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街头的邮筒、信箱还在用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还记得那个写信的年代吗英语 太原街头的邮筒、信箱还在用吗?

太原街头的邮筒、信箱还在用吗?

2024-07-10 1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和泽苑社区组织居民写一封家书。

投递员从邮筒里取出信件。

秋已深,情正浓。一字一句,写出万千思绪。重阳节之际,和泽苑社区举办了“一封家书寄深情”活动,或老人写给远方工作的子女,或年轻人写给家乡的长辈,用一封亲笔信诉说真情。活动中,有人好奇:信写好,塞进街头的邮筒,能寄走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太原邮政管理部门。得知,尽管写信的人少了,但此类承担“普遍服务”重任的公共设施不会消失。太原现有立式邮筒、壁挂式信箱总计189个,每天都会按时开箱,大家可放心使用。

鸿雁传书

“孩子,我想对你说……”83岁的陈大爷套上笔盖,将刚刚写好的信纸折叠,细心装进牛皮纸信封中。在信封上写下地址和邮编,贴上邮票。胶水涂了一遍又一遍,封了口。

即便社区不组织这样的活动,每隔半个月,他也会给远方的儿子寄出一封亲笔信。老人说:“纸上一笔一画的字,或细腻、或率真、或柔婉,都是有温度的。迄今,我保存着100多封亲友的来信,不时拿出来读一读,总有见字如面的感动。”

市民刘刚是一名“70后”,曾是写信一族的主力军。那个年代,书信仍是大部分人的沟通方式。他在天津上大学,除了打长途电话,几乎每周都要给父母写一封家书,谈一谈学习体会,聊一聊校园所闻。

收到信后,家人很快寄来回信。“我记得,当时大学校园里就有邮筒,每当去寄信,总能遇到其他人也来到邮筒前,大家都是双手握着信件,将其投入邮筒中,充满了仪式感。”他说:“至今记得,等待回信时的那种焦急,以及拿一把小裁刀拆信时的激动。”

这样的情感,是书信所独有的。不过,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如今动笔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街边的邮筒,逐渐被“冷落”了。

信件少了

下午2点多,在青年路北口的绿色邮筒前,投递员陈维提着一串钥匙准时出现,她驾轻就熟地打开邮筒盖,探头仔细查看。1封信,静静地躺在里面。在她看来,就像是一个不期而遇的老朋友。

“以前没手机的时候,信件非常多,一个邮筒每天能取出数百封,把邮包都撑得鼓鼓的。”她说,那时候,很多太原人给外地工作、上学的亲友写信,大部分是家书,基本都是寄平信。逢年过节,数量翻倍。尤其是元旦前几天,邮筒里还有大量新年贺卡、明信片。

渐渐的,随着电脑、手机以及线上聊天工具的普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年轻人没见过邮票,不知道写信的格式。这位投递员说,如今每天开筒时,大多数时候只有两三封信,还时常“空空如也”。邮筒,越来越“清闲”了。

采访时,一位20来岁的姑娘路过。见投递员从邮筒里取出信,她吃惊地说:“我还以为这个邮筒不用了,原来还能寄信呀。”

仍在使用

火车站邮政网点门口,有一个壁挂式信箱。下午3点多,市民张骅往里面投递了一封信件。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因为集邮的特点,他与邮友之间多数时候是通过邮寄信件来交往的。这个习惯,一直没变。

在网点内,国内邮政业务主要资费表在显著位置张挂公示。信件不超过20克,市内范围寄信资费0.8元;寄信至市外,资费1.2元。工作人员介绍,正常写封信,信封、信纸的总重量,一般不会超过20克。

太原市邮政公司迎泽区分公司的营业主管孙海云介绍,现在仍写信的,以退休的老年人偏多,还有集邮爱好者。她说,有一位老人住在附近的迎泽园小区,常来买邮票,每隔几天就要往外地寄一封信。曾和老人聊过,对方是一名退休教师,信是写给教过的学生,天南海北哪儿也有。师生之间,通过这种“古老”的方式,保持着联络。老人说:“双方在交流时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话可能并不能落实到语言上,但是可以通过文字表达。”

不会取消

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处邮政网点的门外,都有壁挂式信箱。而立式邮筒则分布在迎泽大街、侯家巷、文源巷、南内环街、新建路、滨河东路等处。

他说,目前通过邮筒、信箱投放的信件量,年均2.35万件。算下来,日均只有60余件,与多年前相差甚远。而且,除了个人信件,还有不少是广告回执、账单等商函。

尽管使用率不高,却不会轻易减少及撤销。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明确规定,邮筒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邮政工具,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责。设立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分布、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等诸多因素,经过一系列科学的规划,邮筒才能出现在街头“站岗”。

每一个邮筒或信箱,每天都有专人逐个打开收信。每次取件后,经过“销票”,装袋,再送到邮区分拣中心,按照寄达地分拣处理后,再装进邮袋随邮政车送往目的地。每过一段时间,会有邮筒维护员去维护它们:平时发现油漆脱落的情况,会及时添补;邮筒上有“牛皮癣”,会及时清理;还会留意修路信息,如果有道路施工,要把邮筒暂时移开。

不仅如此,它们还要定期经受“试信”考验,比如往某个邮筒中塞入一封寄往指定地方的信件,从而检查取信、分拣、投递等各个环节的时效性。

体验更好

在钟楼街的主题邮局内,河南游客陈娜买了几张明信片,写上祝福语和收件人地址,逐一塞进邮筒。一两天后,家乡的亲友,会陆续收到这份来自锦绣太原城的礼物。

近年来,我市先后在省博物院、太原古县城、钟楼街等处设立了主题邮局,逛完景点寄一封明信片,成了不少人的“常规操作”。因此,位于这些区域的邮筒、信箱,相对来说取件量比较高。

今年,我市还为每个邮筒、信箱制作了一个二维码,相当于“身份证”。投递员每次开箱都要扫描二维码,这样可以与管理后台同步数据,从而实现是否按规定频次开箱,按时取走邮件等操作的动态监控。

每一天,街头的邮筒,仍在守望着那不经意间寄往远方的每一封信函。记者 李涛 文/摄

来源:太原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