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你在b站看到关于《黑神话》有关疑似黄眉大王的“反八戒”最深刻的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贪得无什么 这可能是你在b站看到关于《黑神话》有关疑似黄眉大王的“反八戒”最深刻的解释。

这可能是你在b站看到关于《黑神话》有关疑似黄眉大王的“反八戒”最深刻的解释。

2024-07-14 2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年前,《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在游戏圈投下一枚重型炸弹。引爆了国内外的游戏话题圈。一年以后,新的实机演示来了,然而与其一同到来的,除了对游戏本身品质的赞誉以为,还有的,是对视频中,一个疑似游戏中黄眉大王的声音,在9:14说到的理念的争议。

注:以下对这段疑似黄眉大王的声音的旁白,我简明统称为“黄眉”。

在各位看官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有两件事我必须挑明。

1,如果你是抱有看热闹或者因休闲娱乐,随意翻到这篇文章,你并不重视谁对谁错的话,就不必往下看了。因为(对你而言)它可能会有些无聊。

2,这篇文章不代表权威或者绝对的对错,我们为什么需要以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不是因为要杜绝二极管思维,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追求什么所谓的“独立思考”。而是我们能获取的一切信息,可能都是未必客观正义的,所以世间的所有人,都有可能被信息蒙蔽与欺骗。所以为了追求真理,我们只能选择: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当以这种方法看待宗教时,便很容易看到世间一切宗教自身的优缺点。而如果你对这种思想和说法不屑一顾,那么这篇文章也可能是未必适合你的。

“还记得盂兰会上,世尊说过:众生之苦,多因不守戒律,放情纵欲。要我说:放屁!”

这个声音不但否认了佛教至尊的说法,他下面更否定了佛教中针对修行者的“八戒”。

此“八戒”非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但二师兄的“八戒”,也就是猪悟能这个法名的来源,就是来自佛家“八戒”。

实际上,佛教戒律并不局限八种,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

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也就是48的十次方)。

而比较广为人知的,对其下信徒规定的,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八戒则多出三种:六着香华,七坐卧高广大床,八非时食。

十戒则多出:七不歌舞及旁听(原“7坐卧高广大床,8非时食”>>向后移动一位到8,9),十不蓄金银财宝。

而这个疑似黄眉大王的旁白,他反驳八戒的理由则是:

——“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不偷盗,强弱与我何异?”

——“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

——“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既然我们要使用——一种人类文明迄今为止,一种,由哲学,与科学,共同缔造的最伟大的理论——《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就必须要“入世”,然后“出世”然后再左右正反中取折中。

首先是“入世”,先站在佛教的视角。

据《法苑珠林》卷一0六为: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佛教的本意是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先谈论佛教八戒(或者十戒)的解读。

在正向解读里。

1不杀生。

禁止杀人,因为杀人者人恒杀之。也不能伤害一切有情众生。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2不偷盗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3不邪淫

简单来说,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4不妄语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5不饮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6不涂饰

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就男性而言……这还用我说?

7不歌舞及旁听

在古代,舞蹈和音乐是一种奢侈品。并不是说,如现代人一样买个随身听,MP4或者手机就可以享受音乐。在古代,每一场舞蹈和音乐的表演,都是一场绝唱。不贪恋世俗美妙的靡靡之声音,应该将这些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8不坐高广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过度追求睡眠的舒适。

9不非时食

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从小就有父母教育说,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种出来的。古诗《悯农》也有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佛教信徒来说,“不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享乐式进食”的行为,与吃饭“吃剩下”的浪费行为,同等为浪费(比如追求几千块的牛排,鱼子酱,芽尖茶等等)。

10不蓄金银财宝

资本主义的劣根性。(狗头)

既然讲过了正向解读,自然就有反向解读。但请注意,这里的“正向”与“反向”,并不代表“对”与“错”。其只是一种解读方向。也可以说,是佛教自身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肯定,那个疑似“黄眉老怪”的旁白,在佛教自身的理论基础上,作出的突破。

如同陈胜吴广,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在反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作出的突破。

