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软件项目配置管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软件的交付的完整文档包括哪些 第六章软件项目配置管理

第六章软件项目配置管理

2023-12-28 1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配置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效的配置管理可以帮助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还可以提高软件产品质量;了解如那件项目配置管理的概念及意义;理解配置管理的基本过程;掌握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初步具备编制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1.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概述(重点) 1. 基本概念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就是作为变更控制机制而引入到软件项目中的,关键任务是控制变更活动,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概念如下:

软件:由逻辑和功能特性构建的信息;

配置: 软件部件表

部件号部件描述1软件项目计划2需求规格说明3设计说明4质量保证计划5测试计划6源程序代码7例行程序库8可执行代码9脚本文件10测试程序11测试报告12建造程序

标识:识别产品的结构、产品的构件及其类型;

软件配置项(SCI):为了配置管理的目的而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的软件奥苏的集合; (1)产品概要说明; (2)软件项目计划:开发、质量保证、配置管理、验证和确认计划; (3)软件需求规格说; (4)软件设计说明; (5)源代码:源代码列表、可执行文件、Make文件、库 (6)数据库描述:图表和文件描述、初始内容; (7)软件配置管理程序:源代码树结构、日常建造程序、备份程序、软件问题报告; (8)软件发布过程:内部、外部发布过程; (9)软件测试文档:测试计划、程序、脚本、数据、报告; (10)用户文档:用户手册、联机帮助、系统管理员文档、服务文档; (11)维护文档:软件维护计划、软件问题报告、变更请求。

基线:是开发过程的里程碑,以一个或多个软件配置项的交付为标准;由通过正式评审的软件配置项这一次;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才能改变。

版本:一个基线或一个软件配置项的特例。

控制:控制软件产品的发布和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对软件产品的修改。

状态统计:记录并报告构件和修改请求的状态,并收集关于产品构件的重要统计信息。

审核:确认产品的完整性并维护构件间的一致性。

生产:解决最新发布产品应由哪些版本的文件和工具来生成的问题。

过程管理:确定软件组织的规程、方针和软件生命周期得以正确贯彻执行,解决要交付给用户的产品是否经过测试和质量检查的问题。

小组协作:控制开发统一产品的多个开发人员之间的协作。

配置控制委员会(CCB):负责评审和批准对基线的变更。

2. 软件配置管理定义 配置管理(CM):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对系统中的配置项进行标识和定义的过程。该过程是通过控制配置项的发布和后续变更,记录并报告配置项的变更请求,确保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来实现的;软件配置管理(SCM):是应用于由软件组成的系统的配置管理,是识别、定义系统中的配置项,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控制他们的变更,记录并报告配置项的变革请求的状态,并验证他们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过程。 3.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重点) 计划配置管理:确定软件配置管理组织和职责,明确配置管理的过程、工具、技术及方法,知道何时及如何进行;开发配置管理方案:定义一个配置标识方案(CIS)对软件产品进行跟踪,包建立各个阶段的配置管理基线、进行配置标识;配置控制:建立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对基线的变更只有得到控制委员会的同意才能进行;状态审计:对配置状态进行报告,明确到目前为止改变的次数及最新版本。 4.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活动 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CM): (1)创建和维护SCM计划; (2)管理SCM计划的实现; (3)进行SCM培训;执行软件配置管理: (1)执行配置标识; (2)执行配置控制; (3)执行配置状态报告; (4)执行配置审核。 2. 配置管理策划(是软件配置管理过程第一步) 1. 软件配置管理组织 软件能力成熟模型(SEI-CMM)分为5个级别,CMM二级包含一个关键过程域(KPA)就是软件配置管理,是保证软件项目产品在软件项目生存周期中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2. 软件配置管理职责 配置经理 (1)职责:对代码开发和测试进行支持和保护,是变更控制管理中心; (2)职能: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规程,形成文档并分发给有关人员;建立系统基线,包括备份规则;确保对基线的变更都经过授权人员的批准;确保对所有基线的变更都进行充分细致的记录,以便可以重新生成或回退;确保所有基线变更都经过回归测试;规定解决异常问题的关注焦点;模块主管 (1)职责:把握模块的设计;为参与模块及其接口工作的人员提供建议;控制模块的所有变更;评审模块的变更和定期进行回归测试,确保模块的完整性;变更控制委员会 (1)是大中型如那件项目中协调变更的集中控制机制; (2)是对每个变更进行评审,作出相关决策的实体; 3. 软件配置管理文件体系 软件配置管理文件体系:是实施软件配置管理的依据,它将标准的软件配置管理要求映射为项目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所需的方针、过程、规章和模板灯文件;方针:是对软件配置管理标准的执行承诺的关键实践的制度化;过程定义:过程定义文件是文件体系的核心 (1)8项指标描述过程活动:目的、角色及职责、入口准则、控制、输入、过程活动、输出、出口准则规程或模板:为具体执行活动提供作用规范和模板; 4. 配置管理计划的大纲 3. 配置管理功能

