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日战争中的石油暗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辽宁出石油的地方 揭秘抗日战争中的石油暗战

揭秘抗日战争中的石油暗战

2024-07-07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9年,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务第五团指战员在延长石油厂老一井前合影。

玉门油矿建设和周恩来有什么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另一个出产石油的地方就是玉门油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部铁路线大多陷于敌手,西部大后方的汽车运输又因沿海口岸的相继陷落,失去进口燃料的渠道,中国公路运输几乎陷于瘫痪,不得不又重新组织起人拉马驮的驿运。当时甚至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说。中国需要开发石油,中国必须开发自己的石油。国民政府国营工矿企业的主管部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提出了由政府投资开发石油的设想。

中国地质专家翁文灏奉命出马,调集组织地质学家、工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于1938年6月12日在汉口正式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并于当天亲自率筹备处负责人登门拜访了正在汉口的中共代表周恩来。

翁文灏为什么要拜见周恩来呢?玉门开发与中国共产党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早在1934年,南京政府的国防设计委员会(翁文灏是秘书长)就成立了一个由著名工程专家孙越崎为处长的陕北油矿探勘处,在陕北延长一带进行石油探采。1935年红军进占延长后,油矿及设备均由红军接收经营。翁文灏拜访周恩来,就是想商请中共同意把原来丢弃在陕北的钻机等两套勘探设备,运往玉门从事勘探,协助开发玉门油矿。这两套进口的勘探机械,当时在国内算得上是稀缺的高科技设备,对玉门开发至关重要。周恩来当场“慨允照办”,并表示“同心为国,决无疑义”。果然,不久油矿筹备处人员在陕北得到萧劲光、高自立、李强等中共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协助,钻机等设备被“毫无阻碍”地运往玉门。翁文灏闻讯既有些意外又颇受鼓舞,认为:“即此可见(共产党)一体为国之真诚,良可欣幸。”当年12月,在风雪严寒之中,第一批科学家和开发人员孙健初、靳锡庚、严爽等抵达玉门老君庙,玉门油矿开发由此正式拉开帷幕。1939年春天,玉门见到工业油流。

整个抗战期间,玉门油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日机轰炸,1941年井喷大火和1943年的特大洪水等重重艰难险阻,1939年到1945年间,共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今天来看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却给抗战增加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抗战时期川、甘、陕、新及宁夏、青海部分区域,凡所用油皆赖其供应。

更具重要意义的是,玉门油矿培养了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队伍,为以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经理孙越崎也因开发和组织管理玉门油矿的成功,被授予1942年度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

抗战时期,前往延安地区的汽车,所加的油来自延长油矿和玉门油矿。在泥土路面,汽车时常抛锚。

抗战期间侯祥麟首次炼油炼的什么油?

1938年3月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接到有关指示,号召共产党员参加军队,当时国共合作,党组织提倡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军队去工作。侯祥麟于是通过中学同学,到国民党惟一一个化学兵部队——学兵队,被安排到干训班当化学教官,军衔上尉。1940年,侯祥麟在燕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罗宗实正在重庆,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请他在重庆建一个用植物油原料的炼油厂,他邀请侯祥麟到那里工作。不料学兵队不放侯祥麟走,他只好开了小差,1940年底去了重庆。

年轻时期的侯祥麟

这个炼油厂毗邻重庆至贵阳的公路。侯祥麟和同学林定喜担任工程师。他们以桐油、菜籽油作原料,用大钢釜炼制汽油和柴油,日产量虽然只有一两千公斤,但是很珍贵。一天夜里,钢釜出口的一个阀门发生泄漏,厂房工棚被油气充斥,轰地一声巨响,工棚和钢釜在火海中被焚毁。

当时内地汽油柴油奇缺,直接影响抗战。用其他资源生产液化燃料成为十分迫切的大问题。资源委员会首先在重庆的沙坪坝建立了动力油料厂,用菜籽油和桐油热分解生产柴油和汽油。不久,内江也办酒精厂做汽车燃料。

还有一些同学到了云南平彝(现富源)县,专稿煤炼油。王学海与侯祥麟相熟,来信请侯祥麟到云南工作。煤炼油对侯祥麟有很大的诱惑。当时国家缺油,重庆的卡车背着水煤气发生炉,靠烧木炭的水煤气做动力。进口的油料只能从中缅公路运输,十分不易。侯祥麟想到中国多煤,比植物炼油更有前途,在征得共产党组织同意后,他于1941年11月坐卡车去了云南。

平彝县有肥煤,含焦油量高。王学海与他的几个留德同学在那里办了一个光华化学公司,买了一个煤矿,用低温干馏办法回收焦油,再从焦油中提取汽油、柴油。侯祥麟任精制部主任,负责焦油加工。生产出的油含硫量较高。当地白酒生产多,侯祥麟建议搞个精馏塔收购白酒生产酒精,供来往车辆掺入汽油使用。建成后生产的酒精质量不错,销路很好。1943年内地通胀,生产亏本,这个炼油厂最后也停产了。(此部分参考摘自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

日本进军东南亚是因为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吗?

在现代战争中,石油无疑是推动战争进程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日本作为典型的“贫油国”,强烈感受到资源匮乏、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压力。在军国主义势力的主导下,日本走上了军事扩张以求占有更多领土和资源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中国东北被日本视为寻求资源突破的关键地区。为了支撑对华战争,日本国内加紧建设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甚至还发展出人造石油,但贫油状况没能得到任何改观。

一位台湾学者曾在书中写道:可幸的是,当时日本并没有在我们这个东北,或者是环渤海的地区,找到任何一个石油发现,最后他被迫向东南亚地区发动了进攻。不管是对当时荷兰、英国、法国,甚至美国的一些托管国去进行经济上的侵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石油。

日本这种做法,以为不会挑起英国、美国采取对日禁运,尤其是美国,直到抗日战争后期“珍珠港事件”之前,一些战略物资如石油和钢铁还一直在向日本出口。但当日本妄图染指东南亚地区,想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内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的情况之下,引起了美国和英法的反击,并且加强了与中国盟军的互相支持,最终给日本军国主义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年日军为何没有发现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被发现后,曾有人有些后怕地感慨:“如果日本当年发现了大庆油田,二战的历史恐怕会被改写!”历史不容假设,但当年日本为何始终未发现大庆油田一直是一个能引发热议的话题。可能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找油理论不适用;二是设备技术不过关,只能钻很浅的井,三是大庆油田没被日本这只瞎猫碰上还与时间有关。日本整天忙着打仗,东南亚的石油唾手可得,他们没工夫、没兴趣、也没精力在东北找大油田。实际上日本当时已经对满洲里的矿石进行化验,发现了具有石油迹象直接证据的沥青,他们也始终相信中国可以出石油,不过就是时间问题而已,可是他们没赶上新理论出现就战败了。

(转自2017年8月15日中国石油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玉峰

校对:胡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