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创新 贵于化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陇南培训 成于创新 贵于化人

成于创新 贵于化人

2023-10-08 0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有限,优势资源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电商扶贫通过借助互联网新业态,打通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道,成为破解贫困地区买难卖难问题,助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增收的新引擎。自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纳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后,在甘肃省陇南市进行试点示范,在全国各地进行有效布局,推广电商扶贫典型经验,同时联合财政部、商务部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商扶贫,到2019年已实现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电商扶贫全覆盖。近6年的实践证明,电商在资源禀赋、致贫原因各不相同的地区,均显现出精准带贫、农业升级、农村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电商扶贫对当地贫困户人均收入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上升到2020年的930元。下一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电商扶贫需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电子商务进一步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案例总结

消除贫困是中国和世界人民长久以来的企盼和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将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持续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分类施策,创造性地将一系列新技术、新举措应用于扶贫开发。电子商务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破解贫困地区买难卖难问题,助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增收的新引擎。

一、脱贫攻坚纵深推进,电商扶贫应势而起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最艰巨的任务,那么电子商务则是中国在新经济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引擎之一。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而当时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如期摆脱贫困。而同一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商务正在农村地区蓬勃兴起,农村电商模式不断创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已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5万个,新增网店118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电商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全新的精准扶贫模式开始在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之中孕育而生。

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面积2.79万平方公里,辖1区8县、195个乡镇、3201个行政村。2013年全市283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245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6元。全市九县区整体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3年全市贫困人口83.94万人,贫困发生率34.1%,是甘肃省以及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油橄榄、花椒、核桃、苹果、土蜂蜜等很多优质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不畅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如何破解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乏力的难题,从普通百姓到当地政府,各方一直在苦苦地思考和探索。

案例一:书记微博卖核桃,网络筑起新渠道

陇南成县是甘肃省核桃生产的第一大县,卖核桃是当地百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销售主要通过农贸市场。2013年6月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县县委书记李祥得知有人通过微博宣传一天销售30公斤成县大樱桃,受此启发,李祥随即注册了新浪微博,并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信息:“今年成县核桃长势很好,7月下旬上市,欢迎大家来成县吃核桃,我用微博卖核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都已经开始预订。”这条微博一发出就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力挺。一位网友跟帖说:“县委书记挂帅微博营销农产品,成县是首例,这是政府为经济服务的开始,是管理职能向服务转变的开始。”在李祥的带动下,成县许多干部和核桃种植户都开通了个人微博,还有众多热心网友在微博上为成县核桃的发展出主意、提意见。2013年7月,成县成立了西北首家电商协会,并举行首批鲜核桃网络预售签约仪式。在随后的日子里,成县核桃开始源源不断地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各地。在当年6、7月之间,成县借助微博宣传在淘宝网上预售的鲜核桃总量超过1万斤,同时还销售151棵百年老核桃树1年果实的收益权,相当于销售了超过3万斤核桃。当问及为什么当初想起在网上开微博卖核桃时,李祥说:“成县是甘肃核桃第一大县,但一直以来成县核桃有量无价。如何让农民群众通过核桃这一主导产业增产又增收,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最关心的事,也是动脑筋、想办法最多的事。近年来,网上购物越来越火,这种新的商品交易方式成本低,还方便,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对我们这样山大沟深的地方来说,无疑是一种最有潜力的销售方式。”

网上也可以卖农产品,这无疑为陇南,这个物种丰富却身处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提供了一把打开脱贫增收大门的金钥匙。从2013年底开始,陇南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综合借助电商平台、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营销手段,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并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协作、微媒助力的发展模式。

二、电商扶贫试点示范,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2015年初,陇南市主动请缨,成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为全国开展电商扶贫探索开路,通过建立健全电商网店、电商产业、电商创业、电商就业、电商入股和电商众筹等六种带贫机制,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短短五年,陇南电商扶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目前开办网店1.4万多家,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超过215多亿元,累计开展电商培训27万多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电商扶贫对贫困户人均增收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

