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访谈│潜心科研气象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镶黄旗宝贵拉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访谈│潜心科研气象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访谈│潜心科研气象人

2023-12-03 2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对科学家精神做出了全面概括。

气象部门是科技型部门,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无论是大气运动机理研究这类基础科学,还是预报预测、防灾减灾等应用科学,亦或是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气象科学信息传播,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内蒙古气象部门推出气象科技工作者专题访谈,聆听他们潜心气象科研工作的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白美兰:

求真务实 潜心探究气候及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影响的机理

白美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二级正研,南京气象学院气候学专业理学学士,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硕士。2006年11月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2021年10月被聘为二级正研。

图:白美兰在自治区气候中心会议室接受专访 摄影/付铭

37年以来,白美兰一直在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气候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辨识及区划评估、城市规划以及大型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名优特农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评价、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等方面研究及业务服务等工作。她还是“全区首批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组专家、内蒙古气象灾害防御专家组组长,获各类科技奖励和业务表彰13次。2000年以来,她主持和骨干参加完成各类科研及业务建设项目53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及业务建设项目27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大量科研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得到应用,并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解决了制约气候业务发展的技术难题。

谈到从事科研工作的日常工作状态,白美兰笑谈,“我的日常就是用热情的态度,潜心基础业务”。从刚参加工作时从气象观测记录报表上资料手工抄录、分析、统计、制表等等到目前现代化的气象信息调取、统计分析,白美兰熟知全区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应对措施,她善于总结凝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相关的科研内容、热点、新观点新技术,她都摘录到自己的学习文件夹中。

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白美兰认为,作为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她能够感受到祖国的日新月异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因此,爱国精神是气象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严谨认真、唯实唯真是科技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对于她自己来说,潜心探究气候及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影响的机理,揭示出高影响区域的风险特征,切实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她本人对科学家精神的坚持和践行。

作为一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白美兰对年轻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寄语道:内蒙古气象事业经过几代气象人70余年的奉献和积累,走到今天,迎来了更大发展空间。在当今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天气气候“异常为常态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抓住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响应时代的召唤,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岗位深入思考做什么、怎么做,敢下“苦功夫”、做只争朝夕、莫负韶华的奋进者,上下求索的开拓者,舍我其谁的奉献者。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白美兰也有自己的坚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气气候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更为深入,尤其是一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涝、雷电、干旱、低温、高温、霜冻、雪灾等,对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工程建设、道路交通、旅游、未来规划设计等等决策影响较大,而每个领域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及影响程度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气象科研人员针对不同领域及需求不断地学习探索,找出影响的关键性因子及适宜性及风险性的指标,创新性地完成能满足各行业的服务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因灾而造成的损失,减轻或规避气象灾害的风险。(整理:王祯晗、付铭)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姜学恭:

做内蒙古地区数值预报和沙尘暴科研领域的拓荒者

姜学恭,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二级正研,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象专业在职学习,工作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相继从事天气预报、预报技术开发、数值预报及技术开发等工作。

图:姜学恭在办公室接受专访 摄影/高菲

姜学恭曾是一名天气预报员,先后从事短期天气预报、预报技术开发、中期预报把关、数值预报等工作,在完成日常预报业务工作的同时,他倾力科研工作,先后牵头建立了自治区沙尘暴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和数值预报创新团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在研1项;主持(联合)完成行业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加完成行业专项2项。在各级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6篇,包括SCI 2篇,核心期刊18篇。通信作者核心期刊2篇。出版论著4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3次获得中国气象局西部年轻人才津贴,并获得“西部优秀气象青年”称号,2021年,他获评“全国气象工作先进个人”,同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

严谨、诚信、求真、淡泊。这是姜学恭的科研治学理念,在他的科研之路中,在数值预报和沙尘暴科研领域中深耕、拓荒,完成了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预报基础业务能力,他相继研发Q矢量强降水预报,内蒙古夏季降水概率预报,内蒙古旗县精细化预报系统等客观预报系统。为日常预报业务工作提供参考产品,有效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在自治区数值预报业务领域开展了开创性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建立了MM5、GRAPES-Meso、GRAPES-Dust、人影微物理、WRF-Chem等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这些成果不仅为预报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产品,还在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及神舟系列飞船返回等重大活动保障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起沙尘暴研究,并不是那么善于表达自己的姜学恭话匣子立刻打开了,从他的言语中便可感知他在沙尘暴领域所长期倾注的心血。

