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饮茶交友对联 明代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

明代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

2024-07-16 2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代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指辽人、金人和北方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的社会地位最低。

 

    到了明朝,江南文人的境遇也不好。朱元璋和朱棣曾经多次把江南地区的大族和富户,包括诸多文化人,大量北迁,对江南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和摧残。

 

    不过,明代中后期,江南的经济还是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方。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社会地位排序是“士农工商”,工商业者地位最低下,但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工商业者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

 

    于是,江南文人的生存状态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政治上的压力,二是社会地位受到工商业者的挑战。原先文化人处于社会的顶层,如今发生了动摇,他们的内心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

 

    抚琴高歌 一醉方休

 

    所谓的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民间画家是有一定区别的。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他们是文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在绘画中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内心的情趣和追求。

 

    文人们把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描绘出来,是想告诉大家,他们所追求的、所希望的生活就是这样。

 

    例如,当时江南地区的文人阶层,他们最理想的居所是什么样的呢?

 

    明代中后期,“城居”现象颇为盛行。江南文人士大夫们都流行到城中居住。城居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但一些文人却又向往清幽隐逸的乡居氛围,为此,不少人在郊外依山傍水的风景名胜处购置别墅,或修建草堂、小筑,用以弥补城居的缺憾。

 

    文徵明的《浒溪草堂图》就反映了这种情状。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有一位朋友,祖上世代居于浒溪,这位好友城居以后非常怀念自己原来的祖屋,于是就在浒溪建了“草堂”。画面上层峦叠翠,小桥流水,高木浓荫之间,掩映草堂数间,主宾二人于案前对坐,似在高谈阔论。乡居生活的静谧和自由,正是文人心中的向往。

 

    当时文人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是雅集。什么是雅集?就是以诗酒、书画等高雅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文人聚会,大家在聚会中一起进行诗词书画或者其他文化创作活动。这类活动在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笔下,也有较多表现。

 

    沈周也是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名作《魏园雅集图》就是描绘雅集的名作。画中众人在茅亭中席地而坐,赋诗作文,抚琴高歌,欢声笑语,一醉方休。沈周为之作画,将当时的情景真切地描写了下来。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隐逸文化”,在古人心目中,渔夫、樵夫自由自在,最适合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渔隐、樵隐的绘画自宋元以来逐渐多见,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文人盛行“市隐”之思,渔隐之类的画作更趋流行。

 

    幽居,也就是独居。与渔隐相似,即避开喧嚣的尘世,不受俗事的羁绊,独自一人享受清幽高雅的生活情趣,悠然闲适,自由自在。但显然,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实现的,大多数文人都在城市里有家庭生活,有一家老小,但他又希望能摆脱社会,摆脱家庭,因此江南文人只能通过绘画虚拟出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于幻境之中。

 

    幽居的首选自然是深山老林,但仿照自然景观构筑的园林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文徵明的《高人名园图》表现的就是在“城市山林”中幽居的情景。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在追求日常生活艺术化、高雅化的过程中,品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人不仅将饮茶作为物质享受,更作为独具特色的精神休闲和文化消遣。为了寻觅一种清幽高雅的品茗意境,文人雅士对饮茶的场所、环境、气氛都极为讲究,包括同饮的“茶侣”也有所选择,绝不苟且。

 

    仇英的《松溪论画图》更有意思,山间湖泊边的一块野地上,主客两人,打开了一张古画,一面观赏,一面饮茶,旁边有童子为他们煮着茶。这就是江南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也是他们心目中喝茶的最高境界。

 

    梅兰竹菊被拟人化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名叫徐渭,他在各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但是他一生的遭遇非常坎坷,曾一度发狂,又下狱多年,故绘画作品多借景抒情,宣泄心中愤懑。他的一幅泼墨写意画《墨葡萄图》,以水墨大写意的画法画出葡萄的枝叶和果实,非常奔放,水墨淋漓,并以纵横奇崛的笔势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整个画面,配以诗文、书法,其怀才不遇之悲愤、晚景孤寂之凄凉,跃然纸上。

 

    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水仙等,自宋元以来往往被文人拟人化,用作文人“墨戏”的主题,以表现坚贞、高洁的节操和志趣。此类题材的作品在明代江南文人中更有长足发展,极为流行。很多擅长水墨写意的文人画家常借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除借景寄寓个人情怀之外,也有心系国计民生者,借景抒发自己经国济民的理想与抱负。沈周的弟子孙艾所作的《蚕桑图》和《木棉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在专制皇权趋于极端、拜金主义日益盛行的状况下,不少江南文人学士正是凭借标榜清高和孤芳自赏,保留了几分自尊、自信,持守了知识阶层的道德节操,没有完全屈从于权力和金钱的淫威。

 

    (《解放日报》10.1 陈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