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歌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论《诗经》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论《诗经》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024-07-11 1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和《离骚》并称“风骚,是我国文学的滥觞。《诗经》中囊括了不同题材的诗歌,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中涉及到多种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历来被人们所学习与研究,其蕴含的宝贵价值也因此得到了传承,极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经》、影响、文学、传承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国风,记载地方民歌;雅为正,收录了朝廷正乐;颂为容,主要由祭祀诗歌组成。无论是它们三类中的哪一个,其中丰富的内容与隐含的意蕴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似一部囊括万物的百科全书,其思想与艺术手法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影响极为深刻,多次作为典故被后世文学所引用。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布局格律、诗歌的创作内容、人物的形象塑造、精妙的艺术手法以及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五大方面。

《诗经》的布局整饬简洁,格律特征鲜明。以《王风·采葛》为例,这首诗每四字一句,共三行。而且在每组句子中只变换了几个字,其余都不变,用微妙的变化来反映诗歌情感的变化,比如每组诗最后一句的“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既保持了句式整齐,又体现了情感走向。这种诗歌的布局方式在后来被定义为“三叠章”艺术。这种手法就源于诗经的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从三叠章开始,诗歌又演变出了三叠句的结构。即每首诗只由三句长短相同句子组成。比如魏晋时期阮籍的《大人先生歌》便属于这一类。从三叠句继续细化便派生出了三叠对。即三个短句组成一个长句的结构,并且在三个短句子中各句为对仗关系。比如陆游的《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句,其来源也是《诗经》中的三叠式。三叠艺术“是对传统诗歌多以偶句成章成篇的一种突破,是对诗歌规范化、格式化进程中伴随出现的僵滞呆板弊病的一种挑战和创新。”【1】这种作文样式在后来的诗歌中有许多体现。它追求的是诗句的整齐美观,这在李白的《三五七言》中有所体现。《三五七言》并非句式相仿叠唱,但是句子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三五七字一句排成一首诗,在视觉上有规律的美感。这也是《诗经》句式审美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除此之外,诗经在格律上也十分严谨。以《卷耳》为例,前两行诗第二、四句入韵;第三行一二四句押韵,而到了最后一行“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做到了句句入韵。以《黄鸟》为题的诗歌也值得注意。相同名称的诗歌不仅在《国风·秦风》中出现,在《小雅》中也有同样的存在,而且它们句式结构相仿,韵律相似。这很可能是后世词牌、曲牌的雏形。《诗经》这种整齐的诗歌样式流传到现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新月派诗歌提供了借鉴与典范。新月派所倡导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在《诗经》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丰富,主要可以分成婚恋诗、农事诗、周族史诗、战争诗、宴饮诗和怨刺诗。这六类诗歌内容基本囊括了所有文学类题材,在后代皆有发展。每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都逃脱不掉这些基本的大类,甚至有些作品同时运用多种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歌功颂德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歌功颂德诗歌代表为《鲁颂·泮水》,其为政治颂歌开创了源头。后来的司马相如也继承了这种风格,他笔下的《上林赋》就以恢弘的气度描写天子田猎的盛况。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也是这一传统沿袭的成果。在怨刺诗中,《秦风·黄鸟》就鞭挞了统治者殉葬制度的丑恶,和后来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遥相呼应,开辟了文学作品针砭时弊的风气。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当时的礼教黑暗、吏治腐败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其思想也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

《诗经》的创作内容为后代文学中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典型范例。其中流传最广的两类便是女性形象和劳苦大众形象。其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弃妇、思妇、婚恋女子和母亲。弃妇形象里最突出的是《氓》中被丈夫抛弃的刚强女性。诗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其后竟“至于暴矣”;然而女子的兄弟却“咥其笑矣”,使得她最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里突出体现了古代男权社会下女性的不幸遭遇。这种形象为后来的宫怨诗做了榜样。它们都立足于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悲惨命运的描摹,强调了她们在时代中不幸作为牺牲品的事实。思妇形象在书中的典型作品是《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充分体现出“女为悦己者容”之理,深刻表达出女子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与爱。这类形象在在后来的闺怨诗中有很多,例如王昌龄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都是塑造了一类思念丈夫的女性形象。《诗经》中婚恋女子形象也不在少数。例如《桃夭》用“逃之夭夭”起兴,描绘了新婚女子光彩熠熠的样子;《静女》中用细致的动作描写:“搔首踟蹰”,来刻画少女青涩的形象。恋爱中的女子大多精致而美好,这种形象在小说散文中常常出现。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就恰到好处地描写新婚之夜芸娘的娇俏动人;沈从文的《边城》中对天真无邪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塑造感人至深。

