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守正创新开新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贵州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召开时间及地点 贵州中医药守正创新开新局

贵州中医药守正创新开新局

2024-07-11 1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协调推进

贵州中医药守正创新开新局

  天柱县凤城大坝黄精中药材育苗基地,搬迁群众在开展黄精育苗工作。(龙本英 摄)

  全省药用植物资源7000余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建设30家省级示范中医馆和227家省级优势中医馆,率先在全国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诊疗量占比同比上升81.85%;疫情集中隔离点中药干预覆盖率达98%;建设“定制药园”示范单位达72家、33万亩……这是贵州中医药在2021年底交出的答卷。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苦干实干。2022年,贵州中医药系统将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全面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中医药工作,着力抓好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健全完善“三项机制”,扎实开展“三大活动”,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行动,大力推动中医药技术和产业创新,努力推进在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新进步。

  顶层统筹 强力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

  近年来,贵州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奋力推进。

  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强省战略高位统筹、强力推进,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中医药大会,把中医药作为提升卫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

  中药材产业是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健康医药产业是我省10大工业产业之一,贵州专门制定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贵州省中医药条例》。省级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投入较“十二五”末增长了20倍。

  同时,我省成立专班领衔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实行每月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每月深入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企业走访调研、每季度听取一次汇报。

  强化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作用,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对市县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领域绩效考核内容,围绕省委、省政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目标任务和中医药条例要求,建立工作台账,按季调度跟踪管理,汇聚成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搭好四梁八柱,聚指成拳发展。制定《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贵州省中医药条例》,印发《贵州良药公共品牌建设工作方案》《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评定标准(试行)》等系列法规及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我省从中药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提升中医药行业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群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贵州中医药品牌建设加快推进。

  提升服务能力 守护人民健康

  黄平县新州镇沙井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在管护太子参。(梁文 摄)

  “我们当地医院有中医,治疗效果好得很。”在晴隆县人民医院沙子镇医院腾龙分部,71岁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刘远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他倍感幸福。

  而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孙颖豪作为人才引入晴隆县人民医院后,被派驻腾龙分部,他很快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孙颖豪说,在基层中医大有可为,更能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同样能体现出人生价值。

  这是贵州中医药系统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一个场景。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能看好病是硬道理”。近年来,贵州中医药系统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目标,大力提升中医药治疗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贵州中医药全面融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并做出新贡献。第一时间发布多版《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参考方案》,第一时间组建中医抗疫队赴省内外现场开展疫情防控,第一时间统筹中医药资源,积极发挥各中医医疗机构和国药同济堂等中医药企业作用,及时为集中隔离点人群煎制预防汤剂,中药干预覆盖率达98%,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全程参与疫情防治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中西医合力攻坚,中医药全面参与确诊患者救治并取得显著效果,中西医协同发挥作用的模式不断成熟。

  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5个市、县中医院,新增5家三级中医医院,三级中医类医院已达17家,建设中医经典病房5个。在全国创新建设省级示范中医馆30个,率先开设省级“民医馆”,建立1个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挖掘整理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77项。全省市、县均组建了中医药管理工作专班,做到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

  人才培养取得新提升。紧紧围绕建立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在遵义、毕节、黔东南建设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新增1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1名岐黄学者;贵州中医药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中医(专业学位)3个博士授权点。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前培训,国家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上年提升14.4%;建设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省级“西学中”培训基地7个,已培训“西学中”1600人;培训乡村中医卫生技术人员5500名。

  发展成色如何,关键看基层。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基层中医馆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94亿元在全省全部144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累计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项目单位1544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

  为了提档升级全省中医药服务,加强基层服务能力,2021年,我省建设30家省级示范中医馆和227家省级优势中医馆,带动了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加强内涵建设,大幅改善诊疗环境,满足了患者的多维度就医需求。

  做大做强产业 服务“四新”“四化”

  在贵州,2021年“定制药园”示范单位达72家、面积达33万亩。

  初步查明,目前全省药用植物资源7000余种,56个中药材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按照《贵州省道地药材、民族药材和重点药材目录评选工作方案》要求,经专家组评审通过贵州省道地药材95种。加快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入驻企业1017家,可追溯种植面积71.86万亩;完成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入驻企业556家,上架产品2635个。

  据统计,2021年,全省中草药材收获面积254.26万亩,同比增长0.5%,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达117.4万吨,同比增长28.7%,产值304.64亿元,同比增长10.8%。

  靠山吃山,依山富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时下,在剑河县岑松镇南岑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药农正在精心管护药园。该项目一期种植了2000亩南五味子。丰产后亩产可达1000斤,由贵州泰和本草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每斤6元的价格进行保底回收,基地预期年总产值可达1200万元。

  该基地建立了3331利益联结模式:每年总利润的30%作为产业后续发展基金;3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基金;30%作为村民股权分红,239户村民每户每年能分红近万元;另外10%作为管理人员奖励基金。

  除了药材收入,贵州还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康养”等,这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举措。

  着力将传统民族中药升级为现代民族创新中药。积极引进贵州中科分子生物有限公司入驻南明欧美医药产业园,全力打造以灵芝分子精华为代表的年产百亿级的现代民族中药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该公司在册亨县秧坝镇福尧村等地,依托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已在册亨县种植灵芝1800多亩,成为了当地特色产业的新名牌。

  据统计,2021年,全省十大工业产业合计总产值15194.88亿元,其中,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168.08亿元。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中医药产业有效助力全省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抢抓新机遇 “三位一体”新突破

  正安白及列入贵州省“定制药园”参考品种。(周树勇 摄)

  贵州中医药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当前仍存在一些短板与困难。如何充分认识、正确看待当前贵州中医药事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形势?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更应看到并及时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历史机遇。

  今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把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列为支持贵州闯新路的内容。

  扬帆起航,更上层楼。

  笔者从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2022年,我省将着力抓好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健全完善“三项机制”,扎实开展“三大活动”,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行动,大力推动中医药技术和产业创新,努力推进在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新进步。

  整体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目标,奋力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全力争取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落户贵州,努力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着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持续深化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在贵阳、铜仁、黔东南3个市(州)和南明、乌当、绥阳、大方4个县(区)开展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扎实深化医改,深入开展群众看病排长队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积极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持续巩固贵州良药品牌。推动“中医药+旅游”融合创新,创建10个贵州省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推出5条以上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支持黔东南州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建设。

  坚持中医药融合发展。加强院内制剂开发和推广使用,建设中药院内制剂中心,鼓励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助力提升中药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中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着力打造更多更好贵州民族药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保护和研究。继续推进中医药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6+N宣传活动。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黔药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中医经典病房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工作,达到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以及中医服务能力的目标,补齐贵州中医药服务体系短板。

  同时,着力健全完善中医药高质量考核、人才培养使用、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三大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大调研、大练兵大比武、作风大整治“三大活动”。

  此外,还将在全省扎实开展和实施“三个百千万”行动。

  聚力开展“中医药双百千万行动”:在全省遴选并建设100个左右中医优势专科(中医重点专科),创建10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全省遴选1000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活动;在全省发放不少于1万个中医药家庭工具包,培训不少于1万户家庭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

  实施中药材产业“百千万”计划:全省力争“定制药园”达到100个左右,加快推动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入驻企业达1000家,黔产道地药材品种规范化建设面积扩大到40万亩以上(含林下种植)。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贵州正奋力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群众提供更加健全优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杨国军)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