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语与日语辅音的发音差异(送气音与清浊音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口诀 探究汉语与日语辅音的发音差异(送气音与清浊音对比)

探究汉语与日语辅音的发音差异(送气音与清浊音对比)

2024-07-09 1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p主上个号被封了,刚刚打赢复活赛,把上个号的专栏内容粘过来记录一下

本来写的是带学生写作的科普文章,结果发现这种科普显然是没人可以看懂的。不如在这里留个记录。本文主要讲的是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辅音“送气”与否的差别。大致根据我的理解写成,可能会有不严谨的地方或者谬误。

个人认为辅音的送气问题应该是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学习的一个难点。然鹅有些教材上并没有介绍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日语发音学习中缺失的一环,需要自学者自己去了解。本文为简单起见避免提及音位学以及相关的内容,只简单介绍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相关知识,也许会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在如今开放的世界,我们“00后”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受到日本流行音乐以及二次元文化潮流的影响,我对日语一度非常着迷。然而,苦于没有明师指导,并且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较深,我在学习过程中曾产生过很多困惑,其中就包括日语和汉语迥然不同的辅音发音特点。在这里,我将通过这些困惑和经验一步步探究中日语言中关于辅音发音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反映出的中日语言本质区别。

刚刚接触日语时,在我这样的初学者看来,日语和汉语发音之间的差异似乎很“小”:与中文相比,日语中的元音仅仅只有“a”,“i”,“u”,“e”,“o”五个,辅音也都在汉语中出现过。单从书面上看来,除去少量独有的发音(比如拗音),日语在发音这方面更像是汉语的一个“子集”,几乎所有的发音都可以在汉语中找到。但自从跳出书本而去接触一些音频资料时,我渐渐发现,日语一些辅音的发音和我设想的结果并不相符,下面我将举出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

初次接触的我只能笼统的了解到,在日语的标准中,辅音分为清音和浊音,这一点和英语非常类似。比如,辅音/t/对应的浊音是/d/,辅音/t/与元音/o/结合为/to/(平假名写作と),和汉语中“陶”的发音是相同的。相应的,/to/如果变为浊音/do/(平假名写作ど),他的发音和汉语中“刀”的发音是相同的。这一点用汉语思维去理解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在小学学拼音的时候,/t/和/d/也是经常语文老师拿来做对比的两个相近的辅音。但是,这里的清音和浊音具体是如何定义的?由于对“清浊音”的细节不甚了解,很快我就在实际的应用中遇到了理解障碍。比如,被许多中国人熟知的日语“谢谢”,平假名表示为“ありがとう”,发音与汉语“阿里嘎多”相近。但按照日语中的规定,此处的发音应该和“阿里嘎托”类似才对,毕竟此处是“と”而不是“ど”,应该发清音/to/,而不是/do/这个浊音。为什么实际和理论出现了偏差呢?由于没有任何内行的指导,我猜测这里改发浊音可能是因为日语中的某些“特殊搭配”。带着这样的理论,我又去验证了好几个类似的日语词。但令人失望的是,我的这种假设完全不能做出统一的解释:例如,在“全てを奪った”中,“て”浊化了,在“お元気ですか?”中“か”浊化了,但在别的地方就没有浊化。更可笑的是,日语中表示“我”的词“わたし”,其中“た”在我听来,有些时候像/ta/,有些时候却像/da/。这混乱的发音让我一头雾水,难道在日语中,像/t/和/d/这样的清浊辅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弄清楚汉语日语中辅音到底有什么区别,我查阅了与汉语和日语发音相关的专业书籍,经过系统地学习后才发现,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日语发音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中日在辅音发音的方法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汉语不同的是,日语辅音并不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而只区分“清音”和“浊音”。

