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堂设计理念包括哪些 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2023-09-16 0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节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  ◆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功能  ◆设计理念  ◆设计技术 ◆陈述策略

一、 地理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功能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内涵

在开始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往往考虑这样一些问题:通过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何种知识或能力?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预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任务是否适合这个班上的学生?根据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作用和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和效果。地理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预期,是对地理教学目的所作的具体、准确的描述。

表5-1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关系

类型

内涵

设计者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宗旨、共通能力、公民素养

由国家或集团确定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或能力、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

由专家制订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学期/单元/主题/课时/活动目标

由教师设计并陈述的目标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1]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和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势,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定势进行不断地强化。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理念与技术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1.体现系统性

根据系统理论,教学目标设计也是一个系统。在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一方面,应从“地理新课程目标→地理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一线进行纵向衔接分析,逐渐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要在整体上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习者,按照系统论的有序原理,对学习内容分析要关联前后知识的序,对学习者分析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序、发展的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2.反映差异性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应该有一个一般的发展标准(课标基本标准),但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和教学目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性。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把学生智力整齐划一,设计同一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结果使“差生”达不到,“优生”吃不饱。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为地理教学目标进行差异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地理新课程“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理念为实现差异目标设计指明了途径。差异目标设计主要采取梯度式设计策略,即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2],其中,较低目标层次为课标的基本要求。

3.具有操作性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可操作性是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应具备两方面要求:其一,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二,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测验方式和评价标准。

表5-2  地理教学目标行为动词示例

目标分类

行为水平

行为动词

结果性目标

知识

了解

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表述、简述、回忆……

理解

排列、辨认、区别、比较、举例说明、归纳、判断、预测、收收集、整理、分析、概述(括)、解释、阐述、选择、鉴别……

应用

运用、应用、评估、评论、计算、质疑、辩护、设计、撰写、修改……

技能

模仿

模仿、再现、例证、临摹、重复……

操作

测量、测定、操作、制作、查阅、计算、试验……

迁移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体验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

经历、尝试、验证、参加、体验……

感知

领会、解释、说明、认识……

探究

运用、掌握、能、会、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

参加、参与、寻找、尝试、交流、考察、接触、体验、观察、探究……

反应

遵守、拒绝、接受、同意、反对、讨厌、关心、关注、怀疑、摒弃……

领悟

形成、养成、热爱、树立、建立、追求、坚持、保持……

 

(二)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目前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在世界上流行的有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的内外结合法、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等三种陈述技术。三种目标陈述技术的科学性是明显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1.行为目标陈述法

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技术一直对当今世界有着至深的影响,其特点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陈述目标。他认为一个好的行为目标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说明学生通过教学后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符合要求的行为标准。受马杰三因素论影响,我国目前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章节目标的陈述(见内容标准中的“标准”)就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规定基本要求的[3]。“标准”的构成基本由四部分组成:

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

受马杰三因素论影响,我国目前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章节目标的陈述(见内容标准中的“标准”)就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规定基本要求的[4]。“标准”的构成基本由四部分组成:

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例:

前置限定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方法限定和程度限定,前者如结合或运用(读)图(资料、数据)、举例(提出证据、联系实际)等,后者如初步、准备、简单等。行为动词皆具可观察、可测量,如分析、说明、指出、绘出等;主题内容是学生行为的对象;后置限定是行为动词对于主题内容做到什么程度的进一步限定,如特征、优势、差异、概况等。

行为目标陈述法摆脱了传统目标陈述模糊的弊端,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性强。但也有其缺陷:注重可观测的外部行为,而忽视反映内心活动的心理过程,极易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外在行为表现,而不注重学习心理的发展,有可能重走“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的老路。

【课堂讨论】

比较邓鸿飞老师与杨建标老师“锋面与天气”两则案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差异,体会设计背后的理念差异。

【案例5-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一课教学目标新陈述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与技能

(1)在海水运动的录像图上辨明海水运动形式,并说出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2)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图,能分析说明洋流的类型及成因。

(3)a.在填充图上填绘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并能解释洋流分布原因。

    b.呈现关于生活中洋流的实例,要求能结合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原因,并画出所流经的海区及洋流流向。(a、b为差异目标设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洋流分布与理想模式不同之处,分析成因。

(2)收集、分析、整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资料,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和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2)通过讨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海洋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三)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常见的问题

1. 目标体系不完整,偏重认知目标

【案例6-3】“城市化”一节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2)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和原因。

2.目标层次不合理,过高或过低

【案例6-4】“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记住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3) 了解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3.目标表述不清晰,难以操作和评价

【案例6-5】“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设计

(1) 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懂得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3)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三、地理教学目标陈述策略

(一)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陈述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课题章节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对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考虑与章节目标的纵向衔接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每一章节的地理教学课题都进行了行为目标取向的设计与陈述,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陈述设计时,应将 “标准”中相应内容的目标陈述,尤其是可观测的行为动词作为重要依据。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说明”即可作为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之一。

(二) 选择外显化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不仅应记载在教师的教案设计中,供自己“导教”,而且应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明了的解读,指示学生通过学习后“我能做什么”,“我的哪些行为”将被教师评价和测量,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从这个角度讲,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考虑的是能否用最简单、明了、便于理解的“可观测”的外显行为动词帮助学生识别目标,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准方向,进行目标比照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显化、可测性的目标动词如表6-1:

(三)针对具体内容灵活处理

以上三种目标陈述技术独立使用,都不能完美地表达课堂教学目标。只有将三种目标陈述技术的优点综合考虑,灵活处理,才可能符合需要。既考虑目标的可测量、可观察性,运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又兼顾某些高层次的不易测量的智能、情感、意志品质等因素,采取灵活的、隐性的处理方式,力求使三维目标表述科学合理,利于学习结果的检测。

在目标陈述中,要坚持“宜简则简,该繁则繁”原则。比如,使用马杰行为目标陈述,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尽量简化陈述,有时可省略行为主体和(或)行为条件;在利用格伦兰“内外结合”陈述法时,可删除表示内在心理变化的总目标陈述,直接呈现行为样品,而对高级认知情感体验目标,则应不吝文字,尽量详细描述行为条件,使行为条件“情景化、过程化”,这样才能使外显的行为动词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便于观察和测量;对于艾思纳表现性目标陈述,我们既要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还要在陈述我们希望达到的预期的结果——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表明每次活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期望,是心理学家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后作业】

   试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和行为目标陈述技术,对“农业的区位选择”进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学与教的地理学(修订版)[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7-228.

        2.李家清. 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地理课程标准[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地理课程标准[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