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历史介绍与科普】陶笛与埙是同一个东西吗?二者历史究竟有何联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跟萨克斯很像的乐器叫什么 【陶笛历史介绍与科普】陶笛与埙是同一个东西吗?二者历史究竟有何联系?

【陶笛历史介绍与科普】陶笛与埙是同一个东西吗?二者历史究竟有何联系?

2024-07-17 1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天妖辉夜               首发B站同名UP主投稿专栏。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私用、他用】 

        近年来,有一种既像玩具,又像装饰项链的小乐器,正在以很快的速度风靡全世界。它不但具有甜美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令无数乐迷倾倒,而且具有多姿多彩的造型让每个人都爱不释手,更有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科学设计,使人奇迹般地在几分钟就学会吹奏。这种小乐器就是被誉为“贴身音乐宝贝”的陶笛。

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会长,赖达富先生于《风靡世界的贴身音乐宝贝——陶笛》一文开头,对陶笛这个乐器,做了如上的介绍。【资源来自中国陶笛学会官网文章:http://www.taodi.org/html/taodizhishi/fengmishijiedetieshen-music-baobei-taodi/】

陶笛,听起来像是个笛子,而且是陶做的(?),那么应该很容易碎。总结起来:一个能吹音乐的“花瓶”?

要知道陶笛到底是什么样的乐器,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上,经过多人修正后,如今(截止发文日2018年5月13日凌晨6点左右)显示出的,对陶笛的介绍文段吧。

概述:

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鼓浪笛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图源网络】潜艇型十二孔陶笛的前身:六孔陶笛。为某品牌的六孔“水墨风彩绘陶笛”【图源网络】潜艇型十二孔陶笛图例:浙江风雅陶笛公司出品,风雅圆头裂纹(白裂、蓝裂)款SC调十二孔陶笛特点介绍:

陶笛,便携式的吹管乐器。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的音色也不同。

制作选材:

制作陶笛的材料很多,陶土、瓷泥、紫砂、塑胶、木材等。

由于陶笛的制作材料不同,因此音色和属性也不完全相同。

陶土熏烧的陶笛音色柔美,瓷泥烧制的陶笛声音清脆悦耳。

紫砂的陶笛的声音清脆明快,黑陶的音色介于熏烧陶笛和瓷质陶笛之间。

但以上烧制的陶笛有一个共同缺点:怕摔易碎。

塑胶的陶笛价格便宜结实耐用,但是它们的音色无法与以泥土为原料的陶笛相比。

音乐表现与上手难度:

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陶笛可以吹半音,转调十分方便,12孔中音C调能轻易演奏7调的乐曲(作者注:此处特指现有的“顺吹指法”的潜艇状十二孔陶笛,其他较早的陶笛设计并不能对半音、转调等有这么轻松的表现方式。)。

这种乐器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价格低,简单易学,成手快,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依照相应的陶笛曲谱(作者注:个人认为,称其为“陶笛图形谱”或“陶笛图谱”更合适,因为其使用方式,就是按照图片所示,按住相应的孔然后吹气,一个个链接起来就能“完成”一首曲子的演奏,是最原始的“依样画葫芦”式的学习“吹奏”一首曲子的方式。),经过短时间练习,也能吹出令人满意的曲子。

图源贴吧。转自风雅陶笛官网贴出的陶笛“图形谱”实例。选曲为日本动画片《犬夜叉》插曲《穿越时空的思念》,常作为热爱二次元动画文化的陶笛爱好者们,学习十二孔陶笛F调指法的练习选曲、入门曲。

这种乐器的学习费用很低,完全可以自学(作者注:在中国大陆学习陶笛,可以自学,也可以报班进行。我们所使用的记谱法,是与其他民乐学习时,同样的“简谱记谱法”,但在港澳台以及欧美日本等地,都是五线谱进行学习。然而,如果要真正进入职业乐手的演奏境界,还是需要找正确的合适的老师,掌握陶笛演奏的“强弱变化”这一重要演绎方式,方可入门。详细的介绍可能会在后期制作“陶笛演奏技法”相应文章时予以更多的介绍。)。

尽管陶笛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但它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爱尔兰哨笛的优美飘逸、二胡的低沉凄凉,相应的专业演奏陶笛同样可以模拟演奏,它的音乐渲染力与前者相比毫不逊色。

综上所述,陶笛,就是一个最早由陶土制作并由此得名的陶土乐器。

然而众所周知,陶土乐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代表:埙。

因此自从近年来在国内有越来越多人对陶笛这个乐器有了了解、有所接触、产生兴趣以后,也不断有人提问:

陶笛、和埙,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是否如传言所说,埙是陶笛的先祖,或者陶笛就是埙?