在陇南电商扶贫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了精准扶贫工程,提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2016年10月,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16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系统提出了电商扶贫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明确了三大重点任务和七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同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对电商扶贫在培育电商市场主体和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并对如何实施电商扶贫进行了具体指导。至此,电商扶贫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在实践层面,2016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商务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给予每个综合示范县2000万财政资金支持,促进农村产品上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到2019年已实现对全国832个贫困县全覆盖,累计服务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次,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2016至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还先后在甘肃陇南、江苏宿迁、江西石城、山西隰县、湖北大悟县举办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培训班和现场会,推广电商扶贫典型经验,培育各级电商人才,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及人才培训工作提供示范和指引。同时积极推动与苏宁集团、京东集团等电商龙头企业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指导建设中国社会扶贫网,通过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搭建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网络帮扶综合性平台,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650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2万人。

从试点示范到全国推广,中国电商扶贫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互联网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到全国各地贫困人口。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0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3014.5亿元,同比增长26.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06.6亿元,同比增长43.5%;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网商总数达306.5万家,较2019年增加36.6万家,增长13.7%。电商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重要引擎。

三、受困于山,得益于网,陇南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由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陇南市一直走在全国电商扶贫的前列,不断探索创新电商扶贫的新路径、新模式,并形成了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电商脱贫增收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一)陇南市电商扶贫的创新实践

制度引领,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一是制定政策措施,为电商发展指明方向。从2014年开始,陇南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电商扶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健全了电商扶贫顶层设计,为全市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任务责任到人。陇南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电子商务发展局,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行政推动引领体系,选调专业骨干人才集中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把电商扶贫成效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形成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责任倒逼机制,全力推动电商扶贫工作;三是发挥基层干部作用,引导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陇南把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积极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作用,引导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电商扶贫中来;四是开展大规模的电商技能培训,解决电商人才紧缺问题。通过组建陇南市电子商务培训中心、成立西北首家电商学院、邀请电商专家作报告、集中外出学习等形式,对市、县区、村电商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和贫困群众等开展各类培训,实现电商扶贫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五是全力宣传推广,提高特色农产品关注度。陇南市把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扶贫的“助推器”,通过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网站等,形成宣传陇南电商和特色农产品的“微媒矩阵”,不断提高知名度;六是创新电商跨界融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电竞、电商+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文化等跨界融合营销模式,进一步扩大陇南农产品的知名度并拓宽销售渠道。

三商联动,夯实电商扶贫平台建设。一是加快网货供应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陇南的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苹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发展市场销路好的土蜂蜜、小杂粮、刺绣等特色富民产品,积极建设供货平台并对接网民需求开发网货;二是加快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建成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建立1688“陇南产业带”,落实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农村电商项目,自建“蚂蚁市集”“陇南乡村大数据”“陇南电商”等特色平台及电商孵化园、创业园和产业园。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建设了同城配送平台,以及平台端、配送端、供应端融合发展;三是加快物流配送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县区有物流园、乡镇有快递服务站、村有代办点”的物流快递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陇南立足于解决电商发展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电商资源整合,成立电商协会,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体系,促进供应商、网商、服务商有机联动、三商融合发展。

六路带贫,精准联结贫困户利益。一是网店带贫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探索出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建设形式,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 的网店带动模式;二是电商产业带贫机制。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将电商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将贫困户直接作为电商企业的供货商,贫困户按标准生产可供网商销售的产品,电商企业以保护价保底收购,确保贫困群众利益不受减损;三是电商创业带贫机制。坚持把电商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鼓励扶持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残疾人等进行电商创业,2020年全市电商“双创”人数达到1.8万余人,其中贫困户直接开办网店285个;四是电商就业带贫机制。通过打造电商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建设“电商扶贫车间”,创造不同类型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找到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坐标”,在电商产业链上体现着自己的价值,累计带动22万多贫困群众就业;五是电商入股带贫机制。积极引导动员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扶贫产业到户资金、扶持资金、土地等入股电商企业,享受不低于银行利息的分红,成为贫困户的又一笔稳定收入;六是电商众筹带贫机制。以农业扶贫类众筹为主,用讲故事的方式预售团购产品,促进消费扶贫,连续举办三届众筹扶贫大赛,累计带动贫困户发起490多个项目,实现网上销售额1200多万元。

