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霸权主义是成语吗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2024-07-14 2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苏联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 权主义政策的超级大国。它凭借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军事实力,干涉、控制、欺负、威胁别的 国家,甚至公然出兵侵略别国。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加紧全球战略部署,同另一个超级大国 ——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世界不安宁和动乱的主要根 源。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 重要的任务”。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根源,探讨主要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影响这个国 家的领导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如果从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外政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对外政策有 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为今天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其历史的、思想理论 的、以及社会、经济的根源。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历史根源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有它深远的历史根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 义的历史传统影响。

在历史上,历代沙皇在三百多年时间中,不断向外扩张,进行侵略战争,蚕食周围邻国 的国土,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以大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多民族的大帝国。非俄罗 斯民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沙皇俄国变成“各民族的监狱”。这种状况,使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扩张主义不但在俄国社会上有深刻影响,而且也不可免地影响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影响到 苏共党的某些领导人。沙俄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问题是共产党人能否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同这些旧的历史传统影响彻底决裂。

伟大列宁是同沙俄反动的历史传统彻底决裂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实行民 族平等、民族自决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宣布废除沙俄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他要求 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 的)的残余”1;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2。他清醒地看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在党内的深刻影响,并不断同党内的这种错误倾向和表现进行斗争。但是,列 宁去世过早,他的民族平等和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贯彻。

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为了对付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从三十年代起,强调对苏 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无疑是有必要的。可是,由于斯大林为首的一些苏联领导人没 有能够自觉地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思想影响彻底决裂,他们在某些问题上逐渐 地把爱国主义同沙文主义、国际主义同大国主义混淆起来了,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犯了大 国沙文主义的错误。早在三十年代中期,斯大林就不同意发表恩格斯的著名论文《俄国沙皇 政府的对外政策》,批评恩格斯过高估计了沙皇政权的反动作用。1937年,苏联政府在一个 关于苏联历史教科书的决议中,为沙皇吞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进行辩解。3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苏联历史学界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和研究历史的阶级分析方法,对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和 一些在侵略战争中立了战功的沙俄将领作了片面的评价。在卫国战争中,苏联设立了用沙俄 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苏沃洛夫、乌沙科夫等勋章,并号召红军士兵发扬这些“伟大前辈”的“战 斗传统”。战争后期,斯大林在日本投降后“告人民书”中曾说,1904年日本同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本侵略了俄国,沙皇政府战败是俄国的一个“污点”,他并且说为了洗刷 这个污点, “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等待了四十年”。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的一次讲话中,斯大 林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最杰出的民族”。此后,俄罗斯民族最 优秀的论调在苏联就大为泛滥。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在同一些国家的关系 上,苏联犯了一些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在苏联对外政策中,反映出沙俄领土扩张主义和大俄 罗斯沙文主义历史传统的某些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了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打败了法西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进步事业做 出巨大贡献,这是主要方面。他所犯的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虽然从性质上说主要还是认识 上的问题,但其后果却是严重的。

到了赫鲁晓夫,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联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增长,在苏联领导 人的头脑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残余恶性膨胀,发展成为全球霸权主义。

为了适应其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他们更起劲地鼓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如果说在斯大林时期苏联还有一些著作对沙俄领土扩张主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所批判的话,那么在这 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和报刊对沙俄侵略扩张“业绩”,则是百般歌颂和美化,把历史的是非完 全颠倒过来。他们鼓吹沙俄对外扩张是为了“防止”别国的扩张,是为了“拯救”、“保护” 和“解放”这些民族,起了“进步作用”,被并吞的国家,民族都是“自愿归并”、“重新合 并”;他们宣扬俄罗斯民族是“领导者”、是“母亲”。4近来苏联还有人著书,宣扬沙皇 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反对“来自几个方面的侵略”、是“正义的,不可避免的”,“在五个世纪中,俄国不得不破釜沉舟,举起剑来向它的邻国证明它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一定程度 上说,这些战争都是人民的战争。”5苏联领导人还提出,在苏联已建立了以俄罗斯民族为“核 心”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而且宣扬说,这个共同体“向全人类提供了未来全世界人民博 爱体的雏型”。6这实际上是说,他们不但要在苏联建立以俄罗斯民族为核心的“共同体”’ 而且还要把它扩大到全世界。

他们还坚持沙俄领土扩张主义的立场,千方百计要别国承认苏联占领的一切地方。他们 坚持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早巳解决”,拒绝归还日本的北方四岛。他们在中苏边界问题上,完 全不顾事实地否认中苏边界存在争议地区,不但拒绝承认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是不平等 条约,而且公然篡改历史,并撰文说“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是清朝皇帝侵略了俄国, 而“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只是“俄国部分地收回了清帝国于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俄国 夺去的领土”。7

