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对汉语复杂语义结构关系的解释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意歧义例子 “语义指向”对汉语复杂语义结构关系的解释作用

“语义指向”对汉语复杂语义结构关系的解释作用

2024-07-12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是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汉语中有些结构表面上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其中特定的意义也需要借助语义指向分析来解释。这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另一个作用。例如:

(7)a.礼物我收到了不少。/香烟我只抽万宝路。

b.自行车我换了链条。/这本书我撕了封面。

c.电器我只买进口的。/穿的我最在意衬衣。

d.大城市我喜欢上海。/歌星我最迷谢霆锋。

(7)a.礼物我收到了不少。/香烟我只抽万宝路。

b.自行车我换了链条。/这本书我撕了封面。

c.电器我只买进口的。/穿的我最在意衬衣。

d.大城市我喜欢上海。/歌星我最迷谢霆锋。

上面(7)在理解上都不会有问题,但仔细想想又不那么简单。(7)各例动词两边都有一个可以受动词支配的名词,如(7a)“收到礼物/收到不少”,“抽香烟/抽万宝路”,(7b)“换自行车/换链条”“撕书/撕封面”,(7c)“买电器/买进口的”“在意穿的/在意衬衣”,(7d)“喜欢大城市/喜欢上海”“迷歌星/迷谢霆锋”。而这两个名词成分实际上是一个名词词组分裂成同样是名词性成分的两半,只是分裂后哪一半在前哪一半在后却不一定:(7a)“不少礼物”“万宝路香烟”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7b)“自行车链条”“这本书封面”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7c)“进口的电器”“穿的衬衣”中“的字词组”和中心语都既可在前也可在后;(7d)“大城市上海”“歌星谢霆锋”中同位成分也是一半在前一半在后。既然这两个名词都可以受动词支配,那为什么动词两边的名词成分有的是原来名词词组的中心语,有的是原来名词词组的修饰语,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分裂出现在动词两边的名词在论元角色上都是动词的“受事(客体)”(所以都能受动词支配),而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就一定指向语义所指范围小的那一半:(7a)是“数量/性质+整体”名词词组分裂,语义所指范围小的就是修饰语,动词指向修饰语;(7b)是“整体+部分”名词词组分裂,语义所指范围小的就是中心语,动词指向中心语。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两个论元语义相同的名词分别出现在动词的两边,只能是语义所指范围小的那一半在动词后边,语义所指范围大的那一半跑到动词前边,这样动词就永远指向动词后边那一半成分。这同样也能解释(7c/d)的情况:因为(7c)中的“的字词组”和(7d)中的同位词组,也一定是出现在动词后边成分的语义所指范围变得小一些。正是由于动词对相同语义类名词成分的这种指向限定作用,才使得(7)这样的句子凸显了动词和某个名词成分具有更严格的支配关系。

三是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汉语中有些结构变换形式的允准和限制条件有时也需要通过语义指向来解释。这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又一个作用。例如:

(8)a1.老王喝光了酒。

→a2.老王把酒喝光了。

→a3.∗这瓶酒就把老王喝光了。

b1.老王喝醉了酒。

→b2.∗老王把酒喝醉了。

→b3.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

(9)a1.小姑娘唱红了。

→a2.这首歌唱红了小姑娘。

→a3.这首歌把小姑娘唱红了。

b1.这首歌唱红了。

→b2.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

→b3.小姑娘把这首歌唱红了。

(8)a1.老王喝光了酒。

→a2.老王把酒喝光了。

→a3.∗这瓶酒就把老王喝光了。

b1.老王喝醉了酒。

→b2.∗老王把酒喝醉了。

→b3.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

(9)a1.小姑娘唱红了。

→a2.这首歌唱红了小姑娘。

→a3.这首歌把小姑娘唱红了。

b1.这首歌唱红了。

→b2.小姑娘唱红了这首歌。

→b3.小姑娘把这首歌唱红了。

上面(8)和(9)看上去是差不多的结构,但是结构变换的情况就不一样。(8a1)和(8b1)的结构形式似乎一模一样,即都是“(主语)+动补结构带宾语”。按照一般说法,“把字句”就是让宾语移位到动词前,再加上“把”就行了。可是这组例子说明,实际上只有(8a1)可以让宾语“酒”跑到“把”后构成(8a2),构成(8b2)就不行;反过来(8b1)倒反而可以让主语“老王”跑到“把”后构成(8b3),构成(8a3)就不行。其实这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即什么样的成分可以进入“把”后构成“把字句”,取决于补语形容词跟主语或宾语的语义指向关系,只有补语与什么成分联系,什么成分才能跑到“把”后边构成“把字句”。如(8a)是“酒光”,不是“老王光”,所以才可以“把酒喝光”;(8b)是“老王醉”,不是“酒醉”,所以才可以“把老王喝醉”。那又为什么(9)两句不管怎么变化,如(9a2/b2)加上宾语“小姑娘”或“这首歌”,或者(9a3/b3)让宾语“小姑娘”或“这首歌”跑到“把”后构成“把字句”,甚至直接让(9a1/b1)中的主语“小姑娘”或“这首歌”跑到“把”后构成“把字句”,句子都能成立呢?其中的原因仍然是补语与什么成分相联系,什么成分就能跑到“把”后边构成“把字句”。如可以“小姑娘红”,所以就可以“把小姑娘唱红”;也可以“这首歌红”,所以也就可以“把这首歌唱红”。上面这种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得到的结论,不但证明过去所谓“把字句”是通过“宾语前置”构造形成的说法不准确,而且也解决了“把字句”研究中这种令人困惑的难题。

——摘自 陆俭明 /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