持续创新,开拓电商扶贫新业态。一是发展同城配送,防控保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陇南市充分发挥已有电商优势,创新发展同城配送。按照“拉内需、找刚需、政府引、同城配、增就业、惠民生、都学会、政府退”的路径,把同城配送作为畅通经济内循环、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助农增收的有效举措,引导和支持同城配送企业发展,全力保障生活物资配送。二是同城配送“三端两线”建设。疫情期间,陇南建好同城配送供应端、平台端、配送端,产品上架对接线和产品到户配送线“三端两线”,统筹推进城区配送和到村配送,形成了陇南电商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和自产自销的“小循环”互补发展格局;三是建立陇南电商同城配送平台。一区八县自建同城配送平台66个,入驻商家3986家,上线产品9716款,累计配送386.5万单3.4亿元,服务群众1158万人次,其中城区配送服务114个社区,到村配送服务1922个村29246车次。同城配送成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有力抓手,贯彻落实“六稳”“六保”、构建市内、市外双循环的有力措施,也是推动陇南电商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

案例二 小包子、大产业,同城配送助推双循环

2020年,陇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和全省促消费扩内需工作精神,以“花桥包子”同城配送为抓手,做精小包子,发展大产业,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花桥包子”因起源于陇南市康县4A级旅游景区花桥村而得名,其醇香味美,老少皆宜,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花桥包子”就地取材,精心加工,食材均选自大山深处的本土原材料。肉馅来自贫困农户用野草和纯粮食饲养的土黑猪肉;菜馅选取新鲜的陇南山珍香菇、木耳、核桃仁、高山有机蔬菜等;包子皮用无污染、零添加的优质陇南本地小麦面粉做成;加工、配送人员优先聘用本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包子生产供应端强调“4个规范”,即:规范原料供应,规范生产标准、规范经营流通、规范销售配送;在平台端建设方面,“花桥包子”入驻陇南电商同城配平台,强化县区间同城配送物流衔接,做到冷链运输无缝衔接,提高售后服务;在配送端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物流体系硬件建设优势,与美团、饿了么、邮政农村网点等建立战略合作,增加冷链、配送车辆、配齐专职配送员,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顺达。通过“同城配送平台+配送+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花桥包子”紧密地将贫困群众生产的原材料、加工企业、服务链接起来,实现了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内循环,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了群众致富增收新渠道。而同城配送平台的创新也推动了陇南产品卖全国、卖跨境的“外循环”和自产自销“内循环”互补发展,使陇南电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实现电商发展内涵升级。

(二)陇南市电商扶贫的经验做法

持续创新是电商扶贫发展的永恒动力。陇南电商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陇南模式”的推广,从“433”战略到“1333”战略的升级,其中最大的推动力就是创新。扶贫路上,面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的现状,陇南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将最难的扶贫工作同最先进的营销技术有机结合,用“互联网+”的手段,破解了农产品滞销问题。面对市场主体力量非常薄弱,思想观念守旧的制约,巧妙的运用政府推动这一“有形的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电子商务发展局,县乡成立了电商中心,行政强力推动,最终探索出来了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的发展模式。面对缺乏企业主体时,除了对接淘宝等大平台外,大力推进“1688”、“陇南电商”等平台,用“两条腿”走路,积极培育企业主体。面对电商人才缺乏,陇南市筹建了西北首家电商学校——陇南电子商务职业学院,旨在培养壮大懂营销、会管理的电商专业队伍。与此同时,贫困户、合作社、各类企业也顽强地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陇南模式的成功与发展,无一不是持续创新推动下的成果。

政府推动是电商扶贫发展的根本保证。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思想观念守旧,经济发展薄弱,在此条件下,陇南市委市政府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有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推动电商突破发展。电商发育初期,政府集所有力量解决“短板”问题,大力修建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为电商发展铺平了道路,破解电商扶贫中的各种瓶颈。电商发展全面推进后,政府积极转换角色,化推动为服务,积极创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营造各类电商模式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通过大数据数字化赋能电商产业,促进陇南生态链(圈)发展,创造出特色鲜明的“陇南模式”。而当电商发展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后,政府再一次转变角色,主要发挥监管的职责,保证电商的永续发展。