如同文艺复兴,在反抗一神教唯我独尊的社会环境下的突破。

以上两者,同样具备优越性与局限性。

我必须要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无论是完全坚定支持“黄眉大王”的观点,还是完全坚定支持如来世尊说言“众生之苦”缘由的观点的人,都陷入了一种极端思想的辖制,认为非此即彼,用人话说,叫“二极管思维”。我为甚要否定这种想法,您且听我道来。

在看我的解读的时候,你一定有99%的可能认为,我在诡辩,但实际上,一切语言的通病在于“没有把话说清楚”。世界上所有的话语都有三种解读方向,正说,反说,折中说。我想说的,不过就是将这三种解读方式提出来,用以参考借鉴,而并非奉为金科玉律。

那个“黄眉”的理论,从正向解读来看,其优越之处在于:

一·不杀生——“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这一上来就是重量级的炸弹:

“仇恨止息”的说法,出自《法句经》双要品章:

3.「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以上是为了方便推广的白话文译文,而原句为:

〔三〕随乱意行,拘愚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

〔四〕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妬嫉,愍达善言。

〔五〕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将黄眉这句话延展开来:你佛教说要“不杀生”,可问题是,如果别人杀我,没有法律帮助的情况下,我怎么办?即便是法律,难道你支持废除死刑吗?

如果二人有血海深仇,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终结对方,这个仇恨很可能会继续延伸到下一代上,然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在人身上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国家之争。

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明王相”是杀相,其只是惩罚相。佛门是没有杀生相的。至少明面上没有。

我打一个比较冒犯的比喻,二战,脚盆和德国,那两颗不扔下去,国会大厦那个旗不插上去,那些人不死,这些国家凭什么低头,战争又凭什么结束?一个被纳粹极端民族主义控制的国家,一个被军国主义裹挟的国家,凭什么停下自己杀戮的步伐?

而不复仇,受害者又凭什么死能瞑目?作为朴素大众,又凭什么原谅那些罪孽深重的战犯!

我再进一步,不以暴力和杀戮作为手段震慑!

凭什么!来阻拦!个人,烧杀抢掠!

凭什么!来阻拦!列强,侵略征服!

我再再进一步,不掀翻旧社会,旧有阶级,老旧的既得利益者,趴在劳苦大众无产阶级身上吸血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建立新的,更亲近穷苦大众劳动人民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掀翻旧社会的统治,除了暴力与流血,乃至牺牲!别无他法!

这岂是一句可笑的“不杀生”能化解的?

二·不偷盗——“不偷盗,强弱与我何异?”

这更是诛心之言:《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窃钩者,偷鸡的,盗狗的,为贼;窃国者,为诸侯,为英雄,为国王,为皇帝。对于窃钩者,人们自然恨之入骨,见之喊打;然而,对于窃国者,就难得看到几个人会愤怒了。老百姓的思想在这方面真的很奇怪(这一点在《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有很深刻的描写),既统一,又矛盾。比如说,某某偷了邻家的牛,这咋行呢?不送你去坐牢,也要让你受尽千夫所指;然比如说将军杀人呢,与上文联动,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人们又公认这是英雄,是元勋,是领袖了。细想来,总有点耐闷,难怪唐诗人曹松《己亥岁》诗中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窃国者所窃何物也?当然不是山川草木、江海湖泊,这些是不用担心窃走的。窃国者所窃为民权、民心、民意也。为了党派利益,不顾天下众生,凭着高压手段与舆论导向,颠倒黑白、混淆美丑、指鹿为马。久而久之,“喜鹊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夜莺”(余杰语)。比如《水浒传》中的皇帝就是最大的“匪”。这样的精神窃贼着实可恨。所以说,窃民权、民心、民意之领袖,之政党,即窃国者也。

也就是说,在这个语境里,人们崇拜与厌恶的,并不是“偷盗”这个行为本身,也不是“偷”了多少东西。而是行驶这个行为的人有什么样的背景和能力——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这句话等于为偷盗披上了合法的理由,认为既然“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一定是我偷的不够多,但问题是,偷盗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评价偷盗本身并不能流于表面。

