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建筑“活”起来,闽侯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侯文化特色有什么 让古建筑“活”起来,闽侯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让古建筑“活”起来,闽侯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2024-07-16 0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古专家在白头山遗址考察•闽侯文博)

这场抢救性考古发掘行动能够顺利进行,不得不提到闽侯在福州市率先推行的项目选址八部门联审机制。“为落实文物优先,我们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线落图,将文物纳入八部门联审。”闽侯县文体旅局局长林升告诉记者,在审批闽侯二桥项目时,发现一处匝道设计涉及白头山遗址。为保护遗址,项目方随即调整方案,避开遗址核心区域重新设计。

2018年以来,闽侯共完成210个项目选址涉及文物保护区审批工作,有效避免因城乡项目建设发展而使文物遭受损毁的现象发生。

闽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3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闽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原则。如今,闽侯已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规划中,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同城乡建设开发过程结合起来,做到在源头保护,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在闽侯上街镇,重点项目省委党校新校区建设中,项目方让出120亩土地,作为赤塘山遗址的遗址公园。这一主动保护举措被传为佳话。

“省委党校新校区项目地块审批早在八部门联审机制启动之前,是省市重点项目。”林升说,在该项目建设中发现项目涉及文物点赤塘山遗址后,县里积极与项目方沟通,很快达成保护共识。

▲(赤塘山遗址考古出土的商代晚期器具)

除了主动出让土地作为遗址公园外,项目方还投入200多万元进行考古发掘、墓壁保护。在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下,去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组队,开展了赤塘山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为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珍贵资料。

像这样的重点项目让路文物保护的案例,在闽侯还有很多。各个项目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尽管项目变更、调整要增加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建设周期也会延迟,但为了文物保护,一切都值得。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上到下贯彻传达,成为所有项目建设中的共识。”闽侯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闽侯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县长为常务副主任,各相关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主要成员,文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永奋永襄厝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在闽侯白沙镇新坡村,村党支部书记江爱盛介绍起古厝来,头头是道。

▲(白沙永奋永襄厝•陈建鋆/摄)

走进这座几百年的古厝,一个个彩绘、灰塑、雕刻神态生动,门窗与格扇中雕饰着的鱼、虾、蟹、蚌等水生物图案,更透露着新坡“海洋文化”的浓郁气息。此前,古厝《中国厅堂》的编著者——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在参观古厝时发出“要看厅堂,就要看新坡厅堂”感叹。

“2006年村里就组建了古厝管理委员会,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保护协会,大家都想出份力。”江爱盛说,古厝是村里的宝贝,更是村民的乡愁,游子逢年过节都会带着子孙回到这里。

▲(白沙永奋永襄厝•陈建鋆/摄)

为深入挖掘永奋永襄厝历史价值,此前闽侯县出资对古厝进行抢救性修复。“漏水的地方都补好了,还配齐了消防器材,电线也全部套管改造,白蚁防治也在进行中。”江爱盛告诉记者,经过修复的古厝更美了,知名度更高了,如今村里几乎人人都能讲述古厝故事。

保护文物的情怀不仅村里有,闽侯大地处处可见。2016年,受台风袭击,山洪冲毁了县内5座古廊桥。为找回散落的廊桥构件,闽侯人沿着河、绕着溪,步行找寻了几天几夜。“我们最远走到连江县,终于将大部分主要构件找回。大家都高兴极了,回来时沉浸在喜悦中,都忘记了疲劳。”说起当年辛苦奔波之旅,闽侯县博物馆负责人周丕铧感慨万分。如今,这些古廊桥正在被修复保护。

▲(上街大本厝•林若野/摄)

2017年以来,闽侯大手笔投入保护文物,安排常规文物修缮经费和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经费3650万元,开展了永奋永襄厝、大本厝等文物异地保护及修缮工作。

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才能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和动力。

▲(白沙林柄李宅•陈建鋆/摄)

在白沙镇林柄村,古厝李宅里热闹非凡,这里正在打造“书院”空间。闽侯县乡村振兴促进会秘书长王晓岚介绍,当地将把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厝定位为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的地方,并结合共享概念,开展国学活动,为村民、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

▲(闽侯县工作人员在白沙镇林柄李宅,研究书院空间打造工作•陈建鋆/摄)

在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4座老宅从竹岐乡春风村“风尘仆仆”而来。“春风村因闽侯二桥建设征迁,涉及多座老宅,虽然都未列入文物点及历史建筑名录,但我们也尽最大努力保护修复。”林升说,这几座老宅都饱含闽侯人的奋斗传奇故事,如今“大费周章”迁建到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旨在让古代建筑焕发新生。

▲(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竹岐乡春风村4座老宅的情况,以便原样搬迁重建•海峡都市报)

▲(施工队修旧如旧,针对无法使用的木构件,工人按原件打磨替代件•海峡都市报)

在闽侯县博物馆,互动彩屏、裸眼3D、全息投影、VR体验区、5K沉浸室等高科技应用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为人们了解闽侯的历史提供了全新体验。自2月开馆至今,博物馆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的最大客流量超过6000人次。

▲(闽侯县博物馆展品丰富生动•马俊杰/摄)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在智能化上下功夫,做到所有文物智能化在线实时管理,杜绝破坏现象。”林升说,今年他们拟推出5座古厝让社会“认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同时,今年起,闽侯将推出一年一专题文物修复工作,用若干年时间将全县文物全面修复保护起来。

福州日报 谢星星

通讯员 陈建鋆 张存金/文

编辑:倪心昕 张敏 陈秀云 宋桂瑱

校对:苏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