在讨论日语辅音发音规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介绍什么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所谓“送气音”,就是在发声时需要从口腔中向外明显吐气的辅音。比如辅音/t/,大家可以尝试发出这个辅音时,你首先需要在口腔中短暂蓄气,之后在发音时将这股气流送出,这样才能发出一个完整的/t/音;相比而言,/d/在发音时就不需要在口腔中蓄气并送气,所以被称为“不送气音”。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是汉语中辅音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在学习汉语时,虽然我们不一定专门区分过“送气”与否的问题,但在我们发音的过程中,会主动地把“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区分开来。就像我们会把“偷”和“都”视为不同的发音。可是在日语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日本人在发辅音时完全不考虑“送气”与“不送气”,也就是说,中国人认为的“送气音”/t/和“不送气音”/d/,按日语的标准看来,其实是同一个音!在日语中都用/t/来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在刚才日语“谢谢”的例子中,“ありがとう”会被日本人读作“阿里嘎多”。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读/to/还是/do/,其实都是一个音/to/!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感到十分疑惑:/to/和/do/明显应该是两个读音呀,如果把这两种发音算成一个,那日语中的/do/应该是什么呢?这就要介绍日语中的辅音分类:“清浊对立原则”。在日语以及相当一部分西方语言中(比如英语),辅音都是不区分是否“送气”的,而作为替代,他们的辅音被分为“清音”和“浊音”,主要区别在于声带的振动。所谓“清音”(無声音ーむせいおん),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而“浊音”(有声音ーゆうせいおん)则是通过振动声带来发声的辅音。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很难以理解,毕竟我们的发音实际上是不区分“清浊音”的,大家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在发/t/音时,保持自己的声带不振动;而发/d/音时,要使声带振动来发音,产生一种低沉而浑浊的声音。这就是日本人习惯区分开的“清音”和“浊音”。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日语中不区分“送气音”的原则,大家也可以结合我们从小学习的英语来理解。英语和日语一样,都不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发辅音时是否送气,主要取决于这个辅音前后发音的情况,是为了便于流畅的发音而做出的选择。比如我们学过的单词“study”中的辅音t,在英语音标中标记中/t/,但我们往往会发/d/(按汉语发音习惯标注)这样一个不送气音。这是因为前面的辅音s也是一个送气音,t连接在s后时为保证发音的顺畅,会避免连续送气而导致气流混乱,所以一般会发不送气音,也就是汉语中的/d/,但要注意,这个/d/并不是英语中的“浊音”。许多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将study中t这种发音称为“s后辅音的浊化”,其实这就是不了解英语中不区分“送气”与“不送气”这一原则,将“不送气音”视为“浊音”而产生的谬误。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在发展过程也曾大量地借鉴学习中国的元素,现代日语中大量存在的汉字便是显而易见的证据。曾经有个著名的笑话,据说一个未曾接触过日语的中国人,仅凭日本一篇新闻稿中的汉字部分,就可以大致猜出这篇新闻的内容,相似程度高得令人惊讶。也正是因此,在许多国人看来,既然日语和汉语相似度如此之高,中国人学习日语也应该是易如反掌。然而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在历史上有许多语言学家对日语的起源进行研究,而时至今日,有许多学者都认为日语属于一种单独的语系。“白桂思认为日语属于日本-高句丽语系(即扶余语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认为日本语言和琉球语言可以组成日本语系。有一种假设认为南岛语系、壮侗语族和日本语系可以组成南岛-台语门,即认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也就是说,日语实质上是一种独立发展的语言。虽然在与中国的交流中学习了大量汉字并以此衍生出独有的文字“假名”(日语原本只有读音,引入大量汉字后创造出假名这种文字,“假”就是“借”的意思。),但在早期的读音完全是由日本人在应用中形成的,和汉语有较大的区别。这区别体现在,日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种之一,其发音的关键在于“音素要让发音者能够轻松的发音,减少换气的频率。”正是处于这个原因,日语的辅音并不通过“送气”与否作为区分不同辅音的标准,因为根据辅音位置适当选择是否送气能够帮助发音者减少换气。因此,日语中的一些辅音位于词头时读送气音,位于词中或词尾时通常读不送气音,这是经过数百年应用之后得出的结果。而汉语由于每个字相互独立,本身语速也偏慢,因此辅音发音也就出现了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特点。汉语独特的“送气”与“不送气”对立,让从来不区分此类差异的外国人叫苦不迭,这也让中文成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辅音的差异,反映出的正是两国语言最为本质的区别,也体现出了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

中日两国虽然比邻而居,历来交流频繁,但由于两种语言在早期皆为独立发展,因此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辅音发音上的差异对日语自学者向来是一个难点,但同样是一把深入日语世界的“钥匙”。理解这一差异后,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汉语和日语最本质的区别,对以后的学习必然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一.英汉辅音系统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6(32):192-194.

[2]钱光中,吕家平.日语起源刍议.日语学习与研究[J]. 1986(03):17-21.

[3] 刘慧.日语语音概述及汉、日语发音对比[J].北方经贸. 2009(12):154-15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