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诗歌主观题答题模板 专题01 诗歌鉴赏(含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歌鉴赏考点及答题技巧 2024年高考诗歌主观题答题模板 专题01 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诗歌主观题答题模板 专题01 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4-07-15 03: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1 诗歌鉴赏【考点探源】高考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重要题型,也是一道难题,从历年设题考查的情况看,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均有涉及:(一)考查语言能力。鉴赏诗歌中锤炼得很精彩的词语,鉴赏诗歌中锤炼得很精彩的名句、警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二)考查思维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考生在答题之前阅读诗歌时,必须调动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只有这样,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塑造的形象,考生方能得到透彻的、切实的理解。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三)考查审美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自不待言。(四)考查文化传承能力。古达诗歌既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阅读、鉴赏、理解古代诗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增分技巧【增分意识】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3.再创造的意识。诗人的作品是第一次创造,我们的鉴赏是第二次创造,更具有个性色彩,真正体现了“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主观题作答不是机械地写一堆文字,而是运用技法,能动地再创造。写出自己的感受、体悟,要有强烈地角色代入感——我不仅是考生,我就是诗人,我是审美再创的作者。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试题上的诗歌鉴赏,不是平素的品读赏玩,是有使命感的,要完成命题人的问题设置,要多得分。必须要养成揣摩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诗歌鉴赏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增分技巧】1.熟记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及历代名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体现作答的专业性。(相关知识点参看本专题后面的“附录”)2.鉴赏流程:(一“读”二“看”三“思”四“答”)。一“读”:诗词都比较简练含蓄,文字量不多,所以需要细细地读诗词文本,不要遗漏。二“看”: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看标题,知晓写的什么内容,是赠别诗、思乡诗,还是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接着“看”作者,知名的诗人,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积淀了解他的生平、情感倾向,不知名的作家往往有相应的注释,不要遗漏,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然后,“看”注释,诗人的现在处境怎样,被贬谪了吗?看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紧接着,“看”命题老师的题设,明确考点和答题方向。最后,“看”题号后的分数,真正做到,看分作答,看分赋点。比如本题总分六分,习惯上要切分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要点;如果是四分,两个要点足矣。三“思”,之所以称为“三思”,第一个原因是第三个流程,第二个原因是提醒考生“三思而后作答”,这个环节在草稿纸上快速进行,具体思考的内容:考点及相应的术语是什么?文本是如何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一看,显然就是“三思”。四“答”。下面具体阐述作答的细则。3.作答的“四化”原则:分条作答,“序号化”;专业分析,“术语化”;组织文字,“具体化”。这个具体化,主要是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不要空洞、干瘪的几句套话,要善于引用诗句,适当翻译。最后一“化”:卷面书写,规范化。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疏密有间,行列整齐。4.诗歌鉴赏万能模板(“三字经”):读文本,懂诗意;诗言志,抓旨趣。先翻译,再分析;罗术语,阐述细。一情景,二修辞,三结合,四“炼”字。具体化,分条叙;巧引用,要点俱。简单描述一下:拿到试题,肯定先要细读文本,读懂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及相关注释把握作者的情感旨趣。作答时,万一题目比较难,可以结合前面选择题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翻译句子,巧妙“借鉴”。翻译完毕,可以看看要分析的诗句有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写哀等“情景”方面的手法运用。诗歌是形象的、感性的语言,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要借助景物(意象),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写作诗歌的情感。如果,找不到“情景”这个分析点,可以看看用没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然后从修辞效果的角度去阐述。如果无“情景”,也没有容易把握的修辞手法,可以考虑“三结合”。“三结合”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思考,可以从: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角度分析。如果“情景”“修辞”“结合”都不易着手,可以从最简单、最原始的鉴赏手法“炼字”来考虑,即锤炼语言,重点是抓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总之,分条作答,具体分析,巧妙引用,要点齐备,书写端庄,就可以斩获高分了。