首先,对于二者是否是同一件乐器我想说:

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陶笛,不是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乐器。只是在制作工艺上同样曾采用陶土制作,同为“陶土乐器”一类,同为“闭管乐器”而已。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现代陶笛与埙,从乐器种类上,并非同一种乐器。陶笛属于闭口吹奏,吹奏的时候,从笛身凸出的哨口,是含在嘴里的,类似于吹哨子。而传统埙(闭口埙不在讨论范围内)是开口乐器,吹孔是通过嘴唇风门控制,吹进埙的腔体内部的。入门难度上,陶笛只要含住吹口,往里吹气,配合按孔,就可以吹响。埙,更接近传统的竹笛与洞箫等乐器,对口型,吹气角度,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图源网络】陶笛演奏姿势。如图可见,演奏者在吹奏陶笛时需要含住吹嘴,再吹气配合按孔进行演奏。

【图源网络】埙演奏姿势。如图可见,埙演奏时并没有含住乐器的动作,而是如同传统竹笛、洞箫、排箫等乐器一样,以一种大约45°角的方向,往埙里吹气,再配合指法按孔,进行吹奏。

其次,制作工艺。陶笛的制作工艺一般是注模工艺,一次成型,中途多次校音。就埙而言,市面上大多数的仿制埙,劣质埙,也已经开始采用注模工艺了。而知名度很高的冯氏陶埙采用的是一次拉坯成型,使得埙的制作难度更大,品质更好。

【图源网络】六孔陶笛制作工艺之一,灌浆。指往设计好的模具中倒入调好比例的陶土或白云土或紫砂浆等材料灌注。做出六孔陶笛正反两面,然后进行后面的程序(大致还有如,拼接,第一次调音,烧制,二次调音,彩绘,二次烧制,上釉或熏烧,第三次调音……等等操作)。

【图源微博】陶笛演奏家周子雷在微博中展示的三管陶笛的图样

除此以外,也有另一种分类学方式,其中提到。埙和陶笛虽同属于闭管气鸣乐器,但是有根本的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陶笛属哨嘴类乐器,吹嘴与哨口结合形成固定气道激发声音,相同发音原理的乐器还有竖笛、哨笛等;而埙则是吹孔类乐器,气道通过双唇形成的风门冲击吹孔边棱激发声音,所以又与笛、箫等被称为风门类乐器。

………………………………

以上,是从乐器结构与演奏方式两方面,来探讨对比陶笛与埙二者的区别关系。以此证明,二者并非同一种乐器。

第二个问题,亦是网络各方讨论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根源”:二者的历史渊源。

先来看看我所收集到的各大百科词条网站,包括部分陶笛学习网站上,关于陶笛历史的叙述。后面我将尝试对其各方观点,求同存异,整理出一份尽量完善的陶笛起源时间顺序表,做一个“时间轴”。以供分析。

---------------------------------------------------------起始线-----------------------------------------------------------------

百度百科中对陶笛的历史渊源是这么说的:

现代陶笛的源头可追溯至六世纪南美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用于装饰和祭祀的仿鸟鸣的彩绘乐器。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作者注:根据历史,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正处在夏朝初年。此时期发生的代表性大事件有:鲧因治水无功被杀,他的儿子禹继承父业,领导治水。苦干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取得了治水事业的成功 。),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作者注:公元前500年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前后的几百年,中原地区封国割据,弱肉强食。之所以有春秋战国的区分,是因为孔子写的那本书,名字叫春秋。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出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孔子,老子等。公元前600年,时值东周时期。),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作者注:从1492年哥伦布踏上新大陆开始,西班牙就陆续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设立据点并向内陆推进。当西班牙人发现落后的新大陆文明根本无力抵抗欧洲人后,军事征服就一直伴随着探险活动。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并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屿古巴岛,同年登陆墨西哥并建立韦拉克鲁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科尔蒂斯(Hernán Cortés)带兵深入内陆并于1521年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同是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马地峡南岸建立巴拿马城,并开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1533年印加帝国被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征服,两年后西班牙人在秘鲁建立利马城并以此作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区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区并将之命名为加利福尼亚并开始逐步深入北美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与意大利人对陶笛的改良创新: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直普遍沿用至今(作者注:这个故事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陶笛的鼻祖的发明故事)。

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现代状似潜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意大利音乐家Giuseppe Donati于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作者注:因为这个年代时间点,所以现在人们普遍人为陶笛只有160年不到的历史。)

