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项目指导建议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2024-07-02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1

申报“国家级、省级SRTP项目”的通知

 

各学院、各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

2021年校、院级项目已于2021年1月正式立项,现将启动本期项目的中期检查,和2021年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的申报工作。

一、“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

2021年立项的1551项校、院级SRTP项目自立项以来经过前期研究,现进入中期检查阶段。

各项目负责人登录教务处--办事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系统(如在校外,须先登录VPN),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含文献综述、前期项目研究总结、项目后期研究方案、经费使用记录等,请将所有的材料合并为一个文档,转成PDF上传),指导教师审核,学院组织评审。

中期检查由各学院组织完成,中期检查结果为良好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总项目数的30%,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总项目数的20%,中期检查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16日。

请各学院合理安排中期检查时间,并于2021年4月19日之前将2021年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结果在系统完成登录。

二、申报“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

本年度中期检查结果为良好或优秀的项目具有申报2021年省级或国家级SRTP项目的资格。

(一)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立项原则: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

2、项目类型

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含思政类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创业报告撰写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基于前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成果,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项目申报:由具有申报资格的项目团队(创新项目团队不得超过5人,创业项目团队不得超过6人)负责人根据前期研究撰写出项目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等在系统中完成申报。

4、项目审批:本年度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立项评审采用学院推荐和学校二次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申报的项目进行排序推荐。学校根据学院推荐结果确定立项等级。评审通过后,项目负责人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填写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经教务处认定和批准后报教育部备案。

5、经费预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20000元/项,非理工科专业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12000元/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8000元/项。各学院应指导、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制定项目经费预算。

6、导师配备:每个项目须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

7、成果要求:如成功立项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结题时须有显著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实物、发表论文、专利授权等。

8、研究年限: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年,项目结题时间应在项目负责人毕业的倒数第二个学期完成,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设计。

(二)项目申报流程

有报名资格的项目负责人登录系统进行申报,网址:教务处--办事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填报时项目级别统一选为“省级指导”;

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申报截止时间:2021年4月26日;

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负责人申报结束后,指导教师需登录系统填写指导意见。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26日;

学院课外研学活动指导小组也需登录系统填写学院推荐意见,推荐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7日。

(如果项目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项目,原来的校院级项目仍要完成结题验收)。

联系人:任老师  王老师  52090233   

附表1:东南大学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表

东南大学教务处

2021年3月24日

 

附表1:

东南大学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表

院系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学生负责人

 

指导教师

 

一、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日期

四、院系中期检查小组结论及意见:

 

优秀      良好      通过     不通过

 

推荐申报:   省级项目    国家级项目

 

                                   签字:            日期

 

注:表头及第一、第二栏由学生负责人填写。(可附页)

 

学院章(复印无效)

                                        SRTP指导小组组长签字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2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高等教育中,最先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训练的国家是美国。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生研究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该计划的实施开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先河。

此后,该做法很快为美国其他大学所仿效,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相继制订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创新人才转型,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了重视。在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CUR)、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TheNationalConference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NCUR)、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科学基金会等组织的推动下,目前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实施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我国内地高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清华大学在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随后,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陆续跟进,并设立了各自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进入新世纪后,一些地方院校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

在内地的地方院校中,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是全国较早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学校。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率先设立了“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全省所有高校启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该计划每年申报一次,一直延续至今,且立项数量逐年增加,很受省内地方院校的欢迎。

二、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重要意义

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在他看来,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界定已非传统意义上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教授的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协助学生开展研究。此后,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逐渐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科研创新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创新训练,有利于为地方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本科生作为目前内地高等教育受众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将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地方院校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选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独立研究,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内化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2.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科研创新训练,能够使地方院校本科生在巩固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也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施创业计划和开展社会调查等,还能使他们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的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名言深刻揭示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方院校在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可采取让学生主持和参与科研训练项目,教师只起辅助和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这样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推进,师生之间需要不断地协作、交流、探讨,因此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有所获益,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有利于促进地方院校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在当前内地高考适龄人数连年下降的新形势下,内地高校间的生源争夺将更加激烈。而地方院校因其综合实力有限,其所面临的发展压力将会更大,因而亟待提高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地方院校应以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好配套资源,扎实推进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并且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更加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