答题模板【常见题型模板】古诗词鉴赏鉴赏形象人物形象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事物形象(咏物诗中)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景物形象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鉴赏语言炼字、词、句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鉴赏语言风格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借事抒情)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修辞方法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比拟(注意拟人,拟物[人拟物,A物拟B物])对比(把…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表达了作者…)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常见咏史诗],以无情衬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诗],虚实相衬,异色相衬)象征(咏物诗中)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构思方法欲扬先抑铺垫照应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咏史怀古诗(多写古人往事,游览古迹,古今对比)主要思想感情:对历史冷静的思考(多用用典抒情)抒发昔盛今衰之慨(多用反衬,对比)抒发沧桑之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多用大自然的有常衬人事的无常[多在对古迹的景物描写中])借古讽今[或劝诫],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或感慨个人遭遇山水田园(隐逸)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多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气氛;多有描述画面的题)主要思想感情:表达了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厌恶和鄙视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要远离尘世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心态送别诗(多临山傍水,也称山水送别诗;常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主要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内心的愁苦、迷恋和伤感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的赞美、美好期望或激励劝勉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美好理想,表达诗人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豪放的气度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或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无限关心(多用虚写)思乡怀人(羁旅行意)诗(写在外漂泊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常在特殊节日[除夕、元宵、中秋、重阳等];常触景生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主要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思,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亲人的挚爱与思念抒发了独居他乡,不得重用,在外漂泊多年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闺怨诗(常会让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思想感情: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爱情的真挚(多见于诗经)表达了闺中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或宫中生活的悲凉表达了对丈夫、家人的思念(丈夫多在外征战,或他乡为官;会和边塞诗的一些内容联系)表达了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与慨叹借闺怨诗表达作者不被朝廷重用的幽怨边塞诗(多写边塞苍茫雄奇的景象,或边疆战事的惨烈,或军营生活)主要思想感情:体现了塞外大漠雄奇的自然风光,抒发豪迈之情表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写战事渐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悲壮,和壮志难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慨叹揭露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战士思念家乡、厌恶战争、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懑与不满咏物抒怀诗(多用托物言志,象征)主要思想感情: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由于受生活中某种事物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生活感悟、生活哲理——若让答:“本诗抒发感情很有层次,请简要分析。”——则将诗分层,找到体现感情细微变化的细节描写、意象描写,逐层分析具体表现了什么情感,每层之间用一定的表变化的词语过渡,最后可能是情感升华,或是将前面得多方面情感融为一体。附录:诗歌名家风格特色★隋唐五代王 勃:劲健婉畅 韩 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 适:苍凉高壮白居易:流丽坦畅 岑 参:雄奇瑰丽 元 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晴朗雄健李 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 牧:俊爽明丽王 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 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 甫:沉郁顿挫 李 煜:凄婉柔丽★宋金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晏 殊:闲雅婉丽 柳 永:伤感缠绵 苏 轼:豪放旷达秦 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 陆 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 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元明清马致远:清隽流畅 关汉卿:泼辣清新 于 谦:朴直浅近 顾炎武:苍劲沉郁王士祯:含蓄清远 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龚自珍:清奇瑰丽【反套路新题型】题型方法指导近3年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变化特点1、古代诗歌阅读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和比较鉴赏,反套路化明显。2、设问在变。设问的方式也在变。选择题:一般按照古诗词内容的顺序从词句理解、技巧、赏析、语言、情感态度等角度转而更关注内容理解来设选项。主观题:过去的试题设问,总能从题目中找出考查的方向,或形象、或炼字、或技法,然后,应对与之相应的答题套路、术语。现在命题设问更接近于“开放式”的问题,更类似于探究题。3、题型变。选题无片言只字注释,倒逼考生博览群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古代诗歌阅读得分偏低,暴露出的问题:1、积累有限,内化不足。比如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常见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分类等。2、理解肤浅,诗外解题。不能走进诗歌,知人论世,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明白出题者的意图。3、归纳不够,单纯做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术语和诗歌脱节,审美低弱,对诗歌鉴赏题目有畏难情绪。备考思路(一)培养读懂悟透古诗的能力。(二)强化审题和规范答题意识。(三)因诗设题,不给套路,给思路;少给概念,多体悟。近三年全国卷从题材来划分,并不属于以前总结并约定俗成六大题材,因诗设题,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明显,固守旧有方法和套路难以适应如今的高考变化与形势。新高考语文题的解答诀窍:懂得活用语文“答题思维”,学会掌握内在标准,理解语文题目的形式、表述以及结合方式。