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时期 中华豫剧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豫剧文化地位是什么 促进新时期 中华豫剧发展

促进新时期 中华豫剧发展

2024-06-02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钦韶

1月7日,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同志,委托工作人员给我送来一本他的新作《梨园芳华》。得到赠书,如获至宝,决心仔细品读。随着品读的深入,一个“新时期中华豫剧发展非比寻常的促进者”的形象站立在我的眼前。

书中辑录的35篇文章多为讲话、发言、访谈录、序等,角度与侧重点各不相同,有总结,有要求,有建议,有动员。他以“全身心地投入”的姿态,秉承“提倡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原则,甘当新时期中华豫剧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豫剧发展壮大的支持者,戏曲艺术人才的培育者,中华豫剧文化的深层挖掘者。

在此,谈几点读后感。

第一,对豫剧研究空间、深度的重新定位。“豫剧”顾名思义是河南戏,是地方戏;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剧种,而是一个远远突破地域、在全国广泛流行的一大剧种。王全书同志创建的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在“豫剧”前冠以“中华”二字,后面缀以“文化”二字,就成了对豫剧空间、深度的新定位。

第二,梳理中华豫剧历史,为总结中华豫剧发展规律提供史料支撑。一是考证梳理了中华戏曲和豫剧的渊源与脉络:“中国戏曲肇始宋金,初盛于元,繁荣明清”。“明初朱橚、朱有墩父子驻藩开封,组建戏班,编演杂剧”。开封一带演唱的“汴梁腔”“土梆戏”堪称“河南梆子板腔体音乐的先声”。开封南朱仙镇的蒋门,开封北清河集的许门“办班传艺”,培养出了最早的舞台名角,其唱腔就是豫剧祥符调的“母调”。道光年间黄河两次大决口,把蒋门所在的朱仙镇变成泽国,蒋门第三代“管主”蒋扎子带领劫后余生的艺徒及其唱腔祥符调东去商丘落脚,与当地的唱法融合而为“豫东调”,在商丘和豫、皖、苏交界地带传播开来。豫剧于“清代乾隆年间诞生”,生长于河南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仅流行于荒村鄙野”而进入城市的“茶园”“茶社”,民国初年“天兴班”开始卖票营业。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剧本愈创愈精,演出水平愈来愈高。这是我所见过对早期豫剧发展最系统的梳理。

二是指导、支持《樊粹庭文集》出版,搞清古代豫剧向现代豫剧转型的轨迹。樊粹庭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冲破重重阻力,投身豫剧事业,创立“豫声戏剧学社”“狮吼剧团”,创建新的“编演机制”,以“进步戏剧观”对豫剧进行系列改革。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把豫剧提升为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使豫剧呈现出崭新局面,成为豫剧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传奇人物。2012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六卷本《樊粹庭文集》,王全书亲任编纂指导委员会主任。他热情洋溢地称赞樊先生“开启了中华豫剧的空前辉煌”,是“现代豫剧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现代豫剧之父”;称赞文集是“中华豫剧史上最具动态历史感的集成式的戏剧宝典”,是“中华豫剧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座巍峨丰碑”。在此基础上,豫剧才有新中国的辉煌。

第三,梳理中华豫剧的艺术门派,促进豫剧艺术百花齐放。在王全书的倡导支持下,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与河南有关部门策划编辑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豫剧资料。首先提及的是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和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共同策划、王全书作序的《豫剧名家六大家画传》。他热情洋溢概括出六大名旦共有的“苦为艺术,情系人民,心向祖国的高尚情操”,准确地总结了各派唱腔的特点。王全书支持、策划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写了总序,又为张秉义写的《桑振君传》单作序。此外还有“专题推介甘当无名英雄,居于幕后伴奏”的《中华豫剧板胡名家传略》,肯定了板胡在演出中的“托腔保调”作用。

第四,总结成功创作经验。为艺术家引领方向。现代豫剧经典非《朝阳沟》莫属。戏曲的发展必以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引。在中华豫剧发展史上,《朝阳沟》火爆全国60年,长盛不衰,演出5000多场,是个传奇。而剧作者杨兰春却是在“七天内匆匆赶出的速成品”。王全书认为,此中的秘诀就是“厚积基础上的一次爆发”。它是作者“多年积淀的结果”,“速成”是现象,“厚积”是根基。演员高洁、马琳等的成功演出,也是在农村与农民“四同”的结果。这种经验总结,就是树立榜样,是用榜样为作家、演员深入生活指方向。

