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可辛经典作品大全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

2024-06-30 14: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6年《甜蜜蜜》引起全球华人观众共鸣,导演陈可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996年,《甜蜜蜜》的出现成全了好几个人。导演陈可辛在《金枝玉叶》之后再创票房佳绩,与《甜蜜蜜》同时开拍纯为市场运作的《金枝玉叶2》倒是反应平淡;《阮玲玉》之后四年没有大动作的张曼玉,也以一部商业片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演技实力;而向来被评价表演有点“木”的黎明则碰到了百分之百适合他的角色。所以一曲“甜蜜蜜”,两地情事,几段佳话。本报记者采访了《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他将近十年后的又一部爱情片《如果·爱》即将登场,此时回忆《甜蜜蜜》拍摄时的一些故事,或许另有一番趣味。

邓丽君的《甜蜜蜜》又为李翘和小军两人的感情写上了所有华人都能理解的心情。

两片同时拍,《甜蜜蜜》就像“小老婆”

拍《甜蜜蜜》的时候是我在商业上压力最大的时候。之前拍的《金枝玉叶》在票房上很成功,但紧接着拍了自己中意的戏《麻麻烦烦》却惨败,结果导致了UFO要卖给嘉禾。嘉禾要求我拍《金枝玉叶2》,但是我很不想拍,于是要求他们同时投我一部小片,那部就是《甜蜜蜜》。

我一路都在商业压力下成长,从来也就是一个商业导演,不管是拍喜剧还是拍动作,所以我一直都想从中找一些平衡,《金枝玉叶2》完全是为公司为市场拍的,最后把它变成你愿意拍的东西,那种压力是别人不能想象的,所以《甜蜜蜜》对于当时的我有点“精神治疗”的意味,那是一部对我来说很简单,很有把握的片子。

当时两部戏同时拍,拍五天这个,回来再拍五天那个。我记得当时张曼玉开玩笑说《甜蜜蜜》是“小老婆”,因为导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金枝玉叶2》上了。实际上我的全部压力确实在《金枝玉叶2》上,但对《甜蜜蜜》倒不是不重视,而是太得心应手,现场演员也好,各部门配合也好,状态很轻松,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

最初想找黎明和王菲来演

演员方面最早我就认准要找黎明和王菲,毕竟这不是拍一部纯粹的艺术电影,还是要考虑票房,所以要找明星,当时香港有哪个明星是从内地过来的呢?只有黎明和王菲,虽然黎明5岁就过来,但是香港观众还是感觉他是内地来的。但是王菲对这个戏似乎完全没有兴趣,连剧本都没看,现在想一想当时她应该是正在生小孩。

后来突然讲起张曼玉,才觉得完全把她忘记了。观众喜欢她,我也用过她,大家也是好朋友。那时的演员每年拍八部戏,你两年不出来,就等于一辈子不拍戏了。张曼玉是个很好的演员,真正用演技把这个人物给演活了,但是张曼玉的国语实在太烂,开始的时候设计李翘是从上海来到香港的女孩子,讲普通话,但是香港演员都是不太努力,连张曼玉也不去好好学国语,拍了四天我们只好停下来,把李翘改成广州人,这样就有了假香港人的感觉,效果反而更好了。

当时我从来没考虑过找内地演员,其实就算是现在的周迅在香港也没人会认,那时拍戏完全是考虑香港本地市场,无论导演如何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都还是做一部市场电影,如果你用内地演员,投资方可能连钱都不会给你,内地的明星就算找巩俐来也不认。冯小刚问我为什么他的戏在香港不行,我告诉他不是因为冯小刚,而是因为只要是内地片,香港的观众就会认为跟他无关。

邓丽君契合电影“飘”的主题

这部影片开始不是叫《甜蜜蜜》,编剧岸西取的名字叫《大城小爱》,我就很不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像是一部文艺小说,不像电影。不过黎明很喜欢,很多年后他就重新找回王菲,拍了一部《大城小事》。

在我们的剧本写到一半的时候,邓丽君去世了,我们突然就想到邓丽君其实满契合这部电影的主题,《甜蜜蜜》讲的是中国人的“飘”,这和我的身世有关———在香港出生长大,后来去了泰国,也回过内地,又去美国念书,又回到香港,整个人的状态都是在“飘”着的,永远搞不清自己是哪里的人。这种状态恰好邓丽君表现得出来,她是第一个“两岸三地”的人,是我们中国人的JohnLennon(约翰·列侬)。于是岸西提议用邓丽君的歌,《甜蜜蜜》第一个被提出来,大家一拍即合。

我一直想拍个移民题材的故事,来反映香港人“无根的状态”。我觉得一个人那么爱一片土地,是因为他不在这片土地,拍《甜蜜蜜》的时候是1996年,也是香港人最彷徨的时候,他们都理解这部影片“飘”的含义,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邓丽君骤逝,观众看电影时会想到那一天的感觉是什么,和戏里人物产生一种共鸣,即使不用思考也能明白。