高考语文要回到基础、探究“题的本质”,找准真正的矛盾点。培养解题思维,从高考出题人的角度去考虑标准答案;夯实基础,用心打磨思维与技巧。纯技巧纯套路,做不好新高考卷。仅靠刷题已经远远不能应对目前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给答题思路重要;品读体悟,更重要。读懂悟透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才是根本之根本。读懂悟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涵泳”(浸润、沉浸,深入领会,反复玩味和推敲)。模拟训练(40分钟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听雨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2.本词和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都有一个“任”字,传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①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③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④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3.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5.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煮海歌(节选)柳 永自从潴卤①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充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退。驱妻逐子课工程②,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注】①潴卤:积聚盐卤。②工程;指煮盐之事。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霜”一词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霜的特点和秋的寒冷。B.“一缗往往十缗偿”写私租利息之高,凸显私租之害,有震撼人心之效果。C.作者希望盐民都过上富足的生活,诗末二句表达了他对盐民的深切同情。D.诗歌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之抒情、议论等,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7.本诗与白居易《卖炭翁》分别写出盐民之苦与老翁之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相似之处。(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仙吕 混江龙白朴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体制上讲,“仙吕”为宫调,“混江龙”为曲牌。B.“断人肠处”,意为“令人肝肠寸断的是”,起笔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让整曲笼罩在伤心悲痛的气氛中。C.“残照”“枯荷”“栖鸦”等意象,用细节描写写出夕阳西下,草木衰败的深秋景致,便于作者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D.尾句描绘天色将暝,暮色四合,捣衣声起,“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暗指女子思念远方的征人。9.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深具文采,精于度曲。在此曲中,“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为写景佳句,该句是如何体现白朴“深具文采”的?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泛若耶溪【注】綦毋潜【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注】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扣紧“泛”字,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给“若耶溪”抹上一层“孤清”的色彩。B.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幽意”不曾“断绝”,于是选取“轻舟荡漾”的方式出行。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D.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11.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王维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13.《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宋]辛弃疾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①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看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注]①蝨:侧身;置身。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词人高远志向和宽宏气度,从而引出“梦登天”之举。B.词人梦中首先来到月宫,他抚摸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而忘却时间。C.“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我梦中遇到两位诗人,于是约二人至高寒的天宇痛饮美酒。D.全词以梦幻的形式表现诗人理想,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显现浪漫主义色彩。15.叶嘉莹评价辛词“善于形象地表达情感”,请结合下阕进行分析。(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齐宫词李商隐永寿①兵来夜不扃,金莲②无复印中庭。梁台③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吴宫李商隐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注】①永寿:南齐废帝宠爱潘妃,建永寿宫,四壁以黄金涂饰。②金莲:南齐废帝凿金为莲,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调之步步生莲。③梁台:南朝梁的禁城。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抒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深深的忧虑。B.《齐宫词》中,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C.齐奢靡无度,被梁消灭,而梁却依然纵情享乐,重蹈亡齐旧辙,此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吴宫》第一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出吴宫的空寂,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写出吴宫的冷静。17.古人云:“正面不写写侧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的典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答案】1.C 2.①苏词:任,即任凭,听凭。任凭风吹雨打,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泰然处之。表示苏轼面对大风大雨,都迎难而上;不管仕途如何,都积极面对,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观。