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古镇明清瓷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炉瓷器特点 陈炉古镇明清瓷器

陈炉古镇明清瓷器

2024-05-06 0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炉古镇明清瓷器,陈炉古镇是哪个城市的?

陕西铜川市印台区。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

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古潼关八景之一。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古窑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

陈炉镇是北宋名窑耀州窑的直接承袭地,继承了它的生产工艺,创造了民间陶瓷产品的新天地,是国内和世界上难能一见的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

陈炉古镇的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古窑场遗迹相互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可在眼前展现。这些,都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广大中外游客来此考察参观。这里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陈炉号称有八景,时值今日其景观多已不存,唯八景之一的“烟霞彩屏话丹青”今日仍在,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此景是目前最为众多游客叹为观止的古镇景观,堪称陈炉一绝。

陈炉古镇明清瓷器

一座养心的城市?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根基,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滋养。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皆因大多城市形象定位混乱,导致地域特色不显著,而“定位”便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救赎”。塑造一张具有记忆点的特有名片,最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特征且具有传承价值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视觉符号,它将是城市精神与文化的载体。

很多城市在形象规划方面面临着传统城市转型升级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规划、量大质差的“鬼园区”等问题,这也能反映出城市形象设计的趋同化,是对城市文化定位的模糊造成的,一方面因为城市自身识别度不够,特色资源不足的内因;另外一方面也有城市追逐政策热点,寻求政策倾斜的外因。这样不仅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也束缚着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定位是“一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能以反方面受众作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受众心智状态为起点。通过城市定位使产品或形象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抢占制高点。而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到:“ 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有品位的城市。孙思邈纪念馆、照金景区、药王山景区、玉华宫景区、玄奘纪念馆、陈炉古镇、耀瓷小镇以及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东方宝石”朱鹮栖息地、医药保健、避暑休闲、佛教文化等众多旅游资源成为铜川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历久弥新的渭北民居、纵横街道、亭台楼谢、佛寺道观存有古风遗韵,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生态化森林植被为大自然更添生机。但由于城市形象定位不明确、城市文化宣传缺位等原因,铜川市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没能体现和发挥应有的城市资源和文化品牌的优势。

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宝鸡、渭南、铜川、商洛以及山西的临汾、运城、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的关中城市群,是中国西北部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国西北部城市发展的一个标杆。铜川文化、民俗、自然环境本身更加趋近于西安,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进入高铁时代,这种“向心力”优势更加明显。城市群城市内部之间实现产业互补、产业合理搭配,实现最优配置,将更大范围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经济。

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分析,科学性地将铜川城市形象定位为“中国养心城,西安后花园”,宣传口号为“铜川,一座养心的城市”。从区域版图上来看,铜川属于西安真正的城市“后花园”,从形象评价的角度,采取了综合型定位方法,对铜川城市区位条件、经济水平、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产业优势、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具体需求进行深度剖析,提炼出铜川独特的、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养心文化”,构成强烈的精神冲击和记忆,具有较强的地域印记和强势的区域性,并以“养心文化”来统领纷杂的旅游资源,从而塑造出鲜明的铜川整体旅游形象。

如今,中国文化旅游业已经进入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成都,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口号,叫“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贵阳叫“爽爽的贵阳”,还有“好客山东”、“多彩贵州”、“江西风景独好”、“大美青海”、“秦岭最美是商洛”等宣传口号好评如潮。国际著名旅游城市不乏也有着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如维也纳,无人不知其“世界音乐之都”的称号,同样,巴黎被冠以“时尚之都”的美名,香港的“东方之珠,购物天堂”及“魅力香港,万象之都”的宣传口号等形象符号,不仅展现了城市的品牌精神,传达了城市的品牌内涵,还构筑了受众对城市感知和记忆的基础。