软件配置管理是组织和管理各种软件产品和文档,控制其变化的一系列活动。

1. 配置标识:唯一的标识软件配置项 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识别出每一个软件配置项并赋予它唯一的标识; (2)识别和标记计划必须反映产品的结构; (3)必须建立识别和标记软件配置项的标准; (4)必须建立识别和标记所有形式的测试和测试数据的标准; (5)必须建立识别建造基线需要的支持工具的标准; (6)要特别关注集成到软件产品中的第三方软件; (7)要特别关注来自其他产品中正被重新使用的软件或打算重用的软件; (8)要特别关注打算替换的原型软件。配置标识框架 (1)配置项名称ITEM:是一字符串,为该配置项命名; (2)文档类别名BELONGTO:指配置项属于哪一工程、哪类文档; (3)资源PROVIDES:对内供应什么,对外要求什么 (4)供应资源特性PROPERTIES:采用非过程化的、独立于完成语言的防晒说明数据的类型、功能、接口形式及其他一些限定特征; (5)版本链VERSION_LINK:指版本的演化过程; (6)指针CONTENTPONITER:是指示符,用于版本溯源,可以找到当前版本的初始源头。 2. 版本控制 控制流程:本地工作副本——>修改调试——>修改并粗略调试——>提交最新版本——>生成的最新版本——>源码库——>当时最新版本——>获取最新版本——>本地工作副本 3. 变更管理 模块变更管理 (1)差异代码管理:把基本代码和差异代码分开 (2)条件代码管理:面对的问题是从几种可供选择的模板中选择一种,以实现特定功能。基线管理 (1)功能一:对基线进行适当的控制,禁止任何未经批准的变更; (2)功能二:未程序员提供灵活的服务,确保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对自己的代码进行修改和测试。 4. 配置状态报告 目的: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历史记录 4. 配置审核(重点) 1. 配置审核概念 概念:根据需求标准和合同协议检验软件产品配置,验证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追踪性,以判定系统是否满足需求;目的:检验是否所有的软件产品都以产生,是否被正确地识别和描述,是否所有的变更要求都根据确定的软件配置管理过程和程序解决 2. 配置审核内容 配置管理活动审核 (1)是否及时升级工作产品; (2)是否执行配置库进行定期备份; (3)是否定期执行配置管理系统病毒检查; (4)是否评估配置管理系统满足实际需要; (5)上次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全部解决;基线审核:配置项名称、配置项标识、版本号、一致性、完整性、备注 3. 配置审核的种类 过程审核 (1)目的:验证整个开发过程中的一致性; (2)需要的资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说明、源代码预发行证书、批准的变更、软件验证与确认计划及测试结果; (3)执行的活动:软硬件接口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说明的一致性;根据软件验证和确认计划,代码被完全测试;正在开展的设计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相匹配;代码与软件设计说明一致; (4)结果:表明所有差别的过程审核报告。功能审核 (1)目的:验证功能和性能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定义的需求是否一致; (2)需要的资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可执行代码预发行证书、测试程序、软件验证与确认报告、过程审核报告、测试文档、已完成的测试及计划要进行的测试; (3)执行的活动:对照测试数据审核测试文档;审核软件验证和确认报告;保证评审结果已被采纳; (4)结果:建议批准、有条件批准或不批准的功能审核报告。物理审核 (1)目的:验证已完成的软件版本和文档内部的一致性并准备交付; (2)需要的资料:预发行证书、结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说明、批准的变更、验收测试文档、用户文档、批准的产品标号、软件版本及功能审核报告; (3)执行的活动:审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功能审核报告已开始实施;软件设计说明完整性样本;审核用户;完整性和一致性手册;软件交付介质和控制; (4)结果:建议批准、有条件批准或不批准的物理审核报告。质量系统审核 (1)目的:独立评估是否符合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2)需要的资料: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与软件开发活动有关的所有文档; (3)执行的活动:检查质量程序文档,可选择的一致性测试,采访职员,实施过程审核,检查功能审核与物理审核报告; (4)结果:总体评价与软件质量程序的一致性情况。 4. 软件交付:实施了规范的配置管理,软件交付就很容易 5. 软件配置管理的功能表 5. 基于构件的配置管理 1. 软件复用: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案