陶笛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又称为奥卡利那笛、瓷笛、土笛、火笛、洋埙、甜薯笛等。从它丰富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国家的艺术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制和开发过此类乐器。例如,南美的阿兹特克人(Aztec)和玛雅人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鸟笛;英国人在14世纪初发明了羚角号(Gemshom);意大利人在19世纪中叶发明了奥卡利那笛(Ocarina),即上文所说的都那提改进的潜艇状十孔陶笛。

【图源周子雷新浪博客】上图分别为湖北的陶土烧制的乐器呜嘟,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则是意大利人都那提先生改造而制的潜艇状十孔陶笛。

10孔Ocarina的创造者“都那提”先生,在1853年意大利Budrio一个畜牧业的集市上买来小型陶土笛(这种陶土笛非意大利发明,源于何地无从考究,但它是现今Ocarina的祖宗),在其基本音阶不全的基础上钻孔改制而成,后又影响了日本近100年的发展史,并由日本人明田川孝改革成现今流行的12孔。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大多数是以19世纪中期意大利人都那提(Giuseppe Donati)设计的潜艇型款式为参照对象的。都那提不但是最早给这种乐器取名为“奥卡利那”(即意大利语中“小鹅”之意)的人,而且还开办了最早的陶笛工作坊,曾经设计七种不同规格的10孔陶笛,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陶笛乐队。陶笛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名称一般还是沿用都那提所取的名字——“奥卡利那”。在都那提的10孔奥卡利那笛的基础上,后来的日本、美国等地的艺术家又继续对此进行了改进,从而有了12孔陶笛和复管陶笛。

【作者插叙:我认为,由上述故事可见,如果都那提先生制造了潜艇状十孔陶笛并为之命名是得到国际共同承认的历史事实,那么最初摘自百度百科所说的,意大利面包师做玩具制作出了“陶笛(Ocarina)”的故事就站不住脚了。只能作为陶笛产生的一个趣味故事来看待。】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故而陶笛也有了“甜番薯”的别名。在《17号囚房》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

二十世纪,陶笛先后传到美国及亚洲国家。

随着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现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为基础(作者注: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现在流行的六孔陶笛的鼻祖,或者说起源。)。

在台湾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鲁样式的工艺陶笛,能发声,但不容易吹奏出标准规范指法的音阶,后来经过改进,湾式陶笛,常规的形状像一个水滴或心形样式,也有各种变形的陶笛品种。台湾还发展出具中国特色的品种,比如说以制造紫砂壶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于紫砂笛硬度较高,音色也特别清脆。

在台湾有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南投县的鼎记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还有宗翰陶笛、是诚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诚陶笛陈金续自己研制的陶笛品种,指法和流行的标准六孔的不一样。

由于陶笛的音域不宽(中音C调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发展出双腔、三腔的陶笛,以扩展其音域。

在中国大陆“陶笛”这个名称也是沿用了台湾的叫法,山东的陶笛制做者于2001年开始小批量在当地制做销售8孔的可以吹奏9度音域的5-6厘米左右的泥哨,从2002年底,成立作坊批量生产偏向于娱乐纪念品的8孔和4孔陶笛,2004年4月成立山东临沂华强陶笛厂,同年10月继宁夏的李蕴林稍后几天开通了陶笛网站,即"中国陶笛网前身"但是因为当时的产出的数量极大,而认知环境的范围和需求量却难以与之呼应,持续8个月后因运行不畅关停,重新返复到作坊状态。

2004年前后至今国内出现了更多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几个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如龙韵乐坊和李蕴林,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

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

2005年,邢台的侯义敏研制出具有防摔性能声音柔和的木陶笛。

【图源网络】六孔瓷笛

一部分是以台湾六孔陶笛为基础,经过模仿和改进,继承了这种陶笛的易吹易学的特点。比如厦门雅迪工坊的孙建刚制做的7孔陶笛。

来自台湾省的陶笛制作者也进驻大陆建厂生产陶笛,比如景德镇的的新立瓷笛,这些陶笛制作团队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05年5月,邢台的侯义敏研制出具有防摔性能声音柔和的木陶笛。

2010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低音BC三管陶笛(木陶笛)。

2010年11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AG三管木陶笛,填补了陶笛制作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0年12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AF三管陶笛(木陶笛)。

