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跖筋膜炎最快恢复方法 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

2024-06-23 0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又称跖腱膜炎,是由于位于跟骨结节处的足底筋膜过度负荷引起的筋膜变性、微小撕裂等非炎症性损伤,严重者足底筋膜会发生断裂,足底筋膜炎是成人跟痛症的最常见原因。

图片

一、解剖

足底筋膜是一片扇形软体组织,起自跟骨结节位于浅筋膜的深部,近端厚而窄,远端薄而宽。

内侧束:最薄,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缘,覆盖于足拇展肌的浅侧面。

中间束:最厚又称为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的前下和内缘,在中足底处分成5束,止于跖骨头的跖板。

外侧束:起自跟骨结节外缘,覆盖于小趾展肌的浅面。

图片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60岁,主要见于长跑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以单侧多见。临床表现为足跟或足底部疼痛不适与行动障碍,晨起活动时或长时间休息后,站立时骤然出现疼痛,后因筋膜拉伸舒展疼痛减弱,在过度运动或负重后疼痛可再次加剧。

三、影像学表现

图片

正常患者的质子密度加权冠状图像显示足底腱膜(红色)最大的中央部分,位于趾短屈肌的足底。内侧(蓝色)成分位于拇展肌下方,外侧(绿色)成分位于小指展肌下方。无脚跟疼痛患者的 T1 加权矢状图像。正常的足底筋膜(箭头)很薄,所有脉冲序列的信号强度都很低。正常的足底筋膜菲薄,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厚度约2~3mm,>4mm为增厚。

足底筋膜炎几乎总是累及足底筋膜的中间束即跖腱膜,多位于跟骨结节附着点及足底筋膜的近端,表现为足底筋膜的增厚及信号异常。常为局部增厚(>4mm),多见于足底筋膜跟骨附着部至其前方1cm处。

图片

信号改变:T1WI等/低信号、PDWI及T2WI高信号周围改变:跟骨骨刺、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伴有足底脂肪垫、趾短屈肌、小趾展肌水肿。

图片

MRI 上的足底筋膜炎。矢状 STIR 图像显示足底筋膜中央束的梭形肿胀(箭头),具有轻微的内在信号变化,以及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跟骨止点处有轻度骨髓水肿。

图片

矢状位 T1 加权图像显示跟骨附着处及其前面明显增厚的足底腱膜(箭头)。一个小的足底跟骨骨赘(箭头)也很明显。矢状位脂肪抑制 T2 加权图像显示跟骨内侧附着处的足底筋膜破裂(箭头),伴有足底筋膜水肿和周围软组织水肿。冠状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图像显示破裂涉及足底筋膜内侧束(箭头),位于指短屈肌(星号)下方。

图片

一名患有轻度慢性足跟痛的 50 岁女性的 T1 加权矢状位图像显示跟骨附着处的足底腱膜内增厚且信号强度增加(箭头)。存在明显的跟骨骨刺(箭头)。腱膜(箭头)在相应的 STIR 矢状视图上的信号强度仍然较低。相邻脚跟垫内可见轻度水肿(箭头),跟骨插入深处可见轻微水肿(蓝色箭头)。

图片

患有严重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的 T1 加权矢状图像显示内侧索明显增厚(箭头),信号强度弥漫性增加,从跟骨附着点向前延伸很远。后图为另一名晚期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脂肪抑制 T2 加权图像。足跟垫(箭头)、指短屈肌(箭头)和跟骨(蓝色箭头)内明显水肿。

四、鉴别诊断

(1)纤维瘤病:足底的良性、纤维增生性结节常与其他部分的纤维瘤病伴发。

图片

(2)足底腱膜-跟骨结节附丽病:呈T1略低或等信号,T2略高或高信号,伴跟骨结节骨髓水肿、骨质侵蚀、脂肪沉积、骨质硬化。

(3)类风湿结节:血液类风湿因子检测呈阳性的患者中有 20% 会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这些结节常见于遭受微创伤的骨隆起处,例如内侧跟骨结节或鹰嘴。3它们位于足跟脂肪垫而不是足底筋膜的中心,在 T2 加权图像上表现出中等到高信号强度,具有可变的强化模式,并且通常包含中央坏死区域 。

图片

总结:足底筋膜炎是指位于跟骨结节处的足底筋膜非炎症性损伤,为成人跟痛症的最常见原因。临床症状为足跟或足底部疼痛不适与行动障碍 MR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影像方法:表现为局部增厚>4mm、呈T1低T2高信号;可伴随周围改变:跟骨骨刺、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