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与《格萨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追风者百科图谱 藏戏与《格萨尔》

藏戏与《格萨尔》

2024-01-13 0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舞台藏戏》

色达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

经历数百年的演变,格萨尔藏戏在甘孜藏区发展出:竹庆寺院格萨尔藏戏、色达格萨尔藏戏、马背格萨尔藏戏、现代格萨尔藏剧、格萨尔舞蹈5种戏剧形式。其中,色达格萨尔藏戏、马背格萨尔藏戏、现代格萨尔藏戏不仅已深入民间,而且走向了广阔的世界,受到国际人士的喜爱。随着藏民族对现代戏剧理解的深入,格萨尔藏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

竹庆寺院格萨尔藏戏

[寺院跳神羌姆,是一种宗教祭仪舞。藏戏是具有文学剧本的戏剧,文学剧本在整个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规定了一部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格萨尔乐舞和格萨尔藏戏是两个不同的表演艺术形态,其传播和流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竹庆寺坐落在德格县境内。于公元1685年,由第一世竹庆主持白玛仁增大师创建,是宁玛派六大著名传承基地之一,被称为竹庆母寺。该寺还办有遐迩闻名的喜日森佛学院,世代培养了诸多著名知识人士。寺院历代主持对格萨尔文化倍加关注,第一世主持白玛仁增大师以开启净意伏藏的形式,撰写了格萨尔史诗中的《分配大食财宝》,藏区不少百姓被视宝物珍藏家中。该寺大堪布白玛巴杂尔也以开启意藏的形式,撰写了格萨尔王传《雪山永晶宗》。作为竹庆寺堪布的一代宗师居米旁大师撰著了“格萨尔金刚寿王”等系列祈供偈,在整个藏区的诸多教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祈请护法的传承仪轨。时至今日不少寺院上师、僧众仍然延续着这一绝无仅有的“祈祷仪轨”。居米旁大师还史无前例地创立了“岭卓德钦若莫” (格萨尔舞蹈),至今流传在一些寺院和民间。如此格萨尔文化氛围,竹庆寺第五世活佛土登曲吉多吉(1872-1933),继而创建了格萨尔寺院乐舞,首次把格萨这一民间说唱艺术转换成寺庙乐舞艺术形态,格萨尔王及麾下大将成为人物形象化的视觉艺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创立格萨尔乐舞缘起,有资料记载,土登曲吉多吉活佛时常思考如何以跳神的形式,塑造格萨尔王和诸位大将的形象。令人惊奇的是,在一次梦境中,岭·格萨尔王和八十员大将,七大名女十三威尔玛战神,其肤色、坐骑毛色、鞍辔、手持兵器等一一呈现在活佛的眼前,突然激活了他的灵感。于是,组织各类工匠,遵循活佛创意,制作岭国八十员大将的面具、服饰、道具等。一切就绪后在寺庙广场上首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格萨尔舞作为竹庆寺定期传承仪轨,每年的金刚橛修供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演格萨尔藏戏。有资料记载,竹庆寺的格萨尔羌姆还传到了青海贵德县昨那寺等寺院。民改及“文革”期间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了寺院格萨尔羌姆舞。竹庆寺格萨尔藏戏表演风格与寺庙金刚舞相同。它是一种祭典式面具乐舞,有专门的乐舞仪轨,表演时岭国八十员大将穿上华丽服饰,戴面具按寺院传统打击乐节奏跳舞,十三战神个个出场亮相,三十大将人人登台而舞。舞蹈队形一般围成圆。内围由大将构成,外围为十三战神。舞蹈结构为单人舞和群舞。每一大将单独出场亮相,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幕后伴祈请奉诵声和打击乐。舞蹈动作沿袭了寺庙跳神风格。自恢复格萨尔乐舞后,竹庆寺还新编了马背格萨尔表演形式。这种独具特色的格萨尔表演艺术风格,直到今天在整个藏区绝无仅有。因为它具有寺院乐舞特质,不可能在民间流传。寺院跳神和藏戏在过去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源于藏族远古的傩文化。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寺院跳神羌姆,是一种宗教祭仪舞,藏戏是具有文学剧本的戏剧,文学剧本在整个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规定了一个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格萨尔乐舞和格萨尔藏戏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态,其传播和流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色达格萨尔藏戏

