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者”华莱士:新闻教父的跌宕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迈克·华莱士 “拷问者”华莱士:新闻教父的跌宕人生

“拷问者”华莱士:新闻教父的跌宕人生

2023-09-07 2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只需要简单的四个英文单词,就能唬住骗子和伪君子们。

“Mike Wallace is here”——迈克·华莱士在此。

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王牌节目《60分钟》(60 Minutes)曾经制作的一条广告,准确地说明了华莱士在美国电视新闻界的地位。

当地时间8日,93岁的华莱士去世。对于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来说,已故领袖邓小平给他递烟自是佳话,但新闻“教父”留给世人的,绝不仅是曾与七位美国总统和无数外国政要纵论天下的辉煌,更多的,还是一种无畏甚至霸道的新闻精神。

在他的招牌节目《60分钟》中,丑闻、黑幕与战争在戏谑的口吻和辛辣的追问中暴露无遗,拒绝他采访的前任总统小布什,则被他永远钉在了“永远坐在原处总统”的耻辱柱上。

“关于新闻业的每一件事,我都学自他处。”CNN资深媒体人斯科特·布朗斯坦(Scott Bronstein)如此评价他。而另一位驰名全美的新闻记者丹·拉瑟(Dan Rather)则对他的贡献作出了精炼的概括:“他改变了美国电视新闻,令其变得更具调查性、侵略性和影响力。”

正如《纽约客》在给华莱士的讣闻中写道的那样:“平面媒体从业者中常流传着对电视记者这样的风评:依赖于制作人,他真是肤浅。而对于迈克·华莱士,却从未有人这么说过。”

“虐待”采访对象

华莱士是记者、主持人,也是一位镜头前的表演者。数十年来,从霍梅尼到内贾德,马丁·路德·金到安·兰德,还有里根、肯尼迪、科沃基恩和克莱门斯,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他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普通人,在镜头前对话,而成就他的重要因素之一,确是忘记镜头。

华莱士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忘记灯光、镜头,其他的一切,和对方真正交谈”,他为这一刻而活着。

在有线电视网络的全盛时期,华莱士创造了足够多的经典时刻。他自我剖析称,在“拷问”采访对象时,他在“虐待狂和理性的好奇心间游走”。

而他的成功往往在于他投掷出的问题,而非获得的答案。

1973年,“水门事件”丑闻爆发。“伪证。”在就“水门事件”采访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心腹约翰·埃利希曼时,他用特有的断续的节奏宣读一长串指控罪行,“计划审计政治报复税收、盗窃精神记录、卧底间谍、阴谋妨碍司法公正。所有这些,都是‘法律与秩序’的理查德·尼克松政府所管理纵容。”

埃利希曼停顿了一下,被逼得毫无退路,只能回答:“没有哪些地方有问题吗?”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华莱士甚至逼得芭芭拉·史翠珊在节目中落泪。他面对面直接斥责史翠珊在年轻的时候“是彻底的自恋”。“她花了20年时间,究竟想要找寻什么?”华莱士问道。

史翠珊无奈回答道:“我是一个迟钝的学习者。”

而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华莱士采访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时,也未放弃发起挑战。“拜托,这不是真正的民主!”他对普京说。普京的助手试图暂停采访。而普京则答,他是总统,他会决定做什么。

“很多经历过华莱士采访的人会变得非常尊敬他,对他抱着很大的敬意。人们会说‘他偷袭’之类的话,但却几乎没有人这么对我说。”福克斯新闻频道主席罗杰·埃尔斯说,“他为观众服务,这是他伟大的原因所在。”

但也有一些采访对象面对华莱士目不转睛的逼视而不变色。1979年,当华莱士坐在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对面时,他说,埃及总统萨达特“称你是——原谅我,这是他的话,不是我的——一个疯子。”霍梅尼的翻译听到这个问题后脸色发白,不知如何是好,但霍梅尼冷静地反击称,萨达特是异教徒。

“原谅我”这是华莱士最喜欢的词汇之一,像是绞刑前的爱抚。“当你听到它的时候。”华莱士说,“讨厌的问题即将到来。”

拒绝总统“要约”

“我们有刺眼的灯光,时明时暗。”华莱士回忆其上世纪50年代中,主持一个名为“Night Beat”的节目,他手中香烟燃烧的烟雾缭绕在他和采访对象之间,而采访对象的眉间常常沁出汗珠。

“审讯式”的采访在当时就有迹可循。“我问着艰涩的问题。”他说,“并发现了自己的幸福所在。”

“突然之间。”华莱士称,“我不再默默无闻。”《纽约客》电视评论员迈克尔·阿伦称,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检察官”、代表公义和民众愤怒的人。

1957年,“Night Beat”转移到ABC播放,重新命名为“迈克·华莱士访谈”(“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而当时在各大电视网络中竞争不利的ABC将华莱士包装成“电视调查界的托尔克马达”。托尔克马达是西班牙第一位宗教判决所大法官,也被认为是“厚黑学家”。