带贫益贫是电商扶贫发展的必然要求。陇南市开拓形成的电商网店、电商产业、电商创业、电商就业、电商入股、电商众筹 “六路带动”的电商带贫益贫机制,是陇南电商的独特属性。陇南电商通过六大带动机制,解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大大加快了陇南地区的脱贫进程,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特色产品是电商扶贫发展的关键基础。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质产品。陇南拥有核桃、花椒、中药材、油橄榄、茶叶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优质天然无污染。一方面,陇南市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积极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20多个,开发了65类554种有创意、有市场需求、有标准、符合网销标准的产品,469种网货产品取得相关资质认证,打造了武都花椒、橄榄油,礼县苹果,成县核桃,文县茶叶、纹党,两当狼牙蜜,康县黑木耳,宕昌中药材,徽县苗木,西和半夏等一批知名网货品牌,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三)其他典型地区电商扶贫的创新实践

从陇南市电商扶贫试点示范,到电商扶贫在湖北大悟县、山西隰县、江苏宿迁等不同地区的典型布局,再到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电商扶贫在资源禀赋、致贫原因各不相同的地区,均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农民脱贫增收、农业升级、农村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山西隰县是著名的“中国金梨之乡”,但由于地处吕梁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起,借助电商扶贫,隰县构建了一条以品牌为引领、以电商大数据为支撑的“互联网+产业扶贫”之路。主要做法是:依托隰县电商扶贫开发孵化基地,建立政府主管支持、企业主导服务、村站主体运营、农民主力众创、产业主要支撑、平台主线链接的“六主”电商扶贫体系,和“一码两站两园”的电商扶贫机制。“一码”是隰县玉露香梨二维码品质追溯系统,从每一颗梨可以追溯到梨农个人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既确保了扶贫的精准度,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产品溢价销售。玉露香梨的收购价格从3元/斤提升到6元/斤,果农人均梨果收入5400元。“两站”是自建玉露香梨电商平台网站、微站,实现了全县79个贫困村电商平台全覆盖。“两园”是电商众创园和电商体验园。目前,隰县智慧园示范基地、冷链基础设施项目、智能分拣流水线项目、数字电商服务中心等均在建设中。

湖北大悟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5年以来,大悟县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契机,打响电商精准扶贫攻坚战,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农特产品+红绿文旅”的电商扶贫模式。主要做法:一是以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二是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为核心,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现代化为基础,四是以农特产品种养殖基地、红色旅游文化创意基地、物流仓储包装基地、创业与人才培育基地为支撑。大悟县新城社区电商平台服务站站长李育林说到,“电商就像一条高速路,直通全国各地,让农民有了新盼头。”大悟县电商扶贫的主要经验是:一是组建“大机构”,强化治理能力;二是发展“大产业”,夯实电商基础;三是用好“大平台”,拓宽电商渠道;四是发挥“大效益”,提升脱贫成效。

江苏宿迁市身处东部发达地区,但按照省定人均6000元扶贫标准,是江苏省贫困面最广的地区。2015年以来,宿迁市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结合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创建了“电商+三来一加+经济薄弱村”扶贫模式,探索出东部低收入地区电商富民新路径。主要做法:一是构建“一村一品一店(网店)”模式,以“一村”发展“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二是创新“支部+电商”模式,书记带好头、党员做示范,将党员电商培养成“红色电商达人”,通过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准脱贫攻坚;三是积极推进“电商就业扶贫e站”建设,已建成村居型、企业型、基地型就业扶贫e站509个。截止2019年,带动22.74万人就业脱贫,2020年获评全国“人社扶贫助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目前,宿迁市已形成“县有园区、乡有中心、村有网店”电商布局体系,电商扶贫成效显著。特别是沭阳县已建成苗木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的电商富民全产业链,电商花卉直播销售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持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