第五,继承“因人设戏”传统,身体力行,夯实豫剧高原,打造豫剧高峰。王全书在引领豫剧发展时,特别注重剧目质量,培养领军人物,夯实高原,构筑高峰。

一是推介领军人物。“德艺双馨”的常香玉是他推介的“前无古人的豫剧艺术的巅峰”。她的德表现为:她把事业看得高于生命,“戏比天大”,四字可证;她情系人民,心里装着老百姓,其座右铭是“我的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足迹遍及田野、矿山、油田、校园,一直唱到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她的“艺”表现为:坚信“艺无止境”,刻苦练功,博采众长,锐意创新,目标高远,“登上这一座高峰,又有更高的高峰在前边向你招手”。这是她的艺术,或者说中华豫剧不会“长白头发”的原因。

二是“因人设戏”策划戏曲艺术名家精品系列。演员素质与剧中人性格密切相关。王全书支持根据唱腔和风格为名演员策划精品系列,以发挥戏剧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李树建是豫剧须生豫西派代表人物,唱腔苍凉浑厚,适宜演老生。王全书率先帮助他策划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豫剧三部曲”,《程婴救孤》表现忠,《清风亭上》表现孝,《苏武牧羊》表现节,刚刚推出的《义薄云天》表现义,成为“忠、孝、节、义”四部曲。之后李树建又热情地帮助、影响、带动了一批名家名角纷纷跟进。李树建也成了“继国务院唯一发文追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豫剧大师常香玉之后,又一位德艺双馨的中华豫剧领军人物”。

三是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经典节目。戏曲艺术成功与否,是以节目能否活在人民心中为标志的。他创意、指导、组织、推荐豫剧戏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受命打造《村官李天成》,为创作《义薄云天》倾注大量心血。当他接受把村干部李天成的事迹搞成豫剧这一任务时,当机立断,提出创作、演出“要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实行剧组制”。他与大家协商,并引导大家达成共识:“大胆打破真人真事的局限,准确把握时代特点,严格遵循艺术规律”,使艺术形象“源于原型又脱胎于原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终于大获成功。其中的《百姓歌》演员唱得酣畅淋漓,观众听得荡气回肠,成了我党干部的“正气歌”。演出800场,被称为“当代《朝阳沟》”。

此外,再说几点感想。

第一,王全书在豫剧发展道路上能够做到引领得当,阔步前进,硕果频出,根本原因是他讲政治,站位高;懂业务,把脉准;勤于拼搏,锐意创新;富有人格魅力,能以精辟的见解服人,以平易近人的作风凝聚人,以关爱、激励的办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用朴实的、带着浓烈泥土气息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开导人、鼓励人。他称赞李树建的“三部曲”是“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优秀作品”,是最接地气的农民语言。

第二,准确的工作定位才能有明显的引领效果。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的工作方针是“帮忙而不添乱,帮助而不替代,协作而不包办”。政治上把准方向,业务上说话在行,自然不会添乱。亲自动手修改剧本,却不强加于人,而是让作家修改剧本做参考,就是“帮”而不“代”,“不包办”。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的科学定位,个人的真知灼见和谦恭态度,既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迎来了中华豫剧发展的明媚春天。

目标定位也是引领,有目标方有动力。王全书为不同人、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夯实了豫剧高原的厚土。他向李树建提出演《义薄云天》要“三超越”;对河南大学提出要培养“樊粹庭式”的人才;对《梨园春》提出要借鉴京剧“音像配”的形式进行“师声徒演”;希望《梨园春》“还本土评委为主导、占主体的本来面目”,“避免过度娱乐化、煽情化、综艺化的倾向”。中华豫剧的不断进步、水平日升,是在追求目标和克服不足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第三,戏剧是综合艺术,涉及范围广。20万字的《梨园芳华》言简意赅,涉及方方面面。相较而言,对作家杨兰春和“梨园更夫”齐飞给予了重点评价。演员、剧目点名、评价更多。器乐有《板胡名家传略》,舞美基本没有提及。尤其对影响巨大的豫剧作曲王基笑没有文章,我感到是个遗憾。故建议本书再版时补入王基笑画传,适当评述舞美等其他戏剧元素的作用,以更全面地展现豫剧发展的本来面目。

《梨园芳华》内容之厚重,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谨以上述读后感,表达我的兴奋之情。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曾任河南大学党委委员、中文系党委书记。文章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