2011年11月,侯义敏突破了原有的陶笛制作工艺,制作出宽音域木陶笛,将12孔陶笛的音域范围从原有的13度音扩展到16度音。

2013年2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AC四管陶笛(木陶笛)。

2013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BC四管陶笛(木陶笛)。

2013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10C单管陶笛(木陶笛),这款陶笛又被称为重单管重低音陶笛,形似潜水艇,体积比较庞大,长35CM,直径15CM,重量约500克左右,这支陶笛的音色低沉浑厚、古朴圆润。这支陶笛是陶笛乐队专用陶笛,可用于陶笛乐队的四重奏、七重奏。

2013年3月,侯义敏以松木为原料制作了经济型的三管系列陶笛(BC、AF、AG和AC),降低了三管陶笛的价格门槛,使三管陶笛能被广大陶笛爱好者接受;这个松木系列三管陶笛重量轻、便于携带,同时又一定防摔抗振性能。侯义敏又拓宽这种陶笛的第二管和第三管的音域,增强了各管之间的衔接,这样演奏边缘的相邻音时,演奏者不必频频换管。这种陶笛刚刚面世,就受到广大的陶笛爱好者的好评。

2013年4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用于合奏的和声系列三管陶笛(BC、AF、AG和AC),这种侧重于整体合奏,适用于中小学组建陶笛乐队。

2013年5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12孔专业演奏型木陶笛。

【图源网络】12孔专业演奏型木陶笛

在三管陶笛的研发制作方面,赵洪啸也作出了一定贡献,推动了三管陶笛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3月,赵洪啸借鉴国内外多款成熟的三管陶笛制作经验,经过多次的设计和反复的修改试奏,制作出可站立式三管陶笛,这种可站立式的三管陶笛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这款陶笛的特点:

三个独立的音管腔体音色线条接近统一,尤其是解决了低音管和中音管之间的音色衔接问题;

低音管底部设计有平底,可以让整个陶笛竖直站立,这样增加了演奏陶笛取放的方便度,更增加了这款专业陶笛作为高档摆件的观赏性;

基本指法按照自然音阶设计,也能演奏所有半音阶,自然音域达到完整的三个八度,

超吹可达到四管陶笛的音域,也达到了西洋长笛的音域,超过了传统竹笛的音域。

此外,台湾的TNG四管陶笛,音色很好,得到陶笛演奏家宗次郎的好评。这种陶瓷的陶笛的体积小,份量也轻,在推广和使用方面都非常方便。 2013年3月,国内侯义敏先生使用木材为原料,也开发出了四管木陶笛。

以上内容主干整理自百度百科,部分图例等来源于周子雷先生在新浪博客的推文(作者注:然而周子雷先生的那篇文章中,举例了2700多年历史的中国土乐之一的“呜嘟”和意大利人都那提制作的十孔奥卡利那笛(Ocarina)的造型图,认为二者同为闭口乐器,同样使用陶土等材料,孔数相同,同有哨口,便由此认为二者统一,认为陶笛就是埙,起源于中国。这令我不敢苟同,理由已如上文各项注解与时间轴表述中所展示出。)。

---------------------------------------------------------分割线-----------------------------------------------------------------

维基百科中对陶笛的介绍。

陶笛

陶笛(拉丁语:Ocarina),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吹管乐器。现代陶笛的雏型曾在不同文化中出现。

在中国有一种近似陶笛的古老乐器:埙。至于中国的“埙”跟陶笛有没有共同源头,已无从稽考,但是,在中国除了“埙”之外,还有很多陶土乐器,例如1200年历史,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泥哇呜”、源于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呜嘟”却与现代陶笛的基本特征完全一致,不但在外形上区别不大,而且都具备陶笛哨口,甚至连孔数都完全一致;另外的共通点则是都是主要以陶泥烧制的闭管式乐器。

而在南美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亦于六世纪出现一种用于装饰和祭祀的仿鸟鸣的彩绘乐器,也被认为可能是现代陶笛的雏型。

历史

近代欧州的陶笛源自1527年。该年欧洲航海家把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带回欧洲演出,并首次在欧洲以陶笛奏出乐章。最初欧洲人只把陶笛当成玩具乐器,直到1860年意大利烧砖工匠兼音乐家Giuseppe Donati于1860年制出十按孔陶笛,并命名为ocarina,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方言中,oca意指小鹅。

二十世纪,陶笛先后传到美国及亚洲国家。1928年,日本人明田川孝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础上加上了两个半音按孔,使之能吹奏其本调的“相关小调”(比如说一把C调陶笛加上两个半按音孔后,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调的“相关小调”A调),成为现时在日本以及台湾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除了十按孔、十二按孔外,还有其他不同孔数的版本。1960年代英国音乐家John Taylor发展出四按孔、球状、八度音域的版本,后来,雕塑家Barry Jenning把Taylor的四按孔笛改良至最多可加到七按孔。这些四孔至十二孔不等的乐器(无论是否潜艇状),皆被称为“ocarina”。