四、精准带贫,赋能百姓,电商扶贫成效显著

电商扶贫使身处大山的贫困户与巨大的外部市场有效对接,使作为生产者的贫困户能够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做出快速调整,而且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加,以及电子商务知识的积累,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以其开放性、普惠性、快速性、安全性等优势,不仅能够在短期内快速破解贫困地区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精准带贫,而同时又能够在长期中通过助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农村治理水平提升、赋能农民群众,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机制。

(一)助力精准扶贫

电商扶贫最直接的成效是通过全准带贫机制,从就业、创业、供货、入股等多方面增加农户增收途径,改变农户销售渠道,优化农户经营结构。电商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降低农户经营风险,通过电商订单式农业,农户能够经营更多的经济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地域优势特色的农产品。根据项目组问卷调查发现,陇南市小杂粮、花椒、油橄榄、核桃等作物的户均种植面积在参与电商活动后分别增长了24%、11%、52%和3%。电商收入占建档立卡户家庭收入比例达到20%。83%以的农户对电商扶贫政策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建档立卡户对电商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高于非建档立卡户。

(二)赋能贫困群众

电商扶贫显著促进了贫困群众自身的技能水平,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可行能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发展意识,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智力支持。从作用机制上,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商扶贫促进了农户自身能力建设,包括科技信息运用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农户创业就业的潜力。从作用效果上,参与电商扶贫项目后贫困群众自身能力显著提升。根据项目组问卷调查发现,参与电商项目后,建档立卡户中87.28%的群众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得到了提升,83.24%的群众认为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升,比例均高于非建档立卡户。从深远影响上,电商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家庭发展意识。项目组研究显示,参与电商扶贫项目后,被动等待救助的群众比例从13.21%降为3.16%,低于非建档立卡户;主动想办法致富的群众比例从37.28%提升至82.74%,高于非建档立卡户。

案例三:电商创业,不一样的脱贫路

梁倩娟,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女孩,由于家境贫困,读完初中就辍学跟随着亲戚南下广东打工。得知国家正大力支持陇南发展电商扶贫后,她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市县各级组织的电商培训,并创建了“陇上庄园”淘宝网店。刚开始的时候,家人和村里人都不相信,能在“网上”卖农产品。逐渐地乡邻们看到收益之后,都把自家的蜂蜜、核桃、干金银花、土鸡蛋等农产品拿到梁倩娟的网店里变成了收入。曾经,一位阿姨背了一背篓灰灰菜到梁倩娟家,卖了200多块钱,阿姨笑着说,“没想到我这个老人家,老了老了,还能挣钱了”。现在她的网店收入从开店之初的10多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00多万,并积极开展网店带动、产业带动、就业带动等电商扶贫行动。20多名妇女长期在农闲时间到她网店打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同时村上还有30多户贫困户长期给梁倩娟的网店供货,稳定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为了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从2019年开始,梁倩娟紧跟电商发展潮流,积极尝试社交电商等新模式,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当地贫困群众销售农特产品。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0年5月22日,梁倩娟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公开征集有关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准备。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获得了40多万点赞和6000多条评论。在新时代,梁倩娟通过电商创业,不仅实现了个人的飞跃成长,也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脱贫之路。

(三)产业提质增效

自电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各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电商的市场反馈机制,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取得长足发展。以陇南市为例,围绕电商产业,成功打造了中药材、蔬菜、橄榄油、花椒、茶叶、核桃等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电商供货渠道,培育出陇南油橄榄、文县纹党、武都花椒、陇南绿茶、康县黑木耳、成县核桃等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依托电商政策加持,陇南市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户为外围,以消费者为终端的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产业链被完整地被保留在农村,市场的倒逼机制迅速沿着产业链传导到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各个环节,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农特产业竞争力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四)提升公共服务

在电商扶贫政策推动下,贫困地区形成了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为途径,以电商平台建设为内容的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公共服务基础。以陇南市为例,到2020年8月,陇南已建成150个5G基站,全市党政军机关、交通枢纽、学校、医院,酒店、大型住宅区、商圈、4A景区等重要场景已达到5G精品网的标准。全市物流快递企业达到296家,市80%以上的乡镇设立了快递网点,3200多个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目前,已经完成网货供应平台、网络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平台三大电商扶贫平台建设,形成了供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的电商链条。始建于2018年的“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集成扶贫政策和帮扶情况,可使信息一站式传递到户,平台认证用户已突破100万人,覆盖全市3200多个行政村。