大多数城市或景区在城市形象用词上动辄使用“大美”、“灵秀”、“故里”、“天堂”、“魅力”、“源头”、“千年”等,致使千城一词。旅游城市需对自身品牌、形象以及未来发展给予精准战略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指纹,根据形象定位来引导口号方向。有了定位的方向指导,口号的拟定才能更加精准和有效的结果。比如,重庆形象定位是“中国山水之都,世界美丽之城”,旅游宣传口号由原来的“非去不可”变更为“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香港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动感之都”,并围绕这一形象定位,创造出“香港,爱在此,乐在此”的旅游宣传口号,反映了繁华、充满机会与活力的都市形象以及好客、魅力无限的时代特征。

事实上,铜川陆续推出的“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 ”、“溪山行旅,大美铜川”两个旅游形象定位并未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口号一直停留在对旅游资源的表象描述和概括的层次,只是提到铜川“有什么”,而不涉及铜川的资源会给游客“带来什么”,没有从精神层面顾及现代旅游的游客体验与感受。“孙思邈故里”“玄奘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确是铜川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最深印象,但是铜川不仅仅拥有这些资源,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没有提炼出铜川特有的、恒久的、游客乐于接受的旅游文化,城市形象缺乏整体策划设计,没有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亮丽的瓷器色彩、吉祥物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城市标志。

铜川的照金文化、红色文化、中医文化和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直接催生了铜川人性化、地缘化和活生生的养心文化,这种文化基因在铜川根深蒂固,成为铜川旅游形象的切入点。“养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和顶级的旅游品牌,又能转化为一种经济效应,创造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

社会竞争日趋剧烈,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因失眠或身心疾病而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多。一代药王孙思邈认为养病重在炼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藏神”,今人起居无常,忧思竭虑,耗血伤神,常为失眠所苦。”一切疾病由“心”而发。经现代医学证实,人类疾病的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所造或的,治病七分靠安心,通过良好的心理调节和环境修养可避免疾病。大自然赐予赤城的东西要用好,如果理解它,它就是有灵魂的。与“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宣传口号相比,笔者提出的“铜川,一座养心的城市”品牌符号更具传播性,且具有代表性、识别性、地域性等特征。“中国养心城,西安后花园”既是铜川旅游的精辟概括和最大亮点,也是铜川独一无二的形象区隔,无论是宗教禅修静心、自然山水净心还是中医药养生,所有的“养生资源”都将服务于“养心”的最终目的,因此,“养心城”的形象定位凝练表达出铜川和谐宜居的城市特质。

铜川本身就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民俗风情,铜川市政府能否把握并突出城市的特质,是城市形象定位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只有切实分析和了解受众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养心”城市体验。以城市品质的外在物化环境为重点,以城市设计的区域、路径、地标、节点、界面五要素为抓手,加快推动“养心城”环境品质提升。只有实现了铜川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的和谐交融,才能真正打造出山水相依、宜居宜业、独具魅力的“西安后花园”,屹立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强大城市群。

铜川最有名的小吃是什么?

1992年,贾平凹在耀县桃曲坡水库写《废都》期间,与友人在县城吃面,却发现身上全是大钞,面馆又没零钱找,友人提出让贾平凹写幅字以抵饭钱,老板却坚决不答应,贾平凹一幅字,竟然不抵一碗面,这面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诞生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面食文化与众不同。

1、咸汤面

1992年7月,贾平凹带着行李来到耀县桃曲坡水库,着手准备自己的长篇大作《废都》。虽然他在耀县吃咸汤面因无零钱准备以字抵饭钱被拒,但耀州的咸汤面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专门就耀州咸汤面写了一篇精彩文章:

陕西多面食,耀县(耀州原名耀县)有一种,叫盐(咸)汤面,以盐为重,用十几种大料熬调料汤,不下菜,不用醋,辣子放汪,再漂几片豆腐,吃起来特别有味。

盐(咸)汤面是耀县人的早饭,一下了炕,口就寡,需要吃这种面,要是不吃,一天身上就没力气。

在县城里的早晨,背街小巷的人都往正街去,正街上隔百十米就有一家面馆,都不装修,里边摆两三张桌子,门口支了案板和大环锅,热气白花花的像生了云雾,掌柜的一边吹气一边捞面,也不吆喝,特别长的木筷子在碗沿上一敲,就递了过去。

