebrin (A-E) (175-179);华丽龙吐珠[54](C. splendens)中的dehydropo-riferasterol (180);其它有报道到的还有 [42] campesterol (181)、cholestanol (182)。 1.4 挥发性成分 余爱农[55],宋培浪[56]和席美凤[57]等人对臭牡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饱和烷烃,烯烃,醛类,醇类,醌类,杂环和有机酸类。

图6 大青属植物中的苯乙醇(苷)类 116 吴明美: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图7 大青属植物中的甾醇类

2 药理作用 2.1 抗炎 主要表现在抗肾炎和关节炎两个方面。在抗关节炎方面,刘建新[58,59]等通过对比不同剂量的臭牡丹(C. bungei)提取液与金标准氢化可的松的干预效果,观察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的大鼠足爪关节的肿胀度情况,发现臭牡丹根有确切的抗炎作用,具有抗迟发性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临床上臭梧桐(C. trichotomum)与孺莶草配伍(孺桐丸)使用,临床效果明显,对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抗肾炎方面,通过对臭牡丹根和强肾丸3次/d,10 g/次的对照,发现臭牡丹根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强肾丸对照组有效率6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 镇痛 刘建新[62]等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电刺激致痛法观察臭牡丹根提取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系暗示臭牡丹提取液能明显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显著提高热板法和电刺激致痛小鼠的痛阈。 2.3 杀菌 大青[63](C. cyrtophyllum Turcz.)的叶在赣、湘、鄂、浙、粤等省部分地区作大青叶使用,具明显抗炎作用,临床对痢疾杆菌有明显作用。 2.4 降血压 尖齿臭茉莉[63](C. lindleyi Decne. ex Planch),江西称之大枫叶、臭黄根、鬼点火,全株入药,具降压的功能。临床以臭梧桐叶为末,治疗高血压,疗效明显。若小剂量(每日2-4 g)长期使用,血压则保持正常不回升;若与地龙配伍,疗效比单用臭梧桐叶更好。 2.5 抗肿瘤 通过对臭牡丹叶和臭梧桐叶[64]及茎皮甲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发现咖啡酸酯类化合物毛蕊花糖苷 (119)和异毛蕊花糖苷 (120)能抑制细胞增殖。这两个化合物的活性依赖于3,4-二羟基苯乙基基团和咖啡酰基团。 此外,臭牡丹[65]还能抗动物移植性肿痛,对大白鼠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红血球及SRBC所致溶血索抗体的产生。 3 结论 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种类不多,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植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目前对其的研究多限于整体水平实验研究,还应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大青属植物药理作用众多,安全低毒,发展前景良好,希望通过本文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 65 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2] 贾敏如, 李星炜. 中国民族药志要[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 [4] 杨 辉, 候爱君, 姜 北, 等. 三台花中的一新奇化合物-Serratumin A [J]. 云南植物研究, 2002,22(1): 75-80. [5] Hui Yang, Bei Jiang, Zhi Na, et al. Two new iridoid glucosides from Clerodendrum serratum [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0,11(3):231-234. [6] 魏小梅, 朱启秀, 陈锦春, 等. 三对节中两个新环烯醚萜甙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 21(11): 1675-1678.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