三、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起步较晚,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配套政策不完善,硬件条件尚欠缺

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各级各类院校的扶持力度往往带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因而地方院校能够获得的政策、经费、师资等方面的扶持,远不如“985”、“211”等重点高校。

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例,据统计,在每年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数量上,地方院校得以立项的名额少于重点高校。在项目经费上,江苏省教育厅对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虽给予了一定的配套经费,但单个项目获得的经费仍较少,即便加上地方院校按照1:1的配比经费,单个项目的总资助经费通常也仅为“文科项目3000元,理工科项目5000元”。这个标准对科研创新,尤其是需要购置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的理工科项目而言,还是偏低些。

此外,在实验方面,地方院校由于不具备一些实验条件,其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只能借用重点院校的实验室或研究所进行,这对那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获取可信数据的项目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因素。

2.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在专业间分布失衡

经多年的发展,地方院校的专业数量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各专业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活动的重视程度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各专业科研创新训练的开展。

以我校近年来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在2007年获立项的12个项目中,有6项是理科类项目;2008年获立项的12个项目中,有9个是理科类项目;2009年获立项的19个项目中,有13个为理科类项目;2010年获立项的24个项目中,有理科类项目12个;2011年获得立项的31个项目中,有理科类项目19个。而且,在历年立项的理科项目中,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立项项目的获批比例相对较高;人文、社工、教育、语言、管理、经济、新闻等具有文科色彩的专业,申报数量相对较少,获批数量也较少。

从科研创新训练的质量上看,在我校近年来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化学类项目成绩最为显著。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长。

3.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形式单一

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形式缺乏创新性,集中表现为:文科项目多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田野研究的环节相对匮乏;理科项目多在实验室单独进行;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稀缺。

可以说,目前地方院校在执行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出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应有的多样性特点。

4.重视申报和结题,忽视过程管理

地方院校作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认识,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开展的成效。

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持鼓励的态度。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为了扩大项目的参与度,放宽了审批条件,对学生申报的项目没有认真履行校内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程序。在项目获批立项

后,对其进展情况不闻不问,导致过程性管理的缺位,中期检查也未能很好执行,更缺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项目组进行交流、分享经验的管理环节。

5.对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缺乏依据,教师积极性不高

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主持人一般都由学生担任,项目的成员也都是学生,教师仅承担对项目进行指导的任务。但地方院校学生无论在知识面、专业基础、科研方法运用上,还是在过程管理和细节把握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尤其是一些实验性项目,离开了指导教师的帮助,很可能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指导教师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中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但是,由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具有特殊性,因而对教师的指导工作量难以认定。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其要求指导教师的职称一般是副高以上(含副高),指导项目的研究成果归属于学生,对指导教师晋升职称几乎无任何帮助,严重削弱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6.学生基础薄弱,科研创新训练成果有限

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对于科研创新而言,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人类精神层面的财富,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地方院校学生相对重点高校学生而言,受学习基础差、文化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多以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科研专利较少,至于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明确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定位

地方院校要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创新训练,首先应解决的就是定位问题。地方院校多以教学型为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该类院校的特色。在这一观念引导下,地方院校普遍比较重视教学工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部分地方院校学生在考取研究生之后,存在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

鉴于此,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创新和日常教学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定位,应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助推器,并体现出本科教育的特色。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且校际间项目多有雷同,无法体现出校本特色。部分地方院校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扶持乏力,在经费、师资投入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为此,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应随着各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将其纳入到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对成功申报并切实完成科研创新训练课题的学生,学校应予以学分奖励。对学生在科研创新训练中产生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予以奖励、展示和推广。

