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走出去:对韩"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国比较火的中国电视剧有哪些 影视剧走出去:对韩"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影视剧走出去:对韩"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影视剧走出去:对韩"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千百年来,两国友好人士不断书写着人文交流的绚烂篇章,传承着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同是以“汉字文化为中心”的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源相通,自1992年建交以来,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人文合作,拉近了两国民心,增进了民众相互理解,更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了民意基础。

而影视剧的对外传播作为“软性讲好中国故事”重要抓手,在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是沟通中韩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不断走入韩国市场,为韩国民众所喜爱和关注,成为了韩国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的成功“走出去”与“走进去”,离不开影视剧译介,特别是字幕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准确转换和传递。中国影视剧借助良好的翻译与传播,以影视文化交流实现两国人们心灵与精神的深层次交流,向韩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在增进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互信的同时,会对两国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助力两国关系向更深领域发展。

新时代译介,重构影视剧翻译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输出、推广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形象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影视剧翻译是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影视翻译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最关键的在于影视翻译。作为国家形象自我建构重要媒介和载体的影视翻译,在塑造国际形象、传播价值观和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5G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推动,影视剧的对外传播迈入了译介新时代,亟须被加以重构。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以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 超高清等技术的迭代应用,互联网新媒体逐渐成为各国影视交流的重要平台。影视翻译要正视这一现实,把握好互联网与媒体深度融合赋予的影视传播新特征,针对不同国家文化特性译制方面作出努力,借力数字化领域的新动能打造影视国际传播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中国影视剧的“出海”,需要做好“分众化表达”和“区域化表达”,以不同国外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为依托寻求文化认同,实现精准传播。在中国影视剧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优秀的影视翻译能够帮助影视作品更好地扮演起世界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让国外民众可以汲取来自中国的影视营养。

对于中韩影视交流而言,同属亚洲文化圈的两国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文化方面的具有较多的相似性,降低了中国影视作品传播韩国时的文化障碍,能够较好的以国际化的视角传递影片的初衷。以《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在韩国较受欢迎的中国影视剧为例,它们成功地打入韩国市场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华丽的服饰、考究的细节外,地道的字幕翻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助力影视剧做好了“精准传播”。

影视剧翻译,文化传播与限制约束并存

影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内容时长、故事深度和传播广度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文艺的特殊文化特征。因此,实际属于“换个语言讲故事”的影视翻译,不仅要充分考虑影视剧的整体故事线、场面、登场人物,文化背景等,还需要正确传达原语言的国家内涵和民族文化。好的影视翻译可以通过吸引更多观众来增强影视剧对外“讲故事”的能力,使观众能在欣赏影视剧的同时感受他国的文化魅力,进以促进文化传播。苏珊·巴斯内特曾说过,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翻译者的作用是文化中介。在影视剧翻译时,作为文化中介人的翻译者,不仅需要准确传达故事情节,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性,对观众可能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不甚理解的内容适当地进行解释。虽然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也同属汉字文化圈,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生活、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这势必会导致韩国民众在理解中国影视剧所蕴含的“中国故事”时,会面临“文化折扣”甚至“文化误读”。因此,影视剧翻译要把文化传播置于首要位置,要对内容从语言与文化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转换,以收获理想的对外传播效应,向他国观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除此之外,由于影视剧在内容时长、播放渠道等方面具有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影视剧翻译相较其他作品文本的翻译,除了语言文化本身之外还受到进一步的限制与约束。由于影视剧字幕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影视翻译,特别是影视字幕翻译在文化传达时会比普通文本翻译受到更多的制约。

1.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指的就是显示字幕的时间长短。由于字幕翻译的时间限制,字幕的显示时间应该与画面中人物的讲话速度同步,即字幕与图像相配。按照《国际字幕标准》要求,因观众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知识面、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影视剧单行字幕显示时间一般约为2-3秒,而基于观众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来接受影片内容信息,因此字幕应在1/4秒之后再进行切换。如果字幕停留时间过长,会让观众以为是另一句话而导致他们的重复观看;如果字幕停留时间太短,则会让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官体验。

