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马克龙访华照片中的“滤镜”,以及背后的西方审美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克龙将永久禁止访华是真的吗吗 浅析 马克龙访华照片中的“滤镜”,以及背后的西方审美含义

浅析 马克龙访华照片中的“滤镜”,以及背后的西方审美含义

2024-07-01 1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马克龙访华期间,法方发出来的官方照片,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基本以“赞美”为主~~

  回看马克龙的这位女性御用摄影师所拍的照片,你会发现,其实这是人家一直惯用的“高对比滤镜”处理方法,简单来讲,是意在突出马克龙个人形象、气氛、甚至是时尚信息。

  没错,照片确实是含有时尚信息在里面。

  法国除了是工业强国之外,其实还有一点,法国引以为傲的还有:时尚业。“法国时尚业”在从很大成度上来讲,与工业相比的权重,是“五五开”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能有助于理解马克龙的这位摄影师为什么会惯用这种“高对比”的滤镜。

  OK,接下来先看一下这些照片的滤镜情况,先看图,等会再分析他们的官方照片为什么要这样:

以下是这位女性御用摄影师平常所拍的照片

  竞选大头照图

首先简单解释以下这个图表:

  图表最左边的是照片的“暗部”,最右边的是照片的“亮部”,可以把它理解为X轴坐标,

  而纵轴,可以把它理解为像素的“浓度”,为Y坐标。

  这样,观察以上照片,发现法国官方的照片,暗部和亮部都比较“凸起”,中间部分比较平坦,这就是“高对比”滤镜。

  这种照片的高对比滤镜处理手法,在艺术表达上来讲,常用来表现内容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以及提高画面的质感”,意在突出主人翁的主观情感。

  OK,明白了这些照片的滤镜手法,也就能大概明白这位法国女御用摄影师为什么要惯用这种拍照风格了。主要就是为了突出马克龙的干劲个人风采,用我们的语言来讲,有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要劳其筋骨体魄”之即视感,这一点,与BBC的“阴间滤镜”是有明显区别的。

  这是BBC的阴间滤镜,主要以绿色渲染为主,

  与法新社的“高对比滤镜”,是有区别的,

  .

  再者,其实这中“高对比”的视觉审美背后,是西方文化审美中的一部分,有其历史上的一贯延续。此话怎讲?

  拿西方时尚行业为例子,西方文化的视觉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讲究视觉的冲击力,这一点,在欧洲奢侈品的设计诠释上,表现的淋漓精致。

  比如:这是科隆大教堂的视觉审美,在当年设计之时,采光部分的设计明暗对比强烈,这种高对比、高饱和的采光设计,有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去过的人就知道,现场听觉和视觉,都非常震撼,这一点,是非常有区别于中国的“祠堂风水”。

  这是欧洲时装周常用的T台设计,明暗对比强烈,

  在灯光和走秀音乐的衬托下,听觉视觉冲击力极强。

  这是大牌橱窗的常用设计,

  在大城市中,国产大牌也经常用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设计风格。

【后语】

  OK,啰嗦了这么多,其实要表明一点,那就是:要分清楚在西方媒体中,什么是“恶意滤镜”(比如BBC的阴间绿色滤镜)、什么是“常用滤镜”(比如法新社的这次“高对比”滤镜)、什么滤镜所要传递什么信息(比如突出个人形象的滤镜),等等...

  只有了解了外国媒体常用“滤镜语言”,才能读懂人家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

  “视觉审美”也是文化内涵的很大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视觉审美”在时尚行业上的权重占比,是非常之高的,比如大家常听到的“流行色”这个词语,这在时尚行业的设计中,设计师的时尚单品,往往就要往这方面去做靠拢。很遗憾,“流行色”的话事权,在欧洲。

  这就是“视觉审美”、“视觉表达”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关联了“时尚霸权”,而西方媒体善用“图片滤镜”、善用“视觉表达”,这何尝不也是有种传递含义在里头呢。

  大家明白没呀?~~哈哈~~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