[色达格萨尔藏戏是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艺术形态,然而它并非传统藏戏的复制,也没有颠覆传统藏戏,而是为传统藏戏增添了创意性色彩,并融入了时代精神,为振兴藏戏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在提升格萨尔藏剧表演艺术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色达县藏戏系安多藏戏,源于甘南拉卜楞寺,传承于多智钦寺(现为青海班玛县管辖)。当时,多智钦寺藏戏团是色达地区唯一的藏戏团,1980年,该藏戏流派传承人、色达县原政协副主席塔洛活佛(多智钦寺活佛)在县委书记珠朱的全力支持下,在色达县建立了业余藏戏团。先后编排演出了《智美更登》、《卓瓦桑姆》、《朗萨雯崩》、《松赞干布》、《敦月敦珠》等传统藏戏剧目。不久塔洛活佛亲自编写剧本,首次把英雄史诗《格萨尔》搬上了藏剧舞台,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受众认可和欢迎,塔洛先生也因此成为编、导、演于一身的格萨尔藏戏之父。他先后编排了《赛马称王》、《英雄降生》、《阿里金宗》、《地狱救妻》、《丹玛青稞宗》片段以及歌舞《英雄赞歌》、《岭国七勇士》等格萨尔节目。格萨尔藏戏是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艺术形态,然而它并非传统藏戏的复制,也没有颠覆传统藏戏,而是为传统藏戏增添了创意性色彩,融入了时代精神,为振兴藏戏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在提升格萨尔藏剧表演艺术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后色达藏戏团更名为色达县格萨尔剧团。2002年,该剧团拍摄了实景马背电视剧《赛马称王》,获得成功,受到国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不久又拍摄了电影电视《智美更登》,编排了格萨尔歌舞剧《天牧》等。1987年,塔洛先生在探亲期间,受国际宁玛派佛学院的邀请,传授色达藏戏,并在那里建立了藏戏团。色达藏戏团派教员到青海果洛州的甘德县、玖治县、班玛县,黄南州的泽柯县,甘孜州的丹巴县、新龙县、道孚县、甘孜县,阿坝州的壤塘县等地传授格萨尔藏戏,帮助各地建立了数十个藏戏团。到目前色达流派格萨尔藏戏已流传到包括西藏在内的藏区各地,深受群众的欢迎。1993年,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进行了一次万里巡演,先后赴四省(区)、三地(州)、两市、十四县,行程一万余公里,演出近百场藏戏,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2000年,因受浙江省新四军后代委员会浙江分会邀请,色达藏戏团赴杭州、青田、上海等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01年10月,该团赴北京参加《格萨(斯)尔》诞生千年纪念活动,并在全国政协礼堂、中央民族大学等地演出了格萨尔藏剧,不少观众为之倾倒。2005年8月,该团接受波兰官方邀请,赴波扎柯班内市参加“第三十七届国际山丘民俗节”,殊荣而归。2007年7月,受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英国西藏基金会共同邀请,色达格萨尔藏剧团赴英,在国外首次演出格萨尔藏剧。他们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博特博物馆、和平公园、伦敦METROPLITAN大学,WOMAD文化节、DEVEN郡黎艺术中心等地进行了多场演出,受到西方人和在外藏胞的一致好评。

色达县藏剧团先后在四川省藏戏调演,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康巴艺术节、国际非物质文化艺术节、甘孜州艺术节上多次获奖。1986年、1996年分别获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国家民委等四部委颁发的奖状、证书。藏剧团拍摄的格萨尔电视剧《赛马称王》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一等奖”、“四川省政府电视奖”和全国电视节目制作一等殊荣。在波兰举行的“第三十七届国际山丘民俗节”上,色达格萨尔藏剧团一举荣获了本次民俗节的所有奖项,囊括了六项大奖,其中“新闻媒体最推崇奖”和“主办地政府奖”同时为一个国家所得,在本艺术节历史上尚属第一次。色达格萨尔藏戏已经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藏戏流派,流传于藏区各地。

马背格萨尔藏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格竹庆寺在表演格萨尔乐舞的同时,在马背上表演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岭国数位女士等,老百姓十分喜爱这种节目。之后,马背藏戏在藏区各地有了较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表演马背格萨尔藏戏,藏语称“格萨尔达羌姆”。

