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贺兰山岩石破损原因 贺兰山下,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

贺兰山下,一半是江南,一半是塞北

2024-07-08 0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气势雄伟,如万马奔腾,夏季季风到此一游,再难前进。摄影/杨宏峰

15亿年的地质演变,让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也让中国西北多了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来自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穿过东部的太行山、吕梁山来到宁夏,已是强弩之末,干旱成了这里的主调性。但是贺兰山的崛起,阻截了为数不多的水汽,同时还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阻挡了从西北方向刮来的高空寒流,也令连绵的沙漠难以越过山脉继续东进。贺兰山一带基本与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成为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

再加上山地形成的垂直小气候,贺兰山的不同区域在气候、水源和植被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差别,呈现了山峦、沙漠、河流、草原、森林等全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在贺兰山西麓,有着一望无际的黄褐色荒漠,这就是著名的腾格里沙漠。它是中国第四大沙漠,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密集的沙山遍布其中,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连,成为阿拉善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年,阿拉善作为中国沙尘暴的重大策源地,吹起的沙尘浩浩扬扬,但是地上的流动沙丘,始终无法越过高山。

▲贺兰山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所环绕,景观截然不同。供图/䝞建宏

而东麓的迎风坡上,降水积成山间小溪,在数个东西向山谷如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流出,带出了山中的泥石砂砾,山前的冲积扇土壤肥沃。同时,这里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却足以供给牧草生长,许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针茅、长芒草、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便染绿了山体,还与稀疏生长的耐旱小乔木灰榆,共同组成了山地疏林草原带。

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左右,在贺兰山腹地滋润了一片山地森林,面积仅有211平方公里,却是我国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粗壮挺拔的乔木矗立在大山深处,有山杨、杜松、白桦、山柳和灰榆,以及直径可达1尺多的松树和云杉。山中浅浅的溪水滋润出厚达10厘米的青苔,白蘑、紫蘑等真菌藏身林下,还有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而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随着气温下降,森林景观又被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所取代。

于是,地处干旱地区的贺兰山,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是华北森林植被、内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汇集地,还是各种生灵宝贵的家园。据统计,贺兰山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15种和5个亚种、兽类51种,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包括国家一级动物金雕、胡兀鹫、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动物马鹿、马麝、岩羊、蓝马鸡、苍鹰和秃鹫等。

从这个角度上看,贺兰山不仅是自然的屏障与分界线,还是一座难得的生态绿洲。

▲在贺兰山,夏天的云杉林是郁郁苍苍的蓝绿色世界,冬天则成了宁夏八景之首“贺兰晴雪”的最佳代言人。摄影/妥永苍

贺兰山,守护着塞北的粮仓

贺兰山的传奇不止于此。雪山与草原之外,贺兰山下还有荡漾的湖水,葱绿的稻田,在塞北的黄沙漫漫中,出现了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江南风光。

一般来说,中国200毫米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多是草原与荒漠,似乎无法种植水稻。但是农耕民族进入这里后,却打破了这个规则,硬生生造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塞上江南”。为什么,农作的铁犁可以深入西北?

在贺兰山的东面,就是鼎鼎有名的宁夏平原。这里本是地处西北的干燥之地,因为黄河的存在改写了命运。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下,流过兰州以后,转头北上,沿着贺兰山脚一路穿过宁夏平原,由于地势低缓,丰富肥沃的泥土不断沉积,在千万年的作用下,积累出厚厚的土壤层,从此宁夏平原就有了一大片可以开垦的土地。

▲黄河自甘肃进入宁夏,优美地拐了一个大弯,为宁夏平原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摄影/董宏征

更重要的是,黄河给这里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它从中卫县南长滩翠柳沟入境,途径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等县市,在石嘴山头道坎麻黄沟出境。宁夏河段约占黄河全长的是十四分之一,过境年径流量约为307亿立方米,使宁夏平原有了灌溉农业必不可少的水源。