《诗经》中还最早对母亲形象有了描摹。“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一句写出了做母亲的辛劳苦难。歌颂母爱的诗篇在后代并不缺乏,《游子吟》便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劳苦大众形象的塑造在这部诗集中有大量体现,尤其在反映民生的《国风》中,“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2】。底层人民最能真实反映社会常态。劳苦大众形象大致分为农人和征人,农人形象的悲惨之处在于无情的盘剥压榨,而征人的悲剧在于徭役之苦。农人形象最明显的描述在长诗《豳风·七月》中,农人通过一年四季的苦干来养家糊口,还要时不时受到上层的欺负。《硕鼠》和《伐檀》中更是揭露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的丑恶行径。这类农民形象在《观刈麦》中有明显的传承。类似的作品在后代还有很多,尤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频繁出现;甚至在现代的小说中也有农民被剥削的影子,比如余华《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接连遭受了掌权者的多次剥削,失去了父母、妻儿、女婿,最后剩下他一人孤独地走向生命的尽头。征人形象出现频率也比较高。《采薇》就细致地刻画了一位因为“王室靡盬”而“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征夫形象。全诗最后一段历来被后人广为传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寥寥数字道出征人无限愁苦。这类征夫形象在杜甫的《兵车行》以及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经中人物形象多样真实,从人物的遭遇反映时代的气象,人物种类多样,刻画细腻;后世文学对其进行进一步发扬,借描写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对现实进行品评和鞭挞。

《诗经》艺术手法十分精妙。它利用赋、比、兴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首先,赋是铺陈,利用大量叙述来造成一种恢弘的气势。比如《豳风·七月》写农人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就是赋的手法,这种写法在魏晋作品中尤为突出,魏晋时期诗风追求恢宏华丽,飘逸超群;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须用到“赋”这一手法。比方说,《洛神赋》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洛神的美貌,使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骈文句式来铺陈,气势宏大,辞赋巨丽。后来的《长恨歌》这一类叙事诗对此手法也有一定的传承,现代诗人艾青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也运用了铺陈方式来细致描写大堰河的悲惨境遇,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直击灵魂。比兴的手法强调“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像《关雎》就先写关雎鸟的叫声来引起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的描写。这种写法使感情含蓄克制,孕育了中国内敛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很少有直抒胸臆的描写,大多作品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自己的情感不使外露,体现了中庸的思想,达到“使味之者无极”【3】的效果。后来闻一多的诗学观念:“带着镣铐跳舞”与之大有相似之处。

《诗经》的思想内涵历来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首先就是对“思无邪”的考量。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强调感情的自然真切流露。《文心雕龙》中就说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4】《诗经》中的篇目都是不假雕饰地写下了主人公的真情实感,使作品读起来打动人,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其中蕴含的许多情感有跨越时空的力量,放在当下看也十分震撼。文学作品中有真挚的情感,叙述就有张力。这种思想在古文运动中多有显露。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提倡文章朴实,杜绝魏晋以来的华而不实的诗风。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的美学标准,认为好的表达应该充满情感,而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无邪”体现出语言文学的质朴中和之美,正影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5】这一说法。《诗经》中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离骚》的浪漫主义不同,《诗经》从现实出发,目光落在真实生活上。这点在《国风》中尤为多见。这些作品切实反映生活,用客观的眼光冷静叙述。这种现实主义在王璨的《七哀诗》、乐府的《孔雀东南飞》以及后来的散文《捕蛇者说》乃至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作品,如巴金、老舍的著作中,都有传承和发展。现实主义精神的浸润萌发了民本思想,这也体现出中华传统的人文关怀的源远流长。从周族史诗中可以窥见“王为民之父母”的王道思想和敬天保民的心理认同,体现出一定的统治者对百姓的关怀。《阿房宫赋》里对秦朝奢靡生活、鱼肉百姓的强烈批评与《卖炭翁》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均为民本思想的体现。民本的人文关怀在后来还浸润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中,这便是它的进一步发展。

与其说是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像是一本文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影响巨大,乃至后来各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它的影子;它的影响之深,以至于后代作家就算是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艺的熏陶,作品中还是留有中国经典的存在。《诗经》的价值超乎寻常,我们对《诗经》的研究也因此从未止步。

参考文献

【1】张剑,《﹤诗经﹥三叠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页

【2】冯梦龙,《醒世通言》,岳麓书社

【3】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

【4】刘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12.8.1

【5】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5

写在后面:

我在写这篇论文时突然感觉口渴,但是我没有水,于是我看了看我的文章,喝了一大口。💧

我的选题太大了,而且我的学识不足以把这么庞杂的问题解释得十分透彻。蜻蜓点水的拙作,还请见谅叭✨

读书 人文 思想 文学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子佩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