打2个比方,

1)张三偷钱,为什么偷?因为社会没有给他工作的岗位,没有人需要他,哪怕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动手实践能力极强,有很多发明发现,但没有人需要,没法挣钱。为了填饱肚子,所以偷。

2)李四偷钱,为什么偷?因为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被骗,或者孩子生病,或者天灾饥荒,所以偷。

2个人表象上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小偷”,但代表的实际意义,社会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就偷盗本身而言,如果将“偷盗”解释为“不经他人同意占有他人财产(无合法与非法之分)”。(注意,在这个语境下“偷盗”不代表非法性质的“偷盗”。)我们反而还需要“偷盗”。因为对付压迫者,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三·不淫行——“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大多数人看到这里的“有情”,可以指代“爱情”或者近似“爱情”的某种情感(因为与“淫行”结合论断)。而“孽”则延伸解释为“孽障”。

这句话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黄眉)指责“佛教八戒”话没说明白,或者说,指责佛教将“爱情”曲解为“淫行”——很简单,如果爱情是美好的,为什么佛家会反对和尚拥有“爱情”?并且引以为戒?

但我个人认为,结合上下文,这里的“有情”,更可能还指代第二重意思,既是“有情众生”。

因为有关“爱情”的部分,还在后面。

那么黄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不允许“淫邪”,那么一切“有情众生”如何存在?如何繁衍?岂不都是“畜孽”?因为只有畜孽,才会喜爱荒淫无度。

黄眉在这个话题上,他指责——佛教过度重视“淫行”本身却忘了人伦大道与众生繁衍同样是天理,按佛家这一套道理岂不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为什么说“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四·不妄语——“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不妄语很简单,不说谎,但是后一句“梦幻泡影空虚”。

这“梦幻泡影”成语出处来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通俗解释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黄眉的核心置疑依然直指要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本源为空,从空中来,又归于空。万物之有也不是实有,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既然如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既然世间一切都是如同梦幻一般虚无,你约束门人“不妄语”,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面对虚幻却选择实诚,这岂不是要求别人相信虚幻就是现实?这岂不是典型的虚无主义?既然追求真实,就不能虚无,既然万物皆虚,自然也不必以诚待人。

五·不饮酒——“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这话前半句是个人都看得懂,但后半句出自“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是出自于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的一段话。因为有爱,所以觉得忧愁;因为有爱,所以觉得恐惧。若是放下爱,也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

这一点与上面的“有情”形成联动,因为只有“有情众生”才有“爱”的概念,无情众生,譬如植物,石头,既然“无情”也就无所谓“爱”,没有“爱”自然也就放下了。

所以在佛教看来,人之所以有“忧怖”,便是有放不下,割舍不了的东西。

而在这里黄眉干脆不反驳了——因为他认为无论谁,只要是“有情众生”,则都有放不下的东西,便是西天佛祖,怕是也放不下自己的至尊之位。因为放下了,也就“无情”了,并不是成佛了,而是化成石头和植物了。

但,问题是:为什么要“饮酒”?

正常人,其实并不喜欢酒的味道,大部分喝酒的人只是喜欢微醉的感觉。

如果有人身边有喝酒的朋友,不是那种应酬式的喝酒的话,喝酒本身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偶尔喝醉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

对大多数人来说,酒某些时候扮演了脱下理性面具回归感性生物的道具。

那么有趣的地方来了。既然酒是一种脱离自己面具的东西,让人回归本性。饮酒的人也普遍认同“酒品见人品”。

这里,黄眉发出了一个酒鬼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不能喝酒?

佛祖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于妄想而不能证得。”

六祖慧能也讲,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迷与悟,悟了就是明心见性,扫除一切尘埃或妄想,具有如来—样佛性智慧自然显现,否则就是迷悟众生。

由此可见,真实智慧是从自性流出来的。

既然酒能帮助人脱下虚伪的面具,看见本我,为什么反而你佛教反而不允许饮酒(请理解黄眉可能是一个老酒鬼的怨念,反驳这些观点的话我后面再说)。

六·不着香华——“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不涂饰,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但问题是,古代,女性,着香华,化装,是穿给谁看的?要知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耽乐”大概意思是:沉溺享受。出自《尚书.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但是耽乐同样可以形容“耽乐道德”大意为沉溺于仁慈道德。