台湾还发展出具台湾特色的品种,比如说以制造紫砂壶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于紫砂笛硬度较高,音色也特别清脆。陶笛还发展出一些动物、水果造型的装饰用的品种,可供当成吊坠佩带。

台湾陶笛爱好者黄又清于2009年及2014年利用两种陶笛结构改良,将雕塑家Barry Jenning改良到七按孔的球形陶笛,加上唇孔的第八个音孔及修改吹嘴结构进而突破两个八度的音域(以C调高音笛为例,可以达到G5到G7的音域)同时采用台湾财团法人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PIDC)塑木的技术,开发出各种含有地方农产品成分,如桧木粉,文山包种茶等,成为此笛的原料,所生产的Ocarina除了音域广之外,还有该农产品特有的香味。

特点

有别于大多数的吹管乐器,由于陶笛外形呈壶状而非长管状,属球形的闭管乐器,根据波动学原理,大多数的陶笛都不能超吹(overblow)出“泛音”。陶笛的强弱处理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任何乐器演奏中必须匹配的演奏技术,陶笛当然不能例外,只不过在这方面显得格外难以控制,目前世界范围内该领域只有中国个别演奏家掌握了可行的方法,并得以推广。大多数管乐器(比如:中国竹笛,唢呐,小号,萨克斯,长笛……)都是由嘴部控制的一个点与气息配合,控制音头音尾及强弱表现,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陶笛由于吹嘴为固定形状的气道,在这方面的处理,嘴部这个点是帮不上忙的,为了完成音在准前提下的强弱表现,就必须由嘴部与气息配合改为十个手指与气息配合,由嘴部一个点转为手指十个点与气息配合,理论上来讲难度倍增。尤其是在没有气颤音的配合下完成强弱表现,简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大多数的强弱表现应该是与相适应幅度和频率下的气颤音配合而完成的。陶笛的强弱处理尤为重要,在没有强弱处理的演奏中,无论独奏合奏,任何曲子都变得枯燥乏味,曲目一直在换来换去,就是感觉都差不多,缺少了起承转合,白开水一样的平淡。在强弱处理环节上的关注和练习是长期的,所谓熟能生巧,关注练习久了会形成习惯。陶笛由于固定气道的特质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强与弱做到完满,但强与弱的表现肯定是一个专业演奏者永无休止追求的方向。由于陶笛的音域不宽(中音C调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发展出双腔、三腔的陶笛,以扩展其音域。

演出

1925年在日本由明田川孝改良成十二孔陶笛,成为目前陶笛的标准。

1991年,于法国的天才陶笛与排箫演奏家Diego Modena与大提琴家Jean-Philippe Audin合作诞生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专辑Ocarina(陶笛之歌),占居排行榜冠军数周,风靡欧洲长达63周之久。

1998年日本任天堂开发出The Legend of Zelda: Ocarina of Time,是一款动作冒险电视游戏。很多评论赞扬“时光之笛”是历来最佳的电视游戏,陶笛借此风靡全世界。

2004年12月18日16时30分,在台湾高雄市以11,551人吹奏陶笛达7分钟,成功缔造“最多陶笛吹奏”的金氏世界新纪录。

---------------------------------------------------------分割线-----------------------------------------------------------------

再来看看另一个陶笛学习网站,乐器学习网的陶笛频道对陶笛起源历史的说明。

(作者注:这段引用我更改了一下段落顺序为以时间为准,并非如原文,按“大陆、埙、日本、台湾、南美洲”的疑似倒叙式的时间顺序进行表述,内容并未修改,质疑者可以去原网站:http://www.yueqixuexi.com/taodi/20170618175941.html。查看原文。)

中国古代的埙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许多支孔数不等的禽骨。这些禽骨经碳十四检测,已有七千年历史,经专家们鉴定,认定他们是先民用以诱捕飞禽的狩猎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象。此外,中国最古老的埙也是在这里出土的,不过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一音。埙可以称之为中国陶笛的最初形态。

陶笛在南美洲与欧洲

 陶笛在南美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起源公元前2000年,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西班牙占领美洲后,在1527年,陶笛被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带到欧洲。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现在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在《17号囚房》这部电影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