对于出口韩国的中国影视剧而言,大多数影视翻译实际上是为演员配音准备脚本,所以韩语译文必须要考虑屏幕画面的限制。译文不但要求流畅自然,内容符合韩国语言与文化习惯,还需要配合屏幕上演员的口形。假如屏幕上演员的说话时间很短,只允许五个韩文,就绝对不能把这段文字译成十个韩文字,即使从理解来讲这十个韩文字的翻译是“最自然”的译文。

2.空间限制

空间限制指的是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量,也就是字幕出现的位置、大小及字数和行数的限制。由于词型不同,汉语一字一音,不论时间和空间都比韩语来得节省、简约,因此,韩语字幕占据的空间比中文字幕占据的空间要大。由于屏幕大小有限,字幕翻译一般应该是出现在屏幕底部的一行内容,高度占屏幕的1/12左右,否则会遮盖太多画面,影响审美效果,降低欣赏乐趣。此外,译出的文字在制作过程中要与影视画面相配,结合画面予以翻译,达到“字幕—画面—话语”三者同步,字幕与对白同时出现或消失。

对于出口韩国的中国影视剧来说,在翻译成韩语时,为字幕画面不产生视觉负担,需要“表达的简洁”,言简意赅很重要,而且标点符号也很重要。对话字数必须不多不少,才能让汉语对白和韩语对白在长度上实现完全相等。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口语化、口型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和大众化的原则,在制作韩语字幕时要充分考虑与影视画面的和谐匹配度。影视是综合艺术,不仅靠对话表现人物,而且通过形体动作、演员表情、口型和具体情境等产生戏剧效果。

译介好中国故事,助力影视剧“出海韩国”

长期以来,中国影视剧要通过优秀的译介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无疑是场刀尖上的舞蹈,既需要严谨地走好从选片、对白台本翻译、配音表演到对白录音、审定发行的每一步,又需要体现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关怀,艺术化地向异国观众传递影片初衷。对于中国影视剧“出海韩国”来说,同样需要依赖优秀的内容译介为沟通方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地实现助力影视剧在异国他乡的推广与传播,向韩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

1.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夏衍把电影形容成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具备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自诞生开始,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就是一种独特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以语言艺术性为基础要素,极具广泛的群众性。而正是由于电影是拍给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所受教育程度不一的观众看的,在对外传播的影视翻译时,译语必须符合海外观众的实际水平,让海外观众在欣赏影像流动的同时实现沟通,实现文化的传播性。因此,影视剧翻译一方面必须尽量译介原文本文化的语言特色,吸纳外语表达特点;另一方面又必须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文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才能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好故事走出去。

例如,在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上,2021年在韩国最火的十部中国电视剧中有7部都是古装类型电视剧。这离不开韩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一脉相承所形成的韩国民众的喜爱,更离不开中国古装影视剧较其他类型所具备的更加复杂多样的语言表述的艺术。基于此,对韩输出的中国影视剧在翻译时要精准性地对预期出口韩国的古装类型电视剧进行韩文翻译,以贴近韩国民众的译制剧目向韩国民众讲述中国故事,实现真正的走出去。具体来说,就是要准确理解与翻译古装剧中涉及到武侠、仙侠、宫斗等不同题材的用语。例如,在武侠剧的韩译时,首先要掌握正派(9派1方)以及四派、各门派的称呼等基本用语,并逐渐扩张不同门派的相应词汇。比如,“经文”的韩语为“경문”;“寒毒”是“한독”,“真传”为“기술,학술 바면에서 어는 사람이거나 학파에게서 진수(眞髄)를 전수(傳授)반은 것.”,“练剑”是“검법 연습을 하다”;“功力”为“공력”;“阴招”为“움험한 술수.움흉한 술책”;“接班人”是“후계자.후인”。只有对中国古装影视剧的用语实现“精准韩译”,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影视剧打入韩国市场,让中国故事真正的走出去。