在赫鲁晓夫、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扩张已经不限于欧亚邻近地区,而已 扩大到了远离苏联领土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苏联同美国的争夺已遍及世界海洋和 宇宙空间。今天苏联在全世界侵略扩张的大量事实证明,当前的苏联全球扩张战略不仅是沙 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世界霸权野心的复活,而且是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和扩大。

二、思想理论根源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还有它的思想理论上的根源。苏联领导有一整套为其侵略扩张服务的 理论,这是由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某些错误指导思想发展 而来的。

十月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第一个执政的无 产阶级政党;十月革命后不久成立的第三共产国际,总部又设在莫斯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中,各国共产党曾经得到过共产国际和苏共的帮助。这些情况自然地使得苏共党同俄国革 命和建设的经验受到各国革命者的尊重和信赖。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在世界 革命运动中,维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苏联,也是符合当时革命运动的利益的。以斯大林 为首的苏共领导,一方面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了各国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对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因胜利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和民族优越 感。同时在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也没有解决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以及二次大战后出现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他们惯于以老子党自居,以“中 心”自居,把苏联经验绝对化,强加于人,等等。

列宁曾指出,俄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具有国际意义,但如果加以夸大,说它不仅限于 某些基本特点,就要犯极大的错误。列宁还说,将来如果有一个先进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 得胜利,就很可能发生一个大变化,那时,俄国在苏维埃和社会主义意义上来说,很快又会 成为落后国家,不再是模范的国家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一再强调, “一切民族都将 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 己的特点”8。他还指出, “必须预计到其他国家的一切发展阶段,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 令。”9但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没有贯彻列宁的这些思想。早在1962年,斯大林 在解释列宁主义的时候,就把列宁的理论和策略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说成是根据帝国主 义的条件,为一般帝国主义国家所订制的,强调他所概括出来的列宁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策略 原理,“对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都是适用和必要的”。10斯大林还说,要作一个国际主义者, 就得“绝对地、毫不动摇地、无条件地捍卫苏联”11。他进而指出,苏联是“世界各国革命 者”、“自己的唯一的祖国”12。在二十和三十年代,苏共曾通过共产国际指挥各国党,要他 们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继续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后,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移植到东欧国家,而且力图从各方面对东欧国家 加以控制;南斯拉夫主张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对其进行打击和组织围攻。

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逐步发展成为能同美 国实力相抗衡的核军事大国,大国利益和实力地位越来越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如果在 斯大林时期,苏联领导人还把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同世界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因 而必须考虑支持各国革命的话,那么从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已不存在资本主义包围,社会主 义已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13之后,在苏联领导看来,所谓“世界革命进程”就只能从属于 苏联一国的利益,只能被纳入苏联扩张战略的轨道上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一再宣扬世界各地都与苏联这个世界大国的利益有关的论 调。葛罗米柯声称: “苏联是位于欧亚两大洲的大国,但是苏联的国际利益的范围决不限于 它的地理位置”;14苏联“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即使地理上遥远,但是却涉及我们的安全和 涉及我们朋友安全的那些事件,也不能消极对待”。15勃列日涅夫则宣称;苏联制订对外政策 时, “地球上没有哪一个角落的情况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16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 们为自己的种种霸权主义行径制造了一整套所谓“理论”依据:在国际共运中,他们宣扬苏 联是世界革命的“基地”、“核心”。他们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名,要求各国党服从于 苏联提出的、实际上是从苏联一国利益出发的“世界总战略”。他们声称,苏联是“现实的社 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谁要走符合自己本国特 点的道路,就是“背离整个马克思主义”。17

他们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否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主权。在苏 联出兵侵捷之后,苏联报刊公然宣扬“各民族对其所处国家体系来说,不可能有绝对的独立 性”,“民族主权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苏对捷出兵是“真正兄弟般地保卫这个主权”,是履 行所谓“国际主义义务”。18

对第三世界国家,他们提出苏联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天然盟友”论。把对第三世界国家 的侵略扩张说成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在入侵阿富汗之后,勃列日涅夫说,苏联出兵是 因为“阿富汗受到了外来的侵略”,“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是应阿富汗领导人的请求出兵 的。苏联报刊竞宣称“不干涉原则固然是好的,但国际法并不存在于真空中”。苏联报刊还 歪曲引用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后, “必要时可以用武力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 的一句话为其对阿富汗出兵辩解,但避而不谈列宁讲的是“自卫战争”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原 则。还宣称对阿富汗出兵是什么“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在这类作者的笔下,列宁主义、国 际主义竟被歪曲成为军事扩张主义。