与此同时,地形也是宁夏平原能够充分利用黄河水的重要条件。黄河水沿着贺兰山脚,自高往低冲刷河道,形成稳定的河槽,比起中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堆高的“地上河”更加安全;同时在宁夏平原上,水面与地面的高差并不大,只要在河岸上开一个口子,黄河水就能缓缓流入两岸的土地。相比之下,更上游的青海、甘肃峡谷众多,常常要经过三四级提灌才能用上河水,不及宁夏灌溉方便。

▲今天的宁夏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在银川市永宁县,碧波荡漾的万亩鱼塘和连绵的水稻田连在一起,一派水乡风光。摄影/徐胜凯

再加上黄河上游的水位波动比较稳定,少有大的洪涝灾害,使宁夏平原沿河两岸,既可享黄河之利,又无旱涝之虞。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流淌过这里的黄河是一切滋润与富饶的源头。

天时地利之下,2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凿渠引黄河水到农田,在堤岸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此后,历朝修浚旧渠,不断开挖新渠。早期的宁夏引黄灌区集中在河东地区,到了唐代,宁夏的引黄渠道已有9条,持续扩大灌区范围,直至19世纪,宁夏引黄灌溉干渠已有23条,全长约1000多公里。

人力建设的渠、沟、桥、闸、坝、滩,大大改善了这里的灌溉条件,也让水稻、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成为可能。2019年,宁夏的粮食产量373.2万吨,人均占有量达54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北粮仓。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镶嵌在贺兰山与滔滔黄河水之间。因地势略低于上游,引水更加便利,水沟纵横,稻田万顷。摄影/杨宏峰

黄河滋润了这个粮仓,贺兰山则守护着它。贺兰山的平均海拔约有3000米,在西部一连串大山中仅仅是个“弟弟”的存在,却是宁夏平原重要的庇护者。打开地图,贺兰山犹如屏障一般,挡住了东侵的腾格里沙漠。试想一下,如果贺兰山像东南地区不到500米的丘陵一样低矮,来自西北的尘暴便会很快掩盖宁夏平原,农田耕作也就无从谈起。

正如地理学家伍光和教授曾在《中国绿洲地域系统研究》评价称:“中国绝大部分绿洲的形成都与干旱区的山地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山地的存在,从准噶尔、塔里木到贺兰山的广大区域,就很难发育绿洲。”

人们对黄河与贺兰山的赞赏,从这首民谣里就能看出来:“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贺兰山下的塞北粮仓,源源不绝地生产着著名的宁夏大米、枸杞、菜心、葡萄,称得上是西北的天府之地。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宁夏平原就是出产最好的枸杞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 170天左右,特别适宜枸杞生长。摄影/李紫恒

圣山与军山:文明交融之地

连通大漠与粮仓的贺兰山,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地。

根据专家考证,距今3万年前,贺兰山就有古人类在此游猎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始有部落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作画,例如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口两侧的山岩上,就密集分布着大量岩画,既有常见的人面像,也有牛、羊、马和老虎等动物,还有不同部落的象形文字,犹如一部另类的宁夏古史。虽然专家仍未对贺兰山岩画的创作年限作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贺兰山留存的超过1万幅岩画,曾经见证了这里不同时期先民的生活、祭祀场景。例如,知名度最高的太阳神岩画,大约凿刻于新石器时代,象征着太阳照耀大地,是先民祭祀的重要对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逐水草而居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民族在这里来来往往,从“贺兰”的命名就能看出端倪。有的学者认为,贺兰这个词汇来自于古匈奴语,代指曾在这里居住的“贺赖”部落,意为“骏马”;也有说突厥人曾在这里一度生活,他们将骏马称为曷拉,也就是贺兰山;更有人说,贺兰山的名称来源于鲜卑人,贺兰是个鲜卑语……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就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贺兰山就是他们策马而来,纵马而去的好地方。