 1963年,英国伦敦的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

陶笛在日本

 日本陶笛之父明田川孝还是高中生时,参加东京的德国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意大利式陶笛,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28年,明田川孝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正规的乐器,就是现在较常见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土笛。随着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乡的原风景》曾出现在香港和台湾拍摄的多部武侠影视剧中,另外还有黑野宏通等知名陶笛演奏家。

 

陶笛在台湾

 在台湾,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鲁样式的工艺陶笛,能发声但吹不出音阶,后来经过改进,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陶笛样式,大陆称之为台湾式陶笛,常规的形状像一个水滴或心形样式,也有各种变形的陶笛品种。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台湾就有蔡宗瀚、游学志等艺术家开始研究秘鲁、英国和日本等地的陶笛,吸取他人的经验,制作自己的产品,并出版陶笛教程和CD、组织陶笛乐队、建设陶笛网站或博客论坛等方式大力推广陶笛。短短的十多年就在台湾掀起了一股“陶笛热”。

 在台湾有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台北市文山区的禾丰窑、南投县的鼎记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还有宗翰陶笛、是诚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诚陶笛陈金续自己研制的陶笛品种,指法和流行的标准六孔的不一样。台湾演奏家游学志先生,在台湾推广陶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在宝岛吹陶笛的人达120多万。2004年12月18日,在高雄市举办的万人大合奏中,11,551人组成的陶笛演奏方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陶笛在大陆

 在中国大陆,陶笛主要受台湾影响,包括陶笛这个名称也是沿用台湾叫法。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很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还有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还有一部分是以台湾六孔陶笛为基础,经过模仿和改进,继承了这种陶笛的易吹易学的特点。这些陶笛制作者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国大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乐器。

---------------------------------------------------------分割线-----------------------------------------------------------------

从上文可见,关于陶笛的起源,大致上的时间与事件顺序,与我从百度百科所找到的资料,整理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那么我们这里先做一个简单的时间轴与事件的综合表,对目前所知的“陶笛的历史渊源”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公元前2000年,南美的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制作出了鸟笛,模仿鸟鸣,作为祭祀过程中的装饰品挂在胸前,而非乐器。

公元前500至600年,经过发展,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已可以吹出完整的音阶。

15到18世纪,西班牙殖民占领美洲时,陶笛由阿兹特克人音乐手带入查尔斯五世宫廷。被视作是陶笛从美洲传入欧洲的标志。

19世纪,1860年,意大利人都那提,从当地Budrio镇一个畜牧业的集市上买到了小型陶土笛(这种陶土笛非意大利发明,源于何地无从考究,但它是现今Ocarina的鼻祖),并赐名Ocarina,意大利语意为“小鹅”。再予以改良,增加孔数,制作出潜艇状十孔陶笛。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为了鼓舞士气,在军中量产,开始流行起陶笛这个便携性乐器。当时采用材料多为塑料,取其不易摔坏的特点而做。且当时所作仍然是圆形陶笛,故而陶笛在美国军中得名“甜番薯”或“小番薯”。

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后来更是拓展到最多七孔。笔者认为,此次拓展,可以视为是现代六孔陶笛与其所用“交叉指法”的鼻祖。

1928年,“日本陶笛之父”明田川孝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正规的乐器,就是现在较常见的十二孔日式陶笛。也让陶笛在日本有了“土笛”这个别名。

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由蔡宗瀚、游学志等艺术家开始研究秘鲁、英国和日本等地的陶笛,吸取他人的经验,制作自己的产品,并出版陶笛教程和CD、组织陶笛乐队、建设陶笛网站或博客论坛等方式大力推广陶笛。甚至衍生出台湾的独特品牌:是诚陶笛,为台湾陶笛制作者陈金续自己研制的陶笛品种,指法和流行的标准六孔的不一样。

2001年,山东的陶笛制做者开始小批量在当地制做销售8孔的可以吹奏9度音域的5-6厘米左右的泥哨。

2002年底,成立作坊批量生产偏向于娱乐纪念品的8孔和4孔陶笛。

2004年4月成立山东临沂华强陶笛厂,同年10月继宁夏的李蕴林稍后几天开通了陶笛网站,即"中国陶笛网前身"但是因为当时的产出的数量极大,而认知环境的范围和需求量却难以与之呼应,持续8个月后因运行不畅关停,重新返复到作坊状态。

2004年前后,国内出现了更多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几个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如龙韵乐坊和李蕴林,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

2005年,邢台的侯义敏研制出具有防摔性能声音柔和的木陶笛。同时来自台湾省的陶笛制作者也进驻大陆建厂生产陶笛,比如景德镇的的新立瓷笛,这些陶笛制作团队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05年5月,邢台的侯义敏研制出具有防摔性能声音柔和的木陶笛。

