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院长说管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教学院长说管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教学院长说管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教学院长说管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言:

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既要帮助学生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更要将解决“为何而生”放在首位。

“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易受各种错误思潮和极端思想影响,“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成为了近几年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热词。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第一次将“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是指三大类的课程,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思政”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把每一门课程都打造成思政课。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非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现在普遍被接受的一种定义是: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通过“课程育人”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方法。

从目标上看,“课程思政”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三全育人”实效,不是单纯“表演式”的设计。从功能上来看,“课程思政”是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恰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合适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照搬思政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甚至代替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组织形式看,“课程思政”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专业教学,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章节都要牵强融合。从预期成效上来看,“课程思政”的成效是学生在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后的变化来呈现,不是像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能够在一次课、一门课中直接达成。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 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其主要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理念是协同育人,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结构要求立体多元,既要落实知识传授,又要注重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

课程思政的方法和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践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要把教书育人的宏观要求与本校、本学科、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二是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三要突出问题导向的应用方法。找出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明确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不同定位,针对教育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四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多途径查阅相关资料、社会实践、专题调研、学生课堂演讲、演出、课堂讨论等方法。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五个基本步骤和实践路径。1.确定思政教育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课程目标,在原来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与课程紧密关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价值引领。2.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确定的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挖掘与专业相关、与行业相关、与产业相关、与课程相关、与学校相关、与学生相关的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选择思政教育载体。思政教育元素很多时候可能是抽象的,为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目标,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载体,包括相关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发展历史、新闻报道、故事、案例等。通过这些载体把细小的思政教育元素组合在一起。便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其直观展示,能够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情感的冲击。4.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在挖掘了合适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选择了恰当的思政教育载体之后,教师要科学设计合理的思政教育活动,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形式,遵循“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推动课程思政效果的实现。5.组织思政教育评价。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课程思政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检验所确立的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结论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全校“一盘棋”谋划。要加大投入,鼓励研究,推进资源共享,做到学校有氛围、院部有特色、专业有特点、教师有风格、成果可转化、课程有品牌。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统筹人才培养各环节,打造贯通型、 进阶式的高校特色课程思政模式,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成为会放盐的“好厨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作者 教务处处长 罗双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