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pdf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钩编技艺名师严群芳 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pdf

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pdf

2024-07-16 2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pdf(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百 科辽字塑辆第2期(总184期)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郑攀(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以传统钩编技艺为例,在分析其传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承环境、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 学手段、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探索非遗钩编项目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路径。【关键词】非遗;钩编技艺;高校教学;传承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671-3389(2023)0 2-1 0 1-0 2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T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 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2、和教材体系,鼓励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而高校作为学校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 人才培养、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的重任,是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良好平台。传统钩编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技术价值,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无尽宝藏,将其融入 高校教育教学中,既是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和发 展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又可以丰富高校课程体系,促进 高校特色办学,培养大学生非遗的保护意识以及传承

3、创新能力。一、传统钩编技艺的传承现状1.价值认知不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些非遗申报单位虽然积极 开展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但其传承工作的开展并不 深入,甚至未进行实质性的传承工作。同时一些社会大 众未看到钩编技艺蕴含的文化,而主观、片面地认为传 统钩编技艺就是妇女们工作之余的女红作业,针针线 线,织织补补,而正是这种“不高端、不入流”的认知限 制和阻碍了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步伐。随着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但 是由于经验不足,多采用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并未 实地体验、实践参与,导致学生对传统钩编技艺了解不 足,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钩编艺术的传承重视不够。2.课堂

4、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有些高校引入了钩编技艺课程,但传承和教学 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俪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目 前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的传承成效初显,河南科技学 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 高校都开设了传统钩编技艺相关课程,如河南科技学院 开设的传统钩编技艺课程,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 院手工编织,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针织服装设 计等。但是这些课程仅以一门课程或者一门相关课程 的形式独立开设,并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传承影响力仍 然有限。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高校传统钩编技艺相关 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技艺、轻创意”的 问题。教学方式传统,多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在

5、传统教 室进行理论学习或作业练习,不能充分获得非遗技能的 实践体验,缺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3.钩编产品创新不足,市场萎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时尚 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越来越青睐。而目前市场上 钩编产品多以服装、鞋帽、毯子、抱枕、装饰花朵等的传 统款式出现,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严重,设计上缺乏 创意,没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逐渐与现代人们的审美 要求和需求脱节2。同时由于钩编技艺是纯手工工艺,工序多、耗时长,生产效率低,产品价格也相对较高,导 致消费者购买欲望不高,市场销量低,最终导致从事钩 编的艺人越来越少,优秀产品越来越少,势必影响钩编 技艺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6、。二、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传承的探索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钩编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 属性和价值,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及传承单位等应加大 宣传力度,适时开展一些传统的钩编技艺活动,增强民 众文化认同感和认知度,让传统钩编技艺走进人们的 生活。高校层面可以积极组织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大力 推进传统钩编技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运用校园公众 号、广播站、抖音等传统或现代的媒介对非遗文化艺术 进行宣传,开展传统手工钩编作品展览等,积极打造浓 郁的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的氛围,拓宽非遗文化和钩编 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播途径,增进同学们对非遗文化艺 101第2期(总184期)辽字

7、塑辆百 科术、钩编技艺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钩编技艺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形成自主保护与传承技艺的意识叫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统钩编技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既需要有熟练 的钩编专业技能,又需要具有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 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构建校内专 业师资和校外传承人师资融合的双师团队。一方面有计 划地对校内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业务能力,提升其对钩编技艺的传承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邀请 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具有资质的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口 传心授,与校内导师形成融合教学的传承模式。(2)革新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探寻非遗文化与

8、高校教育课程 内容的结合点,构建非遗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专业教 育与通识教育贯通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需要,结 合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可以增设与传统钩编 技艺相关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专业类课程。如河南科 技学院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传统钩编技艺和服装专 业课程编织技法与工艺、编织技法实训课程。可继 续结合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科特点,在现有培养方案 的基础上,穿插设置传统钩编技艺课程及内容模块,如 设计构成、纤维手作艺术、服饰图案设计等课 程,并配套建立更新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案等 教学资源,进_步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特色。(3)优化课程内容高校可根据所处地域的特色,深挖地域文化精髓元

9、素并融入课程的内容中,开发特色课程。如河南地处中 原腹地,文化底蕴深厚,可挖掘素材颇多。河南高校可 立足中原特色、河南文化,将课程结构与河南本地文化 相结合,充分利用河南汴绣、木版年画、剪纸等不同题 材的文化内涵,结合传统钩编技艺,优化课程内容,创 新作品形式,让学生们在动手创作实践中感受本土民 族艺术,延续地域文化,锻炼手工技能,促进传统钩编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4)更新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互联网+学习平台 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合理设计线上+线下、课前预习+课中研学+课后拓 展的全过程教学活动,增强学习趣味。同时建设传统钩 编技艺慕课、微课,

10、扩大传统钩编技艺课程的覆盖面。如河南科技学院开设的在线精品课程传统钩编技 艺,自2020年课程建成,先后上线超星学习通和中国 大学MOOC网,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受众对象由服装 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扩大到全校学生、社会 大众,累积7000余人。(5)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在高校传承传统钩编技艺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拓展非遗文化的 传承方式。“请进来”就是请传承人进课堂,创造传承人 与师生面对面创作、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直 观地感受到传统钩编技艺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刻地认 识非遗文化的独特性,提升知识认知,增强对传统钩编 技艺传承的情感和兴趣。采用田野调查

11、、非遗采风、钩编作品展、博览会等“走出去”的教学形式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能够沉浸 式感受传统钩编技艺的生存环境、艺术魅力,了解传统 钩编技艺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体验非遗之美,体会 钩编艺人的造物理念、艺术思维,积累创作素材,拓宽 艺术视野。并通过亲身参与钩编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钩编技艺的工艺和技法,为技艺传承奠定基础。(6)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组建由传统钩编技艺传承人、校内教师、企业设计 师、学生组成的传统钩编技艺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 托,搭建钩编实践实训平台,在为学生提供钩编实践场 所并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钩编作品的 创新和研发。此外,高校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另

12、一个重要的钩编技艺传承空间,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好 这一空间,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让传统钩编技 艺进入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宣传传 统钩编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传承基 础。同时充分利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 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钩编技艺传承实践 团队,开展调研、交流、学习钩编技艺等活动,让学生进 行“社会课堂”实践。三、结语传统钩编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 文化遗产,将传统钩编技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结合 专业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革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 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和掌握钩编 技艺,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

13、与优秀非遗技艺传 承的热情,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社 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基金项目:1.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 KL-20 22-1942););2.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一流本科课程传统钩编技艺;3.河南科技学院课程思 政样板课程项目21 S Z。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 陈蕾,宋婉玲.编织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一以钩编 艺术为例JJ.天工,2021,(09):):38-40.3 杨瑾瑜,杨伯堆.高校艺术教育对非遗文化传承 与创新的路径研究J.艺术生活,2022,(02):65-70.10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