2010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低音BC三管陶笛(木陶笛)。

2010年11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AG三管木陶笛,填补了陶笛制作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0年12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AF三管陶笛(木陶笛)。

2011年3月,赵洪啸借鉴国内外多款成熟的三管陶笛制作经验,经过多次的设计和反复的修改试奏,制作出可站立式三管陶笛。

2011年11月,侯义敏突破了原有的陶笛制作工艺,制作出宽音域木陶笛,将12孔陶笛的音域范围从原有的13度音扩展到16度音。

2013年2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AC四管陶笛(木陶笛)。

2013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BC四管陶笛(木陶笛)。

2013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10C单管陶笛(木陶笛)。

2013年3月,侯义敏以松木为原料制作了经济型的三管系列陶笛(BC、AF、AG和AC),降低了三管陶笛的价格门槛,使三管陶笛能被广大陶笛爱好者接受。

2013年4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用于合奏的和声系列三管陶笛(BC、AF、AG和AC),这种侧重于整体合奏,适用于中小学组建陶笛乐队。

2013年5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12孔专业演奏型木陶笛。

---------------------------------------------------------分割线-----------------------------------------------------------------

整理完了陶笛的历史脉络,我们再来看看埙的历史进程。看看从中能否发现陶笛的历史踪影。

最原始的吹奏乐器一陶埙(作者注:此处陶埙即是通俗意义上的埙,因我国出图历史文物多为以陶土制作的埙类乐器,故而细化做出此名。)

1.百度知道中的网友答案(地址: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47535.html):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一种陶质的口哨,人们把它称为陶埙。陶埙的形状不尽相同,有的像橄揽形,中间形状较粗且圆,两头呈细尖形。陶埙二面有一个孔洞贯穿,吹气之后使可发出声音。应该说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原始的吹奏乐器。陶埙的产生,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其音响效果,更重要的功能还是用于当时的畜牧业或狩猎业,用来召唤或引诱动物。而后,随着人们对不同音响效果的认识和区分,陶埙才从单音阶发展为多音阶,逐步演变成为早期的乐器。

(资料补充: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 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产品。)

2.乐器学习网陶笛频道,《陶埙与陶笛那些事》一文(http://www.yueqixuexi.com/taodi/20170616175866.html):

陶埙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年代很久远,那时只有吹出简单的音符,现在的陶笛音域很完善了,有专业演奏陶笛。

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汉族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诗经》"如埙如篪",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在周代奴隶制社会已相当流行,秦汉以后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3.乐器学习网陶笛频道,《古代陶笛与现代陶笛有哪些不同?》一文(http://www.yueqixuexi.com/taodi/20170616175865.html):

中国古代有埙,埙类似陶笛,可以认为它们的关系很密切,但是也有人认为陶笛最早产生在国外。陶笛在西洋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长笛类乐器呈管状,而陶笛是球状或蛋形的。它在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早期的使用的材料有用泥土、骨头、果壳等天然材料,现在多用陶瓷制作,也有木材制作,塑胶制作的也很多,当然陶瓷制陶笛的音色最动听,也最流行。

4.百度知道问答《我想问一下陶笛和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啊(很急)》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2009571319698187.html?qbl=relate_question_6):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图源百度百科】红漆云龙埙图样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分割线-----------------------------------------------------------------

由上可见。埙,由中国古时的狩猎工具(无论是模仿鸟兽,用于引诱,还是作为武器“石流星”,投击鸟兽)。并且这种陶土工艺流传下来,逐渐增加了音阶,成为了一种宫廷乐器,最终作为中国代表的历史文物与古乐器之一而留名。

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到,作为陶土乐器代表的埙,在我国历史舞台上,从来没有改变过塑型,始终是“鹅卵石”或称为平底的“蛋”状。指法也始终为交叉指法。

唯一不可考的,就是在公元前2000年,夏朝初期,到公元前600年春秋的东周时期,这两大时间点内,当南美洲人民正经由自己的信仰,衍生出祭祀活动,制作出陶笛的起源——鸟笛时,是否存在由当时中国开始的文化输出,将陶土制作技艺传出到南美洲,以此证明陶笛是起源于埙的呢?