姜学恭先后主持沙尘暴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首次提出“混合层”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层结特征,其不仅出现在沙尘暴前,也在沙尘暴持续期间长时间维持;针对地形影响沙尘暴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东亚大地形和主要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沙尘远距离传输模型,成果对于沙尘暴研究、沙尘暴业务预报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此外,他的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研究,构建了冷锋、蒙古气旋、高压底部型沙尘暴天气学概念模型,研究成果丰富了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成果,提升了内蒙古沙尘暴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具有重要的业务、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

每天上班,姜学恭有几项必须完成的固定动作,第一,就是通过MICAPS调阅最新的天气时空信息、预报数据、监测信息等,及时了解目前天气,跟踪天气进展,这也是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除此之外,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浏览最新的科技文献,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

谈到科学家精神,姜学恭感受颇深,他说“科学家精神强调创新,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就要敢为人先,要敢于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尝试新方法、新技术,不畏挫折、不怕失败,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他多年的科研经历,也在践行这一点。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科学就是求真的过程,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对待科学问题,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盲从、不迷信,坚信科学观点来自科学的验证。

到科学的进步、重大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姜学恭认为,培养新人就是自身科研活动的延续,因此,他先后牵头成立自治区沙尘暴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自治区数值预报创新团队,并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凝聚力量推动科研,两个团队均获得国自然等项目资助,团队的多名技术人才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在广阔舞台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姜学恭对年轻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寄语道:作为气象科研工作者,要能够沉下心来,要有下“数十年磨一剑”苦功夫的精神和心理准备,不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工作更加深入,也更有价值。另外,不要让科研工作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绑架,要还科学“求真”的本来面目,做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

在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影响趋于严重,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姜学恭将继续利用自己在数值预报和沙尘暴研究领域的科研积累,指导和带领团队成员应用数值预报和沙尘暴领域科研成果推动预报服务业务能力提升, 特别是着力于综合应用遥感监测、外场实地观测、多部门资料应用等手段提升沙尘、雾霾数值预报及环境预报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在预报服务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整理:王祯晗、高菲)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李兴华:

矢志不渝,深耕科研为气象

图:李兴华在办公室接受专访 摄影/刘鹏飞

李兴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工作后相继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报、生态气象、畜牧气象、专业气象、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等服务、研究和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李兴华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院长,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倾力科研工作,多年来主持项目15项,参加21项;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应用二等奖、内蒙古科学技术三等奖和中国草学会2019-2020年度草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获内蒙古气象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7篇,1篇论文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领域TOP20(1);主编和参编著作5部;主持气象服务和教育培训等发展规划5项;10期服务材料获得领导批示。他还是气象部门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和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获得者,并先后5次被评为内蒙古生态气象服务和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李兴华说“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业务工作,科研最终的落脚点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一直以来,他的科研思路来自日常工作,他的科研成果也被应用到气象工作中。他主持开发的“内蒙古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系统”被应用于自治区本级、全区10个盟市气象局,建立的内蒙古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和制作的服务产品,支撑了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空气质量预报业务,构建的牧草高度线性预报模型,草畜平衡监测预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气象服务中。

对于科学家精神,李兴华认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投身于科研工作的动力,通过研究,让科研成果在气象服务中发挥价值,这才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础,李兴华回忆,他是从1998年开始从事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短、中、长期预报产品的制作的,工作之初,纸质材料短缺,科研经费有限,他就自主学习编程,加班变为常态,成功开发了森林草原短期和5日滚动预报系统,满足了当时的业务需求。科研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李兴华长期坚守着他内心的执着,将爱国、奉献、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书写在了气象服务工作中。

作为一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兴华对年轻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寄语道:气象高质量发展需要青年一代气象科技者推动,青年人首先要有爱国精神,发现气象服务的需求,立足岗位,思考自己能为气象服务工作做什么,其次要有践行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摒弃“负能量”,深入、潜心推进科研工作。科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团队合作,希望气象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效益,凝聚力量,推动气象科研迈上新台阶。

对于下一步研究方向,李兴华有着自己的坚持,随着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更为精细化的森林草原火灾火险等级预报、预测和预警系统,更好地推动气象服务业务,他将继续带领科研团队,着力于森林草原火灾火险等级研究,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火险等级预报能力,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整理:刘鹏飞)

责任编辑:袁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