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和劳动”辩证观及其方法论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雇佣劳动与资本摘抄 马克思“资本和劳动”辩证观及其方法论启示

马克思“资本和劳动”辩证观及其方法论启示

2024-06-15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人的智力发展、劳动工具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一旦劳动产品超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时候,私有制产生了;加之分工的出现,资本和劳动最初的、直接的统一状态被消解了,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的生成并与劳动日渐疏离。伴随封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历史必然进程中,现代社会的新生儿——资本所有者(资产阶级)——诞生了,并开启了以战胜土地所有者(地主阶级)为结局的现代社会历史进程。《手稿》中马克思将资本所有者必然战胜土地所有者,称为“发达的私有财产必然战胜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1]在此意义上,资本和劳动关系开启了从统一到分离、异化的逻辑和历史进程,也就是“发达的”资本和劳动关系战胜“不发达、不完全的”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历史进程。

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在这里不仅看到了这一进程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同时看到了此时的资本和劳动仍然可以“作为积极的条件而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仍然发挥着某种正面作用。在《手稿》的笔记本Ⅱ中,马克思从“超出国民经济学水平”的高度上提出两个问题:“(1)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像蒲鲁东那样)把工资的平等看做社会革命的目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1]注意这两个问题的提法:(1)是“具有什么意义?”(2)是“犯了什么错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已包含在提问之中了,第一个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和劳动“它们虽然分离和异化,却作为积极的条件而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情况,恰恰就发生在“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异化(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意味着,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和劳动的矛盾运动及其结果,对人的发展来说,仍然可以“作为积极的条件”,进而促成资本和劳动“间接的统一”,这正是“抽象劳动”对人的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资本和劳动二者的对立

在马克思看来,前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的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因为那时“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1]即还不是“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后者则表现为“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和“作为对劳动的排除的资本”之间的对立。资本和劳动的这种对立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表现为:一方是只有劳动权而没有财产权的纯粹劳动者(工人),另一方则是独占财产并对他人劳动及其产品拥有支配权的资本所有者;二者对立已是作为发达的、完全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这一分离和对立改变了资本和劳动各自的性质和功能,同时也改变了资本和劳动原本统一的关系。首先,就资本和劳动自身而言,在私有财产范围内,一方面,由于资本拥有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劳动转化为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导致和表现为劳动者与其产品对立、与劳动活动本身对立、与人的类本质对立和人与人对立。而且,异化了的劳动使生产活动表现为“完全异己的活动的生产,是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因而这种劳动人每天都可能由他的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沦为他的社会的从而也是现实的非存在”。[1]另一方面,在异化状态下,不但劳动(工人)陷入资本设定的异化陷阱,失去自身的独立性而完全从属于、依附于资本(资本家),而且,按照黑格尔对“主奴关系”的分析,劳动是人的本质,那么,与劳动疏离且对立的资本、资本所有者(人格化的资本)的存在状态,也与人的劳动本质相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所有者同劳动者一样,都处于异化状态之中,不可避免地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相对立。因为,此时的资本活动、私有财产都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特质及规定性。其次,从资本和劳动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标志着资本对劳动统治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资本和劳动关系的根本性转变:原本,资本作为劳动的产品(积蓄)、劳动的条件是为劳动服务的;现在,二者关系发生了翻转,资本获得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因而资本不仅在生产领域独占主导地位,而且在社会分配领域依然君临天下。由此,条件、构件变为主体、主导,服务变成统治,仆人成为主人。

(三)资本和劳动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

《手稿》中,马克思在深入剖析私有制导致的资本和劳动对立的严重性和尖锐性之后,明确指出“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1]如何理解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直接关涉到马克思“简要概述”中的“[第二:]二者的对立”和“[第三:]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这两个部分的关系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理解“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的内涵。有一种理解认为,马克思的“简要概述”阐发的是马克思“自己对劳资关系从统一走向对立的过程和原因的思想”,其核心是“马克思关于劳资对立的思想”;[2]如是,“自身对立”就被解释为作为劳动自身的工人与工人对立和作为资本自身的资本家与资本家对立。按照这种理解,所谓“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就是“劳动的消灭,资本的消灭,继而劳动和资本对立的消灭,也就是私有财产的消灭。”[2]如果结合《手稿》中阐发的系列思想观点来看马克思的“简要概述”的话,其中的“三个方面”恰恰符合思辨逻辑自身展开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即资本和劳动关系从统一到对立再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从矛盾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来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各自同身对立”的过程,绝不是从对立到对立的反复,而是从“对立”推进到“矛盾”;“二者的对立”和“同身对立”是矛盾辩证运动自身构成的两个环节。