排着长队的人,前头的接了碗走开,后头的跟上再接碗,也都不说话,一人一个大海碗,蹲在街面上吃,吃得一声价儿响。吃毕了,碗也就地放了,掌柜的婆娘来收碗,顺手把一张餐纸给了吃客,吃客就擦嘴,说:“滋润!”……。

其实,咸汤面就是耀州人的普通早餐,简易的门面房里摆几张桌子,门口支口大锅,面筋汤沸,辣子油汪,加几块老豆腐或豆腐丝,碗面上再漂几丝韭菜或葱花,便是一碗冒着热气的咸汤面。

吃面的人要排队,屋子空间狭小,干脆端着碗站在街面道沿上吃。咸汤面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咸”字,当地人久吃上瘾,外地人不屑顾之。

当你头天晚上喝了酒,第二天来碗咸汤面,保管解酒。这个秘密,铜川人都知道,现在连周边富平、三原人也知道了,慕名而来。

2、小丘刀剺面

2015年2月14日下午,一代伟人来到了照金,从此小丘刀剺面更加出名。

刀剺面的“剺”与“犁”同音,因为面条是一刀刀像农民犁地一样“犁”出来的,因此也有写成“刀犁面”的。小丘刀剺面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刀剺面又叫相亲面,是耀州西塬小丘上的人们古来说媒、相亲、订婚,必吃的一种面食。

刀剺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先用温水加少量碱面将面粉搅成絮状,接着用手的温热和力度将面揉至劲道。

陕西有句俗语,“捶下的媳妇揉下的面”,虽然现在男人个个都爱媳妇,不会也不敢捶媳妇,但面还是需要不断地揉的,揉得时间越长,面越劲道。面揉好后,便是手光、面光、盆光。

醒面半个小时左右,然后用一个大擀杖将面团向四周用力擀成圆形的薄片,折叠起来。然后再用刀一刀一刀剺出来,而不是用刀切出来,就像农民犁地一样。

刀剺面薄如韭叶,细似挂面,耐煮不断,柔软筋韧光滑。有道是: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挑在筷头打秋千,吃到囗里嚼不断,咽到肚里香半年。

3、雪花糖

耀州雪花糖,俗称“渣子糖”,香甜酥脆,风味独特,兼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食疗功效。自明清以来,为历年进贡宫廷贡品,具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雪花糖的名字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天降瑞雪时开始制作,二是因其糖块色泽白亮,咬时,糖渣分落,宛如雪花,故得其名。

冬天天气冷,制作的雪花糖宜于保存,雪花糖因此得名,皆与冬日节气雪花有关。酥脆,甜而不腻,是雪花糖之特点。

早在明清时期,耀州民间就开始了雪花糖的生产,民国初期进入繁盛期。雪花糖酥甜香脆、选材考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

雪花糖制作工序繁复,要经过精选原料、舂芝麻、炒芝麻、碾麦芽、蒸米、发酵、淋汁、熬糖、扯糖、盘糖、消糖、擀糖、切糖等大小几十道工序。六七位工人耗时一天余才能抽出雪花糖百十斤。

冬日,户外大雪纷纷,室内家人围炉环坐,炉子上一壶酽茶滋滋作响。这时候,满脸慈祥的老奶奶给儿孙们一人一块雪花糖,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暖暖的亲情,充满一片祥和快乐之气。

4、宜君西红柿泡

宜君县古时因为君王在此避暑而得名,这个名字传承至今。宜君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被誉为秦岭以北Z大的一叶“绿肺”。

过去,盛夏之际,瓜果蔬菜充足但却难以储存,勤劳聪明的宜君人就将西红柿做成酱,用罐头瓶子储存起来,以备冬天食用。

冬日来临,家家户户生起了火炉子,将烤的外焦里酥的馍就着西红柿酱一起吃,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一道绝佳的特色小吃。

