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盘点工作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项目资产盘点工作总结报告 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盘点工作总结

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盘点工作总结

2024-06-29 1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令第738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财资〔2021〕127号)、《华中师范大学国有资产暂行管理办法(修订版)》(华师行字〔2018〕65号)、《华中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华师行字【2013】547号),以及《关于开展2021年全校仪器设备类资产盘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为配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学校2021年继续对非经营性二级单位仪器设备类资产进行了清查盘点。

一、设备清查盘点基本情况

工作基准日:以2020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在此基准日之前入账的仪器设备均纳入本次盘点之列。

工作范围:本次盘点以学院为主,涉及心理学院、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9个单位,同时也复盘本科生院(原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个单位。

凡产权属于学校的仪器设备,无论采用何种经费来源(教学、科研、各类专款或基金、贷款、自筹资金等)及配置方式(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所形成的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都列入了本次盘点范围。

工作实施:2021年4月13日发布盘点工作通知,4月16日召集相关单位部署盘点工作及实际操作培训,4月中旬开始各盘点单位展开自查,形成盘点总结,9月初-12月中旬分别对各盘点单位设备实地核验,12月汇总、分析、总结。

二、设备清查盘点工作结果

按计划,今年拟盘点单位9个,复盘单位2个,基本为教学科研单位。截止12月底,对11个单位均实施了盘点,其中8个单位完成了实地核验工作;本科生院(原学生工作部)因机构调整,复盘工作中止,社会学院初步完成了自查,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尚在自查中。

此次仪器设备盘点、抽查工作中,共清理、盘点了近1.7万台(套)仪器设备,其中详细核查了5千多台(套)设备,总价值达1.9亿元,平均抽查率达到30%。通过盘点清查,进一步规范和推动设备处置工作,被盘点单位报废设备2541台(套),金额2068.35万元,其中处置大型仪器设备21台,金额420.49万元。查出有账无物设备420台套,金额1936.49万元。

三、设备清查盘点存在问题

今年是设备清查盘点工作持续的第五年,在盘点核验工作过程中,大部分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员执行力强,撰写盘点自查工作报告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资产配置和分布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通过这次盘点清查也发现各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个别单位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设备管理员与老师沟通不畅、与学校管理部门协调不顺,造成配合度不高,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一)方式问题

清查手段主要以手工为主,效率不高、效果欠佳。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于2020年10月完成升级,升级后的版本虽然新增了“资产清查”的功能,但该功能的配套移动端还没有完善,所以清查盘点工作仍然延用清单核对、手工标注的方式进行。将现场盘点结果记录在纸版清单上,盘点结束后在国资系统中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修改。人工盘查耗时费力,却收效欠佳,工作效率不高,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二)管理问题

1.集中挂靠对设备管理不利

少数单位在办理批量新增设备验收入账时嫌麻烦、图省事,或者认为部分设备与自己无关,将诸如台式机、平板电脑、空调等此类非实验室、机房、语音室等公共区域的设备集中挂靠在一位或部分老师名下(以办公室主任和设备管理员两类人员居多),这样会造成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善。

建议对此类设备进行源头梳理,将使用人与使用设备对号入座,进一步明确设备使用的主体,做好线下备案,并及时在国资系统中进行修改、变更、确认。

2.设备处置未完成相关流程下账受阻

仪器设备处置流程学校目前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上通过国资系统推送处置信息的同时,线下同步根据通过系统打印出来的纸版处置报告单进行实物回收处置。

但是部分单位线上提交了处置申请后,线下未提交纸版处置报告单,造成处置流程无法继续,设备无法下账。通过查询,系统中最早的处置单是2016年提交的,目前还是待归口审核状态,目前这种“半拉子工程” 记录有100多条,共计金额超过二千万元,这无疑也造成设备类资产虚高。

建议各部门的设备管理员要定期对本部门的系统数据进行清理,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设备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并加紧优化系统实现线上完成全部设备处置工作。

3.易损易耗设备存在的客观问题

移液器、磁力搅拌器、脑电帽等设备因为属性和价格都达到了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范围,所以作为仪器设备验收入账。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仪器设备的最低使用年限是5-10年不等,如脑电帽,其最低使用年限为6年,但是使用师生反映该设备使用频率高、消耗大、易损坏,顶多2年后就无法再用,然而学校没有独立的废弃设备存放空间。

针对这类易损易耗设备,建议相关部门酌情考虑提前处置报废或作为耗材直接费用报账。

4.设备标签需要加强规范管理

设备标签同设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设备建账完成后,就需要及时打印并粘贴,该步骤必不可少,这是管好设备的前提,为此在2016年9月国资系统一上线,学校就给所有教学单位配备专用标签打印机,确保即时性。标签一定要贴,而且要贴对,贴到与之匹配的设备上,确保账实相符;贴到不易脱落的地方,保持牢固耐久;贴到比较醒目的位置,方便设备核对,助力设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不论是哪种清查方式,“看”传统的“清单核对”中的设备编号,或“扫”先进的“信息系统”里的设备编码(条码或二维码),都是依托“标签”呈现出来,所以标签犹如“身份证”应该确保“随身携带、合二为一、避免遗失”。

(三)观念问题

1.老师自主设备成为管理难点

在职老师自主设备查看难度大。大多数老师个人名下设备特别是可移动设备很难核验到实物,老师上课、出差、出国等成为主要原因,有的老师个人所用设备比较多,感觉全部带到学校比较麻烦,有的老师将购置的设备分配给自己指导的学生使用,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甚至有的老师平常不大使用国资系统或疏于管理,都不太清楚自己名下具体有哪些设备等等,所以设备清理总不能完整呈现。

外语学院此次盘点狠下功夫,做法比较细致和值得推荐,将每位老师名下设备分别进行汇总、打印、核实(数量、品牌、规格、型号、状态等)、确认,并签字备案。基于目前的清理手段和现状,这也不失为一种变通的解决方式,所以外院的盘查率接近70%,设备盘点工作完成相对比较全面。

离退老师自主设备回收困难多。该问题为老生常谈,由于缺乏有力抓手,离退休老师名下设备特别是可移动设备回收困难。主要原因是老师设备管理观念,意识较淡薄,管理员没有着力点,碍于人情,抹不下面子。因此离退休教师设备的移交、回收全凭个人的自发自觉,导致绝大多数设备无法回收,也无法下账,日积月累,形成挂账、虚账。

2.捐赠仪器设备长期滞留帐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合作的日益广泛,社会捐助、赠送的仪器设备日益增多,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凡是国内外(境外)单位、个人向我校和所属单位捐助、赠送的仪器设备,其产权属于学校,均应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按学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目前捐赠设备的管理是个盲区,均没有登记入库。一方面设备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受赠的相关信息,从而无法跟进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接受捐赠的有关单位没有主动意识到受赠设备为国有资产,也没有尽早上报学校履行相关手续。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捐赠设备一直游离在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之外,是造成有物无帐的主要原因,也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学校实际资产情况。

针对现实,一方面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国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全校上下联动,各部门配合协作,通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流程闭环,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仪器设备类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今后我们要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设备的数据质量,完善仪器设备类资产相关信息,通过定期盘点,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校设备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让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21年12月31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