芳华刹那出自《法华经》: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刹那芳华此为形容女子的一句,红颜易老,外在美丽只是刹那间。

也形容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但却如烟火一般绚烂而永恒。

由此可见,黄眉除了是老酒鬼以外,还是lsp。

但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中,黄眉指责佛教的点在于——佛教剥离了“周公之礼”在爱情中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或者说,将“爱情”拆分成了“爱”与“情”。认为“爱情”的“情”对于和尚来说是“犯戒”,而“爱”则结合了上面的“忧怖涨落无常”。所以其实黄眉也懂“不负如来却负卿”。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生、老、病、死、五阴炽盛(色、受、想、行、识)为生理上的“苦”。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三种是精神上的“苦”。

所以故称“苦苦不得解脱”。

其实这里已经是黄眉在控诉了。

什么是怨憎会?

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这岂不是说的就是黄眉的顶头上司吗?

什么是爱别离?

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若能看透这点,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所以佛还说,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谓之“苦苦”。佛主张超脱苦乐,凡人偏偏不想如此无味,明知最终是分离。

以黄眉lsp的本质,怕不是有什么隐藏剧情。

什么是求不得?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若是鸡毛蒜皮,一针一线,不得也就算了,顶多恼一阵子,算不得苦。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种是“得到再失去”,一种是“可望不可即”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这大概是黄眉在灵山经历的一切,唯有“贪眠”和偷偷“饮酒”才能逃避这些管制。

八·非时食(以及可能还包括十戒的7不歌舞及旁听,10不蓄金银财宝)——“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这个同样很好理解,“纵欲”暂且不谈,“诸行了无生趣。”中的“诸行”出自佛教三法印。

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而自心取自心,觉困取幻有,幻有牵心识,分别有生灭,生灭续无明,无明成世界,诸法唯心现,名“诸行无常”。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这个理论表面上是黄眉为自己的“纵欲”做合法的开脱解释,但是实际上,佛教的本质是“禁欲”,从上面的“八戒”就可以看出。这个“黄眉”明显就是六根不净,明明都被阉了,还搁这儿想着“纵欲”。但是在这个观点上进一步:人为什么不能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呢?如果不以剥削和欺诈他人为手段,为什么人不能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呢?

人生来就是要死的,有情众生也是终究会死的,漫天神仙佛陀也是会死的,人类文明也有消亡的那一天。

所以重点不是结局,正如取经之路求来的不是真经,而是九九八十一难的亲身经历。

以上是对黄眉观点的正向解读,接下来(可能)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结合了反向的折中解读。

一·“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这句话是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以“杀”真的能“止仇”吗?

斩业非斩人,杀生为护生。“杀生”不是目的,重点是“止息”纷争。

我们对一个罪犯判决死刑,并不是单纯为了“杀”他,也不是单纯为了震慑更多可能存在的罪犯。

而是为了让罪犯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在现阶段无法被原谅,他如果不死,我们拿什么来慰藉因他的罪而活着,却饱受折磨的受害者?我们拿什么来祭奠因他的罪而死去的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拿什么,来弥补我们内心乃至社会所向往的,朴素的正义?

如果,一个死不足惜的罪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坚定的认为自己已经犯下的错误,已无法弥补,他自愿全心全意的接受,来自法律,法庭的一切公正的审判。

而如果,他也能获得所有受害者的谅解,并且全心全意改过自新,愿意为投身人类美好未来建设奉献自己的一切的觉悟。

这也许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级的,最永恒的正义。

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两个正反例子,一个是德国,一个是霓虹。

1939到1945年的二战中:

德国国防军陆海空部队——参战总计1789万多人。

总伤亡1034万,其中阵亡(KIA)223万,失踪(MIA)287万。

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日军死亡大概189万

数据真实程度暂且不做讨论,或许有差别但并不大。

223对189,说实话,差别不大。

但是很显然,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谅解了,然而德国已经从某些程度上,获得了整个乃至世界,大部分人的谅解。

我在国外的游戏里,现在甚至有些波兰人会和德国人开二战的玩笑。

可是,日本没有。

是死的人不够多吗?死得多了仇恨就止息了吗?