2.直译与意译必须以观众为中心

影视翻译必须参照影视的画面和声音。通常来说,在影片放映时,声音、字幕会配合着原画面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一时间,观众既看画面,又听声音,更读字幕,同时接受到原文本的图片、声音和字幕的信息,这三种信息是浑然一体,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比如说,图片信息提示的是影片的某一个动作或画面细节,观众一看即可以一目了然,在影视翻译时就不必译出;又如,轻重快慢、高低长短的影片人物声音语调,观众一听就会心领神会,在影视翻译时也无须译出;但对于影视剧字幕内容的翻译,其不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单独存在,而其瞬时性和大众性决定了其无论直译或意译,都要以观众为中心。影视翻译必须考虑到观众语言水平的高低、所受教育的不一,必须以目的语的观众为中心,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

对于中国影视剧的韩译,为了能让韩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影像内容,消除中韩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影视剧翻译必须要在掌握创作者意图的同时,考虑韩国观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曾经火遍韩国大街小巷的《还珠格格》的翻译为《皇帝的女儿》(황제의 딸),并且影响了后续大量同类型发中国古装影视剧的片名的韩译,基本统一都被翻译为《皇帝的XX》。如被译为《雍正皇帝的女人》(옹정황제의 여인)的《后宫甄嬛传》,被译为《乾隆皇帝的女人》(건륭황제의 여인)的《延禧攻略》,被译为《皇帝的春天》(황제의 봄)的《寂寞空庭春欲晚》,以及被译为《秦始皇的女人》(진시황의 여인)的《秦时丽人明月心》。虽然这样的剧名对于中国人会显得平铺直叙、缺乏文采,但对于韩国人来说,这是典型的韩国电视剧名。在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韩国,以主人公或者故事梗概命名的电视剧可以让他们快速而方便地提取剧情信息,如《金秘书为什么那样?》《仁显皇后的男人》《德鲁纳酒店》等。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韩国人,他们并不知道中国历史人物中的甄嬛,但知道雍正皇帝,因此《后宫甄嬛传》被译为《雍正皇帝的女人》,直接说明了主人公与雍正皇帝的关系,更能引起韩国观众的兴趣。

3.文化信息的处理

众所周知,影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翻译既包括了语言层次,又包括了文化层次。同任何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影视剧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属于翻译时最难处理的地方。影视翻译必须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其不仅是做好语言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

由于影视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原影片中大量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以及特殊语言形式,因不同语言民族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代替性,极大地增加了影视翻译的难度。比如,许多影视剧在翻译中文的双关、文字游戏、俗语等文化信息的时候,采用省略不译的策略,这样的放弃处理是对原中文影视剧的“叛逆”。其实对于文化信息的翻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一是文化补偿原则。在保存和介绍异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让观众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视剧有所了解。二是文化移植原则。翻译时有意舍去原语的文化特色,恪守目的语,以地道生动的译文获取观众的理解和接受。三是文化协调原则。翻译时从实际出发,有机结合两种语言文化,既要摆脱本族语的束缚,又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尽可能避免出现原语和译语中文化信息的丧失。

例如,在对中国影视剧进行韩译时,需要有效地对许多文化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在《延禧攻略》中有个中文词汇“包衣”,韩语就直接翻译成了奴婢(포의)。在中国清朝时期,“包衣奴才”指包衣出身的奴才,与“奴婢”有相近似的含义。但由于韩国并没有这样的身份制,无法理解什么是“包衣出身”的下等身份,因此在影视翻译时,“包衣”就被处理称为了“奴婢(포의)”,这样的语言文化转换,充分考虑了中韩文化的实际,以有效的文化移植与协调实现了切实有效的沟通,在不妨碍韩国观众理解的同时,通过影视剧翻译向韩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

(特邀作者:何竞,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韩语教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何竞

责编:勾晓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