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6】第七章第五节:问题解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问题解决的类型等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嘛对吗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6】第七章第五节:问题解决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6】第七章第五节:问题解决

2024-07-09 2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知识点如下——

第七章 思维

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A.什么是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书上定义——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阐释——

模型:“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general problem solver model)”

人物:纽威尔和西蒙

来源: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概念:“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内容: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B.问题的种类

a.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

界定清晰的问题(well defined problem)——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目标状态(goal state)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模糊的问题(ill defined problem)——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b.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根据在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在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non-adversary problem)——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c.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根据在解决问题时,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

语义丰富的问题(semantically rich problems)——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语义贫乏的问题(semantically impoverished problems)——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位置——大脑皮层额叶对问题解决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阐释——

额叶与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及皮层下组织具有紧密的联系;

由大脑皮层其他部位加工过的信息,都要传递到额叶进行更复杂的加工;

信息编制成行为的程序,进而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和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组成:作用——

背侧前额叶:观念形成、注意分配、计划制定、目标的确立和执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损伤这一区域会导致人的计划性减弱、分心、工作记忆受损;

腹侧前额叶:判断和决策有关。

实验一——

人物:罗劲等人

内容: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的脑机制

过程:采用谜语作为实验材料,在被试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谜语的答案引发顿悟;

结果:人脑在顿悟过程中有广泛的脑区被激活,包括——双侧的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扣带前回,双侧的颞上回、颞下回,楔前叶,海马等。

 

实验二——

人物:邱江等人;

发现:顿悟发生时激活了楔前叶、左侧的额中回和额下回、枕下回和小脑等脑区;

观点: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与新异连结的形成和思维定势的打破有关。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作用——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分类——

人物:纽威尔和西蒙

观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A.算法(algorithm)

No.1:什么是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

书上定义——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优点: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

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种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有时费时费力;

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是无效的。

 

B.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

No.2:什么是启发法?

书上定义——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优点——省时省力。

缺点——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常见类型——

a.手段-目的分析(mean-end analysis)

定义: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基本步骤——

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和操作;

实现子目标;

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汉诺(Hanio)塔问题——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3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b.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

定义: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适用范围:更适合于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c.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

定义: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a.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

专家与新手相比,记忆存储的信息量大,存储的熟悉的棋局模式多,这些差别决定了专家与新手棋艺水平的差别。

b.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专家与新手不仅在知识的数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知识的组织方式上也存在差别;专家的知识是按层次结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这种组织方式是专家长期解题经验积累的结果。

 

B.无关信息的影响——

在问题解决中,有些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人们容易受到这种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C.问题表征的方式——

问题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D.定势(set)——

定义: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积极作用: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

消极作用: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E.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定义: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前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影响: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F.动机和情绪——

动机与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情绪与问题解决——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G.人际关系——

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五、创造性和想象

A.什么是创造性(creativity)

书上定义——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B.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a.想象(imagination)——

|.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定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性质: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基本特点——

形象性:根据别人的介绍,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

新颖性: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作用——

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

代替作用: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过程——

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

 

综合形式——

黏合: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和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因此创造性更高。

 

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观点——

人物:吉尔福特

分类: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发散思维——

人物:吉尔福特

测试:发散生成测验(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

项目——

流畅性(fluency):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项目,亦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变通性(flexibility):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创造性高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非常规用途测验(unusual uses test):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个物体的用途,通过说出物品用途的维度来衡量发散思维的特点。

独特点(originality):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命题测试》:提出一段故事情节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意思给予一个适当的题目,题目越新奇越好。

 

辐合思维——

作用: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利用辐合思维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c.远距离联想(remote association)能力

定义: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

测试——

人物:梅德尼克等人

名称: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ion test)

过程:给每个被试呈现由三个词或短语组成的测验项目,要求被试说出第四个词,和已呈现的三个词或短语联系起来;

结论:远距离联想能力能有效策测量人的创造性;

局限性:远距离联想分数与创造性只有较低的相关——仅仅用远距离联想分数策略创造性是不够的。

 

d.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坚持性

自信心

意志力

责任感

勤奋

热情

善于想象

兴趣广泛

独立性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