此外,应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并建立激励机制。可将教师个人的科研工作量和指导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工作量同时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应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工作量认可。

3.加强宣传力度,强化过程管理

地方院校本科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而他们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热情不高。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此外,为避免已立项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流于形式,地方院校应加强对项目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力协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人本关怀融入到项目管理过程中来,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精神、严谨学风和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的考评指标。

4.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的政策。地方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本科生科研队伍建设。为此,可以采取在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的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外,拨出专项经费,面向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设立校级项目的做法。通过在校级项目研究中的锻炼,在下一年度可鼓励和支持这部分学生申报更高层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

此外,在团队项目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年级梯队”模式组建申报团队,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作为项目主持人,同时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以利于学生科研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可持续发展。

5.加强实验室和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离不开实验室和见习实习基地。因此,地方院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实验室建设工作,以满足本科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

此外,地方院校应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带着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走进基地,充分利用见习实习基地的资源,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颜媛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0(9).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 计划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73—03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春理工大学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的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调查共发放问卷1585份,回收问卷1357份(回收率约86%),有效问卷1357份(有效率100%),涉及13个学院,40多个本科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其中理工类学生占89.47%,文科类学生占10.53%。完成全部问题者占98%。调查形式以问卷为主。同时,通过与学生、指导教师访谈,深入院系了解情况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

本次调查是从项目实施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科研水平、教师的专业指导情况、项目管理的严格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状况进行考察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调查,基本反映出师生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效果的认知,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一)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情况

1 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知晓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举办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的了解途径来自多个方面:有20%的学生是通过教育部网站、15%的学生通过人人网、21%的学生通过学校网站知道的,还有31%的学生是从教师那里获悉的,6%的学生是通过校园海报得知的,8%的学生是通过同学知道这一消息的。访谈中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及时获悉信息或知道消息太迟而错失了机会。

2 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同度

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就相当于获得了国家级课题。以往在高校,国家级课题通常只有教师才能承担,这次实验计划打破了惯例,获准的学生创新项目在教育部注册备案,并得到资助基金。因此,在“是否有必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方面的调查显示,约7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有从众心理。这里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有70%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这个项目。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以及敢于尝试、敢于迎接挑战、努力争取锻炼自己机会的勇气。

3 学生参与项目的选题、立项情况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选题来源是与课程相关、个人感兴趣的主题以及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具体比例分别为59%和33.8%,还有17.6%的学生是自己拟题的。对于立项环节,大多数学生认为,立项环节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是经过学校及所在学院组织的专家进行过严格评审的。他们渴望利用在校期间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获得科研经验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科研经验,18.5%的学生回答参与项目前曾参加过学科竞赛,13.1%的学生回答参与过教师科研,64.4%学生参加过课外实验。通过调研发现,参与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获得项目的几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管理方面或是学生个人,以及指导教师都非常重视选题和立项这个环节。

4 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认同度

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认同度主要是通过科研报告、学校(学院)网络平台及信息海报了解并选择指导教师的,其比例分别为15.3%、57.7%和11.7%。学生注意了解、关心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进展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等采取灵活的方式选择指导教师,从而得到融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了解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5 学生对“研究过程”的认知度

调查发现,对于坚持参加项目情况,74%的学生表示能够坚持到底,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进展顺利。而有10.2%的学生中途因项目难度过大而退出,15.8%的学生中途因考研复习退出。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记录情况,53.4%的学生表示有详细记录,38%的学生表示有简单记录,7.7%的学生表示没有记录。对于项目的中期检查,95.1%的学生认为中期检查比较严格,4.9%的学生认为不太严格。对于项目结题环节,大多数学生反映学校能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和答辩。

94.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要求,实验室无条件开放,保证了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在经费的使用方面,37.7%的学生表示能自由地支配经费,38.2%的学生表示经费主要由指导教师支配,而2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经费的支出情况。