②蒋词:任,也是听凭之意,“一任”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无奈和绝望之情。听雨人看似 心如止水,可是彻夜不眠,说明他并未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错,这首词写词人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是到达痛苦的顶点,词人并未获得解脱。故选C。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苏词:“一蓑烟雨任平生”,联系词的上阕,第一句说“穿林打叶声”,说明雨势较大,尽管雨具先去,苏轼不管不顾,依旧徐行而又吟啸,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和喜悦之情。而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任”,即任凭,听凭,一个“任”字,强化了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艰难的乐观豁达情怀。再者,序言中说“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哪有什么蓑衣可披?但下阕中又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蓑”字,指“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自然代表着一种隐居生活,意为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前后看似矛盾,实则作者想表述的是另一层意思,不管仕途如何坎坷,他都岿然不动,暗示着苏轼想归隐田园。下阕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印证了词人的这种想法。蒋词:此处的任,也是听凭之意。“悲欢离合总无情”,这个“无情”是无动于衷的意思,抒情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时期青春欢乐的生活,中年时期孤独的羁旅生涯,老年时极端孤寂的出家生活。他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这种心情,是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无奈、绝望之情。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世俗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后,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万千心事与感慨都蕴于心中,不再诉说。【答案】3.C 4.D 5.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也会被现实震怒”错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中的“生气”是指正气,而非“震怒”之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A.“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是钦佩其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终老官场的想法。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意思是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禄。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误,“应别有”的意思是“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即“别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说他没有归隐之意,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并没有错。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注释“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可见,辛弃疾离开官场,隐居瓢泉,故而他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即自己与陶渊明一样,都远离官场隐居。从人物志趣爱好来看,“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可见,他认为,自己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样对于“富贵”看淡,认为其无味,淡泊名利。从“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和“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中,可见,诗人认为陶渊明离开仕途,并不仅仅只有归隐一种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希望能够遇上明君圣朝,能让自己一展才华;而诗人自己用谢安隐居后再被起用的典故,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苍生挺身而出,实现抗金志向;二人内心都仍有期待。【答案】6.A 7.①均遭受统治者巧取豪夺之苦。《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绩,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官府购炭价格之低;本诗中“秤入官中充微直”同样写出了官府购盐价钱之低。二者均遭受官府盘剥压榨之苦。②均遭受繁重的劳作之苦。《卖炭翁》写出了老翁伐薪烧炭之辛苦。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本诗“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也体现了煮盐、炼盐之艰辛。③均乏财力的生活之苦。《卖炭翁》写老汉天寒地冻时穿单衣,忍饥挨饿;而本诗中的百姓“虽作人形俱菜色”,生活之苦可以想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对‘飞霜”的解说有误,它在诗中是比喻,写盐像霜一样白。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属于节选部分,写到的盐民之苦,一是借贷(官租与私租)之苦“秤入官中充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二是官府盘剥之苦,“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退”;三是制盐之苦,“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四是生活贫苦,“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卖炭翁》写到的老翁之苦,一是伐薪烧炭之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二是天寒地冻,长途跋涉卖炭之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三是官府盘剥之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四是衣单人饥之贫苦,“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可分析出二者均遭受官府盘剥压榨之苦,均遭受繁重的劳作之苦,均有因乏财力的生活之苦。【答案】8.C 9.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焦黄干枯的“败叶”,冷清的“修竹”,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愁苦、孤寂。②“拥”和“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落叶争着去拥抱石阶,竹叶轻扫窗纱,写出深秋的凄清冷寂。