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虾是海产品吗 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2023-08-29 0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养殖情况:2020年,全省小龙虾各类养殖面积约330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110亿元。其中以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最大,约220万亩;蟹池混养小龙虾80万亩;藕塘养虾约20万亩;池塘主养小龙虾约10万亩。

加工流通:全省生产的小龙虾鲜活产品以本省市场为主,部分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大中型城市。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省共有小龙虾加工企业94家,主要产品为调味虾、虾尾和虾仁,2020年小龙虾加工量在6.2万吨,加工总产值约31.7亿元。

餐饮消费:餐饮消费在提升小龙虾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江苏省小龙虾线下餐饮门店8 823个,全省规模调料加工企业30家,线上电商平台103个,三产总产值408亿元。全省已形成了50多家大型知名小龙虾餐饮品牌。

品牌建设与节庆活动:随着“盱眙龙虾”“金湖龙虾”“邵伯龙虾”等品牌越来越响亮,小龙虾养殖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开启了“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的经济腾飞之路。盱眙县连续举办了21届国际龙虾节,以“盱眙龙虾”为依托,成功将一个地方物产类节庆打造成江苏节庆第一品牌。金湖县通过举办“中国龙虾第一锅”活动,成功申报了吉尼斯纪录,为金湖龙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青虾

江苏是我国最大的青虾养殖区和消费区,养殖产量约占全国青虾总产量的50%,目前全省养殖面积约145万亩,其中主养20万亩、混养125万亩,近年产量12万吨左右。

养殖模式:全省青虾主养模式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放养方式为投放抱卵虾(0.75~1 千克/亩)或虾苗(8 万~14 万尾/亩),亩均产量 60~120千克,亩效益3 000~6 000元。蟹池混养模式可亩产青虾10~40千克,亩可增收500~2 000元。新品种:“太湖1号”“太湖2号”“太湖3号”(提交审定中)。

品牌建设:溧阳青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社渚镇获得了“中国青虾第一镇”称号,溧阳青虾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青虾交易中心,有效保证了销售渠道和价格稳定。

4.南美白对虾

江苏省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约60万亩,其中主养面积30万亩、混养30万亩,产量约19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连云港地区。

养殖模式:主养模式有土塘养殖、小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土塘养殖亩产量200~500千克,亩效益2 000~6 000元;小棚养殖每年可养殖2~3 造,亩年产量达 700~1 500 千克,亩效益可达2 万元;工厂化养殖单造每平方米产量 5~12 千克,每平方米效益80~200元。

5.罗氏沼虾

江苏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约16万亩,产量6.5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扬州(10.5 万亩)、泰州、盐城、苏州等市,主要为池塘精养模式、早苗温棚模式,放养密度为6万~10万尾/亩,亩产量300~500千克,亩效益3 000~10 000元。

苗种繁育:目前全省有罗氏沼虾育苗企业30余家,新品种的选育进度较慢,养殖品种主要为“南太湖2号”及“数丰”品系,优质种虾及良种虾苗缺口较大,“铁壳虾”问题依然存在。

二、江苏省虾蟹产业挑战

1.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省河蟹、青虾良种体系已初步构建,相对完整,但小龙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种业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养殖发展需求。

水产种业挑战体现在:良种产量不稳定,养殖需求存在缺口;苗种质量问题仍然存在(如“铁壳虾”、带有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虾苗);良种选育能力有待提升,自主新品种相对较少。

2.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江苏省地方标准《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 32/4043-2021)即将实施。

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养殖尾水问题日益凸显(如东小棚缩减、罗氏沼虾“263”行动);绿色生态健康模式技术不够成熟,普及率不高;饲料利用率、转化率有待提升,全程颗粒饲料还未普及(如河蟹养殖中的冰鲜鱼投喂)。

3.病害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虾蟹养殖病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病害种类增多,发病范围扩大,发病率提高,特别是水瘪子病、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等,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虾蟹疾病基础研究明显滞后,部分主要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与生产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亟待解决常见疾病病因、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4.加工产业规模亟待进一步提升

虾蟹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规模小,“二产”产值占整个产业经济比例偏低,对“一产”发展支撑不够;精深加工研发力度不够,加工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副产品加工大多以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还未完全突破,加工产品风味保持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即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5.疫情下的水产产业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水产行业受到了一定冲击,主要表现在:从生产方面看,由于水产品压塘问题,生产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苗种、渔需物资的供应都受到影响;从消费方面看,餐饮店闭门谢客,消费者收入下降,造成水产品消费量减少;出口贸易方面,疫情造成订单取消、港口关闭,水产品出口受阻。

三、江苏省虾蟹产业发展对策

1.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实施对策: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实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选育重点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品种;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虾蟹优良品种(如水产种业项目+揭榜挂帅);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如良繁场、良种场建设)。

2.加强虾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颁布,对养殖池塘尾水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产养殖应探索新模式,做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对策:开展池塘生态化改造,原位+异位修复确保尾水达标;研发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水体利用率和营养物质转化率(稻田种养、鱼菜共生);加强配合饲料研发,减少饵料浪费,替代河蟹养殖中的冰鲜鱼投喂;开展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如河蟹绿色养殖、小龙虾繁养分离)。

3.加快病害防控能力建设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取得高产、高效的瓶颈问题。

重点实施对策:加强苗种检疫执法监督,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开展重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和有关病害调查,研究病害发生规律与预测预警技术;建设一支“接地气”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各地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升防疫体系的软件和硬件实力。

4.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受虾蟹自身特性和饮食习惯影响,加工产业链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发展的空间较大。

重点实施对策:加强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即食风味虾蟹产品研发与销售;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加大副产物综合利用,不断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支持企业推行HACCP等国际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加工,积极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严格实施生产废水达标排放,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开展水产品品牌示范建设

好的水产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是消费的首选。

重点实施对策:讲究品牌策略,注重品牌效应,做好水产品牌建设;强化包装意识宣传,提高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加强水产品质量控制,守住品牌口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