如果联系到苏联报刊这一时期宣扬的“苏联武装力量对内职能已消失,对外职能扩大 了”,“具有广泛的国际主义性质”,“维护边界以及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 等等论调,我们可以看到,特别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完全把苏联的霸权利 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且可以赤裸裸地使用武力实现这种利益。马列主义、国际主义已 被歪曲、篡改为“侵略有理”的同义语。在苏联认为必要使用武力入侵别的国家时,什么其 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国际法、不干涉原则等等,统统可以不顾。由此可见,斯大林 时期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共运中的一些错误指导思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已最后演变为完 全背弃马列主义和国际主义,为苏联依靠武力进行侵略扩张作辩解的霸权主义理论。

三、社会和经济根源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还有它的社会和经济根源。

促使苏联领导向外扩张的因素,从社会和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还来源于苏联上层领导的专权地位和他们的特殊利益。

苏联领导通过高度集中的官僚化的国家机器掌握政治和经济大权,而人民则缺乏政治的 和经济的民主。长期以来,这种情况在苏联已趋于固定化。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上层集团 的权势地位以及他们的特殊利益。由于苏联上层领导的地位和特殊利益是依靠这个体制来保 证和实现的,因此,巩固和推行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成为他们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为此,他 们竭力把苏联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把苏联一国的经验鼓吹为各国建设的“共同规律”。他们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体制绝对化、神圣化,从而使苏联上层领导的地位和利益合法化、 永久化。另一方面,他们竭力反对一切试图突破现行苏联模式的改革思想和改革运动。苏联 领导害怕本国的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害怕已经采取苏联模式的“大家庭”国家内部发 生重大的变革。东欧国家任何成功的革新运动和随之而来的独立自主的趋向,不但会危及苏 联在那里的霸权地位,而且革新的潮流还会波及苏联本身,给苏联领导的统治带来严重威 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要用各种手段进行干涉,力图控制,直至出兵镇压。第二次 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三十七年,苏联还要在东欧保持几十万驻军,这除了是为同美国争夺西欧 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在一些东欧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领导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所谓“一体化”,力图对“大家庭”各国实行 严密的控制,并且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扼杀那里发生的试图突破 苏联模式的改革运动。1968年苏联竟悍然出兵入侵捷克,将捷共改革试验残酷地镇压下去, 这充分说明了苏联领导人对这场改革的敌视和恐惧。

苏联领导不仅要在“大家庭”内部维护和巩固苏联社会模式,而且还要把这种模式推广 到全世界。长期以来,苏联有时明显有时隐晦地攻击和破坏南斯拉夫的自治道路。近些年来 又加紧“批判” “欧洲共产主义”,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苏联模式的“正统性”,维护苏联在 国际共运中的霸权地位。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凡是能够伸进手脚的地方,极力培植亲苏势 力,开出所谓“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药方,鼓吹建立“先锋党”等等,力图逐渐把苏 联的社会模式也移植到这些国家中来,以便于它进行控制。

第二,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又同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有联系。 苏联经济在战后有很大发展。虽然几经改革,但是高度集中的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和片面 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这种畸形经济的发展,不 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军事工业和有关的重工业部门获得很快发展,但农业、轻工业落 后,消费品生产长期不足;工农业拥有巨大固定资产,但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浪费巨大, 先进技术推广缓慢:在这种经济的基础上创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苏联在军事上达到了同 美国的均势地位,但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苏联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以及人民生 活水平,则落后很多。在这些矛盾推动下,苏联竭力扩大同它的对外扩张战略相结合的对外 经济联系,以便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通过这种经济联系,苏联一方面试图缓和自己的困难 和矛盾,同时又想达到对一些国家进行控制、渗透和扩张的目的。苏联在这方面的霸权主义 表现形式,随着苏联与之发展经济联系的国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经互会国家,苏联主要依靠加紧推行经济一体化的手段来加强控制。它借口“国际分 工”、“专业化”和“协作”,利用东欧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力量,为苏联生产它所需要的 机器设备和民用工业品和消费品,以保证苏联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军事工业,特别是尖端军 事技术。东欧国家根据专业化分工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苏联,1966年至1980年间,苏联从 东欧进口的成套设备,占苏联机器设备投资总额的12%。在科学技术方面,苏联1/3的科技 问题是在东欧科技人员的参加下解决的。这对弥补苏联由于把大批最优秀的科技人员投入军 事部门而在国家科技发展领域造成的缺口,起了重要作用。今天,东欧国家的经济已成为苏 联畸形经济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东欧任何国家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不仅会在政治 和战略上,而且也会在经济上给予苏联以沉重打击,因而为苏联所不容。