并不!

因为思想!

1971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让人意想不到是堂堂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竟然主动给犹太人纪念碑下跪,并且表示忏悔。

且不说仅仅一个下跪凭什么能抚平受害者心中的仇恨,但凡事不怕优劣,就怕对比。

相比霓虹,自战争结束以来,从未有过官方性质的道歉与忏悔。

哪怕连一次也没有。

现在提起霓虹,提起那些兽行,哪个中……哪个亚洲人不是咬牙切齿,韩国,朝鲜,越南,以及很多东南亚国家。

所以杀戮永远不会止息仇恨。秦灭六国,非秦也,六国也。书同文车同轨,灭了六国的贵族,但没有灭掉劳苦大众百姓,反而因为秦制而让普通人有了以军攻上升的渠道。但同样因为杀戮,军功,“猝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在这个语境中,黄眉突破性的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但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相当于“因为吃饭会噎死所以我喝粥”而忽略了呛死这种可能。

二·“不偷盗,强弱与我何异?”

这个就更可笑了,绝大多数人不认同黄眉的理论就是基于这句话,而事实也是如此。

我再举两个例子:

1)张三偷钱,为什么偷?因为就是喜欢偷,家缠万贯,坐拥豪车美妻,但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2)李四偷钱,为什么偷?因为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懒,不想工作挣钱,要活下去,就只能偷。

于是你能看见同样是偷,但是在这个语境下,“偷盗合法”显然不是盗窃者的护身符。因为他们的偷盗不是社会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不得不做的,而是明知故犯,是明目张胆,无所顾忌。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说什么“强弱与我何异”,简直就是无耻之尤。

三·“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你哪里是爱ta,你分明是馋ta身子,你下贱。”

皮一下,这句话同样是从一个极端跳了另一个极端,“有情”离不开“邪淫”,但“有情”不单单只有“邪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也称作《论爱情》)中,一共提出了七种爱情,或者说“有情”。

1、勇气之爱(讲述者裴德罗——被人们视为弱小的被爱之人)阿克琉斯为友人复仇不惜一死,是爱给了他勇气,所以我们要爱。

2、精神之爱(讲述者包萨尼亚,法律专家,是一个成年的同性恋,被人们视为追求肉欲的人)爱有天地之分,天之爱是精神之爱,是崇高的爱,只有男男之间才有,是美好的追求;地之爱是肉体之爱,是普遍的低级的爱,也就是大多数人的爱,只有肉欲的爱。

3、功利之爱(讲述者是鄂吕克西马克,医生,理性大于感性,是技术主义的代表)爱情是和谐的,是有规律的,是有用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规律得到爱情,也可以通过爱情得到别的有用的东西。

4、缺憾之爱(讲述者是阿里斯托邦,喜剧家,而喜剧总是悲剧的内核)人是被劈成两半的,天生就该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不论肉体还是精神,我们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互补,否则我们孤独,有缺点,不完美。

5、完美之爱(讲述者阿伽通,是成功人士,是十分优秀的人)我们要追求完美,爱神就是完美的,爱情也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追求爱,而且爱是有益于他人的,是可以从满溢之处流向匮乏之处的,可以让大家一起变的完美。

6、朝圣之爱(讲述者是苏格拉底)爱神不是完美的,介于神和人之间介于美和丑之间介于无知和有知之间,追求爱不是为了爱本身,是为了爱延伸的东西,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得到的美好、是追求到以后收货的智慧和快乐,美好和永恒。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是不朽的东西,爱所盼望的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爱必然是奔赴不朽的。

7、畸形之爱(讲述者阿尔基弼亚德,醉酒之人的胡言,他爱着苏格拉底却又自惭形秽)爱情的美好没有让他变美好,反而让他与美好背道而驰,离爱越来越远,他矛盾而纠结,爱在折磨着他。