1958年,ABC取消了“迈克·华莱士访谈”节目,华莱士的职业道路进入曲折阶段。此后,他做过娱乐节目和益智问答节目,甚至烟草商业广告节目。但在1962年,其19岁的儿子皮特在希腊登山时意外丧生后,他决定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他(皮特)想成为一名作家。”华莱士在采访中称,“当时我也说,‘我要做一些让皮特感到骄傲的事’。”

他以特别报道记者的身份加入CBS新闻,很快在“迈克·华莱士CBS早间新闻”中站稳脚跟,并得到了尼克松的赏识。当时正在竞选总统的尼克松给华莱士提供了一份竞选新闻秘书的职位。

“我非常非常认真地考虑了此事。”华莱士后来对《时代》周刊称,“我非常尊敬他,他能干、聪明、勤奋。”但华莱士还是拒绝了尼克松,他的理由是“揣着坏消息却强颜欢笑,不是他想做的事”。

几个月后,1968年9月24日,周二晚上10点,“60分钟”节目首次露面。

这给当时的电视新闻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华莱士和搭档主持哈利·瑞森纳尔创造了当时首对联合主持的形式,二人一个犀利,一个随和。

1970年,“60分钟”的时段改为每周日晚间的7点。而调查电视新闻的时机也已然成熟,“水门事件”以及很多其他丑闻揭露报道令“60分钟”达到顶峰。在上世纪70年代末,“60分钟”一直是周日晚间收视率最好的节目。1977年,它是唯一一档连续23年都排在收视前十的节目,无其他节目可比拟。因此,华莱士成为电视界著名的、富有权势的人物,尽管其间偶有波澜。

●出生:1918年5月9日

●居住地: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母校:密歇根大学

●曾从事职业:记者、游戏节目主持人、演员

●招牌节目:CBS新闻节目《60分钟》

●关注点:丑闻、黑幕、战争等

●采访风格:辛辣、幽默、强硬、咄咄逼人

●曾采访对象:邓小平、江泽民、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萨达特、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巴列维、霍梅尼、卡扎菲等

《江泽民传》:华莱士的采访

 

华莱士又进一步追问江泽民,是否同意一份中国报纸把美国描绘成世界和平的威胁的说法,气氛顿时升温了。

在首先表达了他希望增进“共同的友谊和理解”这一愿望之后,江说:“我不主张使用太刺耳的语言。”江又继续解释道:“你们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你们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因此你们占据了较高的有利位置。结果你们就往往不能非常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坦诚地说,……美国往往把自己估计得太高。我的意思是,美国的实权派往往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色彩。”

因为江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非常推崇,所以华莱士向江发问说,为什么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府不适用于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允许自由选举?

江回答说,他相信林肯所描述的政府即便在美国也尚未实现,而“仍是美国眼下领导人的目标”。他补充说:“我也是一名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尽管我们有不同的选举制度。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它们自己的制度,因为我们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有着不同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

华莱士试图用一个他认为是贬义的中国成语描述江锋芒内敛的特点,以此来激怒江:“有些人说你成功的原因是‘绵里藏针’。这是你成功的秘诀吗?”

江回答说:“在中国,绵里藏针是对别人的赞誉之词。我们的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也获得了这样的评价。我不能跟他比。但是我可以说我是一个相当有决心的人。这是肯定的。我当总书记有11年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将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工作。也许我的努力工作使我获得了你提到的这种评价。”

在采访过程中,华莱士还试图用幽默来得分。当江主席说“我在共和与民主两党的领导人中都有许多朋友”时,华莱士针锋相对地反问道:“所以双方的竞选你都给钱?”

江变得严肃起来:“你是在开玩笑吗?我们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我读过两党的竞选纲领,不管谁当总统都会(对中国)友好,因为这符合整个世界的战略利益。”当华莱士攻击说“这像一个真正的政客说的话,没有任何诚意”时,江避而不答,说“我认为‘政客’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后来他用英语说,有人告诉他“不要去理会大选中候选人对中国的那些不友好的言词,因为一旦当选,他们就会变得友好起来”。他补充说:“我希望这是真的。”

尴尬但很精彩的一刻出现在华莱士询问江主席对李文和事件有何看法的时候。李是美籍华人,被指控为中国进行间谍活动。

华莱士:“看起来在这次采访中你第一次采取守势了。我感觉这对你是一个难题。”

江用英语说:“不,对我来说并不难。这是你的感觉。”然后他把问题转向了这位采访者。江问:“你的看法呢?”

华莱士说:“考虑这个问题的不该是我。”

江开始微笑起来。“是不是中国间谍?”他说。

华莱士说:“我的看法吗?”

江笑得更加开心了:“是啊。”

华莱士坐在那里没有作声。外界早已对此案提出了质疑。这件事最终以法官为李博士所遭受的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向他正式道歉而了结。

江说:“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华莱士说:“我正在仔细考虑,你打断我了。”

江还是用英语继续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你遇到了难题。”

华莱士承认说:“是的,没错;我也许不该回答它。”

节目最后播出的时候,华莱士在此处插入了一句苦涩的画外音:“如果有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话题的话,”他感叹道,“那就是现在了。”

摘录自《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