---------------------------------------------------------分割线-----------------------------------------------------------------

针对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人类直到哥伦布1492年的航行,才发现了美洲大陆,才有了历史上美洲土著与外界世界的第一次“并不那么友好的”接触与“被殖民”的惨痛历史。

这里补充一下维基百科上对美洲大陆的介绍:

亚美利加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积达4254.9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语)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划重点:当时的东亚人后裔迁徙,发生时间最晚是一万年前,甚至可能更早。而在此时埙都未被发明出,尚未见雏形,因此不可能是在这一时期由东亚人后裔将埙带到美洲大陆“重新发芽”。)这些来自亚洲的原住民在冰河时代迁移到这些地区(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直到第10和15世纪欧洲人抵达新大陆为止。美洲原住民群体通常被认为脱离“旧大陆”。而这段时期,则被称为“前哥伦布时期”。

美国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古印第安人,他们是狩猎采集者,之后迁移到北美。最流行的理论认为原住民通过白令陆桥来到美洲,当时白令海峡仍未出现。人民跟着巨型动物群,如野牛,猛犸象(现已灭绝),驯鹿,他们获得“大游戏猎人”绰号。原住民也有可能沿太平洋沿岸北部旅行到北美。

原住民文化后来发展成文明。在许多地区,这些文化逐渐发展。这些文化一般比旧大陆的文化发展要慢。被认为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包括:小北文明、卡霍基亚文明、萨波特克文明、托尔特克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奇穆文明、米斯特克文明、莫切文明、密西西比文明、普韦布洛文明、托托纳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瓦斯蒂克文明、塔拉斯坎文明、伊萨帕文明、马萨特克文明、穆伊斯卡文明,以及印加文明。

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并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

当我们拿上面的历史根据作为反驳的理由,你要跟我说陶笛起源于埙,那这种陶土技术的流通,在夏商周时期,是如何跨越山海,传递到另一个大陆的呢?

如果这一点无法被历史与考古学上证明,是否反向说明了,陶笛与埙,应该是两个大陆的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巧合性地都接触到了“泥土”制作的门路。同时说明了,虽二者材料相同,类型相同,但从地理与历史的间隔上,却是从未互相干扰过的两种不同起源的乐器呢?

那么人们所想的“陶笛起源于埙”的想法,是否就应该只是单纯的对一个跨民族的“巧合性雷同事件”的误会呢?就仿佛两个从来不认识的人,互相都会“吹叶子”的技巧,那么你能说,这二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跟着另一个人学的吗?明明应该是二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经历,最后凑巧都学会了同样的技巧吧?

那么陶笛与埙的历史渊源,是不是应该同理,只是一个巧合的碰撞呢?

…………………………………最终结论…………………………………………

若要对上述所有的历史论证,做一个更加简明扼要的整理的话,我想为大家整理、叙述一下,我个人对陶笛的历史的“5+1个时期”的概括观点,希望我的整理方式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并最终尝试着说服大家。

我个人认为:

首先,陶笛的第零时期,是埙,或者说是埙的起源技术。但是这个第零时期是否存在,取决于我们需要从历史上证明,七千年左右以前,埙的工艺,是否传出大陆,到达了美洲人的土地上。如果不能,那么这个第零时期就是不存在的。

第一时期,是阿兹特克人与玛雅人的祭祀用具,鸟笛。当时虽然只是用做祭祀,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变成了一种能吹完整的音阶的乐器。

第二时期,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不久南美人将乐器传播到欧美后,由意大利人改良的潜艇型十孔陶笛,还有英国人设计的六孔陶笛与相对应的交叉指法。

第三时期,是在1928年,日本人明田川孝从意大利设计十孔陶笛改良而来,制作的十二孔陶笛。

第四时期,是当陶笛传入台湾,有了第一次技术的更新,确定了现在流行的六孔陶笛的所谓“水滴形状”。

第五时期,是当陶笛传入大陆,由侯义敏以木作为材料,设计制作了不同调性的陶笛,并在之后与赵洪啸一同开发了三管陶笛的“宽音域”陶笛。

【这里扯一个陶笛圈子内部的题外话: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不久以后,陶笛就将迎来第六时期吧。那就是由中国大陆的陶笛演奏家周子雷先生,主张制作的新实用型三管+改良型三个八度的指法的正式贩售,流入市场,引起流行吧。】

最后总结:我认为,陶笛与埙,是一个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巧合故事。并不是如网络流传所说陶笛属于埙,起源于中国。而是二者各自分别起源于美洲土著与中国古代,采用了同样的陶土乐器制作技艺,最后发生碰撞的故事。如果硬要说的话,也许我们只能判断出,三管陶笛,是在2013年最后,由中国人改良升级、设计制作而来的吧,真正的陶笛的根,还是独立于埙的历史文化的。

                                                                                                                                                     天妖辉夜

                                                                                                      德国时间:2018.05.13.03:10.家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