什么是“有情”?源于体缘,终于情缘。这个“体缘”代表“荷尔蒙与费洛蒙”或者“血缘关系”;“情缘”代表“爱情”和“亲情”。

追求爱不是为了爱本身,是为了爱延伸的东西,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得到的美好、是追求到以后收货的智慧和快乐,美好和永恒。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是不朽的东西,爱所盼望的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爱必然是奔赴不朽的。肉体之爱是精神之爱的基石,精神之爱让肉体之爱更崇高,二者不能单一存在,否则偏向肉体则堕落,偏向精神则虚渺。

四·“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黄眉在指责佛教戒条陷入“虚无主义”的时候,自己同样陷入了虚无主义。

因为“梦幻泡影空虚”。既然一切都是虚妄,我为甚还要看破虚无啊?因为虚无之后,不还是虚无吗?

再进一步:这就是虚无主义意识到真理虽然存在,但在实践中不可达到,所以虚无主义将寻求真理的行为看成是徒劳的。

我再再进一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诸位同胞们,兄弟姐妹们!你们绝对不能因为看不见康米主义胜利,就自怨自艾,自嘲自己是“修死在长城上的人”。只有能为明日的我们铭记,今天,才有意义。

五·“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我一度怀疑这句话说出来是给戴帽子的人消愁的,“忧怖”代表心念有爱,便畏惧忧虑可怖。

但实际上,爱同样能给予人勇气,我们不要因为害怕失去,或者已经失去而“借酒消愁”。须知“借酒消愁愁更愁”。真的喝醉了,反而更加难受。

要是因为喝酒而做错了重要的选择,甚至去开车,那又是错上加错了。

六·“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

什么是爱情,发乎情而止于礼。可以享受,但不要享乐,可以沉浸,但不要沉迷。世间万物不过均衡二字。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老去,再华丽的乐章也会完结,再热闹的席宴也会散去。就是宇宙也会寂灭,撕裂,崩塌。

但,我心永恒。

如果你有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不要辜负这份情感。

不要到了失去才来后悔,什么“五百年换来一次回眸”,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早干嘛去了?

七·“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八·“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这两个就没什么好解释的了,贪眠,纵欲,现实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我闭上眼睛,便看不见世间种种苦难,我沉溺放纵,便感受不到有人需要我的帮助。这就等同于鸵鸟心态(虽然我没见过鸵鸟真的用这种办法来躲避危险)。我一直觉得人生活着的意义就是挑战自己,困难,不会因为你不去看它,就不来找你。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不会失败,那就是不努力的人。这个鸡汤虽然听起来又咸又腻,但是在我看来,失败者,如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

个把月捕不到鱼,好不容易抓了一条大鱼,却被鲨鱼,食腐动物强取豪夺了鱼肉,仅仅剩下一个鱼骨架,然后很快所有人都会忘记,一个年迈的老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在海上,与猎物,与掠食者,与洋流,与自己老旧的身躯,与环境恶劣的大自然搏斗。

你能打败我,你能战胜我,你能用绝对的力量打赢我,你能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过我,但你不能让我低头。

纵是漫天神佛,也不行!

以上是我都会《黑神话悟空》新视频有关黄眉旁白的八句解析。希望如果有因此感到困惑的人,这篇文章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其实在最早游戏科学第一个视频出来的时候,我甚至想过,我愿意不要钱,给他们白打工。也想亲眼见证一代神话的崛起,想以后和人吹nb说第一个国产3a,有我的影子。这真是不知道是否印证那句“你,欲成前人未竟之事业,求功德圆满”。但后来我意识到或许默默的看着他们继续前行,在网上以我仅有的水平为他们声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文章语句和思想引用来源:

佛经——法苑珠林、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句经、严华经、六祖坛经、法华经等

书籍——《会饮篇》《理想国》《黑格尔哲学》《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共产党宣言》《老人与海》《西游记》《孔乙己》

思想来源——b站up:哲学——罗翔说刑法、心医林霖、嗑书的阿冉叔、智能路障、不正经老丝;游戏——芒果冰ol;西游记——弓手冬郎。

战争伤亡数据来源:

德国研究网站统计,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特别鸣谢:黑神话之悟空,游戏科学。

本文章为原创,引用部分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会删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