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之:妙喻与妙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周剑之:妙喻与妙理

周剑之:妙喻与妙理

2024-02-21 0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对古往今来的文学家而言,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那里绝美的胜景、无限的风情,深深吸引着文学家的眼光,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难怪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无数词人墨客不得不为之倾倒。 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笔下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到熙宁七年(1074)。 这段时光,可以说是苏轼一生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他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觉得自己上辈子就来过杭州——“前生我已到杭州”(《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其一》),他想着将来老了也要回到杭州——“老死欲葬杭与苏”(《喜刘景文至》),他主持修建的苏堤,不但是为官期间重要政绩之一,也成为西湖上一道著名的风景。现在仍以“苏堤春晓”位列“西湖十景”之一。而在离开杭州以后,他常常梦回西湖——“梦到西湖上”(卷二一《杭州故人信至齐安》)。杭州,西湖,仿佛一个深刻的烙印,刻在苏轼的心上。面对西湖美景,他的诗兴常常如流水般汩汩滔滔,喷涌而出,留下了很多作品。

熙宁六年(1073)的初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苏轼从一场小病中康复了。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往城外踏春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请求陈襄前往西湖。两人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时,天气非常晴朗,景色怡人。但没过多久就下起雨来。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扫兴而归了。苏轼却不同,在他看来,雨中的西湖同样是那么美,一点也不输晴天的西湖。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里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空濛”则是形容细雨迷蒙样子。西湖三面环山,一水绕城。 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最最平常,又最最经典的“水”与“山”。而在写“水”与“山”时,苏轼又侧重在“水光”与“山色”上。相较而言,“水”与“山”都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水光”与“山色”,则带一点虚的意味。光与色,是流动的,不可捉摸的,变幻迷离的。它们比实体更不易描摹。“潋滟”与“空濛”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与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仅如此,水光与山色的这种流动变幻之美,又是在特定情境之下的。“潋滟”是在“晴”时,“空濛”是在“雨”中。 这两句诗,紧紧扣住了题目里的“初晴后雨”,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西湖晴天与雨天的不同景色做了一个相当精彩的勾勒,极具表现力,又极有概括力。

前两句写景已经非常出色,而更精彩是由前两句所引出来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样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 善用比喻,是苏轼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这样评价苏轼:“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清·施补华《岘佣说诗》)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宋诗选注》)这首诗里的比喻,就是苏轼比喻的一个典型例子。要领略这首诗的精彩,必须把这个比喻吃透了。我们这里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体会这个比喻。

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这个比喻是很新鲜、很独特的。古人在打比方时,往往是把人比喻成事物。《庄子》形容山上神女是:“肌肤若冰雪”(《庄子·逍遥游》),曹植则说洛水女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赋》),白居易《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它是倒过来,不是把人比喻成事物,而是把事物比喻成人,把西湖比作西施(西子)。这种比喻方式是很新奇的。

其次我们再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之所以用“冰雪”比喻女神的“肌肤”,之所以用春雨过后的梨花来比喻美人的哭泣,无非是因为“冰雪”、“春雨”、“梨花”这样的事物更直观、更形象,让人可以迅速捕捉到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真正描写的对象。 “欲把西湖比西子”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西施。我们当然知道西施是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得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中,并非一个具体形象的人物。苏轼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又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不一样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时,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关于西施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早已成为美的代名词。 因此,当把西施与西湖联系到一起时,人人都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从而把人们对西湖的直观感受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据说西施有心疼病,每当病发时都忍不住按住胸口,皱起眉头。即便如此,西施仍是那么楚楚动人。东施见了非常羡慕,也按起胸口、皱起眉头,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个故事在批评东施效颦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事实:西施无论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便是在生病时,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苏轼的比喻,其实化用了这个故事。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浓妆,自然也都是恰到好处。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么? 苏轼真可以说是用典的绝顶高手,在比喻的同时还化用了典故,了无痕迹。于是在“美的多元性”这一点上,西湖与西施再次具备了高度的相通性。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与后两句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但将西湖美景升华到一个绝高的境界,而且西湖的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通过西施这个比喻得到了精彩的呈现。

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对这个比喻有了更深入地体会。无怪乎清代大诗人査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初白庵诗评》)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比如:“只有西湖似西子”(《次韵答马忠玉》),“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刘景文登介亭》)等。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在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晴,“晚雨留人”写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爱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 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这就是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意思。

正是出于“此意自佳君不会”的原因,《其二》进一步描写西湖晴雨两种不同的风景,并且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作比喻,目的就是要说明: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水光山色,都有着迷人的魅力。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苏轼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其实源自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苏轼一篇著名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只那些“怪奇玮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的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既包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可以称的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种程度而言,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苏轼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作者: 周剑之

周剑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主持人:谢琰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生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毕铮 李敏婧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感谢您对章黄国学的支持!

人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