(五)夯实乡村振兴

电商扶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扎实基础。第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又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内容,经营模式的创新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电商直接将农特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同时,将农业产业链更多留在农村,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第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电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通过电商创业、电商就业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脱贫动力,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第三,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电商扶贫实践中,充分发挥电商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第四,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要求。电商扶贫实践中,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转变了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发展观念,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奠定了良好的民风和文化积累。

五、电商扶贫到电商富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一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电商扶贫需遵循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要素作用,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电商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坚持系统观念,深化部门协同机制

回顾电商扶贫的八年发展历程,电子商务作为新技术和新业态在贫困地区的迅速推广壮大,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个国家部委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强化乡村振兴部门协同机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互联网+”行动部际联席会议、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多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十四五”期间,有必要进一步发挥这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并适时考虑在国家层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资源,整合政策。在省级、县级层面,有必要进一步打破部门间的界限,以系统观念为指引,在明确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深化部门协同机制,实现政策导向的一致性。

提升信息要素优势,建立电商、三农数据共享机制。根据项目组调查和研究,电子商务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是目前制约电商及数字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有必要加大投入和创新机制,突破“三农”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瓶颈,逐步实现信息系统和数据的互联共享,并推进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县域经济层面,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避免重复建设。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通过电商数据支撑赋能生产端,发挥农业大数据对农业全产业链的作用,从“电商+特色产业”逐步升级为到“互联网+特色产业”。

(二)完善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助推县域电商快速发展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政府在推进电商扶贫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各地政府在加强顶层设计、部门协调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一方面注重政策制定前的调研、需求分析以及政策试点或示范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发挥电商企业和农业信息化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注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识并运用三农的规律、市场规律和信息化的规律,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格局。

政府需要继续做好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及电子商务服务工作,让电子商务回归交易本源,强化市场主导机制。结合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设施设备,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动整合县域内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电商平台规范发展,促进供需线上交易,既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又满足消费者买到质量放心、价格便宜的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充分开发县域省域市场,为电商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提供源动力,助力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畅通内循环。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市场是电商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政府应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强化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充分流动的同时,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电商引领产业链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重要抓手,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促进电商上下游集聚发展,壮大电商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鼓励农产品上网经营,推动传统批发零售渠道网络化,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平台,推动在县城、市区设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探索创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新模式。

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众筹农业、订单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渔村、农庄)等开展在线经营,以电子商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传播新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知名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的产品分级、生产流程、品牌包装及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与电商市场标准的衔接。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物流信息管理贯穿整个种植、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全产业链,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打破中国传统零散乱的小农模式,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农业基地。

依托电商交易的拉动,建立农村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着力构建农业农村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强化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监测,引导鼓励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采用电子结算方式开展交易,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关键市场交易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构建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量、交易价格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交易大数据。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推广基于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供求分析、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

重视产业链的资金流,缓解农村金融抑制问题。不断推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缓解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升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保险意识;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促进金融机构资金更多地转向农村。

(四)持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电商作为一种新技术与新思维赋能贫困主体,使低收入群体在数字经济时代能融入社会发展主流而不被边缘化,尤其是技能和思想的改变,这点和其他扶贫方式是不同的。但由于电商业态变化快,不确定性强,市场竞争激烈,所以需要加强培训、孵化支撑,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和信息化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加快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提升小农户手机、互联网等应用技能,提升小农户电商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主体作用,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培训工具,针对不同受众、不同电商基础水平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电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网上营销等培训,加强物流管理、店铺运营、市场营销等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提高农民信息化技能,积极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涉农院校、涉农电商企业、农村电商专家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农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农产品,紧跟市场,带领农民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县域电商人才引进,提高电商人才素质,激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活力。鼓励优秀电商人才、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参与县域电子商务建设。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宽松的环境,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课题组编写

案例发布:半月谈杂志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