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跳出存贷汇,银行2.0时代的新三大业务支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产和负债的三个特征是 专栏:跳出存贷汇,银行2.0时代的新三大业务支柱

专栏:跳出存贷汇,银行2.0时代的新三大业务支柱

2024-07-17 1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作者:国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

全面拥抱银行2.0时代、请跳出“存贷汇”的老框架: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快速推进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早已从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商业银行将在1.0时代的存款和贷款资金匹配的基础上,将主营业务拓展至表内外、全口径资产负债的匹配上。在2.0时代,商业银行主要资产和负债类别将去贷款化、去存款化、表外化,实现更多中间业务贡献的收入结构多元化,以及从过去的重资本运营向轻资本运营转化,从考核表内资产规模进化为考核全口径AUM。银行1.0时代的“存贷汇”业务已不是当前和未来银行的核心支柱,在2.0时代,商业银行的新三大业务支柱是:

1)渠道能力(批发性主动负债,面向中高低端客户的表外负债,主动负债以及传统网点渠道);

2)资产管理(投贷一体化,深度介入二级市场);

3)中台能力(全口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在2.0时代,“汇”将弱化为功能性服务,不再是银行的核心支柱。

银行2.0时代的全新盈利指标:风险资产全收益:在银行2.0时代,商业银行轻资本型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收入贡献大幅提高,银行业从重资本型业务向轻资本型业务转型的趋势明确,在业绩增长和资本集约之间取得有效平衡的银行的估值一定高于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粗放使用资本的银行。建立在表内业务框架上的息差、非息收入占比等传统盈利指标体系已经很难从表内外综合贡献、成本差异、以及资本集约性角度全面把握银行2.0时代的盈利模式,一个更加适应2.0时代业务特征的全新的盈利指标需要被建立。在综合考虑计算简便性、数据客观性、不同业务的成本消耗和资本占用等因素后,我们提出“风险资产全收益”作为银行2.0时代盈利能力的全方位衡量,计算方式为“当期拨备前营业利润/期末加权风险资产”(PPOP/RWA)。

五大成分指标及其对银行经营战略的指导意义:我们将风险资产全收益分解为五大成分指标:资本集约度、资产偏离度、净息差、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占比。“风险资产全收益”对银行经营战略的总体指导性方向为1)降低资本消耗,对产生利息收入的生息资产而言,需要在与维持息差之间取得平衡,对中间业务而言,需降低对资本有潜在或间接消耗的业务比重。2)对占用资本金的表内资产业务,“控量保价”维持息差水平比“以量补价”更重要,尽可能降低期末生息资产余额非常重要。3)加大低资本消耗的表外中间业务占比。4)控制营业费用支出。2014年,上市银行风险资产全收益排名前三为招行、建行、工行。

一、全面拥抱银行2.0:银行的业务支柱不再是存贷汇

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快速推进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早已从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如果说,1.0时代的银行业务主要以存、贷双方的中介为主,进入2.0时代之后,银行将扮演起全社会、全口径融资资源匹配的重任,这不仅将体现在存款和贷款资金的匹配上,更将体现在表内外、全口径资产负债的匹配上,主要资产和负债类别去贷款化、去存款化、表外化,更多中间业务贡献的收入结构多元化,以及从过去的重资本运营向轻资本运营转化。

“存、贷、汇”是在过去的银行1.0时代的三大业务支柱,在2.0时代,银行业务支柱的内涵和范围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存、贷、汇”早已不是当前和未来银行业务的核心。相较1.0时代,银行2.0的主要特征是:表内外全口径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类别多元化、主动负债、全方位中台支持。银行2.0时代全新的三大业务支柱,我们归纳为:渠道能力、资产管理、中台能力。

1.1 渠道能力:全方位的表内外主动负债吸收能力

银行2.0时代的渠道能力体现在负债端,对应1.0时代的存款和负债,但将从过去的较为单一(以表内存款和同业负债为主)、以被动形式为主的负债模式升级为表内外全口径的负债组织能力、批发性负债获取能力、以及主动表内外负债营销能力,具体表现在:

* 被逐步弱化的旧基础:一般性表内存款,其重要性将伴随贷存比监管的彻底取消显著弱化。

* 被继续强化的旧基础:表内同业负债和发债融资。

* 进一步巩固的新产品:面向中端和低端大众客户的理财产品。

* 地位大幅提升的新产品:面向高端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的定制化产品。

1.2 资产管理:由单一的信贷资产升级为信贷、非信贷、表内外联动的投贷一体化

资产管理体现在资产端,对应过去以贷款投放、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为主的表内资产运用手段,但将朝着表内外全口径资产管理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

* 投贷一体化,主要包括:1)传统的信贷投放;2)非信贷资产运用能力,这既包括债券和同业等传统非信贷资产,也包括非标资产等新兴资产类别;3)直接投资,预计银行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入以信贷方式难以参与的行业和企业将在投贷联动放开之后得到大发展;4)股票和债券承销,银行获取境内券商牌照、实现混业经营之后,将彻底实现全模式综合融资供应能力。

* 深度介入二级市场,预计银行将主要通过MOM/FOF等方式,充分体现自身的渠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并参与二级市场基金的后端分成。

 1.3 中台能力:业务多元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多元化、全口径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综合化经营模式对银行的中台支持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认为,2.0时代的银行中台必须有效整合以下功能:

* 表内外全口径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

* 表内外资产定价及表内外业务联动中的转移定价。

* 常态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1.4 “汇”已经不再是银行的核心支柱业务

以支付结算为基础的“汇”业务是1.0时代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抓手,在2.0时代一般性存款战略重要性大幅弱化、批发性存款获取愈发重要的背景下,支付业务更多已弱化为银行的一项功能性业务存在,其作为银行负债获取工具的战略意义已经大幅下降,在2.0时代,“汇”已经不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支柱。

二、银行2.0时代的全新盈利指标:风险资产全收益

2.1 为什么需要建立全新的盈利指标?

在银行2.0时代,商业银行轻资本型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收入贡献大幅提高,银行业从重资本型业务向轻资本型业务转型的趋势明确,建立在表内业务框架上的息差、非息收入占比等传统盈利指标体系已经很难从表内外综合贡献、成本差异、以及资本集约性角度全面把握银行2.0时代的盈利模式,我们认为,一个更加适应2.0时代业务特征的全新的盈利指标需要被建立,这个指标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 指标必须基于实际数据、计算过程简洁明了,这是为什么“风险调整后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不能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因为其中采用了大量银行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情景的模拟,且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 除最直接的盈利外,指标需考虑成本因素,不同业务之间的营业成本是有显著差异的。

* 资本使用效率必须纳入指标体系。这既是银行从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银行业传统盈利指标不足的有效弥补。过往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某家银行盈利能力再为优秀,但若资本使用过于粗放,过于频繁的资本补充对其中长期估值是巨大的负面因素。在2.0时代,在业绩增长和资本集约之间取得有效平衡的银行的估值一定高于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粗放使用资本的银行。

资产质量因素如何纳入?我们认为,当期的拨备计提反映的是过去的资产质量风险,而当期的资产质量风险,会在未来体现,而对未来资产质量风险的预测,本质上都是基于一系列假设进行的测算,不符合我们第一条标准中的“指标必须基于实际数据”原则。因此,我们依然将盈利和风险分

* 开衡量,全新的指标体系只考察成本和资本调整之后的盈利能力,而风险因素,依然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不良、关注、逾期等指标体系。

 2.2 风险资产全收益及其五大成分指标

我们将“风险资产全收益”定义为:当期拨备前营业利润/期末加权风险资产,即PPOP/RWA,基于两点考虑:

* 选择PPOP的原因:这一指标反映的是营业收入扣除了营业费用之后的净收入,而又是在拨备计提之前,因此并不包含风险因素的影响。

* 选择RWA的原因:首先,之所以选择期末RWA而非当期平均RWA,因为当期资本充足率是基于期末RWA计算的而非当期平均RWA。其次,选择RWA作为这一指标的分母,正是体现不同业务、不同的表内外资产的不同风险权重,RWA是所有类别资产经风险权重调整后的最直接结果。

在经过一系列的公式变换后(变换过程在此不再详细展开),“风险资产全收益指标=当期拨备前营业利润/期末加权风险资产”可被进一步分解为下述五大成分指标:

资本集约度*资产偏离度*净息差*(1-成本收入比)/(1-非息收入占比)

其中各项指标定义如下:

* 资本集约度:期末生息资产余额/期末加权风险资产,这一指标越大,表明生息资产中的低资本消耗资产比重更高。

* 资产偏离度:日均生息资产余额/期末生息资产余额,这一指标越大,表明有更大比例在期间当中产生了利息收入的生息资产在期末被压缩了,这将在获取利息收益的同时,降低期末资本消耗。

* 净息差:与银行传统分析框架中的净息差完全一致。

* 成本收入比:这是包含了营业税和其他营业费用的全口径成本收入比。

* 非息收入占比:即非息收入(含净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2.3 风险资产全收益指标对2.0时代银行经营战略的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风险资产全收益分解为五大成分指标之后的公式有效刻画了银行在全面反映了成本和资本金占用之后的表内外总体收益水平,为实现更高的风险资产全收益,银行需要:

* 尽可能加大低资本占用生息资产的投放,当然,这需要与净息差水平进行权衡,过大比例的低资本占用、低收益资产的投放会负面影响息差水平进而影响整体收益率。

* 在可控范围内,尽量压缩期末资产余额、扩大周期中的生息资产余额,这样能在获取利息收入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期末资本占用。

* 对表内生息资产,以提升净息差水平为核心目标,而非牺牲息差水平的“以量补价”。

* 尽可能降低成本收入比、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可以看到,在风险资产全收益分解后的五大指标组合中,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我们认为,风险资产全收益指标对银行经营战略的总体指导性方向为:1)降低资本消耗,对产生利息收入的生息资产而言,需要在与维持息差之间取得平衡,对中间业务而言,需降低对资本有潜在或间接消耗的业务比重。2)对占用资本金的表内资产业务,维持息差水平比“以量补价”更重要,尽可能降低期末生息资产余额非常重要。3)加大低资本消耗的表外中间业务占比。4)控制营业费用支出。

此外,“降低资本占用+维持息差水平+加大中收占比”这样的政策组合意味着,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银行为维持收入水平(注意是收入水平而非息差水平)

而普遍采用的“以量补价”策略在风险资产全收益角度是无效的,因为这既加大了资本金消耗、牺牲定价的策略也拉低了息差水平、同时还不利于中收占比提升,与风险资产全收益的策略完全背道而驰。在宽松周期中,更为有效的策略应当是“控量保价”:收缩生息资产规模以维持息差水平、大幅提升中收占比,同时,前两项政策对资本金集约化使用也有巨大帮助。

我们相信,在银行2.0时代,我们最终将见到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扩张速度大幅放缓甚至收缩、表内资产负债表外化的趋势确立,银行从资产经营型机构升级为资产管理型机构,从考核表内资产规模进化为考核全口径AUM。

2.4 上市银行风险资产全收益:在五大成分指标之间谋求均衡摆布是关键

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风险资产全收益为2.89%,招行(3.61%)、建行(3.52%)、工行(3.34%)排名前三。我们对各家银行风险资产全收益五大成分指标(资本集约度、资产偏离度、净息差、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占比)的排序显示,在五大成分指标之间谋求较为均衡的摆布是风险资产全收益整体排名靠前的重要保障。

 

从16家上市银行总体来看,2007-14年,风险资产全收益在2008年曾达到过阶段性高点3.34%,当年同比提升达35bps。我们对其同比变动的因素分析显示,净息差的提升是最重要贡献。4Q08货币政策大宽松之后,净息差在2009年成为最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将上市银行当年的平均风险资产全收益同比拉低96bps至2.38%。

更进一步看,2007-14年,在五大成分指标中,资产偏离度、非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均出现了显著提升,净息差受制于货币政策周期呈波动趋势,而资本集约度则出现明显退步。我们认为,资本集约度的倒退与2013年开始实施基于巴塞尔3的新资本协议有直接关系,新资本监管体系下的加权风险资产规模是显著高于此前的资本监管体系的,因此资本集约度指标在2013年出现的断点式下降,实际上是由于新老资本监管体系切换带来的不可比因素,2013开始的资本集约度和2013年之前的并不直接可比(这在2013年风险资产全收益因素变动分析中也有体现,当年资本集约度出现显著负贡献)。总体而言,上市银行整体风险资产全收益成分指标是朝着积极和正面的方向发展的。

(编辑:王芳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