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刊发《辽宁阜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破局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辽宁煤炭资源丰富吗 中国农网刊发《辽宁阜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破局之路》

中国农网刊发《辽宁阜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破局之路》

2024-06-16 1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阜新,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历史上是一个“物产丰富,逐年兴旺”地方。由于气候变化及过垦过牧,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紧挨的科尔沁从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沙地,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阜新市,担起了辽宁西部重要生态屏障重任。

而阜新又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自1897年挖出第一锹煤开始,素有“煤电之城”美誉,是共和国的发动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上世纪80年代煤炭资源衰竭渐露端倪;进入21世纪,阜新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2001年12月14日被列入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实现了由“阜新沙”“阜新灰”到“阜新绿”“阜新蓝”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积累,阜新“三农”工作到了重新布局、实现破局的重要节点。”阜新市委书记吕志成说,“十四五”期间,阜新市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必须紧紧咬住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辽西北农牧交错带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发展主线,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绿色畜牧业,重点推进玉米、花生、牛、羊、猪禽、饲草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还生态——沙地变身乡村振兴示范区

夏日的德力格尔草原,格桑花迎风绽放,香满绿洲。行走在彰武县三北防护林带,昔日的沙地早已被草原、森林、灌木所覆盖。十几年前,记者来这里采访时,满眼的沙丘望不到边,道路上的沙子不时进入鞋子,甚至感觉浑身上下都有沙子。

彰武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总面积的1/4,是辽宁省最大的“沙窝子”。

彰武最早治沙史可追溯到1950年,营造的东北西部防护林带从这里开始。1951年5月20日,当时的辽西省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大一间房村建造了第一个苗圃,1952年4月22日,在章古台镇设立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所率先在章古台营建起4万亩林业科研基地,章古台固沙造林技术在省内推广60万亩,全国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面积超千万亩。

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彰武县将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始终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模式,开始了更大规模固沙造林的伟大实践。

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阻断了科尔沁风沙南侵的脚步,保护了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谁能想到,在缺水的彰武还能种上水稻。彰武境内的柳河是辽河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含沙量全国第二。彰武县按照“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的生态建设思路,结合柳河、养息牧河治理项目,大力实施“以水含沙”工程20万亩。

2021年8月初,阜新市政府与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柳河综合整治工程,推进阜新市水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示范区将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以风、光、草立体治沙为基础,推广农牧结合循环经济。”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培育推广“秸秆(草)产业—牛羊养殖及深加工—有机肥还田—绿色农业品牌”生态循环发展新模式。

项目重点在柳河河道内建设约70公里的堤防工程;在堤防工程背水面河滩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在柳河流域4.2公里城区段实施生态景观工程;修建70公里引水管道暗渠工程;建设5万亩水稻湿地工程。

引水上岸,变一家一户耕种为规模化经营,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务工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彰武县大冷镇党委书记孙猛说:“祖祖辈辈都想把柳河水能够引进来,能够把土地灌溉上,把沙子固定住,把咱们的生态整好了。上世纪六十年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也实现不了,如今不但治理了柳河,老百姓的生产条件也恢复了。”

强产业——推动农业向高质量迈进

“阜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阜新农牧交错的自然禀赋优势,站在建设现代农业新征程的基点上,维护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快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推动阜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阜新市长周鹏举说。

阜蒙县大固本镇大固本村的一块花生地里,记者看到地里的花生长势良好,“照这情形看,今年亩产量能达800斤以上。”阜蒙县通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马亮说,去年虽遭受近60年来最严重的伏旱,但我们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并上了滴灌设备,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而且在省花生所的指导下,种的是高油酸花生,种植效益也比普通花生高。

在阜蒙县王府镇架其营子村的1500亩花生高产攻关试验区里,种着阜花、冀花、深花、豫花等几十种花生新品种。技术负责人、省花生所所长于国庆介绍:“试验地里还设有种衣剂示范区、不同类型地膜示范区、肥料示范区、花生水肥一体化试验区等各种花生种植技术示范片,通过试验示范选出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与技术。”