③运用叠词“纷纷”“珊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描绘出落叶纷纷,竹影婆娑的深秋之景。【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用细节描写……”错误,此曲写景应为白描。一般来说白描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细节描写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枯败的落叶堆满石阶,一丛丛深秋的瘦竹拂过窗纱,发出沙沙的声音。焦黄干枯的“败叶”,冷清的“修竹”,用“败叶”“修竹”等景物,营造凄清孤寂的气氛,烘托心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愁苦、孤寂。败叶“拥”砌石,修竹“扫”窗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得形象可感,用落叶争着去拥抱石阶,竹叶轻扫窗纱,写出深秋的凄清冷寂。“纷纷”“珊珊”为叠词,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败叶纷纷”描绘出落叶纷纷,“修竹珊珊”描绘出竹影婆娑的深秋之景,将景物描写得更为生动。【答案】10.D 11.①綦毋潜诗借描绘朦胧、悠远的若耶溪夜景。抒发自在的情怀,归隐自然,愿做一个持竿钓叟,垂钓终老。(3分)②王维诗借描绘清新、优雅的山村场景。抒发了他高洁的情怀,对纯洁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污浊官场的一种厌恶。【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表达有误,结合“幽意”“愿为”,应改为“全诗以抒情起,也以抒情作结”。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綦毋潜诗“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抒发自在的情怀。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王维诗前两联的意思是: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联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空灵静谧的山野图,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表达对纯洁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污浊官场的一种厌恶。【答案】12.C 13.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叟远离尘嚣的静美生活环境;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错,最后两句意思是,友们都只管在客厅里畅快痛饮,直到日暮时才离开乡野里门。诗人赴赵叟家宴,很欣赏主人的隐居生活,主要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没有对仕宦生活的厌倦。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写赵叟每日所见,深巷里的夕阳斜照之情景,深巷里的夕阳斜照,透过高高的、稀疏的柳枝,洒在小巷里,营造出了静美的氛围;“深”“静”“闭”“疏”这些描写景物状态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赵叟日常生活,悠闲而舒适,极富田园情趣。流露出主人高洁的品行与美好的生活情趣。本句语言朴实平淡,但营造了幽美的意境,隐含了隐居生活的情趣,立意高雅。【答案】14.C 15.下阕借梦中的鸿鹄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形象表达作者的高远志向和报国热情;梦醒后借明月、美人等形象表达失落惆怅、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无人诉说心事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我梦中遇到两位诗人”错误,由“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可见遇到两位诗人的不是“我”,而是“客”,即赵昌父。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特点的能力。下阕开头写梦境,他的心一直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天鹅一再举翅高飞,在高空中看这天地是圆是方。辛弃疾将自己比做鸿鹄,一飞冲天,借此抒发他的豪情壮志。梦醒后“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美人”指的是好友吴子似。心事可向友人述说,只是中间隔了一泓秋水。虽然感情突然转向了思念友人,这也是在说他身边没有知己好友,正与前文相对应。辛弃疾本就是因为身边没有志同道合之人,才寄情于梦。这一句表达对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同时抒发“谁识稼轩心事”的苦闷心情。【答案】16.B 17.①“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诗人没有正面写齐废帝的奢靡生活,而是以梁兵杀入、金莲不再的结局,暗含讽喻。②“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诗人没有正面写梁台歌管,而是以三更罢后风摇九子铃这一细节,衬托梁台歌管的喧闹。③“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奢摩生活,而是从侧面着笔,写吴宫的清静,原因是“宴罢满宫醉”。④“吴王宴罢满宫醉,日蓉水漂花出城”,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享乐,而是以“日暮水漂花出城”的静寂,反衬“满宫醉”之前的喧闹。【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错。《齐宫词》的前两句写南齐的灭亡,后两句写梁灭齐之后的享乐,都不是今昔对比。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正面不写写侧面”,也就是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用侧面描写表现情感。①“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写南齐亡国的史实。昔时齐废帝生活奢靡无度,而后梁武帝萧衍带兵入城,不久齐便城破人亡。诗人没有正面写齐废帝的奢靡生活,而是以梁兵杀入、金莲不再的结局,暗含讽喻。悲惨的结局不仅暗示出了废帝死前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而且透露出亡国前的种种奢淫情况。②“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转写梁台歌管。诗人既没有对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写,更不诉诸平板的叙述议论,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细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这在废帝的荒淫生活中虽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诗人特意让九子铃出现在“梁台歌管三更罢”之时,不仅串贯了齐、梁两代,而且让它发挥丰富的暗示作用。以静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闹。诗人虚点“梁台歌管”,实写歌管声歇”后寂静中传来的“风摇九子铃”的声响,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闹。因为在喧天的歌管声中是听不到铃声的。③“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奢摩生活,而是从侧面着笔,写吴宫的清静,原因是“宴罢满宫醉”。④“吴王宴罢满宫醉,日蓉水漂花出城”,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享乐,而是以“日暮水漂花出城”的静寂,反衬“满宫醉”之前的喧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