马背格萨尔藏戏,是近年来在格萨尔舞台藏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格竹庆寺在表演格萨尔乐舞的同时,在马背上表演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岭国数位女士等,老百姓十分喜爱这种节目。2001年,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成功拍摄了实景马背格萨尔电视剧,并获大奖,在整个藏区反响良好,传播面广。之后,马背藏戏在藏区各地有了较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表演马背格萨尔藏戏,藏语称“格萨尔达羌姆”,在青海省果洛地区各县都有马背格萨尔藏戏。其表演者大多为寺院僧人。马背格萨尔表演有两种形式,一是仪式性表演,二是戏剧性表演。前者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王妃等骑上各自坐骑,手持兵器或彩旗,在广场或草地上奔跑,以展现岭国将士的雄姿。举行格萨尔煨桑仪式,三十员大将围绕烟祭台,口诵祭词,祈祷护法民众,祝愿世界太平,人间吉祥,众生安乐。其场面非常壮观,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岭国将士们的古风遗韵。第二种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马背格萨尔藏剧。一般在实地拍摄。根据剧情设置多个场地。如在草原上搭帐篷作为岭国及魔国营盘,在帐篷内表演天界授记、部署作战计划等。行军、作战大多在马背上。骑战表演为剧情的高潮部分,双方好汉手持兵器冲出营区,在马背上表演各种动作,以说唱方式对话片刻后开战。在青海果洛州、四川甘孜州,一些寺院已拍摄了这种藏戏,如《姜岭大战》、《丹玛王子传》、《多岭之战》、《赛马称王》、《降伏北妖》、《霍岭大战》等剧目。

现代格萨尔藏剧

[现代格萨尔藏戏,其实是一种歌舞剧,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歌和舞蹈,同时也穿插了不少对白。]

现代格萨尔藏剧是指一些专业文艺团体创编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特质的格萨尔藏戏。它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现代风格,顺应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让更多人了解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这种戏剧是以格萨尔藏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舞台艺术。其戏剧构成要素较完整,有较规范化的剧本,有专业导演和音乐创制人员,舞美、灯光、舞台调度、幕与场、舞台指示等都较为规范。同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剧中叙事故事的表现力。现代格萨尔藏戏,其实是一种歌舞剧,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歌和舞蹈,同时也穿插了不少对白。《格萨尔》本身为说唱体,戏剧中也有说唱。除伴奏音乐外,所唱的歌绝大多数沿用了艺人唱腔,因此人们一听就知道那是格萨尔剧,而舞蹈是在现代藏族舞蹈艺术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新式舞。服饰、化妆、道具与传统藏戏比较,作了很大的改进。这种格萨尔藏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果洛州歌舞团创演的《赛马称王》、《辛巴和丹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甘孜藏族自治州歌舞团等专业文艺团体也曾排演过格萨尔藏剧。此外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编演了数百名演员参加的大型歌舞诗《格萨尔》,色达县格萨尔藏团排演过格萨尔歌舞诗《天牧》等。《格萨尔》戏剧化、创新化的倾向日渐明显。

格萨尔舞蹈

[岭卓是迄今发现的记载最完整,历史最长的格萨尔舞蹈。其创立者是居米旁大师。格萨尔舞蹈是偈颂唱词与民间舞相结合,寺院和民间均可表演的大众化舞蹈。]

格萨尔舞蹈全称为“岭卓极乐金刚乐曲舞”,民间称“岭卓”,距今有两百年的历史。它是迄今发现的记载最完整,历史最长的格萨尔舞蹈。其创立者是宁玛派著名佛学泰斗居米旁大师。格萨尔舞蹈是偈颂唱词与民间舞相结合,寺院和民间均可表演的大众化舞蹈。其演员十六男十六女或八男八女。舞蹈动作和唱腔均可改变,但舞蹈的结构程序和唱词遵循原创版排演。该舞蹈共有四个舞段。第一段迎请舞,第二段供赞舞;第三段诸事业舞;第四段吉祥妙音舞。每段均有一首较长的歌词和舞蹈队型动作说明,表演时边唱边跳,每一动作都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段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表演岭卓舞首先讲究其完整性。四个舞段中人们可领略到该舞蹈的创作旨意,意境设计,精神意义都紧紧围绕岭·格萨尔大王和三十员大将、诸战神护法以及众眷属而展开的。整个舞蹈充满欢乐吉祥。外在简易的肢体语言,内化为美妙的意境,诠释了深藏在舞蹈背后深远的精神意义,使舞者和观众共处一种观赏、观想、愉悦、感悟、慰籍状态。目前,在青海、四川部分地区已经流传这种舞蹈。

附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