6 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对项目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大多数学生表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意识,实验研究能力、撰写课题报告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和提高。94.1%的学生表示在结题时,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自己最初的设想。特别是在学校组织的结题答辩中,每个项目组的代表就项目的背景、实施过程、成果内容、创新特色、应用价值、参加项目的收获和心得向评委专家做了汇报。但也有学生反映在中期检查和结题的部分环节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指导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情况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创客教育 会展专业 有机融合 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33-03

前言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15〕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中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迫在眉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重要举措。

创客概念起源于美国,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其特征是创新、实践与分享。国内创客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杨现民、李冀红认为创客教育可以分为创客的教育和创客式教育。前者是指为培养创客人才;后者是指运用创客理念与思维对目前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后者比前者影响更广。创客式教育是指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以课程为载体,融合各学科知识,在本质上深化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创客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通过专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创客教育与高职会展专业教育更易融合,其融合路径对其他应用型学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创客教育与高职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条件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在校生个性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个性张扬、好奇心与创造力较强,但耐心不足;第二类踏实认真,执行力较强,但新奇想法相对少一些;第三类既无新奇想法又不肯踏实认真。

通过对创客群体分类,可以分为创意者、设计者与实施者。创意者是创客群体中的精灵,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出改进的办法,将其整理归纳出创意和点子,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设计者是创客中的魔法师,可以将创意和点子转化成可执行计划;实施者是创客中的剑客,具有强有力的行动力,能够按照设计计划与图纸将创意变成现实。

大学生群体富有创造激情与热情,想象力丰富,具有共同的知识素养与兴趣爱好,拥有共同语言,合作关系更为稳固。通过群体创客文化与群体影响力,能够实现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以小部分人带动大部分人,以第一、二类个性学生带动第三类个性学生,实现不同类型个性大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实现创客创作。

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征,结合创客群体类型在会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会展专业学生进行分组分类:创意者、设计者与实施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创客教育将专业学习变成一项创造性活动,要大胆突破、尊重个性,充分挖掘学生亮点,发挥其特长,激发起内在潜力,协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将传统枯燥的专业学习努力变成充满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构建

专业教学是会展专业教育核心部分。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核心就是运用创客理念与思维,根据会展专业学生个性特征类别,结合行动导向与新建构主义理与项目化教学法开展会展专业教学,真正体现“创意变成现实、做中学、乐于分享、协作学习、跨学科”等创客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主要分为四步,具体路径见图1。

第一步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内容,成为创意者、设计者或实施者。这一步中教师起到协调指导的作用,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第二步教师在充分理解创客理念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制定创意者、设计者或实施者职责,创意者的主要职责是随时记录自己创意火花,为会展活动不同阶段提供新奇创意;设计者主要职责是将创意转化为可执行计划,设计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创意者与实施者的关键环节;实施者是创意最终执行者,主要职责是将创意与点子落地,变成现实。

第三步是整个融合路径中最关键的一步。选择真实会展项目按照项目化教学方法组织创客小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与特长相互协调,爆发出巨大创新活力,从而保障整个创意最终变成现实。专业教师将某一个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独立子项目,每个独立子项目要求创客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

创客小组的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创意者根据每项任务给出创意与点子;随后设计者联系沟通创意者与实施者,将创意点子变成可执行计划,可执行计划既要保证尊重了创意者创意又能够立足现实使实施者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最后在创意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下,实施者做出创意成品。

在此步骤中值得注意的是创意者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不需要设计着于实施者参与的,而是以创意者为主,设计者与实施者共同参与。在设计者与实施者执行过程并不是墨守成规遵循毫无创新而言,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创新重点有所不同。创意者创新创意在于新奇点子与想法,设计者与实施者创新在于在实际操作中涌出新的想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是创意者、设计者、实施者自我评价、彼此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不断创新、实践、分享。

