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馆走出特色品牌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遂宁市文化馆内设机构 四川文化馆走出特色品牌之路

四川文化馆走出特色品牌之路

2023-07-07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张惠美 通讯员邓华南报道: “文化馆担负着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辅导群众的基层文化任务,是连接群众与党的文化政策,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与纽带,是新时期传播先进文化的群众载体,承担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职责。”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在近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强调,“文化馆要从‘文化民生’的高度保障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从服务对象、服务空间和服务载体3个维度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4年,弹指一挥间。从2007年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至今,四川文化馆建设历经“5·12”地震的重重磨难,经受住了资金不足、队伍匮乏等多重考验,紧紧围绕“三个着力方位”,即全方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方位升级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全方位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了文化馆基础设施“大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大丰收”,群众文化活动“大拓展”,文化队伍建设“大提升”,创造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馆建设经验。

    政府助推文化馆事业发展

    四川曾被视为文化馆事业发展的“落后地区”。200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后,四川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文化意识,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省长蒋巨峰亲自深入省文化馆专题调研,并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彰显了政府搞好文化馆建设的文化自觉。

    几年来,四川一批新馆相继落成,一些无馆舍馆有了馆舍,一些差馆变为好馆。目前,遂宁市文化馆面积达8698平方米,德阳市旌阳区文化馆面积达6446平方米。上次文化馆评估时还没有馆舍的欠发达地区资阳、革命老区巴中,目前文化馆新馆面积都在4000平方米以上。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人均财政拨款达到了16元。地处秦巴山区的南江县文化馆新馆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馆内设备总价值达280余万元,2010年财政拨款更是达210万元。彭州市文化馆面积达6000平米,还配有标准化剧场……

    以评促建,文化馆评估出新招、上台阶。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工作中,四川省出台的文化馆评估定级与文明城市、财政经费等挂钩的创新政策发挥了调控作用,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参评积极性。各市州县形成了常委、宣传部长亲自抓,分管市长具体落实,县委书记现场办公的良好态势,文化馆设施、编制、经费、设备等实际问题得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文化馆事业发展。

    免费服务,“文化大餐”惠及全民。四川省文化厅与四川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关于推进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协调联动制度、公示制度等五大保障体系,明确提出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文化部门根据乡镇工作情况据实安排。

    灾后重建,文化馆硬件设施跨越20年。“5·12”地震后,四川省文化厅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多方争取,密切跟进,将3677个文化项目87亿元的投入写进了国家规划,超过了四川60多年来所有文化投资总和。8亿元重建资金,使四川省的40个市(县、区)文化馆新馆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

    品牌活动闪耀城乡舞台

    四川文化人喜欢不断探索,善于打开思路,形成了一馆一特色一品牌的百花园:“文化列车”“巴蜀讲坛”等常态性群文活动精彩纷呈,有特色,有气派,成为四川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在全国首创免费市民艺术学校,在群众文化领域已然形成了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宜宾市实现了“一县一馆一团”全覆盖的文化馆服务模式和“馆团合一、一团两制”“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模式,把文化送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全省免费服务的新典范;南充市文化馆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嘉陵江文化”核心文化品牌,创建了嘉陵江大讲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等“嘉陵江文化”系列文化活动;西昌市文化馆开放性办馆,筹建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共建网”,建立起“文化服务超市”……

    文化馆品牌不断涌现,吸引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蓬勃开展。泸县文化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将97支农民演艺队2000余个农民演员整合起来,变散兵游勇为抱团出战,招牌更响,市场更广,从泸州辐射到了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去年演出收入超过3000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还带动了他们致富,并繁荣了地方文化。

    今年6月,泸县农民演艺网还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免费把农民演员送到高等学府集中培训;开展了“走进新农村”等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动,仅“激情广场大家乐”就演出70余场,保证了每位村民每年能免费看上20场文艺表演。

    基层文化亮点纷呈

    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细胞”,系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四川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趋势下,各地也制定了很多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逐步形成“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文化触角延伸到村,全面建成了“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乡镇综合文化站不断实现“内核升级”,如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温江区还积极实施“文化扶助工程”积极推进各文化艺术协会、学会、团体与文化站点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使每个镇、街、村、社区都有相应的团体进行对口辅导培训。

    “新市民集中居住区修到哪里,文化社区就建到哪里,特色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是四川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经过多年探索,四川社区文化建设已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社区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的新机制,开创了“目标管理、项目购买”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一个社区一种文化、一个社区一种特色”已逐渐成为四川社区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被称为“客厅工坊”的社区模式正在风行。成都市同德社区打造了成都市第一家社区“国学馆”;锦江区三圣花乡“荷塘月色”“花乡农居”等“五朵金花”既是享誉省内外的农家乐旅游区,又是该区公共文化发展最好的区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要务是人才。利用“请进来教,走下去学”等方法,从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开展文化工作的能力入手,四川着力打造了“五级培训制度”,使四川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培训效应日渐显现。

    4年间,四川文化馆在灾后重建中浴火重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川,“文化民生”的春风,正轻抚蜀乡大地,滋养着百姓的幸福生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