《如果·爱》和《甜蜜蜜》都是我心里在重拍《卡萨布兰卡》

最近很多人问到我年底要上映的《如果·爱》和《甜蜜蜜》有些什么关系,我想他们的关联在于意念上。这两部电影都是我心里在重拍我喜欢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卡萨布兰卡》,黎明和金城武就是亨弗莱·鲍嘉,张曼玉和周迅就是英格丽·褒曼,而我最喜欢的是(曾)志伟和(张)学友那个角色保罗·亨里德———他们都是把身边的女人放开,我觉得放才是最爱的。还有一个巧合,每部戏我都要讲十年,因为没有十年就不够唏嘘。《甜蜜蜜》讲的是1985年到1995年,是我觉得香港最美的十年,而《如果·爱》恰好讲的是1996年到2005年,刚刚好延续下去。

《甜蜜蜜》这部电影让我得到最多,内地观众认识陈可辛也是因为这部电影。《甜蜜蜜》上片之后一个月我就去美国拍《情书》,我直到两年后回来才知道这部影片的影响,尤其是听到内地观众喜欢这部电影,我非常激动。因为我很怕拍得不像,后来我客观地看,《甜蜜蜜》算是自己作品中犯错误最少的一部。其实香港电影好看就在于它的神来之笔,但即使是被奉为经典的影片同样有很多细节不值得推敲,而《甜蜜蜜》从架构到细节都比较工整,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让观众失笑的地方。

口述:陈可辛(《金枝玉叶》、《金鸡》、《如果·爱》导演)

采写/本报记者张文伯

■同城怀旧

忘不了的文艺片

《甜蜜蜜》是香港爱情文艺片中的经典之作,同样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港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1987年张婉婷拍了《秋天的童话》,周润发和红姑一度被称为最完美的“金童玉女”。

1993年《新不了情》的怀旧、关注低层和温情脉脉,恰恰搭上了当时观众心里的那根脉。

1997年《玻璃之城》见证着香港这个宛如“玻璃”一般美丽脆弱的城市经历的沧桑变幻。

■电影笔记

不如选择一个美丽的姿态

港式爱情文艺片其实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华语电影类型,较为经典的作品有《秋天的童话》、《新不了情》、《玻璃之城》、《心动》等等,港式文艺片的气质和内容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内地基本上拍不出一部在气质上接近的电影,内地连城市电影也凤毛麟角,《爱情麻辣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作品算是有几分城市味道,但在文艺气息上却南辕北辙。台湾的爱情文艺片,城市和文艺的感觉都够,却又写出另外一种味道,不会像香港的那么纯粹,常常在爱情之外还承担了青春的迷惘等等额外话题,看来爱情文艺片还真的与整个城市的感觉密不可分。1996年,陈可辛拍了《甜蜜蜜》,一曲邓丽君的怀旧歌曲,诉说着那时香港的迷茫心情,堪称港式爱情文艺片的巅峰之作。

在香港电影尚称得上繁荣的90年代,爱情文艺片一度也十分昌盛,混迹于思路直接的枪战片、黑帮片、搞笑片中,无限放大着属于香港人的那一份自怜自艾。1987年张婉婷拍了《秋天的童话》,背景是香港在美国的移民故事,船头尺这个人物为代表着男性英雄神话的周润发披上了一层“情圣”的外衣,而他和红姑的搭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最完美的“金童玉女”。

尔冬升的《新不了情》纯属当年的一个意外,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不仅票房狂扫3000万港元,还为袁咏仪夺得了金像影后。第二年陈可辛的《金枝玉叶》竟然又让反串的袁咏仪蝉联影后,这简直是金像奖历史上的奇迹。

袁咏仪的中性纯朴路线,《新不了情》的怀旧、关注低层和温情脉脉,恰恰搭上了当时观众心里的那根脉。

临近1997年,香港越来越爱怀旧。即将拆掉的港大,为张婉婷这类自视精英的阶层有了怀念青春的充分理由。《玻璃之城》的精致在同类文艺片里都是少见的。黎明和舒淇扮演的情侣,前后感情经历长达20年,与其说是不能放下彼此的感情,不如说是放不下对这个城市的坚守。《玻璃之城》里的烟花灿烂唯美,见证着香港这个宛如“玻璃”一般美丽脆弱的城市经历的沧桑变幻。同样是烟花,陈果的《去年烟花特别多》却充满了现实的残忍。

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文艺片的理由。一样要面对,不如选择一个美丽的姿态。

《甜蜜蜜》的李翘和小军,一样经历了十年的感情长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甜蜜蜜》都会为结尾呆立片刻。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城市的沧桑灌注在这段感情之上,于是多了几分不宣于口的酸楚。邓丽君的《甜蜜蜜》又为他们两人的感情写上了所有华人都能理解的心情。

再往后已经是另一番天地。《心动》的金城武和梁咏琪,和周润发、钟楚红,和张曼玉、黎明,已经完全是两代人了。虽然故事是张艾嘉的中年喟叹,但主角却已然换了。一个城市,就在海誓山盟里,渐渐老去,。所以今天刘德华还能在《再说一次我爱你》里和称得上女儿辈的蔡卓妍谈恋爱,完全是一个不老神话。只是《再说一次我爱你》虽然仍是香港爱情文艺片的外壳,从构图到叙事的内在气质却都更像一部韩国电影。难道说,属于香港的纯真爱情,真的已经没有了?

□表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