三、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实证分析

以我校会展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为例,对创客教育与会展专业教育融合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我校会展专业校内综合实训是不同年级会展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从展会活动策划到招展招商、展会营运现场管理以及展后跟踪服务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校园综合自办展。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6届,从最初的公益性小范围的校园展变成现在市场化运作营利性展会项目。

第一步,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创客教育理念,创意组、设计组与实施组组员应具备的特征与素质(具体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各自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组别,互相切磋、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以适当引导,但不能过多干涉。过多干涉会侵犯学生的自,从而影响其内在潜力的发挥。

第二步,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细化创意组、设计组、实施组各自的职责。在这一步骤也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同组别有不同的创新任务与职责,沟通协作完成整个展会活动。其具体职责见表2。

第三步,将校园综合实践展会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与具体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做,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同步进行,由不同年级组成的各创客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具体见表3。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创客组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其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储存量不同,但其创意水平不受储备知识的影响。因此为避免高年级占主导影响低年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任务1中创意组只提出展会活动创意,设计组制定出大致可执行方案,接下来再根据不同不断阶段不同任务内容制定细致完善执行方案。在随后的任务中设计组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加强创客小组内部交流,通过老带新从而增强其创造力。

第四步,根据创意组、设计组与实施组任务完成情况,采用多方评价机制进行评价总结。具体包括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展商评价、观众评价、专业教师评价与校外资深创客评价,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指标专业学习兴趣度、团队协作性、做中学结合性、分享性;展商与观众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对本届展会满意度相关方面指标;校外资深创客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创新性、创新链完整性、成果应用可转化率;专业教师评价指标包括三部分即各组自评与相互评价指标、校外资深创客评价指标以及展商与观众对展会满意度评价情况。

四、总结

本路径实施前提条件有两点:一是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创客教育有较深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二是真实性项目化教学是开展专业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路径的必由之路,真正践行“创客改变生活”理念,实现创客创造生产力。

本研究路径适用于适合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全部课程的普遍应用性需要进一步论证,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24

[2]王竹立.新构建主义理论与创客教育[J].创新人才教育,2015:19-24

[3]张茂聪,刘信阳,张晨莹,董艳艳.创客教育:本质、功能及现实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6(2):14-19

[4]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5]黄本笑,黄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1):140-145

[6]曹勇,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7):36-39

[7]阙斐,万建峰.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引导及孵化帮助研究[J].职教通讯,2014(3):72-75

[8]刘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9]郑伟俊.基于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社团分类引导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金职院旅游学院为例[J].商业经济,2012(6):122―124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5

一、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内涵

规范化培训是建立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进行的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可操作、可测评的一年期见习培训。

规范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3]。在整个规范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单位根据见习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师成长规律和需求分析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特别是“带教指导”研修,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制订的带教计划可谓是“因师施带”,在一年期的见习培训过程中根据见习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带教计划,杜绝了培训计划的程式化。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内容主要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炼、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专业发展规划与教育科研”四大模块构成,由18个具体的“培训要点”组成。培训要求以经历这18个要点且完成这18个要点规定的任务为主,亲历过程或结果评定均体现在见习培训手册上,作为一年见习期培训考核和入职注册的主要依据。培训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研修模式。集中培训主要偏重师德教育、教育理论教育以及职业认同引导教育;自主研修主要是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理论书籍、科任教材以及教育管理相关书籍的研读;带教指导主要任务是使见习教师在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带教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正确认识与适应教师角色,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整个见习期的培训由具备培训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三方共同完成。

四大培训模块,18个培训要点使得培训单位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实现了培训过程有“抓手”,实施过程有“规范”,培训结果有实效的新任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更明确。

二、规范化培训实施的新突破

规范化培训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三个培训方面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内容重复的局面,实现了三方研修重点各有突出,相互补充,推进提升良性的见习教师培训格局。见习教师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很好地规避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了培训有明确“抓手”,有规范的实施过程指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较之以往的新教师培训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