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成效率的质量的途径

2. 软件构件技术 构件:是指软件系统中可以明确辨识的构成成分,而可复用构件是指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可复用价值的构件;构件技术的研究内容: (1)构件获取技术,有目的的构件生产和从已有系统中挖掘提取构件; (2)构件模型技术,研究构件的本质特征及构件间的关系; (3)构件描述语言,以构件模型为基础,解决构件的精确描述、理解及组装问题; (4)构件分类与检索问题,研究构件分类策略、组织模式及检索策略,建立构件库系统,支持构件的有效管理; (5)构件组装技术; (6)标准化问题,构件模型标准化和构件库系统标准化。构件实现规范与标准 (1)组件对象模型(COM):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构件对象模型; (2)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1991年发布的一种基于分布对象技术的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3)开发式文档接口OpenDoc:1995.3推出的一个关于复合文档的结构软件的标准; (4)Java:面向对象语言。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是软件复用的主要形式; 3. 基于构件的版本管理 版本管理的粒度:分为构件和文件为粒度的版本管理;构件版本的管理 (1)组成 (2)管理的基本模式:检出——修改——检入; (3)分支、比较及合并 (4)构件的增量存储并发控制机制:将版本控制与并发控制单位的分离。 4. 基于构件的配置管理 相关概念 (1)配置管理系统中的构件:通过某种结构组织起来的一组密切相关文件的集合; (2)配置:一组配置项的集合; (3)配置基线:为配置及其所有子配置中的构件都选定一个特点版本。管理系统模型:高层管理功能、配置支持、构件版本控制、构件并发控制 (1)高层管理功能:构件支持、审核控制、统计报告、变化控制、过程控制以及团队支持;优越性: (1)构件是一个逻辑概念,他有明确的逻辑含义,记录和维护构件的版本更有实际意义; (2)构件的粒度可以比较大,对大粒度的单位进行版本控制更适合限定大规模软件的开发; (3)构件是结构的,构件的版本控制可以满足对文件的版本控制需求; (4)构件组织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构件的配置可直接支持构件。 三、小结 配置管理就是对部件及其装配过程的管理描述配置管理在SEI-CMM二级体系中的作用描述配置管理的职责及配置管理的主要活动论述了配置管理的4项主要功能: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及配置审核介绍了配置管理计划,并给出了一个模拟配置管理计划的大纲鉴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在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基于构件的配置管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