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张和渗透,主要是通过“军援”和“经援”。苏联提供“军 援”、“经援”,首先着眼于政治和战略的利益,但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畸形经济所造成的困难, 寻求产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例如,机器制造业是苏联一个庞大的工业部门,1980年占 全部工业产值的近30%,苏联同第三世界国家贸易的重要特点就是大量销售机器设备。1980 年苏联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20亿卢布,出口额中机器设备占一半以上。七十年 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六年,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建项目主要着眼于换取原料、燃料 和消费品。控制重要原料和燃料产地,特别是控制石油和其他战略资源产地,已成为苏联向 第三世界国家扩张的重要战略目标。

苏联对西方开展所谓“缓和”外交,一方面是为了瓦解西方联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 西方捞取经济实惠,解决国内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造成的经济困难。例如,到七十年代 末,苏联从西方国家的借款达270亿美元,同西方国家签订的补偿贸易协定也有100多个。通过这些途径,苏联获得了国内迫切需要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从而可以把更多的力量腾出来用于扩军备战。

第三,在畸形经济的基础上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对苏联领导人的心理、思想方法和政 策考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的扩张欲望进一步增强。

与畸形经济增长相联系,苏联现在能向世界夸耀的主要成就,是在军事装备上赶上和在 某些方面超过美国。多年来,苏联领导一直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扩军备战,同美 国争夺军事优势。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2/3,但是实际军费却高于美国。苏联拥有的战略导弹、战略导弹潜艇,在数量上超过了美国,质量上也逐渐同美国接近。苏联武装力量在人数上、常规军备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美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丝毫没有放慢扩军备战的步伐。不久前,苏联领导人还声称,苏联要“不惜任何代价”,“宁可在经济上做出牺牲”,也要同美国继续进行军备竞赛。苏联领导人为什么把发展军事力量看得如 此重要,以至宁可在经济上做出牺牲也在所不惜呢?最根本的是为了保持苏联作为超级大国 的地位,而保持这种超级大国地位是为维护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和领导权力所必需的。

苏联迅速膨胀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它拥有的大量战略核武器,反过来也对苏联领导的心 理、思想方法和政策考虑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强大的军事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更滋长了 他们沙文主义、黩武主义和大国强权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了庞大 的核武器系统,就有了一切,就有权称霸世界。因此他们把苏联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力量, 把苏联在力量对比方面实现的同美国的“军事战略平衡”,看成是具有“原则性的和真正历 史意义的成果”。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黩武主义和大国强权思想的滋长,强烈地刺激着苏 联领导的对外扩张野心,促使他们在世界各地抢占军事基地,加紧军事部署,并利用常规力 量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他们的全球扩张战略。

大规模的军火生产和堆积如山的武器,占去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苏联经济负担越来越 重。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苏联领导除了向“兄弟国家”销售武器以外,还积极向第三世界寻 找军火市场。1954年至1981年,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售的军事装备总额就达626亿美元,仅1977年到1981年,出售军火额就达350亿美元,成为苏联换取硬通货和原料、食品的重要手段。随着军火出口,苏联又派出大批军事人员渗入受援国,力图加以控制。苏联在第三世界的立足点,可以说,主要是利用这一地区同西方国家的矛盾以及这一地区的内部矛盾,通过提供军事援助的方式获得的。

综上所述,可见苏联对外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并不是哪一个领导人一时的错误,而是 在国内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之下形成起来的。概括起来说,上层领导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专权 地位,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庞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军火武库,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沙俄扩张主义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在对外政策方面背离马列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搞实用主义,在思想理论上把苏联一国利益说成是国际主义的最高利益,把苏联的扩张冒充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当前这个苏联型的全球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政策不仅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是同苏联广大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

目前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已告结束,苏联新的领导人已经上台,苏联正面临着国内外一 系列问题,经济问题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新领导会不会改变前领导推行的霸权主 义政策呢?这个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根据上面的分析,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是由国内各种 因素决定的,而且这些因素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因此,难以期望,随着领导人的更换,对 外政策跟着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常常也有这样的情况,面对重重的矛盾和困难,为 了寻找出路,不想变也得变。问题是向哪个方向变,变到什么程度。当然,对世界爱好和平 的人民来说,只要是向好的方向变,哪怕是局部的微小的变化,也应该受到欢迎。但是,也 不能排除坚持不变,仅仅把“缓和”、“改善关系”当作一种策略手腕,变换形式地继续推行 霸权主义。事情究竟会怎样发展,这完全要由苏联新领导的实际行动来作出回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