如今宜君县城独香居的西红柿泡远近闻名。

其做法为,先将大蒜、辣椒洗干净,切碎,再将西红柿洗干净切好,青菜洗好备用;锅里放油烧热下蒜辣椒炒香,下西红柿,炒出汤汁,出锅。再用电饼铛加热后放入馒头烤至两面焦黄,泡入西红柿汤汁中,一道美味又简答的美食就完成啦。酸中带辣,辣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5、窝窝面

“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这大概是对耀州窝窝面的Z高评价了。窝窝面是陕西省耀州区的名菜。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代道光年间,耀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店内客少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头状,再配上蘑菇、肉丝、木耳等佐料,烩煮成面。

拿出让食客品尝,大家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原始的“窝窝面”。后因年代久远,几近失传。20年纪80年代城内五一食堂厨师宋伍存仔细琢磨,复将此道名菜推出,备受欢迎。

窝窝面的制作过程中,和面是开始,一斤面六个鸡蛋是标配,待面发好,切成4毫米厚的薄片,再切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之后用筷子戳成窝窝形状。由于工序复杂,每一颗窝窝面里都倾注着厨师的心血。

用小瓷勺轻舀一勺,窝窝面在勺中颗颗饱满如玉珠。入口,汤汁的鲜味在口腔中迸发。窝窝面形状特殊,面质较硬,在口中弹性十足。一口咬下去,软糯弹牙,汤汁的鲜味渗透在每一颗面珠中。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朋友,有机会一定要铜川尝尝铜川的小吃。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铜川市有什么特产啊?

首先,铜川的特产有陈炉瓷器耀州瓷器,倒流壶,铜川的苹果,核桃,孟家塬的桃,耀县的含汤面,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铜川市的特产

中国古瓷分为几类?

瓷器的大致分类古瓷的分类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演化而来的。人类在原始社会便能制陶,直至汉代发明了釉料,人们将陶器表面饰以釉,这便是瓷器。但汉代的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瓷,只是涂有釉的陶器。直到唐代,真正经过高温烧制的瓷器才出现,从此,中国的瓷器业开始兴盛发达。 中国的瓷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青花瓷 中国的青花瓷素来倍受收藏者们的青睐,在大型拍卖会上,经常以百万元成交。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是青花瓷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青花瓷精品,但由于传世数量不多,量少而质精,因而市价惊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器多为小型饰品及日常生活一类,图案多为龙凤、缠枝莲、云鹤、花卉、山水等题材,做工精细、纹饰秀雅,也是人们钟爱的收藏品。 斗彩 斗彩是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而成。斗彩容易和五彩混淆,其实要分清两者并不难。斗彩的所有花纹皆经过青花勾勒轮廓线,再经色料添入轮廓线内,而五彩中的青花只当作青色使用,色料外围没有轮廓线。所有斗彩器中,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器最为珍贵,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烧造斗彩必须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一般只有官窑才会不计成本地制造。清代雍正、乾隆两代的斗彩也很出色。 近年的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到成化斗彩器,清三代的斗彩器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为众多人争相收藏。 珐琅彩 珐琅彩瓷的色彩稳定、鲜艳,画面表现细腻、层次分明,造型多以碗、盘、罐为主。现今传世的珐琅彩数量稀少、烧制精美,以清代雍正、乾隆为鼎盛时期。 粉彩 清代的制瓷业,在中国传统的斗彩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粉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华丽的风格,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瓷器的分类和命名(集藏知识)我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美称。由于历代制造的瓷器品种繁多,因而其分类和命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基本的分类和命名方法主要有这四种:烧制时间 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明宣德窑等。烧制地点 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耀州窑”泛指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烧制特征 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红釉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多色釉包括两种:一种用釉色与形状不一的色块构成釉面,如均釉等;另一种用釉彩勾勒图案,如青花、粉彩等,习惯上又称为“彩瓷”。彩瓷具体又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双层夹彩三种。烧制窑别 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最生动形象的反映。官窑器泛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时盛况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官窑器工艺精美、端庄华贵,民窑器则显得洒脱、生动。总之,对我国古瓷的命名,最好应将时间、地点、窑别和器物特征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明永乐景德镇官窑青花瓷”,这样才显得科学、全面、正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