1.目标引领,确保培训有的放矢

规范化培训有四大模块目标,培训的18个要点的亲历为实现四大模块目标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可操作的微型目标引领。培训要点的微型目标也正是实现模块目标的使能目标。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规范行为和教育管理知识,需要每一个使能目标的实现。

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为其制定的研修目标规避了见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提高了研修目标达成的实效性。例如,“结合跟班教学实际,编一个单元的学生课堂或者家庭作业,并写出理由”。这些详细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指向性。

2.任务驱动,确保培训稳步推进

培训必须源于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任何的“言传”指导作用都很难赶上一次亲历的效果。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贯穿自我研修和带教指导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个培训要点的实现都可以与见习教师的真实亲历相结合,那么目标性和教学情境也就同时具备在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使得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分配的真实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极大地激发见习教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带教计划和见习计划稳步推进了规范化培训。18个培训要点的逐步亲历和达标,为见习教师适应并逐步胜任课堂教学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模块三“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中三个培训要点:

(1)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策划并主持一次主题班会。

(2)就某个主题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就某位学生的某个问题作一次家访。

(3)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写一份班级情况分析和两位学生个案分析。

见习教师根据这样的培训要点进行模块培训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和德育体验,稳步推进个人学习,掌握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要点。

3.过程记录,确保培训反思提升

为确保培训过程的完整性,调整带教计划的针对性,使得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统一印制了《带教教师记录册》;为了使得见习教师反思更具有针对性,统一印制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记录册》。记录册按照培训要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了培训要点与记录册的相互对应。记录册不仅为见习教师和带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实施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引导。

4.搀扶带教,确保培训理念浸润

“教师所缺的和所需要的不是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的重要因素。[4]”搀扶式的带教指导则确保了培训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见习教师的带教指导主要集中在带教指导过程中,“由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负责开展学科教学技能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指导等活动。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要加强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管理,关心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良好的带教、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带教指导的项目是多方面的,多方面搀扶式的带教指导使得见习教师的成长更有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见习教师对培训理念的认同。

5.跟岗研修,确保培训规范创新

跟岗研修是“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带教导师’的学科教学和教研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等的培训方式”[5]。这种跟岗可以为见习教师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示范学习。

规范化培训在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时,在“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模块中要求“除平时随班观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摩10节课,写出观课报告;点评3节其他教师的课,写出评课报告”。这种跟岗研修以及跟岗反思对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规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见习教师在跟岗研修的同时不仅对习得的规范进行借鉴吸收和创新,真正实现学有所获,还可以从带教教师那里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岗研修确保了培训项目优效实施,也为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规范—模范—创新”的科学成长路径。

见习教师不但对带教教师进行跟岗研修,带教教师还跟踪研究见习教师,进行“跟生研导”。“带教教师的带教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0次,其中学科教学技能指导不少于15次,班主任工作指导不少于5次。”这种“跟生研导”不仅可以实现全方面的指导,还可以让带教教师反思带教指导以及自我的教学行为,实现指导的同时提升自我,也是促进带教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对规范化培训考核的相关思考

“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考核由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实施。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理念更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重点。见习记录册将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规定从培训的全程性着手,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见习教师的考核结果。见习记录册上的研修项目也为考核提供了可以操作实施的指导,整个研修的考核以“听评课、备课、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上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等学科教学技能指导项目和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家访、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班主任工作指导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记录册上都有明确记载,真正做到了考核目标明确可测量。考核目标明确可测是实施规范化培训有效的保障。

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的过程监控必须加强,没有规范的过程监控整个培训都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过程监控应是每一个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切实加强的方面。

综上所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习教师岗位适应性培训,更是对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培训。规范化培训目标明确,实施有抓手,项目可操作、可测量,其培训课程设置、研修方式也为在职教师进行有效的岗位研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为安徽省蚌埠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健.自化化人:呼唤专业化的教师培训[J].中国教师,2010(7).

