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文《背影》教案 2023

2023

2024-07-10 09: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14.《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回忆了作者与父亲相处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和深切的爱意。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限,对于文章中表达的父爱和家庭情感可能无法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和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和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和深切的爱意。- 欣赏和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2.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家庭情感和人生哲理,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氛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2. 教师展示一些与父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二)作者简介教师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至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 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 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 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 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 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 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 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 10 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 年 8 月 12 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朱自清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方面。在散文方面,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作品贮满着一种诗意,被称为“美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他的散文作品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典范。(三)阅读全文1.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 1925 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作者在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也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他深刻认识到父爱的无私和伟大。(四)分析文章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印象深刻,几次提及,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 1 段):开篇点题,点明“背影”,并以“最不能忘记”加以强调。第二层次(第 2-6 段):详细描述父亲送行的经过。其中,第 2-3 段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第 4-5 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的情景;第 6 段写作者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但事后回忆起来却很感动。第三层次(第 7 段):以父亲的“背影”为结尾,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将父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感人至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表达的家庭情感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敬爱之情。作者通过对父亲在送别时的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和无私。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父亲年老体弱的忧虑和心疼,展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爱。其次,文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父亲在送别时对儿子的叮嘱,表现了他对儿子未来的期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告诉儿子要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和挫折,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话语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积极面对人生,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同时也呼吁人们要重视家庭和亲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其语言简洁、朴素、真挚,让人回味无穷。第一,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修辞,但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和情感。例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句话用简单的词语勾勒出了父亲的穿着,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朴素和勤劳。第二,文章的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真情实感。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时的情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话用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爬月台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艰难和努力。第三,文章的语言还具有真挚感人的特点。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让人深受感动。例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之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五)探究细节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父亲在文章中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有什么特别之处?”等,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细节。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细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六)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故事,从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感恩父爱,珍惜家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总结教师总结全文,强调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八)作业1. 朗读全文,体会其中的情感。2. 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和爱意。六、教学反思《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达了深沉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感受父爱。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文中的细节,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我还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爱,从而更好地珍惜和感恩。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我让学生思考“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送儿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3. 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和感恩的力量。我通过让学生感受父爱,让学生更加珍惜家庭,感恩父母。总的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和感恩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