阜新作为辽宁省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是花生、甘薯等耐旱作物的优势种植区。在治理风沙的过程中,原辽宁省风沙所的专家发现,花生不但适合在沙地上种植而且比较效益高,同时采取适宜的方式种植,还具有防止土壤风蚀的作用。在治理后的土地上种花生一举两得,既能防风蚀又解决了当地农民发展产业的难题。

经过多年种植推广,如今,阜新花生产业发展已在东北地区遥遥领先,年均种植面积在17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阜、彰两县。阜新花生各项指标特别是黄曲霉含量优于其他产地,完全符合出口标准,在市场上形成良好口碑。

阜新产的“辽宁小粒花生”已被国家列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阜新制定了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强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更加注重效益提升、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由过去的单一追求高产转变为绿色高质高效相统一,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努力打造辽西北地区小粒花生优势产业带,把“小花生”做成“大产业,促进产能提升和效益增加。

随着草原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展,也给阜新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十三五”以来,在经济转型、振兴东北、突破辽西北等大背景下,阜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为引领,扎实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畜牧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65万头、98万头、802万只和625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0%、20%、24%和11%。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61.1亿元,可比增幅3.8%,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5%。

今年开春以来,阜蒙县十家子镇牤牛营子村、海山岱村与大固本镇梨树村等地的新建输配水工程陆续开工,阜新市百万亩农业节水提质增效项目正式实施。

为补足农业节水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短板,破解 “年年抗旱年年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困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阜新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百万亩农业节水提质增效项目”。

从2021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从现有260万亩有效灌溉耕地中,选出120万亩开展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改造。通过实施“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建设,建成集作物丰产栽培、工程标准化配置、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化管理为一体的“超高标准农田”,实现水肥高效利用,达到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转型以来,阜新始终把农业作为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来抓,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阜新市委常委林艾民说,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积极打造绿色食品基地,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补链条——做优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链

2021年6月17日,正大阜新百万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在阜蒙县王府镇辉彤村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正大集团在阜新市采用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农民“四位一体”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智慧生态系统最先进、发展模式实现农牧食品产业现代化兼顾扶贫和农民致富的正大阜新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实现种养加结合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阜蒙县委常委、副县长白福良介绍,正大阜新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按“种养加销配”的全产业链模式,用世界未来的标准和模式建立猪肉食品产业的4.0版本,主要包括:20万亩现代化绿色种植业、36万吨专业猪饲料加工厂、1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食品深加工厂,配套冷链物流项目。在下游布局3000家正大绿色食品专营连锁店和1000家绿色餐饮连锁店。

项目计划做到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生产同步、渠道同步,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把阜新正大项目打造成农业现代化的新标杆,为促进阜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产业支撑。正大集团辽宁阜新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一改过去仅有生产无加工的局面,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模式,切实延长阜新养殖业产业链。

辽育白牛是辽宁畜牧人历经40年不懈努力培育出的科技成果,是辽宁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专门化肉牛品种。禾丰公司今年计划在彰武县投资5亿元建设辽育白牛养殖屠宰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一期项目计划流转土地2000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场2个。二期项目计划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厂1个。项目达产后,实现产值36亿元,年税收2000万,直接间接带动就业3000人。

阜新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模式根深蒂固,而且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卖原粮、卖原料问题突出,转型前农产品加工率低于全国22.5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加工优势。

转型之初,阜新就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创造了“农业龙头企业+下岗职工”和“农业产业基地+下岗职工”等经营模式,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阜新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基地向现代绿色食品基地转变。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以河南双汇、辽宁正远、山东鲁花、内蒙古伊利等重点企业为牵动,不断拉长畜产品加工、油料加工、果蔬深加工和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完成111.9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30%,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呈现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阜新要做优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链,打一场补链、延链、强链的主动仗。”阜新市农业局局长白皓说,锁定花生、杂粮、奶业、草食畜牧等重点产业链条,因地制宜推进花生大豆、杂粮、玉米、猪禽、果蔬等地方特色产业链条,按照“一年有规模、二年见成效、三年成气候”的发展目标,深度开发“原字号”产品,着眼于延链、补链、强链,把农产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把产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消息来源:中国农网(耿博武 记者 焦宏 于险峰 张仁军 王子涵)

原标题:《中国农网刊发《辽宁阜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破局之路》》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