▲贺兰口,一只岩羊似乎在张望山体上的岩画。人类来来往往,留下了岩画;动物悠然自在,生活在贺兰山下。摄影/王彤

对居于中原的汉王朝来说,贺兰无疑是偏远的边塞,当游牧民族的铁骑从大漠南下时,贺兰山便是阻挡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公元前272年,强大的秦国军队将贺兰山纳入秦国的版图,但是不久匈奴又乘中原战乱再次占领贺兰山,之后大将蒙恬北逐匈奴,重新收复贺兰山。此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在这座山下展开无数次的军事拉锯:大汉与匈奴、大唐与突厥、大明与鞑靼……中国的其它大山,几乎没有像贺兰山那样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由此可见贺兰山还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军山”。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文明的冲突也意味着文明的融合。为了长期占据贺兰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得不互相妥协。中原王朝的军队边民开始在山下的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土地,把牧场开成农田,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就建立了城镇;当中原无力北顾时,游牧民族立刻夺回土地放牧养马,还会在中原人建起的城镇卖马,互相交换生活所需资料,“以物换物”的草原文化与商贸定居的文化开始融合,贺兰山口成为“茶马互市”之地;马匹相当于古代的战略物资,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贸易所得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军事所需,中原王朝就会转变思路,在贺兰山下设置军马牧院……到了后来,“屯牧”和“屯田”在贺兰山并存,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

▲三关口长城一带,山麓荒漠草原绵延,贺兰山与长城一路同行。摄影/王金

除了农业与牧业之争,游牧和农耕民族也各自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宋朝,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贺兰山东麓建立西夏(大白高国),修建了大量城堡屯兵,历代西夏国王在此埋葬,留下了今天耸立的九座西夏王陵;明朝,汉民族重夺贺兰山,凭借天险修筑长城,分别设立镇远关、打硙口、赤木口和胜金关等关隘,还有100多个堡寨。同时,宗教传播也深刻影响了贺兰山的文化,佛教传入成为人民的精神慰藉,修建大量的佛塔寺庙佛像,其中位于贺兰山腹地的南寺号称是阿拉善第一大寺,供奉着仓央嘉措的灵塔。

如果没有贺兰山,西北的历史将发生怎样的改写呢?作家唐荣尧曾总结说:“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以岩画记载生活与历史的平台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匈奴时期,秦始皇的政权会因为失去北方的天然屏障而变得更加短命,西汉政权的生命周期同样会‘缩水’……”

▲宁夏贺兰山脚下拜寺口,拥有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距今近1000年历史。供图/图虫创意

在山地纵横的中国,海拔3000米的贺兰山不算雄伟,但是它的存在,却展现了西北的无限种可能——它有着苍茫辽阔的大漠,也有着苍翠劲拔的森林;它有着牧歌悠扬的草原,也有稻花飘香的田园;它有着重叠连绵的山峦,也有着奔腾不息的大河……既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热血战场,也是“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的富饶粮仓。

在这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汉族或依托自然险阻,或利用山川形便,构成了千百年来农业与牧业相互融合、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的复杂历史。那些鲜活的生命,在贺兰山下生活、劳作、繁衍、死亡,一代代传承着关于贺兰山的记忆。

这就是贺兰山,一座可以超乎你对大西北所有想象的山脉。

▲贺兰山下的银川,因为黄河的滋润,有了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成为今日著名的“塞上湖城”。摄影/妥永苍

参考资料

·唐荣尧 .中国有条贺兰山[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1,(10):76-79.

·陈旭 .贺兰山:银川平原的守护神[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1,(10):32-49.

·王杰 .银川:中国湖城[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4,(09):110-119.

·中国国家地理 .黄河为什么富宁夏?专家眼中的黄河与宁夏[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1,(10):50-69.

·唐荣尧 .岩画贺兰山的文身[J].中国国家地理,2010,(01):142-159.

· 新华网.《黄河何以富宁夏:黄河宁夏灌区探秘》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9/15/c_1124998425.ht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