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这个充电宝用上无人驾驶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询价过程怎么写 注意看,这个充电宝用上无人驾驶了

注意看,这个充电宝用上无人驾驶了

2023-04-18 0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贾浩楠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开新能源没电了?

一键摇桩,然后充电桩自己来找车,上门服务。

整个过程全自动对接插拔,完全不用用户动手。

充完之后,你在手机上一键结算,搞定。

自动驾驶“上车”充电桩——解决新能源出行里程焦虑,有了新的模式方法。

“一键摇桩”啥体验?

本质上,“一键摇桩”和叫个外卖没什么区别。服务内容不是送餐是“送电”,而且送过来的不是小哥,而是小车:

在手机App上就能完成下单:

然后,用户本人其实就可以离开车辆去忙自己的事了,充电机器人会自动完成接下来的所有流程。

首先是在停车场景中自动寻路:

根据充电机器人搭载的相机,找到车辆位置所在。然后根据机器人跟车型的协议,打开充电口,利用感知系统和定位算法确定充电口位置坐标,柔性控制机械臂,自动完成充电插头对接工作:

充完电,机器人会自动回到专用泊位补能待命。用户则在App上自助结算就OK。

整个过程是高度无人化、精密化的。

除了用户端能体验到的便利性,充电机器人本身在作业过程中还展现出了独特的能力,比如在多层停车楼里跨层自由穿梭:

行进过程中主动避障:

这背后,涉及到车辆本身对环境、目标的感知,以及行进策略的选择、面对障碍物场景时的决策,以及包括对接插拔时对机器人行为的精密控制…

慢着,这应用场景、使用到的技术不就是自动驾驶吗?

没错,自动驾驶落地形态多样,有高阶全无人的Robotaxi,有普通乘用车、无人货运的商用车等等,而“充电机器人”,同样也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一个重要场景。

充电机器人,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这款最新的充电机器人,来自能链智电,背后的母公司是能链,一家2016年成立的能源科技企业。

产品本身还没有透露具体的参数细节,不过从实机测试视频中,能够大致推断出背后的技术特征。

完成一次典型的充电过程,首先是打开App,输入所在车位,接着后台根据位置、距离、电量等因素,筛选目标车辆所在区域内最合适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发送指令前往目的地。

随后,自动寻车停靠。

自动充电机器人的自动驾驶过程和常见的乘用车不尽相同,因为它的应用场景多是在封闭的停车场中。

所以能链智电在这款产品上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其基础是和自动驾驶相同的感知模块,包括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以及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

不同之处在于,自动充电机器人对于目标识别的种类、异型车异形物的学习要求不像乘用车那么高,对于其余交通参与者的轨迹预测能力考验,也不像在普通道路上那么严峻。

毕竟停车场内的环境和动态目标,其数量和速度都有限。

同样的底层技术,自动驾驶要求是在高速、规则的道路上的能力,而充电机器人要求的是非结构化道路下的能力。

此外,对于系统的控制精度、以及对环境建模的细粒度、封闭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能力,自动充电机器人的要求比乘用车ADAS要高得多。

所以在感知识别、预测算法之外,能链自动充电机器人在精密控制、5G与V2X、SLAM等底层技术上做了更加深入的研发。

比如关键的充电环节。自动充电机器人在到达车辆所在位置后精准停靠后,先通过通讯协议打开充电盖,然后再基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与立体视觉结合的算法来精准检测充电口位置,然后控制机械臂插枪。

纵观自动充电机器人的作业流程,就能发现整个产品,实际上是融合了AI、人机交互、车机交互、机械工程、电池管理等多领域跨学科的技术总成。

落地难度很大,但最核心的壁垒,使得整个产品具备实用价值的技术只有一个——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新赛道,模式怎么跑?

充电机器人之所以出现,客观层面上是市场刚需。

由解决新能源充电问题,衍生出了一个份额千亿的赛道。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1.0万台,同比增长99.1%。

调研机构亿渡数据分析认为,伴随政策支持和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的影响,行业发展速度加快。

至2026年,都是充电桩行业快速成长期,此期间CAGR为37.83%;到时国内充电设施保有量将达1766万台,市场规模将超两千亿元。

但能在千亿赛道拿下入场券,之后还能行稳致远,始终无法回避一个本质问题:

如何彻底解决用户充电慢、充电桩少,上路提心吊胆的痛点。

行业内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思路,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是个基建问题。但这样的思路中产生的解决方案,问题很多。

尤其在国内,公共电桩最大的问题是投入巨大,维护成本也很高,这导致覆盖率很低。另外,公共电桩资源如何高效利用,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电价峰值时用户少,谷底电价时一拥而上。

最终浪费了资源,体验还不好。

至于私人充电桩,考虑到目前国内小区的建设规划和空间条件,新能源用户人手一桩更加不现实。

所以,灵活充电方式是业内一直探索的课题。

2015年,特斯拉就搞了一款蛇形自动充电桩,安装在固定车位旁,可以自动插接充电。

但最终这项产品没量产,特斯拉选择的是重资产路线——超充站,回到了“基建”这条老路上。

问题很明显,“自动”充电设备的核心,其实是实现自由移动。这样才能突破场地、环境、车型、时间的限制,把充电补能资源“打散”,灵活的下探到各种用车需求场景。

对于用户来说,实现充电时间和空间场景的转移。

否则用户还是要自行前往充电设施,还是要为有限的车位电桩资源争夺、焦虑。

所以,充电机器人产品价值的核心,或者说这种产品的本质,其实就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全新落地场景

这也使得做出充电机器人,入门的门槛就很高。

能链智电为了拿出这样的产品,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综合技术团队,成员大多出自博世、宝马等知名汽车和科技企业,专业分布集中在机器人、车辆与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技术、软件算法、传感器等等。

研发团队之外,与主机厂商实现深度合作,打通协议实现互联互通,也是实现自动充电机器人的落地的必要条件。

能链本身做能源服务起家,新能源大规模普及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场地基建、主机厂、供应链的产业链连接。据透露,目前旗下的能链智电,已经和国内80%的主机厂达成合作,有能力打通协议实现全自动的充电体验。

能链智电把充电机器人从各种五花八门的构想、样机变成一款能够真正落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表面上看是充电补能行业的一次新尝试。

但实际上,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动驾驶赛道。

同时还明确,自动驾驶技术跨学科研发能力车企协议打通,是这种自动驾驶业务跑通的前提,缺一不可。

—完—@量子位 ·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深有感触的朋友,欢迎赞同、关注、分享三连վ'ᴗ' ի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