[2]张恰.论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卢荷,谢贤智.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4]徐巧英.帮助与建构: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J].中国教师,2010(8).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本科;科研创新;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39-03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加强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把研究型教学理念与科研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生命科学是飞速发展的科学领域,由于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迅速,使得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从事生命科学科研、应用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是值得不断地探索的课题。

一、建立学术导师,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科研的启蒙与培养来自于具有一定学术造诣、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的指导。早在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育活动方式,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校早在2005年在学校相关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由各业务素质好又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导师(硕导和博导)负责各专业本科生的指导。我校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引导学习、指导研究、传导方法、引导发展、开导思想、疏导心理等,在多年的实践中,导师制发挥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为适应高校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正在探索由广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向学术型导师转型的探索,建立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学术与科研创新的引导与指导。学术型导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日常学习管理中不断为学生渗透科研精神与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切实有效开展工作:结合学院每年聘请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有效组织本科生积极听取报告;有计划组织参观、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介绍本院优秀的教师科研团体与研究方向;有效组织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不定期地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进展与前沿,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及时与相关领域教师沟通并推荐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与探索,使得导师制度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

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课程学习是本科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学习包括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验室基本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以论文形式进行研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型教学首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虽然本科教学重点是经典知识和传统技术的学习,但仅仅这样将远不能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呢?我们的做法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当前的一些研究进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课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研讨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热点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同时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科研实践,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科研特性,使得科研实践在生命科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拥有国家动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善、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与人力资源优势,为我院本科生科研活动奠定了实验技术平台。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构建了很好的平台,本科生可以自由组合2~4人的团队申请江苏省和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StudentResearch Training,SRT),平均资助金额2000~3000元/项[5]。然而,学生的项目选题必须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因为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需要在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教师在上课期间积极宣传本学院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与从事研究老师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学校学院的学术氛围中。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实践,让学生参与小型科研的设计、实施与总结,时间长至二年,短至四五个月。短时间的科研实践主要通过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一年以上的科研实践主要是本科生自主申请省级或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由于教师的热情鼓励与宣传,每年有大批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工作中。

四、认真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与申报

科研训练的首要工作是选题。多年来我们指导了多届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如何结合学生兴趣选取符合学生当前水平的课题进行创新训练呢?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对本课题的训练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现阶段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选取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课题。申报时教师无须包办代替,完全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团队的组建与分工、文献的阅读、方案的设计、申报书的撰写等具体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学生的选题与申报过程,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信心与团结协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项目资助参与后续的科研训练。

五、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实施

如果没有精心的指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后通常是手足无措,很难开展研究工作。作为导师,应该合理安排,建立保障本科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如下举措:(1)加强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吸纳本科生参与每周一次的研究生文献交流活动,并让本科生参与读书报告的交流;(2)选取优秀的研究生直接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的规范使用、实验实施的指导等工作;(3)定期交流研究进展与实验心得,指导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对学生取得的进展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4)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上的支持。尽管学校对本科生申请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经费资助,然而对于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量的研究经费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承担才能保障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让本科生对研究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真正融入实验室研究氛围中,学习到研究技术,并且与研究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及时总结科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需要提交结题报告,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总结与写作。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也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规范的格式、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要指导学生应用图形软件等处理实验结果、详细地描述研究结果、合理地讨论研究结果。同时,对研究结果要及时整理成研究,既肯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又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将极大地强化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年来,我们指导的本科生在《中国抗生素杂志》、《药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讯》、《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Peptides》、《Protein Expr Purif》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并且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都顺利进入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总之,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参与学术导师的工作,还是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应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03-19.

[2]胡诗红.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8-119.

[3]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4]曹建,王海欣,朱若珊,卢晓东.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5]汪育文,褚惠萍,曹祥荣,路遥,王伟.拔尖创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4):35-3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