马克思正是从能动的、内在的、矛盾的辩证观意义上理解和阐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因此,马克思指出: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还是“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1]在这里,马克思将“对立”和“矛盾”做出区分的基础上,揭示了矛盾的两个本质属性——能动性和内在性。能动性和内在性表现的是事物自身矛盾及矛盾运动的一种自我生成、自主运动的能力;展现事物自身具有的能动的内在性和内在的能动性的本质属性。这与黑格尔的矛盾思想是一致的。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把“对立”和“矛盾”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对立”的两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既为另一个方面所规定也为自身所规定,二者相互具有独立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在自己的独立性中包含着另一方面,因此两个方面的独立性都是被排斥的。在思维方式上,黑格尔把对立视为“外在的反思”“主观的反思”,而矛盾则是“自己固有的反思”“客观的反思”。[3]按照黑格尔对矛盾的理解,事物自身固有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1]因此,对立面的否定性统一是事物普遍的存在方式。

由此可见,作为矛盾即辩证关系表现的“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就是指资本和劳动各自在自身中包含着否定性因素,资本和劳动各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也即是说,资本和劳动关系从“二者对立”到“自身对立”,意味着二者的“外在”对立转化为“内在”否定性(矛盾);资本和劳动每一方都作为对方的内在否定性因素而相互包含。如“资本分解为自身和自己的利息,而利息又分解为利息和利润”。[1]其中作为否定性因素存在于资本内部的利息和利润就是(被资本剥夺的)劳动的产品;同理,“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1]其中作为否定性因素的工资,则直接的属于“资本的费用”[1]、“资本的牺牲”[1]。资本和劳动这种相互包含的关系在社会现实层面上,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身份的相互转换:资本家“沦为工人阶级,正像工人——但只是例外地——成为资本家一样。”[1]其实,资本和劳动相互包含关系更深层原因是它蕴含在资本和劳动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性之中,如马克思在“[第三:]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部分说的第一句话:“资本=积累的劳动=劳动。”[1]在这个等式中,资本和劳动关系不是敌对的:作为积累的劳动的资本,是“死劳动”;而劳动作为资本增值的根源、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就是一种“活资本”。资本和劳动不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相互包含本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辩证观绝非一种知性的“外在反思”方法,而是力求从内容本身出发的具体的“自己固有的反思”的内在辩证逻辑。

综上所述,所谓资本和劳动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并不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灭亡,而是指资本和劳动“外在的”敌对关系的灭亡。由此,资本和劳动关系从“外在对立”走向“内在矛盾”,即从互相对立走向各自同自身的对立。所谓“灭亡”是指矛盾的解决,即对立面的克服与相互转化:克服了资本的劳动不再是异化劳动,复归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克服了劳动的资本也不再拥有支配劳动及其产品的特权,复归为积蓄的劳动——劳动的条件。也即是说,作为矛盾解决的资本和劳动的灭亡(消灭),是指作为统治劳动的资本和异化了的劳动的灭亡;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和作为生产劳动活动条件、构件的资本(此时的资本已失去曾经有过的阶级意涵)是不会被消灭的。

私有财产条件下的资本和劳动何以对立、如何解决,是马克思《手稿》中全部论说的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付诸一生寻求破解之道的时代课题。《手稿》中马克思总体思路的逻辑线索是:(1)基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的劳动本质;(2)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本视角、以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为靶子,剖析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提出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3)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历史之谜”(异化劳动)的路径和方案:发现并论证“新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这里“逻辑线索”的三个阶段,恰好符合资本和劳动关系历史运动的三个逻辑环节:一般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扬弃(共产主义)。而且,这三个阶段和环节与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简要概述”中的三个方面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逻辑线索”展示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辩证观,“简要概述”展现马克思劳动—资本辩证观;二者的核心是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思维方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