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从大山深处走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通江县董溪乡撤了 通江:从大山深处走来

通江:从大山深处走来

2024-07-05 0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巴万高速建成通车,通江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 马亚坪摄

4月的通江,花木葱茏,放眼望去,绵延的群山被翠绿的新叶装点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天早上7点过,55岁的李国芝便忙着前往银耳棚点植菌种。按照去年银耳收入15000元计算,加上家里的10多头山羊、近10亩土豆、玉米,加上老伴在附近务工,今年他家的收入有望超过10万元。

李国芝是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骡马村(原柳林村)的一名脱贫户,2014年因妻子身体残疾,4位老人需要赡养,他被列为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他曾利用附近闲置的土地栽种土豆,但到了土豆成熟季节,却因不通公路,大量土豆烂在地里。而今,他不用担心了,道路通到家门口,骑车到镇上只需 30分钟。2017年,他从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聚居点,今年年初,他还新购置了一辆8000多元的摩托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通江县,像李国芝这样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成功摆脱贫困的故事数不胜数。据统计,通江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395元提高至2020年的9258元,通江县15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644户11357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在几年前,通江县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交通、地理等条件限制,当时户籍人口逾80万人的通江,贫困发生率高达17.4%。(白川东)

搬开 挡在脱贫路上的“三座大山”

通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条件十分落后。“通江不通”,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直至2019年12月10日,巴(中)万(源)高速巴中至通江段正式贯通,通江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

巍峨的群山,不仅阻挡了通江通往外界的通道,也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加之医疗、教育、水电等配套设施滞后,要实现弯道超车十分艰难。交通不畅、思维滞后、底子薄弱,犹如“三座大山”挡在了通江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怎么办?本着“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通江县委、县政府迅速掀起了第三轮交通大会战,把构建内联外畅的交通格局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来抓。脱贫攻坚以来,壁州大道、小魏路、沙洪路、通洗路,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一张张路网不断细化。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通江县共实施交通重点项目41个,完成投资91.76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建成公路里程逾3000公里,实现了100%的建制乡镇通油路(硬化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车。“出门水泥路,抬脚有车坐”,这是如今通江人出行的写照。

“以前‘等靠要’,现在自己要去挣。”2016年,通江县董溪乡尖场坝村村民朱国发因生猪养殖搞得好,拿到两万元左右的奖励,如今他已发展起存栏百余头生猪的小型养殖场。

为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通江县除推行乡贤文化,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举行“脱贫之星、孝道之星、致富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正视贫困、坚定信心外,还创新推出了“增量奖补法”,真正促使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弥补底子薄弱问题,通江县加大了扶贫资金的整合利用力度,并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2014年以来,通江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00亿元,累计回引返乡创业人员3400余人,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820多家,有效带动就业3万多人,其中贫困户近万人。通江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10部门确定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寻找 摆脱贫困的“三色良方”

“我们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以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告慰革命先烈!”2017年6月,通江县领导班子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烈士墓碑前立下了铿锵誓言。而这场誓师大会,也吹响了通江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通江将通江县划定为33个战区,33名县级领导挂帅出任战区指挥长,1795名干部组成525个驻村工作队,奔赴脱贫攻坚一线脱产驻村开展帮扶工作,通江县1.5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3万余户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与广大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向荣浩、刘彬国等100多名干部职工在一线负伤,蒲鹏、伏义美等13名干部职工为脱贫攻坚献出宝贵生命。

除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革命底色,通江也是一块生态资源丰富的绿色沃土。北纬31°、森林覆盖率达64.97%、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通江县……依托良好的绿色自然资源,通江在脱贫产业布局中,因地制宜规划实施了以北部干果、南部养殖、大通江河茶叶、小通江河食用菌、中部青花椒和中药材为重点的全域阶梯级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三五”以来,通江累计发展通江银耳(食用菌)3.5万亩,茶叶14.97万亩,中药材14.2万亩、核桃15.9万亩,青花椒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8万亩,优质粮油种植面积153万亩,年出栏牛8.5万头、猪76万头、羊24.6万只、家禽500万只,5.6万余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发展增收脱贫。

2020年10月30日,县域电商发展论坛在通江召开,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相关负责人以及阿里巴巴、浙江赶街等企业代表出席,并对通江创新实践“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的电商扶贫通江模式给予了点赞。截至2020年9月底,通江依托电商扶贫,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85亿元、线下销售4.5亿元,带动4.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在通江,类似这样的特色扶贫模式还有许多。创新“四定”机制,改造农村危旧住房;实施“增量奖补法”,助力产业扶贫;组建女子攻坚队、民风超市、道德银行,培育文明乡风……通过不断探索尝试,通江总结出“通江脱贫攻坚十大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加快了通江脱贫攻坚进程,同时也赋予了通江群众持续增收的广阔前景。

实现 百姓生活的“三个转变”

“我这个房子145平方米,按人均2.5万元领取国家补助,我自己只花了2000多元,便从老家搬到了这个地方。”通江县空山镇青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冯相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楼”,曾经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如今也摇身变成了美丽宜居的示范村。

“十三五”以来,通江县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坯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地灾避让搬迁等多种政策,采取建、改、保、拆等多种手段,累计改造四类人员危房22332户,改造一般危房40000余户,保障了25万农村住房困难人口住房安全。

春日的暖阳透过树梢,洒在烟溪镇苏家坪村成片的茶园里,美如画卷,脱贫户毛晓芹挎着竹篓,双手上下翻飞,熟练地将一片片嫩芽放进背篓。曾经为了生计外出务工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按照一天采摘2斤,每斤70元算,一个月下来,她能收入4000多元。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以来,通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落地了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攻克了一座又一座贫困堡垒,解决了一道又一道发展难题。据统计,通江先后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10亿元、工业产业扶贫资金3.9亿元、旅游扶贫资金3亿元、教育扶贫资金12.8亿元,有力助推群众脱贫奔康。

干净明亮的厨房、整洁卫生的地面、摆放整齐的农具……通江县兴隆镇白云村村民李春郭因家庭环境卫生做得好,被评为村里的“文明家庭”“先进标兵”。通过教育引导和评比活动,村民们也告别了起床被子一蹬,脸不洗、牙不刷就出门等不良习惯。

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到如今的内联外畅,从曾经的低矮土坯房到如今的美丽新农村……大山深处的通江正阔步向前,在脱贫致富和接续乡村振兴的路上加速奔跑。

在通江境内,一条新建高速——镇广高速正加紧建设,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横跨群山,不断向前延伸。这条高速路将和巴万高速一起形成通江县南北、东西双向的快速交通通道,“通江不通”将成为历史,通江也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4月22日T053版)

作者/来源:市场周刊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